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占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裏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複爭奪占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
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準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裏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裏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係。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係,阻止巴地麵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製西巴地麵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製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製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麵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麵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占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裏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麵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
▓評說▓
印巴戰爭是戰後南亞地區發生的一場較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的勝負結局是由交戰雙方一係列主客觀因素決定的。從總的方麵看,印度在軍事力量上占有優勢,在政治、外交等方麵均采取了積極靈活的指導方針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內部矛盾,在外交上積極尋求大國的支持,而在軍事上則製定了避免兩線作戰,東重西輕,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戰爭爆發後,又采取了比較適當的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法,特別是作為進攻一方,能夠做到正麵進攻與迂回、穿插相結合,地麵攻勢與空中、海上行動相配合,充分發揮了進攻作戰的優勢。這些都是印軍取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雖也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在許多方麵卻不無教訓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麵,巴政府平息內部動亂後,在積極爭取國際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麵顯得軟弱無力;在軍事上,拘泥於陣地防禦,未能針對印軍的迂回迅速機動兵力,組織新的防禦。西巴軍隊也未能采取更為積極有力的攻勢行動,以鉗製和阻滯印軍對東巴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