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當代經濟(1 / 3)

加拿大當代經濟

加拿大經濟概況

【概況】

加拿大的經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開始迅速發展,從1940-1980的40年間加拿大的人口僅增加了一倍,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0倍。現在加拿大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1997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二千二百七十億美元。1995年的國內總產值為五千六百三十億元加幣,199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五千九百六十六億美元。

加拿大是一個資源加工型的國家,許多產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加拿大是技術密集型的國家,工農業的技術裝備比較先進,勞動生產率高,勞工隊伍共有一千五百萬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約為6%、40%和54%。加拿大的經濟實力在工業國家中居第七位,國民的人均收入2.5萬美元,也屬世界上最高的之一。

加拿大是世界上接受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外資投入最多的部門是采礦業和製造業,分別占60%和70%,其中美國資本比例最大,在兩者之中均約占40%在本國資本中,私人資本主要集中在商業和服務行業,國家資本集中在電力與交通運輸業。

加拿大的生產布局高度集中,南部沿邊界寬約三百公裏的狹長地帶是全國工農業的主要分布區,安大略和魁北克兩省南部的大湖-聖羅倫斯低地,更是全國經濟的核心地帶。

與其它的工業國家相比,加拿大的經濟規模仍屬小型。美國的經濟比加拿大大12倍,日本比加拿大大的9倍,德國也比加拿大在四倍。盡管如此,加拿大國民的生活水平卻是全世界最高的之一。其原因是加拿大的生產率在全世界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1995年部分國家國內個人平均總產值比較表

國家價格:加拿大元

美國$26,413

日本$21,823

加拿大$21,144

德國$20,508

法國$20,035

意大利$19,691

英國$18,476

墨西哥$6,781

二生產率表現

生產率是提高一個國家生活標準的最關鍵因素。生產率的提高保障了全民醫療保險、教育、福利的其它社會政策得以實行。以同樣的勞力、資金和技術,能生產出越多的汽車、鋼鐵和小麥,就能享受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從30年代中葉起,加拿大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全國的個人平均所得增長了4倍。加拿大生產率增長的黃金時代是1962年到期973年,在這期間個人平均實際所得平均遞增4%,其餘的七十年代隻遞增不足3%,到了八十年代更降到2%以下。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民所得繼續在上升,但是工人的實際所得卻基本上保持不變。這是因為收入的增長不是來自生產率的提高,而是因為更多的人去工作,同時政府也提供了更加慷慨的福利。

而在這過去的十年間,其它國家的生產率卻在上升。從1981年到1988年,加拿大每小時的製造業產量隻上升2.3%,在七大工業國中屬於最低的,美國則上升了4%,意大利上升了4.2%,日本最高,增長率達到5.9%。對於加拿大製造業生產率下降的解釋之一是,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較年青的和較沒經驗的新生一代紛紛進入了工人隊伍。所以等到這一批年青的工人獲得了經驗以後,長遠利益率下降的現象便會改變。

導致製造業生產率下降的另一因素是機器和設備投資的減緩,工人缺少賴以提高生產率的工具,自八十年代末期以來,這一方麵的投資已大幅度地上升。

除了生產率低這一現象外,加拿大政府對公共設施(例如道路、橋梁、機場和下水道等)的投資也處於低迷狀態。

保持基本公共設施的高效率運作對於整體經濟的效率極為重要。在目前政府赤字未消除之前,是否應當增加這方麵的開支,這是許多人在爭論的題目之一。

有一部分人士認為,增加公共設施的開支將有利於長、短期的就業,因為它促進了生產。最後,有些分析家認為,生產率的下降和服務行業的發展有關。

有跡象表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熟悉了電腦和辦公自動化的操作,服務行業的生產率正在上升。

八十年代雖然加拿大的整體生產率低於美國,但在部分行業中卻超過美國,例如金屬業,紡織業和成衣業。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美國又拉大了和加拿大的距離,主要原因是美國在機械,電氣,電子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1994年加拿大的勞工生產率(每個雇員的產量)增加了1.1%。相比之下,英國和法國增加了1.7,日本增加了1%,美國增加了0.7%,德國則下降了2.3。

