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悠遊職場叢林的神奇定律(1 / 3)

中國人太喜歡當官,因而生出無數的官論、職場論。中國人太能當官,太能揣摩上司、下屬、同事的心裏,“微妙”正是職場中國人的特色。

以加班為例,不加班不行,加班太多也不行。以人際關係為例,不親近不行,太過於親近也不行。這最難把握的就是其中的“度”。

正是由於職場中既要嚴肅又要活潑,既有競爭又有友情,既要管理下屬,又要接受上司的管理,既要打造和諧的局麵,又不可避免地要產生矛盾。“複雜”是職場人生存環境的特色,而這特色又掩藏在平淡無奇之中。

儲蓄定律

財富就像樹一樣,從一粒微小的種耔開始成長,第一筆你存下來的錢就是你財富成長的種籽。不管你賺的多麼少,你一定要存下十分之一。

定律解釋:

金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即使你才剛開始工作,為了還學費貸款而感到一個頭兩個大,你還是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存錢。你必須現在開始理財投資。我們也不用貪心,存你收入的15%就好。如果你真的有困難,能存多少算多少。一旦你習慣了存錢,你就會發現原來存錢並不難。隻要你覺得存錢很輕鬆,你就會存得更好、更多、更久。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你將坐擁大筆大筆自動累積而成的財富。

案例評析:

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錢,久而久之可以累積成一筆可觀的資產。

有這樣一個心理實驗,在講台上,老師拿出了一疊鈔票對學生說:“我這裏有100元和100萬元,如果你願意要100元,我現在就可以給你;如果你想要100萬,我20年以後給你。”結果顯示,90%的人都寧願要100元。難道人們不願意成為百萬富翁嗎?當然不是,而是人們對於20年之後的100萬沒有信任感。投資也是一樣,很多人對於很長時間後的東西缺乏信任感。因此,花時間去落實一個安全可靠的投資平台,是所有長期投資可以開展的先決條件。害怕麻煩,沒有在這個課題上下功夫的人,將無可避免地要在未來準備迎接更多的麻煩。

投資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有意識購入資產的一個過程,由於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所發行的鈔票可以是無限的,加上人類的欲望也是無限的,於是爭奪地球上的資源成為了必然,所以投資是有意識儲存資產的過程。

根據巴比倫出土的陶磚土記載,巴比倫最有錢的人叫做阿卡德,很多人羨慕他的富有,因此向他請教致富之道。

阿卡德原來是在擔任雕刻陶磚的工作,有一天,有一位有錢人歐格尼斯來向他訂購一塊刻有法律條文的陶磚,阿卡德說,他願意整夜雕刻,到天亮時就可以完成,但是唯一的條件是歐格尼斯要告訴他致富的秘訣。歐格尼斯同意這個條件,因此到天亮時,阿卡德完成了陶磚的雕刻工作,歐格尼斯實踐了他的諾言,他告訴阿卡德致富的秘訣是:你賺的錢中有一部分要存下來。

財富就像樹一樣,從一粒微小的種耔開始成長,第一筆你存下來的錢就是你財富成長的種籽。不管你賺的多麼少,你一定要存下十分之一。

一個富人有一位窮親戚,他覺得自己這位窮親戚很可憐,就發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告訴窮親戚:“我送你一頭牛,你好好地開荒,春天到了,我再送你一些種子,你撒上種子,秋天你就可以獲得豐收、遠離貧窮了。”

窮親戚滿懷希望開始開荒。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反而比以前更難過了。窮親戚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小羊長大後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他的計劃付諸實施了。可是當他吃完一隻羊的時候,小羊還沒有生下來,日子又開始艱難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隻。他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把羊賣了換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點,雞蛋可以馬上賣錢,日子就可以好轉了。

他的計劃又付諸實施了。可是窮日子還是沒有改變,反而日漸艱難。他忍不住又殺雞了,最後,終於殺到隻剩下一隻的時候,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了。他想致富算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春天來了,富人興致勃勃地給窮親戚送來了種子。他發現,這位窮親戚正就著鹹菜喝酒呢!牛早就沒了,房子裏依然是家徒四壁,他依然是一貧如洗。

