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出手不凡(下)(1 / 3)

要想出辦法,自然要現場考察。大太陽下,俞秀玉打著她的自動傘遮陽,由裏正帶著滿村轉悠著,江心澈、汲瑛等人跟著。

路過村裏幾個散發著異味的漚麻池子,一問之下,原來這裏的野葛算是特產,常割了來係成捆,浸在水池子裏,麻捆用重木或石壓入水中,任由細菌發酵、腐解,天熱時節隻要個五六天,就能腐得皮骨分離,得到莖皮纖維。

這些滑粘嗒嗒的纖維經過漂洗和梳理,就是用作織葛布的原料。

俞秀玉的家族生意就是針織業,她的專業也學的是紡織工藝美術,在這紡織領域她可算是行家。

於是走進一戶農家,察看過農婦所織葛布的質量,自是遠遠不能同現代商品布相比。

這個時空的葛麻織布因質地比較稀疏,在民間俗稱夏布,透氣性好,涼快,因又不似綢絹錦羅一般華麗貴氣,屬於平民衣料。

看過後她提出建議,讓農婦參照一個拇指蓋(約每平方厘米)經紗三十七根,緯紗四十四根來織,其中緯紗的選取要粗一些。

農婦將信將疑,但不敢不聽貴女之言,動手吱嘎吱嘎地織起來,俞秀玉細細察看她的投梭和這種古老織機的運作,回憶現代織機的經紗緯紗錠子等織布工序,想著以後一定要找些能工巧匠來改良織布機。

農婦七、八分鍾後僅織出了一寸來寬,不過很明顯就能看出不同來,緯紗的布紋略高於經紗,就這種線型凸起使布質更具立體感,顯得細巧密潤又挺刮,手感摸上去更佳。

農婦大喜,暗自盤算著這種新布要是拿到縣裏去賣,一匹肯定能多收好幾十文錢呢。裏長也上前細看,他也是識貨的,盤算著讓這種新布讓全村的媳婦子們都學著織,成為這村的特產。

俞秀玉又問這裏除了用葛麻,還有什麼別的纖維線?

那農婦問明白‘纖維’就是長的線,什麼材質都可以,於是想了想答道:這坡上也有苧麻,不過產得少些,隔壁村聽說有土蠶,吐得絲比不了江南國的生絲,產量更稀少,村外坡地還野生一種叫‘白汁子樹’的,樹幹會流稠汁水,能拔出長絲來,可惜幹了就硬梆梆的,織不得布。

俞秀玉想起在劉家莊所遇的‘膠泡子’的經濟價值,對於新奇的植物極感興趣,要求去看那種樹,裏正殷勤帶路,這位中年半老頭一路上絮絮地說村裏的地薄,鹽堿大,有求指點和博同情之意。

俞秀玉想想在老家流行的改良鹽堿地的辦法,教了他一招,先要蓄水泡堿地,然後排堿水,如此衝刷個兩三回,第一年就種耐堿作物,比如葵花,根係能改良地壤,秋天葵花杆子鍘碎了漚地能做綠肥,果實葵花籽能榨油,至不濟也能炒成瓜子零嘴賣了,要好過收成慘淡。此後地裏多追加些基肥,改造個兩年後,土質就能好很多了。

江心澈在劉家莊見過俞秀玉說農事,倒也不驚訝,汲瑛等韶國人就不一樣了,見這位女****如此深通耕田紡織之道,都是大為驚訝欽佩。

待到去了在村西的矮坡上看到了那種‘白汁子’樹,見是一種不算特別高大的喬木,樹型長得有幾分象塔狀的鬆樹,但葉子不是鬆針狀的,而是呈細掌形,依俞秀玉的植物學知識,她也不認得,疑心是這個時空特有的。

這樹的樹皮要是被劃破,受傷處就會慢慢鼓起一團樹脂,白中略泛淺黃色,在樹脂未幹時,可以象拔絲山藥似拔出長絲來,天氣熱,沒一會這絲就幹了,幹了後就變得硬梆梆,俞秀玉撥弄了一下,還是有些彈性,不由得大為高興,簡直是做羽毛球拍的好材料啊。

又想想看這玩藝還能不能有別的用處,正思索著,一隻飛著的麻頭蒼蠅算是給了她一個靈感。

她叫眾人都動手拔出絲來,趁著樹脂絲未幹橫橫豎豎地呈經緯狀排布,很快就自然粘貼成一塊過濾網狀的幅麵。

裏正以為她要做籮篩的絲網用布,連忙建言道:“貴人可是要做篩網?隻是您有所不知,這個絲兒可承不得多少重量,要篩點糧食,略重些就容易斷,籮就得掉了底子。”

俞秀玉搖頭道:“我並不是想要它做過濾網,而是要用它來做窗紗。”

這個時空的窗戶是沒有窗紗的,屬於潘金蓮砸著西門慶的那種,開窗要用根竹竿支著,外挑型的木框糊紙窗,這種天氣要不開窗,屋裏更悶熱,支了窗,蒼蠅蚊蟲就飛進得多,她一直都很頭疼這個時空的家居衛生問題,現在可算找到了一個適宜的材料改進。

俞秀玉以樹枝畫地,示意解說將窗紗安裝於外,窗戶由鐵合頁連接,雙幅內開,內置插銷的現代普遍型設計,這樹脂絲網作窗紗近乎透明,不影響采光,是很適宜的材質。

“為什麼你們容易生病,活的長壽的人不多……”她介紹著蒼蠅蚊蟲傳播疾病的危害,為增進效果,將其上升到會危害生命壽數的高度。

眾人悚然心驚,達到了如同聽到傳銷鼓動一樣的效果。

又聽俞秀玉說道:“你們的村子隻有三百多人,溫飽問題很好解決,單憑這個紗窗,把周圍十裏八鄉的窗戶改造個遍,肯定就能奔富戶水平。隻是你們要記得:這樹可是老天爺賜給你們村的寶貝,別割樹皮用得太狠了,要想法子多栽種些,別因賺錢賺到眼紅,硬把它們給弄死了,它們要是絕種了,你們村的福氣也就用光了。”

裏正等村民們都悔得腸子都青了,因為從前以為這種樹沒什麼大用,好多樹都給砍了當柴燒了。

回轉時,俞秀玉看看江心澈的臉給曬得發紅,覺得挺心疼,路過村中收麥過後的麥秸垛,眼睛一亮,又有了一個主意,命人拿了幾捆麥秸到裏正院裏,教村民編麥秸草帽。

俞秀玉也是在老家跟爺爺奶奶學編過,她一直很喜歡做這類手工的,當年在學會編老式草帽後,她還曾經創意發揮,編過卷邊的牛仔帽和綁緞花的女孩帽,送給俞家各房關係親近的兄弟姐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