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如果你確定你的最終夢想就隻是一直遊戲,並能保證一直擁有網遊的資本,那請繼續。如果,你很喜歡網遊的生活,卻不能將它玩成一種事業,那就盡早放棄吧,人總要有一種可以用來謀生的手段!
上Google上百度一下
80、90後有一種習慣,一種長輩們從沒有過的習慣,或者說,這更是一種資源——網絡。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問題交給穀歌或者百度,它們就是我們的活詞典,不僅迅速而且多解。
有人說,這是一種病,一種不愛動手動腦的病;也有人說,這是一種進步,一種更快充實知識的來源。確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但我們看到更多的,則是一種學習的精神。百度和穀歌就像是我們的參考書,沒事多翻翻總會學到一些未曾了解的知識,這又有何礙呢!
有些事情,我們必須自己動手,而有些事情,我們隻有借助了別人的力量才能完成,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因此,適當地用用這些習慣也是很有裨益的。隻是在麵對有些必須自己麵對的困難時,多動動腦子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思想,進步也會比單純地借用要快得多!
借用內因與外因之間的辯證,就是說,人首先得有自己的思想,然後才去適當借用別人的知識。因此,當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時,首先自己動腦思考之後再百度或穀歌,處理問題將會更有效率。
午夜醒來,才驚愕地發現,原來從來都隻有自己一個人。
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成長過程中最害怕的就是孤單。然而,孤單卻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的一種能力。
人們往往把人際交往理所當然地叫做“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比交往更重要。不擅交際固然是人們的一種遺憾,但不耐孤獨也未嚐不是一種嚴重缺陷。
獨處這種能力,並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具備。具備獨處能力也並不意味著就不會感到寂寞,而在於安於寂寞並使之具有生產力。當一個人處於寂寞狀態時,有三種情況:惶惶不安,百事無心,一心想逃出寂寞;漸漸習慣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一些其他事務來驅逐寂寞;認識到寂寞本身就是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於內心關於存在、生命和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獨處時,我們才能夠真正抽身回到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唯有自己沉浸於古往今來大師們的傑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唯有獨自麵對蒼茫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與大自然的溝通。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的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唯有經過這一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自我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生長的係統。
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關鍵在於他能否獨處。也就是說,當你一個人呆著的時候,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還是會覺得一種難得的寧靜、充實和滿足?
當然,愛好獨處的人並不就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相反,愛好獨處的人更有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喜歡交友的人。而且,不管他有多開朗外向,多麼樂於與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一種必需。缺乏交往的生活是我們生活的一種缺陷,但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場災難。
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絕不能忍受孤獨的人,一定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隻要一閑下來,他們就會四處尋找消遣之方,而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避免麵對麵地看見自己,看見那個貧乏枯燥的自己。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往往是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自我,如此地惡性循環下去。
因此,不妨給自己一點獨處的空間,檢視一下自己的思想和內心。一個人也沒什麼不好,至少你的思想會在獨處時得到提升!
成功有個副作用,就是以為過去的做法同樣適用於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