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常用軍號作為軍隊作息的號令,而以旗語、燈號等視號作為通信手段,這些昔日的軍用品,在戰爭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侵華日軍的軍號
聽打過仗的老兵們講:“新兵怕炮,老兵怕號”;也有人說:“新兵怕號,老兵怕機槍”。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說明了軍號在戰鬥中的作用——振奮己方士氣,震撼、迷惑敵方。如抗日戰爭中,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旅第15團在棲霞縣鬆山鎮作戰中就曾創造了軍號遊擊戰,使日偽軍聞風喪膽。
軍號一般為五個音階設置,利用五個音階能吹出不同的號譜,以傳遞不同的信息。我手中有支抗日戰爭中繳獲侵華日軍、後為我軍所用的銅製雙圈管軍號,日軍稱其為“九0式喇叭”。這種雙圈號較之單圈號吹奏起來省勁,聲音清脆、尖細,但通信距離稍近。
日軍軍號主要用於部隊作息的勤務號令,如起床、熄燈、點名、開飯等。而中國軍隊除了用軍號傳達勤務信息外,還用於傳達簡短的命令信息(如表示衝鋒、防空以及各級命令)、舉行儀式、報告簡要情況、識別敵我等通信聯絡。利用軍號傳達命令有“本連發號”、“上級發號”和“越級發號”之分。“上級發號”即指師團首長指示號長向營級單位發出號令或營首長指示號響連級單位發出號令;“越級發號”即指上級越過直接下級對某一分隊發出號令。
我軍軍號根據傳遞信息不同而有不同的號譜,除了勤務號譜外,還有名目號譜,如營、連、排、炮兵、工兵等號譜;戰鬥號譜,如表示衝鋒、前進、防空等;儀式號譜,如歡迎曲、升旗號譜等。
軍號的通信距離有限,通常在風力三級左右時,白天可通信距離約為600~1200m,夜間約為900~1500m,因而距離較長時還需“轉號”,即發號單位通過轉號單位將通信內容轉達到收號單位。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號兵吹號時要注意隱蔽安全,一般要離開指揮所、指揮員30-50m,並需經常變換發號位置以防止暴露自身單位所在地。
軍號上還帶有號穗,號穗除增加美觀外,還可用於攜帶和擦拭軍號,是軍號重要的附件。
侵華日軍的視號通信
侵華戰爭中,日軍通信常用紅、白兩麵手旗和一種長旗杆懸紅、白兩色的單旗以及燈號等進行所謂的“視號通信”聯絡。
旗語、燈號通常為海軍所用,但日本陸軍卻在戰鬥通信中也使用了這種“視號通信”手段,這也許是日本這個海島民族的特質。
視號通信一般由師團、聯隊的通信中隊的“視號班”實施,“視號班”通常由班長和4名通信手編成。由於我國軍隊比較重視司號通信,因而繳獲的日軍軍號常為我軍所用。而繳獲的日軍手旗並不使用,故現在實物留存較少。
一般來說,日軍手旗通信距離肉眼為500~700m左右,望遠鏡觀察為1000~1300m左右。手旗不僅配備步兵,坦克兵也有,這是因為日軍坦克中的無線電台故障較多,車內配有手旗可以作為輔助聯絡手段。
除了手旗外,日軍最常用的視號通信手段還有燈號通信。日本的《戰例集》一書中寫到關於1905年日餓戰爭時,日本本州與北海道間的聯絡,以及1914年日本與德國在我國青島的爭奪戰中,都特別提到當時日軍使用“回光通信”,即用燈光進行聯絡。這一傳統一直被日軍沿用到了侵華戰爭中。
我在當年日軍《手旗單旗通信規定》和《教練號令命令集》的書中看到了旗語、燈號的規定。燈號以長、短的摩爾斯碼來代表不同的信息,如摩爾斯碼為“——··- ,換成燈光碼為”達達滴滴達”,即長長短短長。日軍教材顯示,用燈號進行通信,通信距離夜間用肉眼觀察可達12km;用望遠鏡觀察可達20km。
其他通信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侵華戰爭中,除了上述的通信手段外,日軍還曾用信鴿和傳令犬來進行通信聯絡。我軍優秀指揮員耿飆將軍(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在解放太原戰役中曾俘獲了一隻日軍訓練的傳令犬,這隻傳令犬後來常用於耿飆和其夫人間的通信。但1949年解放寧夏時,這隻機敏的傳令犬被一個蒙古王爺看中,用兩部嶄新的電台換了去,耿飆將軍晚年在其《回憶錄》中提到此事,還惋惜不已。
編輯/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