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後,開著你的車來上班。”主管說。
4天之內要買車、學車談何容易,但為了生存,留學生豁出去了。他在華人朋友那裏借了500澳元,從舊車市場買了一輛“甲殼蟲”。第一天他跟華人朋友學簡單的駕駛技術;第二天在朋友屋後的那塊大草坪上模擬練習;第三天歪歪斜斜地開著車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駕車去公司報了到。時至今日,他已是“澳洲電訊”的業務主管了。
這位留學生的專業水平如何我無從知道,但我確實佩服他的膽識。能在一個毫無把握的情況下,在短時間內做完一係列在我們看來不可能事情,的確不容易。如果他當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戰,決不會有今天的輝煌。那一刻,他毅然決然地斬斷了自己的退路,讓自己置身於命運的懸崖絕壁之上。正是麵臨這種後無退路的境地,人才會集中精力奮勇向前,從生活中爭得屬於自己的位置。
給自己一片沒有退路的懸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給自己一個向生命高地衝鋒的機會。我們若老是期待能有一個好的環境讓自己無往不利地走下去,就不能真正的走向成功之路。給自己一片懸崖,往往能給自己帶來靈感,被逼上路往往能夠讓自己更勇敢。
冬天總是不知不覺地到來。轉眼間氣溫已經降到了零度以下,外麵的風吹得令人不寒而栗,於是在每天的早晨,你賴在床上不想起來。嘴裏還不停地抱怨:呆在暖暖的被窩裏好爽!幹脆今天請假,不去上班算了!
也許,你的生活有點太安逸了!也許,你需要一點點挑戰,來刺激一下漸漸麻木的神經!不如周末一起去爬山吧!
當然,爬山的時候,我們必然會渾身酸疼、大汗淋漓,但是登上山頂的喜悅,著實令人激動,仿佛整座大山就在你的腳下,仿佛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中!這樣,即使沒有鮮花和掌聲,你的心中也會響起愷撒大帝式的豪言壯語:我來到,我看見,我征服!
顯然,留戀於溫暖的被窩、沉迷於舒適區的人們,根本就無法體會到這種成功的快感,就像泡在舒適的桑拿房裏,是無法體會到登山途中汗流浹背的感覺的!
於是,那些懶惰的人,難免在生活中知難而退。不是把麻煩推給別人,就是幹脆逃之夭夭。
但是,真正的人生是在與困難抗爭的過程中成長的。真正的成功者,不僅遇到困難能夠克服,即使沒有困難他也會“創造”困難,繼續挑戰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消極、退讓和妥協。
征服一座山,跑過一裏路,堅持一小時。也許生命中會有許許多多事情,可以成為我們的困難,而克服困難後的成就感,往往能夠令我們從此無所畏懼,即使再大的困難也會迎刃而解。
大家都知道,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是一位殘疾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總是坐在輪椅上。
實際上,他並不是生來就殘疾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努力,他恐怕連10歲都活不到。
羅斯福生來就體弱多病,到8歲上學時,情況更是糟糕:目光呆滯、氣息微弱、神情古怪。說起話來,含糊不清、斷斷續續,甚至走路時都會莫名其妙的跌倒……學校建議他最好回家休息,不要來上學。
羅斯福似乎自己也明白這一點,但他並沒有消極地退縮,也沒有維持現狀,在家裏休息和療養。而是積極地行動起來,堅持像其他健康孩子一樣上課,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缺陷。
就他當時的體質而言,似乎不適合從事任何一項戶外運動,但羅斯福卻主動給自己“找麻煩”:跑步、劃船、踢球、騎馬……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他幾乎能夠正常地參加每一種體育運動。在持續的鍛煉之下,他的身體也漸漸開始好起來。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利用假期去洛杉磯獵捕灰熊,或者去非洲大陸抓獅子。這樣的嚐試和挑戰,為他後來在軍隊獲得榮譽功勳奠定了基礎。
他還積極地克服自己口才差的缺陷:天天照著鏡子練習口形,努力把每一個字都說清楚;練習假嗓子,為演講做準備。到後來,他已經能在任何場合談笑自如、遊刃有餘。如果沒有這段苦練口才的經曆,羅斯福後來就不可能在政壇上叱吒風雲,也就不會為我們奉獻出諸如“國會珍珠港演說”之類膾炙人口的演講。
事實上,羅斯福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所經曆的痛苦。以及他“製造”困難、磨煉自己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我們很難體會到的。而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突然的變故,更令人始料不及。
1921年夏天,羅斯福帶著全家去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森林大火後,羅斯福不小心掉進了冰冷的海水裏,因此罹患上了脊髓灰質炎。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事實,打擊著羅斯福的理想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