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沒有一成不變的處世原則,要靠自己去摸索和體昧(1)(3 / 3)

要求隻有切合實際,想要的東西才不會落空

戰火的硝煙在奧斯忒裏茲塵埃落定,拿破侖希望犒賞當天英勇善戰的各族將士。“說說看,你們想得到什麼,我給你們,勇敢的英雄們!”拿破侖道。

“收複波蘭!”一個波蘭人道。“沒問題!”拿破侖道。

“我是個農夫——給我土地!”一個可憐的斯洛伐克人道。“孩子,你會得到土地的!”

“我要個釀酒廠。”一個德國人說。“給他個釀酒廠!”拿破侖命令道。

下麵輪到一個猶太士兵了。“請賜我一條鯡魚吧,如果你願意。”猶太人喃喃道。“天哪,給他一條魚。”拿破侖聳聳肩膀道。

拿破侖走後,英雄們問猶太人為什麼隻要一條魚,那可是皇帝陛下。

“看誰傻吧!”猶太人反駁道:“你們要波蘭獨立,要農場,要釀酒廠——陛下是給不了你們的。我是個現實的人,我要鯡魚,就能得到。”

感悟:

做人要現實一點,不要整日想著不切合實際的事。有要求當然是好的,但也要看一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實現它——如果要求太大,會很難實現。根據自己的情況,給自己一個切實可行的要求,想要的東西才不會落空。

任何工作都是有意義的,都值得我們努力去做好

清水龜之助,這是個幾乎所有日本人都知道的名字,甚至比鬆下幸之助這個名字更讓人熟悉,他並沒有多麼輝煌的事業經曆,但卻受到每一個日本人的尊敬。

清水龜之助原來隻是橡膠廠的一名工人,後來轉行做了郵差。但是新工作並沒有改變他以前的那種厭倦心態,他根本不能從工作中體會到一絲一毫的樂趣和意義。於是,在做了一年的郵差工作之後,就又心生了厭倦和退意。這天,他看到自己的自行車信袋裏隻剩下一封信還沒有送出去,他心想:我把這最後一封信送完,就馬上去遞交辭呈。然而,由於這封信被雨水打濕而地址模糊不清了,因此,清水花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還是沒有把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由於這將是他郵差生涯中送出的最後一封信,所以他發誓無論如何也要把這封信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他耐心地穿越大街小巷,東打聽西詢問,好不容易才在黃昏的時候把信送到了目的地。

原來這是一封錄取通知書,被錄取的年輕人已經焦急地等待好多天了。在他終於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他激動地和父母親擁抱在了一起。看到這動人的一幕,清水深深地體會到了郵差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即使是簡單的幾行字,也可能會給收信人帶來莫大的安慰和喜悅。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一份工作啊!我怎麼能夠辭職呢?”

從此以後,清水更多地體會到了工作的意義,他不再覺得乏味與厭倦,他深深地領悟到了職業的價值和尊嚴,他一幹就是25年。從30歲當郵差到55歲,清水創下了25年全勤的空前紀錄。在得到人們普遍尊重的同時,他也於1963年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召見和嘉獎。

感悟:

一個人工作時間長了,難免會心生厭倦,這是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的情緒。其實,雖然很多工作都是重複無味的,但是如果能發現工作中的價值的話,那麼,再平凡的工作也是值得我們去尊重並努力做好的。

沒有一成不變的處世原則,要靠自己去摸索和體味

一個年輕人去拜訪一位大師,向大師請教為人處世之道,大師給他講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有兩個強壯的青年,一拙,一巧。兩個人奉命在同一塊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兩人都挖了兩米深,但絲毫沒有水的跡象。拙者繼續在原地深挖,而巧者則換了個地方作新的嚐試。終於拙者通過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汩汩的源泉,而不斷地更換地點的巧者一無所獲。

年輕人聽罷,若有所悟地點點頭:“我明白,做人就應該持之以恒,不應該朝三暮四,蜻蜓點水,否則終將一事無成。”

大師隻是笑笑。

第二個故事:還是這兩個人,巧者在經過數次的嚐試後,終於在一個地方發現了有水的跡象,於是深挖,最終找到了水源;而拙者始終在原地,一如既往,埋頭苦幹,越挖越深,結果雖然付出了很多,卻始終沒有找到水源。

“這?”年輕人有些遲疑,“我想也許人還應該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嚐試最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而不應該刻板教條,更不應該執迷不悟。”

大師還隻是笑笑。

第三個故事:兩個人雖然都竭盡全力,但無論拙者挖多深,也無論巧者換多少地方,兩個人都沒有能找到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