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具之最
最原始的勞動工具
製造與使用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本質性區別。有了工具,就意味著對自然的改造,意味著生產的開始。因此,人類的文明史,首先就是製造和使用工具的曆史。
那麼,人類最早創造的工具是什麼呢?是石器。
據推測,人類形成的過程中,在長期使用天然木棒和石塊來獲取食物和防衛時,偶爾發現用礫石摔破後產生的銳緣來砍砸和切割東西比較省力,從而受到啟示,便開始打擊石頭,使之破碎,以製造出適用的工具。
就世界範圍看,人類開始製造工具大約是在300萬年前。最早的工具大概沒有什麼標準的形式,一物可以多用。坦桑尼亞奧杜韋峽穀發現的最早石製工具,大約距今200萬年左右,其典型的石器是用礫右打製的砍砸器。
在舊石器時代製作石器最原始的辦法,是把一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製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後期,修整技術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壓製法。壓製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製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到新石器時代,石器製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首先,對石料的選擇、切割、磨製、鑽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選定後,先打製成石器的雛形,然後把刃部或整個表麵放在礪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這就成了磨製石器。
磨製石器與打製的石器相比,已具備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準確合理的形製,使用途趨向專一;增強了石器刃部的鋒度,減少了使用時的阻力,使工具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術的發明是石器製作技術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為鑽穿、管穿和琢穿三種。鑽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堅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裝上石製的鑽頭,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濕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來轉動木棒進行鑽孔。管穿是用削尖了邊緣的細竹管來穿孔,具體方法與鑽穿相同。琢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於製成複合工具,使石製的工具能比較牢固地捆縛在木柄上,便於使用和攜帶,以提高勞動效率。
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種類大大增多。早期遺址中大量出土的農業、手工業和漁獵工具有斧、锛、鏟、鑿、鏃、矛頭、磨盤、網墜等,稍後又增加了犁、刀、鋤、鐮等。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工具的改進,增強了人們向自然界作鬥爭的能力,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天地變得日益廣闊起來。但由於當時人們所能支配的物質隻不過是石、木、骨、角和利用天然纖維簡單加工而成的繩索等,這就限製了工具的創造和發展。
最早的針
在舊石器時代(約170萬年~1萬年前)晚期,人們已會用獸皮縫製衣服,不再赤身露體了。縫製衣服,針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針,是在距今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的遺址中發現的骨針。
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
骨針在我國使用的時間非常久遠。直到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末期,我國才開始用鐵針縫製衣服,至於製造鋼針,則是鐵針出現1000多年後北宋時期的事情了。
最早的爐灶
爐灶是古代人們生火做飯的重要工具,至今,爐灶在我國農村的許多地區仍被廣泛使用著。傳說我國在黃帝時期就有了爐灶,但從我國用火有著久遠的曆史來推斷,爐灶的發明當在此之前。
我國目前最早的爐灶實物,係一種雙連式地灶,發現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其基本形式是:在地上挖兩個火坑,地麵處兩坑相隔,地麵下兩坑相通。其中一坑是進柴禾的地方,另一坑為出火之處。兩坑相通處的洞口,作用與後世的灶門相似,出火坑的作用則與後世的灶膛差不多。
這一爐灶的構造雖然簡陋,卻體現出相當科學的道理,比起在平地上點燃篝火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例如:兩坑相通,進柴處與發火處之間構設通道,可吸風拔火,柴火能較為充分地燃燒,從而提高了火的溫度;爐灶四周為土壁,火在坑中,火勢容易上揚,使得火力集中,人們可以較快地烤熟食物而又不致被火燒灼;火在坑中,聚氣蓄熱,燃後餘燼亦可溫烤食物,提高了火的利用率;火燼留在灶膛內,能夠保存火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