正文 第21章 一個人能否成功,與貧富毫無關係(1)(2 / 3)

塔克很快離開了輪椅,他請求母親給他做了兩個棉墊,綁在了殘缺的大腿下麵。他掙紮著,用手撐著地慢慢地向前挪動著——他要去礦山,走過那坎坷的滿是石頭的路。埃利斯夫人跟在兒子的後麵,看他努力地挪動著,碎石把他的雙手磨爛,血流在地上。許多人大喊著埃利斯夫人,問她是不是瘋了,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埃利斯夫人卻微笑著默不作聲,眼裏噙滿淚水。

塔克從家挪動到礦山上,整整用了八個小時。疼痛讓他的汗水濕透了衣服,又被風吹幹了,然後再次濕透。如果不是他失去雙腿,礦主幾乎認不出眼前這個泥人是誰。在塔克的要求下,礦主終於答應給他一份檢查舊礦洞和新打的礦洞的機會。那需要人具備靈敏的鼻子和經驗。沒有人相信塔克會幹好這份工作,可塔克堅持了下來。塔克已經堅持做了幾十年,並且仍然準備做下去。他不但用自己的努力養活了母親,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後來,埃利斯夫人去世了。頭發花白的礦主,也想給塔克一個安穩的沒有危險的工作。可是,被塔克堅決地拒絕了。塔克說,他永遠記得那個停電的夜晚,母親的一個耳光和那句話——就算是最短的蠟燭,也一樣能夠發光!

洛杉磯時報大篇幅地報道了塔克的故事。人們都親昵地稱讚這個曾經有1.92米身高的中年男人——照亮美國的蠟燭!

感悟:

不要對自己的渺小或殘缺過於悲哀,要知道,再笨拙的人,也會有他的過人之處;再殘缺的人也有自己的價值。這正如“就算是最短的蠟燭,也一樣能夠發光”一樣。隻要走出心中的陰暗,就會迎來陽光。

即使最卑微的職業,也有它閃光和引以為榮的地方

馬文·沃耳夫9歲時就開始掙錢了。於是,他就問米瑟利先生能不能給他一條放學後送報的線路。米瑟利先生是當時美國《先驅報》在芝加哥的代理人,住在他們家附近。他說如果馬文·沃耳夫有自行車,他就分一條線路給他。

沃耳夫的爸爸給他買了輛舊自行車,可隨後爸爸就因肺炎住院,不能教他騎車了,而米瑟利先生並沒有提出要親眼看沃耳夫騎自行車,而隻是提出看看自行車,所以他就把車推到米瑟利的車庫去給他看,然後就得到了那份工作。

起初,沃耳夫把報袋吊在車把上,推著車在人行道上走。可推著裝著一大疊報紙的自行車走,顯得很笨。幾天後他就把車留在了家裏,拿了媽媽的帶鋼網的購貨兩輪手推車。

沃耳夫總是把手推車停在人行道上,遇到兩層樓的門廊,第一投沒投準,就再投一次。遇到星期天,報紙又多又沉,他就把每份報紙拿到台階上,而不是一扔了事。如果下雨,他就把報紙放到玻璃門裏麵。如果是公寓樓,他就放在大廳的入口處。碰到下雪或下雨,沃耳夫就把他爸爸的舊雨衣蓋在手推車上麵,給報紙擋雨雪。

用手推車送報比用自行車要慢,但沃耳夫不在乎。他每次都會遇到附近的許多人——意大利裔、德國裔或是波蘭裔人,他們總是對沃耳夫很友善。

他的爸爸從醫院出來,重新開始幹活。可爸爸身體太弱了,許多活隻好放棄了,於是就把自行車賣掉了。米瑟利先生大概知道了沃耳夫一直沒騎自行車送報,可卻對此隻字不提。實際上,米瑟利先生本來就不怎麼對他們那幫男孩講話,除非是遇到有人投訴漏遞了一份報紙或是把報紙扔到了水坑裏。

沃耳夫用八個月的時間,把他原來隻有三十六個訂戶的線路增加到五十九戶,這些新訂戶都是通過老訂戶介紹的。有時,人們在街上攔住他,要沃耳夫把他們也添到他的訂戶單上。

沃耳夫每送一份報掙一分錢,星期天每份掙五分,每星期四晚上收報錢。由於多數訂戶每次都要多給他五分或一角的,很快,他得到的小費就比從米瑟利先生那裏得到的工錢還要多。因為爸爸還幹不了多少活,他把他的大部分工錢都交給了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