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婚姻·喪葬 古代墓葬中屍體的防腐

我國墓葬中的屍體防腐有著悠久的曆史,宋、元、明時期是屍體防腐的重要發展階段。建國30多年考古發掘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大批宋、元、明時期保存完整的古屍,計北宋1例,南宋1例,元代4例,明代40例。其中軟體屍比例最大,約占60%。按照現代醫學觀點,軟體屍保存不易,科學研究價值最高。

宋、元、明時期屍體防腐的措施,有的是繼承和沿襲了先秦兩漢以來的傳統方式,如屍殮,選擇優質木材製作棺槨,在棺內使用石灰、草木灰、雲母等幹燥物質和水銀防潮防腐,在墓葬構築中使用木炭、細砂作為填塞材料等。另一方麵又進一步發展了屍體防腐技術,采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和技術手段。

首先是大量使用各種香料硫磺等藥物進行屍體的防腐。

其次,在墓葬、棺槨中大量填塞鬆香作為防潮密封材料。

第三,創造了“灰隔”這種嶄新的墓葬形製。這種以三合土、糯米石灰漿等澆漿形成的墓室,結構堅固,把整個棺槨、墓壙融為一體,建築材料本身有良好的韌性和抗滲透性,因而使墓室的密封性大大增強,有效地阻礙了內外空氣和水分的流通,防止了外界物理、化學因素對棺槨、屍體的影響。此外,灰隔一經凝結,硬如水泥,對於防止盜墓破壞,也具有一般墓葬所不具備的優越性。

1978年秋,南京發掘明徐亻甫夫婦墓時,由於墓葬采用石灰糯米汁澆漿,據現場考古工作者記述:“不單推土機無法施展,連爾後改用鋼釺、鐵鎬,都壞掉若幹。”足見其破壞之難。灰隔所造成的高度密封的墓室環境,是宋、元、明時期屍體保存不腐的關鍵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