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80年的澳大利亞(1 / 3)

1950—1980年的澳大利亞

1950年以後的三十年,是澳大利亞經濟、政治、文化和對外關係的大發展時期。從經濟上說,經過二十五年的發展,它已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澳大利亞這一曆史時期政治上的特點是自由黨——鄉村黨長期聯合執政,而工黨因內部發生嚴重分裂,力量極大削弱,長期處於在野黨的地位。在對外關係上,澳大利亞擴大了在國際舞台上的活動範圍和增強了活動能力,但遺憾的是它追隨美國,如參與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引起了國內人民和世界人民,尤其是亞洲人民的反感。從總體看來,1950—1980年的三十年是澳大利亞向發達國家演變的重要發展時期。

澳大利亞社會經濟的第三次起飛

農業與牧業

50—70年代初這二十餘年,是澳大利亞社會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即曆史上的第三次經濟起飛。正是在這一時期內,澳大利亞變成了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可從其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的增長看出來,按當年價格計算,國民生產總值,1946年為30.06億澳元,1956年上升為106億澳元,上升兩倍多。1973年高達409.83億澳元,比1946年上升12.3倍多。到1969年,澳大利亞國民經濟總值已居世界第10位。按人口計算,是年國民生產總值人均2520美元,居世界第8位,被列入富裕國家之列。以增長速度言,居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日本、加拿大和法國。從1949年到1970年,澳大利亞增長速率在4.1—6.6%間。

從廣義上講,農業、牧業以及漁、林、狩獵等業均統稱之為農業。但種植業(狹義的農業)和畜牧業是澳大利亞廣義的農業的主體。澳大利亞的種植業和畜牧業在國內外一向占有重要地位。

在1949—1980年初這段時期裏,澳大利亞種植業發展比較快,如戰後小麥播種麵積1949—1950年度為495萬公頃,1969—1970年為949萬公頃,1979年—1980年為1115萬公頃,同期產量大幅度提高,分別為593萬噸、539萬噸和1619萬噸。再以甘蔗為例,1949—1950年種植麵積為11.4萬公頃,產甘蔗為696.9萬噸,1959—1960年為12.7萬公頃,產甘蔗為914.7萬噸,到1979—1980年分別為26.7萬公頃和2397.6萬噸。

畜牧業在同期也有較大幅度發展。1949—1950年有牛1460萬頭,羊為1.13億隻,1959—1960年,牛1650萬頭,羊1.15億隻,1979—1980年分別為2620萬頭和1.36億隻。

促使澳大利亞農牧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第一,首先擴大農牧業用地,1950年農牧業用地已達3.76億公頃,到1980年已近5億公頃,增長1/3。第二,擴大了灌溉麵積,到1976年灌溉麵積約有150萬公頃。第三,擴大人工牧場,推廣了合理施肥,尤使用化肥,使水草豐盛,1950年人工牧場僅為740萬公頃,到1975年高達2860萬公頃。第四,戰後國際市場羊毛和小麥價格上漲,需求量增加,尤其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後,更加刺激了國際市場對羊毛和穀物的需求量。第五,農牧業技術和農牧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生產規模的擴大。第六,政府對農牧業的支持和幹預,如政府對小麥和羊毛價格的補貼,對農牧業提供貸款,僅1971年提供農牧業的貸款達1.54億澳元。此外,對農牧業提供資助,1977—1978年提供援助金額高達1.62億澳元。

澳大利亞農牧業經濟雖有較大幅度的發展。但它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卻日益降低,從事農牧業的勞動力亦日益減少。戰前,農業總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4,到80年代僅占6%,而勞動力由戰前的50萬人,即占全國總勞動力的近20%,下降為6%。這顯然是由於澳大利亞工業化的結果。工業化既導致了澳大利亞經濟結構的變化,又導致了農牧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牧業產品對外出口仍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直到80年代,農牧業產品出口仍占總出口額的近45%。

澳大利亞的土地製度,經過19世紀30年代和60年代的改革已基本確立。澳大利亞絕大部分土地名義上為國有,即所謂英王所有,實際上早已私有化。皇家土地(國有地)約占整個土地麵積的85%,其中62%租借給私人使用。其餘38%,由政府直接控製,或由政府占用或作為保留地,這部分土地在全澳約有1億公頃。

私人租借的土地是從舊殖民時代沿襲下來的。租期分年租借、長期租借和永久租借三種。租金因此有長期固定租金、定期(十年)租金和載畜量租金。租借土地事實上是私有土地,因為租金很低和租期長。

私有土地約占土地總麵積的15%。該類型土地大致分為兩種:所有權已讓渡的土地,約占私有土地的79%。其餘是所謂“在辦理讓渡手續中”的土地。前者是指那些自由持有程度很高的土地,換言之,是指那些任意轉讓持有權和任意使用的土地。後者是指那些有條件持有的土地,或者說不能任意轉讓持有權的土地。根據澳大利亞法令規定,購買土地是有條件的,諸如限製購買土地的麵積,必須在購買的土地上經營五年,要改良土壤、墾殖、圍欄,並保證不把土地所有權轉讓給擁有一定土地麵積的人。

無論是國有土地,或是私有土地,無論是租借持有的土地或是自由持有的土地,事實上沒有多大區別,因為絕大部分土地持有權和使用權都掌握在私人手中,土地持有者都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土地,不存在專門出租土地的地主,也沒有租種地主土地的佃農。因此,澳大利亞土地製度是西方國家土地所有製的一種類型。這是由於澳大利亞是從一個流犯移民殖民地並且長期又以畜牧業和種植業為主的經濟體製演變而來的必然結果。

工礦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大發展

自5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工業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製造業為例,在1941—1966年間,工廠雇傭工人由65萬人上升到130.9萬人。普通用的產品過去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而現在絕大部分是本國製造的,這對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加工製造業總產值由1941年的12.9億英鎊上升到1966年的146.9億英鎊,即增長了11倍。

到70—80年代澳大利亞的製造業達到了發達工業國家的標準,計有12個大部類:1.食品、飲料、煙草;2.紡織;3.服裝、鞋類;4.木材、木製品、家俱;5.造紙、紙製品及印刷;6.化學品、石油、煤炭產品;7.非金屬礦產品;8.基本金屬產品;9.金屬加工產品;10.運輸設備;11.機器設備;12.其他製造品。

製造業營業額在1979—1980年達653.55億澳元,固定資本支出達21.87億澳元,雇傭工人高達115.4萬多人。製造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之比為1∶2,即1/3為重工業,2/3為輕工業。1981—1982年度,生產鐵711萬噸,粗銅727萬噸。1981年產原鋁37.8萬噸。同年生產電機385萬台,內燃機26.2萬台、電冰箱35.2萬台、彩色電視機35萬部;小汽車38.4萬輛、大轎車和卡車3.8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