理財就是要樹立一種積極的、樂觀的、著眼於未來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對無儲蓄習慣的人來講,他們就像這個故事中的窮親戚一樣,吃幹花淨,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天喝涼水,這種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是理財的大忌。

很多陷入困境的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一位非常有名的富人曾經說過:沒錢時,不管怎麼困難,也不要動用積蓄,要養成好的習慣,壓力越大,越會讓你找到賺錢的機會。

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是流出去的水,家中水庫最初的財富,一定是攢出來的。

有一個人非常富有,有很多人向他詢問致富的方法。這位富翁就問他們:“如果你有一個籃子,每天早上往籃子裏放10個雞蛋,當天吃掉9個雞蛋,最後會如何呢?”

這些人總是回答說:“遲早有一天籃子會被裝得滿滿的,因為我們每天放在籃子裏的雞蛋比吃掉的要多一個。”

富翁笑著說道:“致富的首要原則就是在你的錢包裏放進10個硬幣,最多隻能用掉9個。”

這個故事說明了理財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我們稱之為“九一”法則。當你收入10塊錢的時候,你最多隻能花掉9塊錢,將那一塊錢“攢”在錢包裏。無論何時何地,永不破例。哪怕你隻收入一塊錢,也要把10%存起來,這是理財的首要法則。你千萬別小看這一法則,它可以使你家的水庫由沒水變為有水,從水少變成水多。

上天賜予我們的物產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放手去用,肯定會有耗盡的一天。預算是一張藍圖、一個經過計劃的方法,可以幫助你從你的收入中得到更大的好處。

以前有一個年輕人到印刷廠裏去學技術。其實,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很好,他父親要求他每晚住在自己家裏,但要他每月付給家裏一筆住宿費。一開始,那個年輕人覺得這樣太苛刻了,因為他當時每月的收入,就剛夠支付這筆住宿費。但是,幾年之後當這個年輕人自己準備開設印刷廠時,他的父親把兒子叫到跟前,對他說:“好孩子,現在你可以把每年陸續付給家裏的住宿費拿去了。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你積蓄這筆錢,並非真的向你要住宿費。好了,現在你可以拿這筆錢去發展你的事業了。”

年輕人到此才明白父親的一番苦心,對父親的賢明感激不盡。如今,那個年輕人已經成了美國一家著名印刷廠的老板,而他當年的同伴們卻因揮霍無度,如今仍然窮苦不堪。

有人曾測算過,依照世界的標準利率來算,如果一個人每天儲蓄1美元,88年後可以得到100萬美元。這88年時間雖然長了一點,但每天儲蓄兩美元,在實行了10年、20年後,很容易就可以達到10萬美元。一旦這種有耐性的積蓄得到利用,就可以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賺錢機會。

變臉定律

定律解釋:

見到上司唯唯喏喏,這是逼出來的;見到同級嘻嘻哈哈,這是裝出來的;見到群眾凶凶巴巴,這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學會隨機應變,因人而異,看風使舵,是人們的立身之本、生存之道。

真正有遠見的人不僅在與同事一點一滴的日常交往中為自己積累最大限度的“人緣”,同時也會給對方留有相當大的回旋餘地。給別人留麵子,實際也就是給自己掙麵子。

案例評析:

蝙蝠掉落在地上,被黃鼠狼叼去,他請求饒命。黃鼠狼說絕不會放過他,自己生來痛恨鳥類。蝙蝠說他是老鼠,不是鳥,黃鼠狼便被放了。後來蝙蝠又掉落了下來,被另一隻黃鼠狼叼住,他再三請求不要吃他。這隻黃鼠狼說他恨一切鼠類。蝙蝠改口說自己是鳥類,並非老鼠,又被放了。這樣,蝙蝠兩次改變了自己的名字,終於死裏逃生。

