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一詞的含義(1 / 1)

知識 文化 曆史 “知識”一詞的含義

“知識”一詞有兩種含義。在古代常見的一種含義是指相知、相識的人。這在上古的書籍中已有記載。如《管子入國》:“不能自生者,屬之其鄉黨知識故人。”但現代更多的是用的知識的另一種含義,即指人對事物的認識,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這一層含義在古代,常用一個單字“智”或“識”來表示。《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注曰:“知有所合,謂所知能合於物也。”《文選》所錄漢張衡《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鹹在於此。”

“知識”連用,表示經驗認識這一層含義,大概是最初和佛教有些關聯。如佛教用語中有“善知識”一詞,就是指了悟一切知識、高明出眾的人。《釋氏要覽》上《稱謂》篇“善知識”一條引《摩訶般若經》:“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名善知識。”《景德傳燈錄》卷五“慧能大師”雲:“師謂眾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至明清,“知識”一詞就較多地運用於後一種含義。如清人洪亮吉在《洪北江集》說:“孩提之時,知飲食而不知禮讓,然不可謂非孩提時之真性也。至有知識,而後知家人有嚴君之義焉。”尤其是西學傳入後,知識的後種含義更賦近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