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抱怨阻礙前進的腳步(1)(2 / 3)

同樣,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不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像那個其貌不揚的求職者一樣換一種思維方式呢?當然,讓蟲子擯棄自己固有的習性難免苛求,蟲子畢竟是蟲子。但是,人呢?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善於思考。

當我們放棄了思想,因循守舊,我們最終的結果隻能呆在自己的方圓之地,等待著滅亡。世上的事情有時候就這麼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隻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

不信,就看看這個真實的故事:

土鱉,也叫土元,是種藥材。有個土鱉養殖戶,每年靠出售土鱉盈利數十萬元。然而有一年,他遇到了麻煩。

那年的一天,他照例到養殖房裏巡查,並給土鱉投放飼料。他意外發現,養殖房裏來了不速之客——蟑螂。而且,那些蟑螂繁殖得一天比一天多。這給土鱉養殖造成了威脅,因為那些蟑螂把土鱉當成了口中餐。

土鱉遭受了損失,他急了。他開始滅蟑螂,用手抓,用拍子打,用藥劑藥,用網逮……能想到的辦法他都用上了,可是始終無法消滅幹淨。

他苦思冥想,還有什麼辦法呢?

他開始研究這種蟑螂,想了解它的習性、特點,以便找出對付它們的辦法。當得知這種蟑螂叫美國大蠊,可以入藥治療癌症的時候,他靈機一動,改變了主意,不再消滅它們,而是把它們養起來。他戲言:“打不過就養起來。”

他發現,美國大蠊大多呆在土鱉養殖格子的頂棚,隻有吃土鱉的時候才從頂棚上下來,來到土鱉的地盤。

他利用美國大蠊的這一特點,對養殖房進行了改造,將土鱉與美國大蠊分開,雖近在咫尺,卻不能互相接觸,既保護了土鱉不被吃掉,又集中了美國大蠊,便於飼養和繁殖。

從此,他得到了意外之喜,發了意外之財。隻飼養美國大蠊一項,每年他淨賺20多萬元。

誰都不願攤上壞事,但是,如果壞事就是找上門來又抵擋不了怎麼辦?這個事例說明,變換思路是一種不錯的辦法。變換思路,說不定能化險為夷,變廢為寶,還說不定會讓你受益。

苦和樂是相對的,它們都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感受。快樂不快樂全在於自己,也就是說,關鍵看你能否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

我們常常作繭自縛,陷入思維的誤區,造成認知的偏差,喪失本可以追求到手的幸福和快樂。這一切的根源,其實都在於我們思維方式的錯誤。

從根本上說,我們錯誤的思維方式是有曆史淵源的。中國傳統的儒家和道教學說,都宣揚所謂的“中庸”之道。舉個例子,古人常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此尋樂之妙法也。將啼饑者比,則得飽者自樂;將號寒者比,則得暖者自樂;將勞役者比,則悠閑者自樂。”

這句話,其實就一語道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安於現狀。既不要做最差的,也別奢望做最好的,知足者常樂嘛。跟餓肚子的人相比,我們天天都能吃飽:跟在外麵受凍的人相比,我們住在暖和的屋子裏;跟幹髒活出苦力的人比,我們天天在辦公室的工作,簡直就是享受……如此一來,越比較越快樂,不由得感慨:生活是多麼地美好呀!

然而,正是這種思維方式,使我們不知不覺地陷入了舒適區。

固然,這種比較方式能夠使你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中很多不公平的人和事,但長此以往,你恰恰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進取心和實現目標的勇氣。

思維方式的不同,往往導致我們對待同一件事情,也會出現不同的態度。比如,同樣是聽說同事小李漲薪的事。

大劉想:“憑啥給他漲工資。不給我漲?胡總的眼睛是不是瞎了?我也是天天按時上班按時下班,他不就是多跑了幾趟腿,多做了幾單業務嗎?瞧他那樣兒,好像無家可歸的兒童,晚上老賴在公司不走,裝勤奮呢?其實,累得像頭野狗似的!你才來公司多長時間?你有我關係硬、人緣鐵嗎?……不行!明天我得找胡總談談去,不給我漲工資,我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