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沒多久,大河卻一頭紮進了沙漠,水分很快被蒸發。沒有了水,幾年之後,大河就堵塞了,又幾年之後,河道就被填平了。
小河依舊勤懇地灌溉著莊稼,村民們為了獲得更多水源,於是決定將小河河道拓寬,比之前的大河還要寬。又經過幾代人的繁衍,小河成了當地人的“母親河”。
大河目標遠大,卻忘了自己不過是一條鄉野小河,沒認清自己的實力,在還不懂得沙漠為何物時就已消失。而小河立足本職,將自己應該付出的努力全部奉獻給了村民。天長日久,人們便發現了它的價值,也最終成就了它的地位和遠大。
所以,在樹立目標的時候,一定要記住:理想要適中,追求要適度。
生活是藝術,但藝術不是生活;永遠是暫時的,隻有暫時才是永遠的。
從前,在北京皇城根的一個大雜院裏有一個聰明又漂亮的姑娘。她家的門口是一個垃圾堆,每天傍晚,她都能聽到垃圾車歡樂地唱著《十五的月亮》。這位姑娘非常漂亮,她有著妖嬈的身材,滑嫩的肌膚和會說話的眼睛。姑娘父母是一家有錢人家的服務人員,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候,姑娘也會去幫幫忙:她洗過水晶酒杯,燙過緞子床單,知道冰水裏要加檸檬。
每天,當垃圾車路過她家門口時,她就暗自發誓,她一定要走出這個貧民的環境。
高中畢業後,姑娘就開始在有錢人出沒的地方活動。她給自己編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時而是書香門第,時而是音樂世家,時而又是將軍的侄外孫女。姑娘學了幾件樂器,又學了點畫,因此,也經常以音樂學院的學生、藝術院校的進修生,或者新生代女作家自居。
姑娘年輕浪漫,不久就找到了一位用法文接手機的小夥子。他說他是畫家,在巴黎有大收藏家買他的畫。小夥子一表人才,說一口流利的法文。可姑娘閱人無數,聰明無比,她發現別人請客時他總是點法國香檳,而該他付錢的時候就改叫一些酒吧裏沒有的酒,再笑話一下老板沒文化、不識貨,然後要一杯有檸檬片的冰水。
姑娘知道他不是最有錢,但她卻真的愛上了他。兩個人在一起不到一年,小夥子走了。原來,巴黎的收藏家是他的同性戀情人,一發現他和姑娘在一起,買畫的預付金就沒了。小夥子隻好又找了一個中年女演員,去和她一起拍電視劇。走之前,他送給姑娘幾句話:“生活是藝術,但藝術不是生活;永遠是暫時的,隻有暫時才是永遠的。”
用在對理想的追求中,這句話也同樣極富哲理。生活確實是一門藝術,要活出滋味也不易,但藝術卻不是生活,它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什麼都不可能永久,一切都將過去,因此,隻有暫時才是永遠的。理想,需要藝術地生活,更需要拋開永遠的暫時。
理想的遠大,不在於你擁有理想的多少,而在於你對理想的忠誠與堅持。
從小就開始學習“一心一意”與“三心二意”,在這個辯證關係中,“一”總比“三”好。對人生理想而言,“一”同樣比“三”更為珍貴。
人生有許多這樣的奇跡,看似比登天還難的事,有時就那麼輕而易舉地就做到了,而有些人卻花了一生的時光也做不到,其中的差別就在於非凡的信念。
多年前,有一位窮苦的牧羊人,他有兩個年幼的兒子,他的事業就是替別人放羊。一天,他帶著兒子去放羊,到了一個山坡。這時,一群大雁鳴叫著,從他們頭頂飛過,並很快消失。牧羊人的小兒子問:“爸爸,大雁要往哪裏飛?”“他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裏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牧羊人回答說。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那樣飛起來就好了,那我就要飛得比大雁還要高。我要去天堂,看媽媽是不是在那裏。”小兒子也對父親說:“做個會飛的大雁多好啊,那樣就不用放羊了,還可以飛到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沉默了一會,對兩個兒子說:“隻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兩個兒子試了試,並沒有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瞅著父親,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於是他飛了兩下,也沒飛起來。牧羊人肯定地說:“我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小,隻要不斷努力,就一定能飛起來。”牢牢地記住了父親的話,兄弟倆一直不斷地努力著。長大以後,他們果然飛了起來,他們發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一直蘊涵著同一個信念,並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那麼,他最後一定會是一位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