這故事說明,我們遇事要隨機應變方能避免危險。

小王在一家醫藥公司做銷售,經過打拚,迅速提高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銷售業績也節節攀升,很快升為銷售部經理。工作成果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認可,老板也多次在各部門表揚小王,但是除了口頭表揚之外,並沒有實際行動,小王經常和其他公司相等位置的人比較,人家都拿到很高檔次的薪金,他還在原地踏步。

職員和老板之間應該象沙子和風之間的關係,沙子隨著風的方向。這是“見風使舵”的第一步:見風,要看清風向。在年度薪資調整發布時,可以在老板麵前提醒一下,但是在公司業績不佳的時間段裏,提出要求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在提出要求時還要看當時老總的情緒,不要撞在槍口上。

有原則地應變,叫做“以不變應萬變”。變來變去都不叛離原則,稱為“萬變不離其宗”。一旦偏離既有的原則,便成為“離經叛道”,為君子所不為,所以中國人必須“持經達變”,卻千萬不可以亂變。“經”是方的,規規矩矩,實實在在,方方正正。“權”就是“變”,要變得圓滿,才有資格成為“變通”,所以是圓的,千變萬化,卻能夠圓融、圓通、圓滿,變得“麵麵俱到”,使“大家都有麵子”。

這種“內方外圓”,難怪中國人十分喜歡。方形的經,被圓形的權所隱蔽,形成和西方人相反的包裝哲學。人家請求的是“把亂七八糟的東西,規規矩矩地包裝起來”,我們則擅長“把方方正正的東西,故意包裝得亂七八糟”。

休金斯自己說,有一次,他被單獨召見,他明知總統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但還是盡自己所能,清楚明了地陳述了一種政治方案。因為他苦心研究過,自認為相當切實可行,所以說得理直氣壯。然而同樣的,總統沒有表示任何接納的意見,隻是說:“在我願意聽廢話的時候,我會再次請你光臨。”但是數天之後,在一次宴會上,休金斯很吃驚地聽到威爾遜正在把他數天前的建議作為總統自己的見解公開發表。這件事,使休金斯恍然大悟,懂得了向總統貢獻意見的最好方法:避免他人在場,悄悄把意見“移植”到總統的心中。開始,使總統不知不覺地感到興趣,然後使這計劃可以作為總統自己的“天才構思”而公之於眾。最後,使總統堅定不移地相信是他本人想出了這個好主意。這樣,他的計劃就能順利地被總統采納。休金斯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也是因為他了解了總統的心理。

要學會應付各種性情的老板,確保自己尊嚴不受侵犯,同時能夠贏得他對自己的好印象,這就需要學會一些技巧。首先,你要觀察你的上司,看他有什麼樣的心理。

有些經理整天懷疑自己的員工偷懶不幹活,時常窺視員工的一舉一動。對付這類經理最好的辦法是經常向他彙報,多和他交流,明確告訴他你幹了些什麼、結果如何,以此使他放心;有些老板精力過剩,熱衷事業,但對員工很苛刻,碰到這種工作狂,最佳對策是甘拜下風,不斷向他請教,使他感到你在他英明領導下努力工作,這樣反而可以得到他的賞識。

有的經理自己的能力不好,老是擔心下屬會超過他,搶了他的位置。這時你就要收斂起自己的鋒芒,做到謙虛和謹慎,這樣自然會博得上司的信任和賞識,以消除上司的戒心。比如在業務會上,對自己的遠見卓識有意打點埋伏,留下空間給上司做總結。當然,在平時要經常向上司請示彙報,不擅自作主,特別是一些決策性的工作,要等上司表態。另外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麵,應該去嚐試找上司的閃光點,因為職場比拚的是綜合素質,而不是專能。

當你的老板是一個非常豪爽大方的人時,那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這時你不用想什麼特別的方法來討好他,隻要你能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表現出過人的成績,就絕對不用擔心你沒有發展機會。他自己長於才氣,所以喜歡有才氣的下屬。惟英雄能識英雄,你要是英雄,不怕他不賞識你,你要是英雄,也不用怕他不提拔你。

