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抱怨阻礙前進的腳步(2)(3 / 3)

挫折對於我們來說總是一個模糊的定義,我們無法將它分為好的一類,因為我們總是會看到它就繞道而行,隻有到了那種無法回避的境況中,我們才會去麵對。而隻有我們去克服它,打敗它,我們方能覺得自己成功,得到了收獲;而一旦無法跨越,我們會痛恨,甚至就此止步。

一位熨衣工人住在拖車房屋中,周薪隻60元。他的妻子也在工作,不過即使夫妻倆都工作,賺到的錢也隻能勉強糊口。他們的嬰兒耳朵發炎,他們隻好連電話也拆掉,省下錢去買抗生素治病。

這位工人希望成為作家,夜間和周末都不停地寫作,打字機的劈啪聲不絕於耳。他的餘錢全部用來付郵費,寄原稿給出版商和經紀人。

他的作品全給退回了。退稿信很簡短,非常公式化,他甚至不敢確定出版商和經紀人究竟有沒有真的看過他的作品。

一天,他讀到一部小說,令他記起了自己的某部作品,他把作品的原稿寄給那部小說的出版商,他們把原稿交給了皮爾·湯姆森。

幾個星期後,他收到湯姆森的一封熱誠親切的回信,說原稿的瑕疵太多。不過湯姆森的確相信他有成為作家的希望,並鼓勵他再試試看。

在此後18個月裏,他再給編輯寄去兩份原稿,但都被退還了。他開始試寫第四部小說,不過由於生活逼人,經濟上左支右絀,他開始放棄希望。一天夜裏,他把原稿扔進垃圾桶。第二天,他妻子把它撿回來。“你不應該半途而廢,”她告訴他,“特別在你快要成功的時候。”

他瞪著那些稿紙發愣。也許他已不再相信自己,但他妻子卻相信他會成功。一位他從未見過麵的紐約編輯也相信他會成功。因此每天他都寫1500字。他寫完了以後,把小說寄給湯姆森,不過他以為這次又準會失敗。

可是他錯了。湯姆森的出版公司預付了2500美元給他,史蒂芬·金的經典恐怖小說《嘉莉》於是誕生了。這本小說後來銷了500萬冊,並攝製成電影,成為1976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在這裏,我想有必要向你介紹一些心理學上有關挫折的知識。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點有關挫折的知識,這樣對於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事業都是很有幫助的。人是有著許多的需要的,但是需要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夠滿足的,在環境中遇到阻礙,動機和行為也不一定實現。不能實現,就會產生挫折現象,帶來消極心理(通常表現為焦慮、緊張、不安、憤怒、失望等情緒狀態),影響後續目標的產生和實現。挫折的本質是動機不能滿足。

引起挫折的原因可分為兩類:

外在因素,又稱客觀因素或外因,是指那些讓動機或行為不得實現的實際存在的外部環境因素。包括人的能力無法克服的自然災害,老死和雖能夠克服但因疏忽、時間精力顧不上造成的損失或達不到;包括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等對人的限製,或他人的失誤等。

內在因素,來自挫折者自身,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是認識因素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個人的能力、知識和經驗不足,或個性心理品質太差,如缺乏韌性,過分輕信,不穩定、急躁、不自信以及動機鬥爭狀態等。客觀因素主要是生理因素,主要是指身體健康狀況,身體器官結構上的缺陷等。動機的衝突,即兩個或多個不能並存、難以取舍的動機在抉擇前的兩難的心理狀態,也會引起挫折。

外因是否導致挫折和產生挫折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人的主觀心理素質,特別是人的知識、修養、能力和個性心理品質,以及對挫折的容忍力,所以可以說挫折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在遭受挫折後通常會有理智和非理智的兩種不同反應,理智反應在心理學上又稱積極進取。它有以下3種情形。

(1)反複嚐試、達到目標。不氣餒,克服困難,采取多種行為或同一行為是其特征。

(2)調整目標。當一種動機和行為經一再嚐試仍不能達到成功,為了滿足需要,采取調整目標降低要求,使之達到。

(3)改變目標。當估計原定目標根本不可能達到時,就改變原定目標,設置另一個新目標來代替或補償,或者說謀求新的需要滿足來代替原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