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關於生活:如果奇跡沒有出現,那就去創造一個(3)(3 / 3)

就這樣,老婆婆認真地說,老爺爺仔細地聽,不知不覺,陽光已經穿過西邊窗戶暖暖地落在了兩位老人的身上。

終於,老奶奶講完了,一旁的老爺爺開口了:“老伴呀,你想想咱們自個兒從小到大到成人甚至到老走過的路,還不都是在自己的選擇中跌跌撞撞走過來的?父母的指命咱們聽從了多少?人就是這樣,自己選擇的路,無論是曲折還是平坦,自己都會快樂地走下去……”停了停,老爺爺接著說:“老婆子呀,其實反過來想,咱兒子還是很成器的,從小不依不靠,願意憑自己的努力去生活,咱們應該慶幸才是呀!生活就是這樣,誰也替代不了誰的生活……”

是的,誰也替代不了誰的生活,獨一無二才是生活的真正屬性。

買了電腦不上寬帶,就好比酒肉都準備好了卻在吃飯前當了和尚。

網絡很顯然已經成了80後與90後生活中的主要組成比分,調查顯示,95%的80、90後都認為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我們形象地比喻,電腦如果沒有聯網,就像為你準備好了酒肉,你卻跑去當了和尚,想吃卻不能!

習慣了在網絡中生活,今天發生了什麼新聞,上網看;需要什麼生活日用品了,網上淘;覺得孤單寂寞了,就開始網聊……甚至有時候,我們總是會習慣性地打開電腦,卻不知道打開電腦是出於哪種需要。

也許,這就是一種習慣,習慣了有網絡的陪伴……

曾經我們一味地沉迷於遊戲,它讓我們如癡如醉,不惜通宵達旦地為此戰鬥。似乎什麼人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甚至覺得上大些的幾年也都奉獻給了網絡。還有QQ,這幾乎是我們打開電腦就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即使你已習慣了隱身,看著別人在群裏熱鬧,你隻是默默地看著,沒有了往日的那份叫囂……

慢慢地,不知從何時開始,學習、生活、工作已經成了我們的重心。雖然還是會習慣性地在網絡上去尋找自己需要的一些東西,但顯然已沒有了當年的那份衝動;即使依然無法忍受沒有聯網的電腦,但也已學會了在書香和汗臭的氣味中去探尋人生……

成長,就是這樣,有些東西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而有些習慣卻總是莫名其妙地改不掉,即使你已能成熟而冷靜地對待生活!

在家裏,父母對我們百依百順;出了家門,我們對社會百依百順。

80、90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在家時,他們就是王子或公主,習慣被父母捧在手心。然而,逐漸成長,步入社會後,我們終於發現,誰都沒有義務對我們如此這般的好。社會有其固有的生存法則,要想生存,首先就得對社會俯首稱臣。

社會經曆就是在不斷地妥協與被妥協中積累起來的。雖是妥協,卻是為了更好地成長。要成長,就必須向這個社會妥協,必須學會去適應,生活往往不會給我們太多選擇……

孔子說,四十不惑。其中“不惑”也就是妥協。即使沒到不惑之年,80、90後也學會了適當地妥協。

妥協於命運,這個世界不是專為某一個人而設計。妥協是麵對生活中的不盡如人意,還能處之泰然,不怨天尤人,不呼天搶地。

妥協於自我,世上沒有幾個天才。妥協是認可自己一生平庸的現實。因此,工作時要事無巨細,過日子總少不了柴米油鹽。何必跟自己過不去?有這樣幾句詩,很讓人難忘: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