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家族計(2 / 2)

鄭淵聽了,沉默不言,拿起案幾麵上的兩封信箋,又看了一遍,爾後靠在身後隱囊上,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的那一排書架,兩手無意識地轉動著手中的那兩封信箋。

屋子裏安靜下來,鄭經未再出聲,他一向了解伯父的習慣,每回伯父兩手拿著東西轉圈時,必是遇到了什麼猶疑不決的事,腦海中在考慮事情。

如此,良久。

鄭淵突然把信箋放下,伸手指向書架第二層,“阿大,把那本前朝史書拿過來。”

鄭經一怔,卻忙地起身,從書架上取下。

這本前朝史書,還是南地大楚朝廷十年前完成編撰的,在建康的七伯父當時身為校書著作郎,也參與了其中的編寫,書成後,七伯父派人送來了一套給祖父。

鄭經剛欲把書遞給伯父,卻聽到伯父開口道:“阿大,你翻開第一百零二卷王洽列傳瞧瞧。”

這本書,鄭經看過三遍,他對王洽列傳印象頗深,究其根本原因在於王洽為家族計,有個著名的狡兔三窟的故事,雖然王洽身居高位,不慮國家安危,隻計家族保全的行為,為時人鄙,但作為大家族的族長,往往又不得不認同這種行為。

朝庭改易,門閥不移

自漢魏以來,便已形成這樣的風氣,保存家族,才是根本。

鄭經翻到那一頁,並未去看王洽列傳,因為他已經完全明白伯父的意思,“阿父這是希望阿奴去建康。”

鄭淵沒有否定,“下紛爭,萬事難定,與其孤注一擲,不如遍地開花,這也是當年你曾祖父答應四叔公去京口的緣由,阿奴滿腹經綸,又名譽下,其才與名,遠勝你四叔公多矣,若就此困守滎陽,不僅辜負了彥先這些年對他的認真教導,也失去了一個可能壯大家族的機會。”

完,不待鄭經開口,又道:“回來的路上,我就一直在考慮,阿大你帶著三郎去平城,阿稚和二郎留於滎陽,五郎帶一部分族人去建康,這未嚐不是我們鄭家的狡兔三窟。”

“阿父。”鄭經喊了一聲,有些急了,“可阿奴畢竟還未及冠,年紀太。”

鄭淵搖了搖頭,“他的心可不比你。”所謂關心則亂,瞧著鄭經是真擔心鄭緯,又道:“阿大,這隻是我的一個粗略提議,並非馬上實行,不用太著急,你可以仔細想想,我們可以慢慢合計,總要可行才是。”

聽伯父這樣,鄭經張了張嘴,卻也沒有再急著反對。

鄭淵吩咐著身邊的僮仆,端了一個火爐進來,把手頭上的兩封信都給燒了。

隻是剛燒完,就聽到有仆從進來稟報,是主母派人過來,讓大郎君回一趟琅華園。

鄭淵聽了,也沒再耽擱,和鄭經一起出了外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