知道了上司的心理對於你的職業發展非常有好處。了解他,就能“管理”他,你能用一些手段贏得上司的青睞,讓上司對你信任有加,言聽計從。當你有好的建議向上司貢獻的時候,不會遇到被上司斷然拒絕的苦惱。你就能夠讓上司做出更有利於你的決策,也會增加上司對你的好感,這對你的職業生涯是非常好的。

活躍定律

定律解釋:

領導在辦公室的時候,氣氛永遠是“團結、緊張、嚴肅”不“活潑”;而領導不在的時候,氣氛會變得異常活躍,可以海闊天空,說說笑笑、吹吹牛皮、聊聊足球、侃侃新聞、議議女人……無所不及。

案例評析:

自律,是一個企業製勝的法寶。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是一個自律的企業。從產品質量和服務方麵來講,自律對於企業尤其重要。

許多人都把迪斯尼評估為全世界提供大眾服務最佳的企業之一。能得到這樣輝煌的成就,全賴於迪斯尼公司的自律管理。在迪斯尼,就連一個收票的工作,都要花上四天的時間去學習。當有人表示疑惑,認為收票不過是簡單的工作,不必花這麼長時間來學習時,迪斯尼的工作人員就會告訴他:“收票可不是簡單的工作,萬一客人問洗手間在哪?遊行什麼時候開始?或者是要怎樣去野營地?我們都要準確迅速地回答。”在迪斯尼,讓每一個顧客都玩得盡興、愉快,是每一個迪斯尼人的職責。即使是收票人員,也不例外。這樣高度自律的服務精神,就是迪斯尼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

企業成功的最大敵人,就是缺乏對自己的控製。一個由高度自律的企業,才能真正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企業要卓越,必須有自律精神。而企業的自律精神,又來自於領導人的自律。隻有企業領導人具有自律精神,才能使企業內部的所有員工,自覺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對自己的要求,進而使企業具備自律精神。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或接近某個同事,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參加公司組織的各種活動,比如會餐、郊遊、野營等。在那裏,人們會脫下緊繃繃的外殼,在相對放鬆的狀態下講述自己的苦樂,你會聽到真實的抱怨,真誠的讚譽,包括客觀的評價,你也會發現誰和誰走得近,誰和誰走得遠。不要自貶為偷窺他人秘密的好事之徒,隻要你擺正心態,具備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你就會知道誰可以在將來成為你的好朋友,誰又是不易融合的同事。

與你的同事多多交往能夠擴大你在公司裏的聲譽,從而提高你的知名度。“重在參與”絕對不是失敗者的一種托詞。隨著社會經驗的增長,你會發現,在中國,有很多事情在與不在絕對不一樣。不管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參與其中總能獲得某些信息。如果你善於交往,升遷、加薪的機會就不會因為你的沉默而無聲跳過。如果失敗了,你至少知道輸給了誰,了解你的對方是誰,以及你為什麼會輸。

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認為隻要自己悶頭苦幹,就一定能出人頭地,一切就會水到渠成。事實上,你的功績很可能被埋沒,隻有主動尋找伯樂的千裏馬才能給自己創造出成就偉業的機會。一些人討厭與同事閑聊,討厭將本該休息的時間用於與人交往,他們認為這種做法太過功利,太工於心計。其實,隻對你的同事不懷惡意,這就是對自己的態度最負責任的一種。

你在老板麵前和老板不在的時候是不是一樣努力工作?當有同事得罪了你的時候應該怎麼辦?你是在老板不在的時候消極怠工嗎?是對同事破口大罵嗎?不、當然不是,我們的老板絕對不會欣賞這樣的行為,當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自律,隻有自律的人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斷創造佳績。

自律作為一種職業道德,源自於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關愛,更出自於關愛企業發展的良心。

