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學術論壇
作者:孫寶國
[摘要]70年來,長影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在鄉土電影創作上特色獨俱,成就斐然。長影鄉土電影呈現出選題選材的豐富性和風格樣式的多樣性兩個鮮明的藝術特色。長影鄉土電影的薪火相傳得益於幾代優秀電影藝術家在鄉土電影這塊園地上的精耕細作。長影鄉土電影作品的創作可劃分為六個發展時期,即革命時代、國家時代、政治時代、藝術時代、市場時代和產業時代。
[關鍵詞]長影;鄉土電影;曆史傳統;藝術特色;創作團隊;作品分期
成立長影的籌備工作從1945年日本投降後就開始了。1945年10月1日,長影的前身——中共領導下的電影生產基地——東北電影公司成立。1946年10月1日,東北電影公司改稱東北電影製片廠。1955年2月28日,東北電影製片廠正式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它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1999年1月4日,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改製的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70年來,長影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在鄉土電影創作上薪火相傳,特色獨俱,成就斐然。本文僅從曆史傳統、藝術特色、創作團隊、作品分期四個方麵試加論述。
一、曆史傳統
鄉土電影的概念與鄉土文學的概念一脈相承,通常是指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電影。[1]長影在鄉土電影創作上有著光榮的曆史傳統,其因素不外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由我國的文藝方針決定的。早在1942年5月,毛澤東同誌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農民又是工農兵中占絕大多數的人群,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社會,所以作為新中國電影搖籃的長影拍攝鄉土電影數量比較多,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1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鄉村常住人口61866萬人,鄉土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523%。另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4月29日發布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全國農民工為273億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這都說明,即使到了當下,農民仍然是中國社會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主體人群之一。
二是由創作團隊的人員構成決定的。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建立自己的電影生產基地,黨中央派中共黨員劉健民、趙東黎兩位同誌進入當時的“滿洲映畫株式會社”,並於當年10月1日成立東北電影公司。1946年,黨中央派袁牧之、吳印鹹等延安電影團33名同誌奔赴東影,此後,西北電影工學隊、東北文藝工作團、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等文藝單位集體調入東影。林農、於藍、田方、於洋、葛存壯等一大批老藝術家在此期間來到東影。這些老同誌參加革命之前大多是農村青年,非常熟悉農村生活,對農村感情深厚,有不少老同誌親耳聆聽過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拍攝鄉土電影對他們來說可謂輕車熟路、有感而發、自覺自願、樂此不疲。
三是由長影所處地域環境決定的。長影與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不同。北影居於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上影居於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長影所在的吉林省又是一個農業大省,所以選題自然而然地偏重於農業、農村和農民。表現城市生活是上影的優勢,北影側重於名著改編。2008年7月6日,經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批準,長影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揭牌,由財政部、國家廣電總局等共同撥款的總額達1億元的長影農村題材電影發展基金同時啟動,這為長影進一步發揮地域環境優勢,克服市場化進程對鄉土電影創作帶來的消極影響提供了新的保障和助力。
二、藝術特色
建廠70年來,長影的鄉土電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農村的現實生活,表現了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帶給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新變化,塑造了一批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構成了新中國鄉土電影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些鄉土電影無論是其人生觀、道德觀,還是生活觀、愛情觀,都代表了不同曆史階段的主流價值觀,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和藝術視角對作品進行深入的開掘和視覺化的表現,對人民群眾的價值引導和審美取向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其藝術特色概括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一是其選題選材的豐富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生態等,都是長影鄉土電影選題選材的範疇。換言之,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題材的長影鄉土電影作品中,觀眾們往往都能找到對鄉村、故土、國家、民族的某種揮之不去的情愫並產生強烈的共鳴。譬如在當下,隨著國家城鎮化加快推進,傳統村落及浸潤於其中的傳統文化正在迅速消失,人們不由感歎“鄉愁”何以安放。2014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2015年2月1日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加強了這個信息,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而長影創作的此類選題選材的鄉土電影作品,無疑是國人記錄鄉愁、留住鄉愁的最直觀生動的影像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