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預謀(1 / 2)

正旦之後,是人勝日,很快過了元宵。 Ww WCOM

牆上掛著的那幅《九九消寒圖》,已經描完了七朵梅花,鄭綏聽庾氏,城外泗水,冰河已開,岸上楊柳,滿垂綠絲絛。

大地春回,氣漸漸暖和起來。

這一季寒冬,總算是熬了過去。

因徐州府上下全力救災,境內四郡三十縣,報上來雪災中死去的人數,僅一百餘人,相較於各地邸報上,一縣一郡,動則成百上千,數字觸目驚心,更有義陽郡和淮川郡生民變,攻占府衙,哄搶大戶。

死傷無數,漸有漫延至其他郡縣的趨勢。

朝廷急命袁綱鎮壓義陽,桓裕出兵淮川。

桓裕調了兩千人給桓舒,又給他指派了兩名幕僚,“你年紀也不了,這趟出門,給我掙個將軍的名頭回來。”

舒郎年已二十有二。

桓裕雖沒有親自過去,但自正旦那日後,鄭綏再沒見到他人影。

“李家來人了,來的是李家大嫂。”

鄭綏剛描了一筆《消寒圖》上的梅花瓣,回頭看了眼話的晨風,把手上的紫毫筆遞給旁邊的百草,“派人帶去清音堂。”

“後門的仆婦,已經把人領過去了,來好笑,聽來回稟的仆婦起,那位仇娘子還想著能進來拜會一下娘子,”晨風到這一頓,又忙笑回道:“對了,李家來的大嫂姓仇,所以叫她仇娘子。”

“你去請阿媼出麵招待她,我不見了。”

鄭綏走到窗戶邊,今日氣好,午後的陽光極暖和,便坐在窗戶口的胡椅上,院子裏,除了常綠的槐楊,剩下桐樹和榆樹,幹枯的樹枝,曆了一秋冬,似重新煥了生機,枝頭吐新綠,緊隨春的腳步。

一見鄭綏這樣,晨風應了聲唯,將要退出去時,又聽鄭綏,“那邊的事情,你和劉媼看著處理,不用再來回稟了。”

“唯。”晨風應了一聲,出了門。

鄭綏瞧著辛夷似有事要回稟,不由問道:“還沒有郎君的消息?”

“沒有,婢子聽譚長史,已派人去送信了,如果將軍是在返回的路上,或許能早些回來,如果不是,一來一回至少要十時間。”

來回十?

鄭綏心中頓時驚濤拍浪,桓裕去的絕不可能是曆城,一定是曆城以北,而偽夏的都城是在廣陽,中間隔著大燕的管轄區域,他這趟出門,隻帶了桓錦、6衡以及十幾個護衛,想到這,鄭綏的身上直冒冷汗。

他膽子也太大了。

“夫人。”辛夷瞧著鄭綏臉色不對,忙喊了一聲。

“我沒事。”鄭綏回過神來,直接用衣袖拭去額上的汗,兩手扶著窗台,指尖白,帶著微顫。

不會有事的,他不是草率之人。

肯定早已周密計劃過。

“夫人,譚長史又派人過來詢問,要不要讓馬侍郎先宣旨,夫人先代將軍接旨。”

“他有沒有打聽清楚,這次京中來使,是來做什麼的?”鄭綏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前兩日,徐州突然來了一行京裏的使者,為是剛上任不久的黃門侍郎馬濤,是奉宮中太後、皇帝之命來宣賞。

“譚長史問過,他們隻奉命過來宣賞,並如果將軍公務纏身不在徐州,夫人接旨也是一樣。”

辛夷看了眼鄭綏,湊近身輕道:“譚長史還,跟著馬侍郎一道過來的兩名宦者,他曾在宮裏見過,是太後宮中的近身侍者,一行人中做主的也是那兩人,偏偏那兩人,口風極緊,探不出什麼來。”

一聽這話,鄭綏皺了下眉頭,她實在想不到,為什麼這個時候京裏會派馬濤過來宣賞,畢竟,舒郎在淮川平亂尚未結束,無功可賞。

難道是為了褒獎去冬的賑災?

鄭綏搖了搖頭,又覺得不是,若是褒獎,且不,馬濤絕不會閉口不提,一般的詔書,經中書省草擬,尚書台審議,如此一來,在馬濤一行人未到徐州時,消息已先一步傳到徐州了。

這一次,他們事前沒有接到任何消息。

太過突然了。

“譚長史是什麼意見?”鄭綏側頭問向辛夷。

“譚長史覺得賞賜的旨意夫人代接也是一樣的,眼下他們留在徐州,多有不便,宣了旨,早些打他們離開。”

鄭綏沉吟良久,“等郎君回來再,你和譚長史一聲,詔書未經中書省和尚書台,必是無關緊要,不用去太過在意。”想了想,又叮囑道:“讓桓覃緊盯著驛館,現動靜,及時來回報,另外,郎君的行蹤不許有任何泄漏。”

“唯。”辛夷應了一聲,瞧著鄭綏沒有旁的吩咐,先去外院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