作為一個國民,我們需要有自律意識。同樣,作為企業的員工,也需要有強烈的自律意識。如果一個員工沒有自律能力,那他在工作上的敬業程度就會大打折扣。一個資深的人事經理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的上班時間是早上8點30分,有人8點20分就到了,有人8點30分到,也有人8點40分才到。在平時是看不出這三類人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但是在關鍵時刻,或許就會因為這遲到10分鍾的習慣,有些人誤了大事,給公司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損失。這其實就是每個人自律能力的不同導致的不同後果。

自律是員工自我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麵。員工自我管理的範疇大致包括:員工對企業組織引導方式的認同程度,對一定的文化價值體係的理解和興趣程度,自律感、羞恥感、自我約束力以及自我激勵能力,工作中所表現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對所承擔工作和達到組織所設定目標的自信心,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的勇氣,等等。

一個工作效率很高的銷售主管說:我一直保持著將文檔做得很工整的習慣,無論我有多忙甚至在周末也不例外,這個習慣讓我受益匪淺,我很清楚我所要完成工作的時間表和采取何種方式去做。在我的係統裏,我跟蹤每一件事,從而確保不僅按時完成自己的任務和落實各項細節,而且兼顧我的顧客和同事。如果他們沒有及時和我聯係,我就會給他們發電子郵件。事實上,有一天一個人告訴我:我還不如主動跟你聯係,因為我知道你如果聽不到我的消息,一定會在我的語音信箱裏留言的。

具有很強的自律意識,是優秀員工不可缺少的職業品質。吉姆·柯林斯在對大公司上億美元投入的項目研究過程中發現:“當員工守紀律的時候,就不再需要層層管轄;當工作守紀律的時候,就不再需要管理製度的約束;當行動守紀律的時候,就不再需要過多的管理和控製。結合了強調紀律的文化和創業精神,你就得到了激發卓越績效的神奇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曾做過一項實驗。他給幼兒園裏一群4歲的小朋友每人一顆果汁軟糖,並對他們說:我現在出去辦事,一會兒就回來(約20分鍾),如果你們能等到我回來再吃這顆糖,我就會再給你們另一顆軟糖;如果你們等不到,你就隻能吃這一顆。

結果,有的孩子為了多得到一顆糖果,堅持熬過了20分鍾(對於4歲的孩子而言,20分鍾已經很漫長了);而有的孩子卻早已經把糖吃掉了。米切爾對實驗的結果作了紀錄,並對這群孩子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調查,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米切爾發現,那些堅持住了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和高中階段後,往往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更獨立、積極、可靠,能夠很好地應對挫折,遇到困難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而那些沒能堅持的孩子長大後,大部分都表現出退縮羞怯、經不起挫折失敗、好妒嫉、脾氣急躁。更令人吃驚的是,前一種孩子的學習成績遠遠要好於後一種孩子的成績!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為了一個目標,如果能夠抵製一時的誘惑和衝動,就更有成功的可能。難怪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說:“自律自製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礎。”

自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自製在很多方麵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能督促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能抑製自己的不良行為,如貪婪、懶惰;能緩解不良情緒,如衝動、憤怒、消極;能抵禦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等等。

相反,如果沒有或缺少自我控製,不良的行為和情緒就會反過來控製我們,我們將失去意誌力、信心、執著和樂觀,失去獲得成功的機會,甚至會偏離人生的方向,誤入歧途。

尷尬定律

定律解釋:

苦幹的不如巧幹的,還有所謂幹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蛋的。因而上去的不一定是能力強的,原地踏步的不一定是低能的。對此,你不服不行。

做工作、幹事情大體有兩種幹法。一種是巧幹,一種是蠻幹。一個人,能否幹好事、幹成事,究竟是事業有成還是一事無成,高低成敗就在於善於巧幹還是隻會蠻幹。

案例評析:

