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屈辱史的開端(1 / 2)

中華民族屈辱史的開端

——1840~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曆時兩年的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由此開始了血與火相交織的屈辱的近代史,老大的東方帝國自此成了帝國主義列強們爭奪與廝殺的場所。自18世紀初,英國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輸入量與日俱增,至鴉片戰爭前夕,已達每年4萬餘箱,清政府雖然多次發布禁煙詔令,但政治的昏暗和吏治的腐敗,使這些禁令形同虛設,一些貪官汙吏反而與鴉片販子相互勾結,視禁煙為利藪,使得煙毒日益肆虐,大量的鴉片以走私的方式進入中國,不僅迅速使中國的對英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大量白銀因之外流,而且帶來了無盡的病患。

為了禁止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1838年9月,道光皇帝詔林則徐入京,商討禁煙事宜。12月,委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一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開始了。

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水師提督關天培等人一起與外國鴉片販子堅決鬥爭,粉碎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喬治·義律破壞禁煙的陰謀,迫使以英商為主的鴉片販子繳出鴉片230餘斤,取得了禁煙運動的初勝。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遵旨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這一壯舉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顯示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虎門銷煙後,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加強戰守,數次擊退英軍的武裝挑釁。

遭到沉重打擊的英國侵略者不甘心失敗,決計發動對華戰爭,以武力保護罪惡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為全權代表,喬治·義律為副代表,派出了由48艘戰艦和4000士兵組成的“東方遠征軍”,正式發動了侵華戰爭。

1840年6月,英軍到達廣東海麵,鴉片戰爭的序幕正式揭開。由於廣州守備嚴密,侵略者無隙可乘,遂沿海北上,進攻廈門,遭到清軍的抵抗,7月,英國繼續北犯,攻占定海。8月,英艦駛抵天津白河口外,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提出了鴉片貿易合法化、割讓沿海一處島嶼、賠償軍費和“煙價”的無理要求。定海的陷落與英軍兵臨天津城下,使道光皇帝驚慌失措,抵抗的信心發生了動搖,朝中的妥協派人物琦善、穆彰阿等人趁機離間道光皇帝對林則徐的信任,誣稱戰端肇開是林則徐措置失當所致。在妥協勢力的鼓惑下,道光派琦善與英軍談判,允諾懲治林則徐,賠償煙價,要求侵略者退回廣東,聽侯欽差大臣“秉公查辦”,企圖以小失換取太平,消解釁端。9月,道光皇帝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與英軍談判,同時以“辦理不善、誤國病民”的罪名將林則徐與鄧廷楨革職。

1840年11月底,琦善來到廣州。他被英軍的船堅炮利所嚇倒,竟然主動撤防,裁減水師,解散水勇,鎮壓廣州群眾的抗英鬥爭,以表示妥協的“誠意”。在談判中也步步退讓。為了迫使琦善徹底屈服,英軍於1841年1月7日突然攻陷珠江口的大角、沙角兩炮台。25日,琦善與義律擅自議定了《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款600萬兩。

琦善南下後,道光皇帝原以為英人很快就可“就撫”,但事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隨著談判中英方態度越來越蠻橫,道光皇帝又轉撫為戰,幾次指示琦善“相機剿辦”,但琦善置之不理。1841年1月底,大角、沙角失陷的奏報到京,道光諭告中外,委對侵略者“痛加剿洗”,任命皇侄、禦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率軍趕赴廣州抵抗英軍,不久,又下令將琦善革職拿問。此時,英軍覺察到清政府意向的變化,先發製人,於2月26日攻陷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率守軍死戰,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