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改變軟弱,堅持夢想(4)(1 / 3)

看完這三個小故事,你會有什麼啟發呢?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各式各樣的“泥土”會傾倒在我們身上,從“枯井”裏脫困的秘訣就是:將“泥土”抖落在腳下,然後站到上麵去。

全球有1300多萬猶太人,雖然並非個個都是富商巨賈,但至少我們不會看到有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的猶太人。隻要你是猶太人,哪怕身無分文去到異國他鄉,如果當地有猶太人組織,你找到他們,你的吃飯問題就會立刻得到解決。當然,猶太人組織不是提供慈善服務的機構——永遠提供免費吃喝,再多的錢也支撐不起,更何況這也不符合猶太人精於理財的傳統。

猶太人的精明之處在於,他們會很快找到一個願意幫助落難者的猶太商人。那麼,這個商人怎麼幫助同胞呢?假如他是一位鞋商,他會對落難的同胞說:“我這鞋店目前隻在西邊發展,這座城市的東邊還沒有分店。你就到東邊去開分店吧,我借錢給你租店鋪,貨我也先提供給你,等你賣掉了鞋,賺到了錢再連本帶利還給我。你站住腳了(這應該沒問題,我會幫你站住腳),我就是你的長期供貨商。”

“一雞三吃”是猶太民族的基本技能,即使在幫助落難同胞時,他們也會動起腦筋來怎樣既幫助同胞,又幫助自己。這樣猶太人不僅幫助了落難者自立,還擴張了自己的生意。正因為這種幫助人的模式對提供幫助者本身也有利,所以這種慈善行為才能延續下去。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強者與弱者的區別就在於,強者遇事先求己,而弱者遇事就求人。

箭弓飛了起來,卻無法像鷹一樣飛得長遠,僅能短暫地呼吸藍天片刻的清新,而後一頭栽在地上。別人的幫助都是暫時的,別人可以幫你一時,卻幫不了你一世。依靠別人不是長久之計,必須得靠自己。不管多大的樹,都有倒的一天,如果不想“樹倒猢猻散”,就必須自立,靠自己的力量創造自己的前途,而不是靠有力者的垂青——自己的為什麼不掌握在自己手裏,而要交給別人呢?

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不要所謂的救世主,這世上從來都沒有救世主,你的“救世主”就是你自己,誰也代替不了。在苦難的深淵中,要做自己的救世主,不要妄想別人成為你的救命稻草。上帝他老人家很忙,沒空來救你,能救你的,永遠隻有你自己。

無獨有偶,薩賀芬也是如此,靠著自己,相信每個人的鍋裏都有一個上帝,而這個上帝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

白天,她是個女傭。臃腫的身材,蓬亂的頭發,指甲縫裏都是黑泥,她幹所有的雜役,並經常遭到房東太太尖聲的催租和謾罵,被壓得喘不過氣。但每當夜晚來臨,在她破舊的小屋裏,在昏暗的油燈下,她趴在地板上細細地勾畫著一幅幅畫作——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讓她忘記了勞累和疲憊。

她沒有畫桌和畫布,連顏料都是自己利用河底的淤泥、路邊的野草、教堂的燭脂、血、麵包屑調製的“獨家配方”。她以手指做筆,在一塊塊小木板上,畫著隻屬於她自己的畫。

就在法國桑裏斯小鎮上,她的人生就這樣走過了50年。沒有人搭理她,人們隻知道她是杜佛夫人家的幫傭。

1914年的一天,德國知名藝術評論家伍德在杜佛夫人的晚宴上,無意中見到被隨手丟在角落的一塊畫著蘋果的小木板:它靜靜地站在牆角,豐饒的顏色賦予了它噴薄欲出的力。無比驚訝的伍德急忙打聽作者的名字,杜佛夫人輕蔑地說:這不過是家裏一個叫薩賀芬的女傭畫的,她可從來沒學過什麼繪畫。

伍德當即買下了這幅畫。他找到薩賀芬說,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女畫家,我要資助你學畫,將來為你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

可薩賀芬的好運剛剛開始,就對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軍隊打進了法國。伍德被迫逃離法國前告訴薩賀芬,她一直畫下去。她越來越老了,很多人不願雇她幹活。她每天隻吃一頓飯,靠著人們的施舍勉強度日。盡管生活如此艱難,窗外戰火紛紛,但薩賀芬就像忘記了一切,每天堅持畫畫。

13年過去了。當伍德再次來到了桑裏斯小鎮,看到一個畫展上寫著薩賀芬的名字。他想不到她居然還活著。來到薩賀芬那扇破舊的小屋,裏麵堆滿了一幅幅姿態各異、色彩豔麗的畫作,它們就像精靈,讚歎著女主人的和執著。薩賀芬說:“先生,您知道嗎?執著於自己的作品,在鍋裏也能找到上帝。當我時,我會去野外,摸摸樹,和花鳥說話,一切就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