巧幹,得有靈巧之心,懂巧妙之術。心靈才會手巧。

巧幹的人,好比“巧媳婦”,透著一股靈氣、散發出一種悟性。

巧幹的人,善於捕捉機遇,善於琢磨事體,善於借勢借力。

當年諸葛亮“借東風”,一夜借得十萬枚箭,就是經典的巧幹。巧幹,懂得事物規律與特性,能夠尋到幹好事、幹成事的路徑。

蠻幹,動的是死腦筋,用的是笨辦法。機械是蠻幹的四肢,死板是蠻幹的五官,簡單是蠻幹的腦瓜,老經驗是蠻幹的家當和資本。

蠻幹,常常會認死理、走級端、鑽牛角尖。

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才等於成功。

意大利的一個小村莊,沒有任何水源,為了解決飲水難題,村裏人決定對外簽訂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有人每天把水送到村子裏。村子裏有兩個年輕人,斯諾其和阿其可,他們願意接受這份工作,於是村裏的長者把合同同時給了這兩個人。

簽訂合同後,斯諾其便立刻行動起來。他每天在十公裏外的湖泊和村莊之間往返奔波,用兩隻大桶從湖中挑水運回村莊,倒在由村民們修建的一個結實的大蓄水池中。

他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當大家需要用水時,蓄水池有足夠的水供大家使用。起早貪黑的工作,斯諾其很快有了收入。盡管工作艱苦,但他還是非常高興,因為他能不斷地掙錢。

自從簽訂合同後,阿其可就消失了。幾個月來,人們一直沒有看見過他。

阿其可做了一份詳細的商業計劃書,並找到了4位投資者。

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阿其可的施工隊修建了一條從村莊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鏽鋼管道。快速、大容量、低成本並且衛生的送水係統,讓錢財花花地流入了阿其可的銀行賬戶中。

阿其可幸福地生活著,斯諾其拚命地挑水以維持那點點賣水的錢。

“拚命幹不如巧幹。”要賣力地工作,更要聰明地工作。

不少人認為,在工作量與成功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聯係,即一個人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他獲得的成功就越多。而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樣簡單地聯係。

哈羅是一位年近30歲的人,在一家商店裏做售貨員。一個雨天,商店裏走進來一個老夫人。看到這老夫人身著簡樸,銷售員們知道是來避雨,於是仍自顧自地聊天。

哈羅走上前去問道:“女士,有什麼可以效勞的?”老夫人遲疑了一下,隨手指了指一台收音機說:“這個多少錢?”哈羅確認老夫人隻是進來避雨的,於是從櫃台裏麵拿出一張椅子,邊說:“女士,請先坐一下吧。”並扶著老夫人坐下,還和老夫人聊了起來。

一會兒雨停了,老夫人站起身,遞給哈羅一張名片,讓他明天去找名片上的那個人。後來,哈羅成為了著名的鋼鐵大王卡耐基的搭檔,並在卡耐基退休以後,接替了他的位置。那個老夫人就是卡耐基的母親。

可以看出,哈羅的“巧幹”為他成功的人生帶來的機遇。

李先生買了棟帶有大院子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對院子進行了全麵的整頓,雜草雜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

一次,原先的房主回訪,進門大吃一驚地問,那株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李先生才發現,他居然把牡丹當草給割了。

後來李先生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也很雜亂,但他卻沒有貿然動手。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裏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卻是錦簇;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他才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同時也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有很多人看起來工作很認真,每天都在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但忙忙碌碌的就是沒幹出多少成績。這種員工不僅得不到老板的好感,反而會使老板和同事瞧不起。我們提倡勤勤懇懇工作的敬業精神,但並不是不要求工作的效率和方法。苦幹是老板喜歡看到的,但老板更喜歡巧幹、高效率的員工。

不公定律

定律解釋:

能幹的總有幹不完的活,不能幹的總是沒有活幹。幹得多的人犯錯誤的幾率就高,到頭來往往吃力不討好。少幹或不幹的人,往往不犯或少犯錯誤,給領導的印象卻是個好同誌。

我們生活的經曆常常告訴我們,不要犯錯,正確地做事。但是,現實是,一個人做得越多,犯錯的次數就越多。不做事就不會犯錯,因為錯的對象都不存在了。由於認為錯誤是一件令人羞恥和難堪的事,我們經常陷入“寧可不做,千萬別錯”的境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