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鄭家女郎(3 / 3)

——*——*——

七娘鄭葭是十月下旬跟著鄧衝趕去平城。

鄭綏隻來得及把前年所畫的那幅《七夕仕女乞巧圖》憑著記憶趕繪了一幅出來,送給七娘,唯有這張圖畫上,家中姊妹很齊全,而隨鄧衝一起,送七娘去平城的,是六郎鄭紅,鄭紅此去京中,除了送七娘,便是進京謝恩,爾後和盧氏一起拜訪嶽家。

七娘此去平城後,先會在二叔公家住一段時日,等明年采選後,方可一起入宮。

細較起來,鄭家少有女子入後宮,之前,在平城的族人,與鮮卑皇族聯姻,多是嫁諸侯王為正妻,這次文成帝納崔盧鄭王四姓女子入宮為妃,沒料到,會有七娘,無論伯父還是伯母,是一點準備都沒有。鄧衝在的這半個月裏,伯母諸葛氏是覺得怎麼教導七娘,都嫌不夠。

後來,還是伯父鄭淵囑咐了八字,“不求榮華,隻保平安。”

用五兄鄭緯的話來,就是鄭家的聲望榮耀,自有鄭家的兒郎去掙取,鄭家的女兒隻要不惹禍,不連累及家族即可。

當然,自古而今,不乏以外戚而顯赫的家族,譬如,河東衛氏以外戚進,泰山羊氏,功業外戚,實兼備之。

但滎陽鄭氏從來以名德經學顯。

大抵從起家之時起,就注定鄭家不會走外戚而顯貴這條路途。

因為外戚的顯貴,往往是一時的,不能成為家族傳承數百年的支柱,能成為支柱的,隻有儒學、功業、名德、風/流等。

隻是送七娘鄭葭上車駕的這一刻,誰也不曾預料到,接下來的數十年裏,滎陽鄭氏還是憑借著外戚和功業,使得家族聲望達到頂峰,從而,封王拜相。

三兄鄭緒應征了上次的招賢令,順利通過了考試,如今正在二叔公家待職,在平城時,由外祖父崔寔做主,娶清河張氏女為妻。

雨雪紛飛的時節中,又翻開新的一頁,進入壬辰年,這一年,南楚的紀年為楚武帝同光十九年,平城大燕政權的紀年是,文成帝大興八年。

鄭綏虛齡十三,鄭緯年已十七,九娘鄭芊及笄,四郎鄭紜年十八。

按照計劃,鄭緯和鄭紜要去南地,倆人婚事,便就此耽擱了下來,九娘的親事,阿嫂李氏於去年便已開始尋訪。

年前,李氏給九娘選了門親事,對方是新鄭韓家的庶子,韓家與鄭家,也算是舊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才剛交換庚帖,韓家六郎就得急病,不治而亡,大崔氏為這件事,還找李氏哭鬧過。

雙家隻得退了庚帖。

另外一件事,便是鄭綏於上元節那一日,領著阿羅進了守靜園,還令阿羅坐在她身邊。

次日,鄭綏才一下早課,便讓阿耶喚了過去。

屋子裏沒有留下一個僮仆,很是安靜,鄭瀚把鄭綏叫喚到身邊,良久才問了一句,“熙熙很喜歡阿羅?”

鄭綏早就預料到,她帶阿羅來守靜園過上元節,必會遭到阿耶的責問,搖了搖頭,“談不上很喜歡,甚至論機靈,還比不上一同進來的阿爰,隻是……”鄭綏頓了頓,望向身側的阿耶,才緩緩道:“不知阿耶有沒有注意到阿羅的眼睛,女兒也是有一次無意覺,阿羅的眼睛和阿一的很像,其實,後來女兒才現,不但和阿一的像,和女兒,和五兄,甚至和家中兄弟姊妹都很像……”

“熙熙。”鄭瀚打斷了鄭綏的話,目光凝視著鄭綏,麵上帶著幾分嚴肅,語氣頗為嚴厲,“熙熙應早就知道,阿羅是高姬的女兒。”他聽大郎提過,李氏早就告訴過鄭綏,故而,在他看來,鄭綏不該有此一問。

鄭綏怔愣住了,許久才晃過神來,卻是低垂著頭輕聲呢喃道:“阿耶,每每看到那雙眼睛,女兒就沒法把她當作婢女看待,她雖是高姬的女兒,身上卻也流著鄭家的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