1994年加拿大的工商征稅率是十年來最佳的,增長了2.5%,原因之一是勞工成本的下降,該年的每小時工資隻漲了1.5%。

三通貨膨脹

在過去十年中,控製通貨膨脹是聯邦政府所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通貨膨脹擾亂了經濟信號,扭曲了資源分配的真實情景,使消費者和投資人產生誤解。自由市場的基礎是對回報率最高的行業進行投資。如果價格上升太快,投資者便會得到錯誤的信號,從而錯誤地分配他們的資源。通貨膨脹有利於債務人,不利於債權人。平緩的通貨膨脹(3%-5%)是經濟上可以忍受的。但八十年代的通貨膨脹率卻高達兩位數。通貨膨脹過高會摧毀人們,尤其是那些依靠固定收入者的購買力。造成經濟上的災難。

通貨膨脹並不是短期內某個單一措施(例如增稅)所引起的,它是在一段時期內平均物價的持續增長。長期通貨膨脹的影響可從下列數字中看出:目前購買的影響可從下列數字中看出:目前購買100元錢的雜貨在1980年隻要支會60元錢,在1970年隻要支付27元錢,在19500年隻要支會17元錢。在過去的50年中,隻有一年物價沒有上漲。

隨著物價的上漲,工資增長得更快。1950年,普通工人每小時工資為1。04元錢,今天則為13元錢。從容不迫920年到期990年,通貨膨脹共上漲了七倍,但工資上漲了二十五倍。

消費者價格指標(ComsumerPriceIndex簡稱CPI)用於徇貨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是最常用的通貨膨脹指標。以下是世界上部分國家的CPI對照表。

1996年部分國家的CPI指數

國家CPI國家CPI

日本107.0法國111.6

加拿大111.8美國116.6

英國118.2德國119.0

意大利127.9墨西哥224.5

中央銀行的責任是通過控製貨幣流通量來抑製物價。八十年代初,加拿大的通貨膨漲平均高12%,而且一旦形成趨勢,就很難降下來,由於消費者認為價格將不斷上升,因而大量購買,導致物價持續上揚。

中央銀行采取高利率政策和通貨膨漲作鬥爭,有效地抑製了消費。八十年代末,聯邦政府采取同樣的政策對付通貨膨漲。

抑製這兩個時期高通貨膨漲的代價是經濟發展減緩和失業率上升。1981年失業率高達13%,1992年為11%。由於經濟的疲弱,1993年的年中,通貨膨漲降至2%以下,達到30年以來的最低點。以往最嚴重的通貨膨漲問題,現在似乎已成為曆史,不再是決定經濟政策的最關鍵因素了。

四經濟難題

在今後的十年中,各國政府都將麵臨巨大的經濟挑戰。從經濟角度來看,聯邦政府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維持穩定的低物價和高就業率。但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互相衝突的,決策者必須在其中尋求平衡。

政府的另一作用是提供服務,例如醫療保險,教育,地區發展項目,失業金,救濟金和老年金等,這些開支都是通過普通稅收來支持的,當經濟滑坡,失業率上升,稅收減少時,社會對許多服務項目的要求,例如失業金和救濟金都會上升。

這些"安全措施"一方麵向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服務,另一方麵也穩定了商業的周期性循環,避免從過熱急速進入衰退。但這些措施也導致了赤字的增長,尤其是在經濟衰退時期。

在1995-1996年度,聯邦赤字是三百二十七億元,累計公債是五千七百八十四億元。

從1984年以來,政府不斷地削減預算,但經濟仍然沒有走出赤字上升的周期性循環。赤字居高不下,導致國債利息的支出龐大。目前政府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是用以支付國債的利息。這嚴重地限製政府通過財政行動來刺激經濟的能力,例如減稅或增加開支等。

聯邦政府基本收支表(單位為百萬元)

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

收入131,081135,540135,40138,635146,566

支出168,801163,783163,783166,120172,397

利息支出40,97839,49039,49040,12646,274

當政府增加社會福利支出時,斟酌性的支出便減小,例如公共設施,研究與發展及工業計劃等。資本投資的減少意味著未來經濟效率的降低。

在經濟增長時期,加拿大可以不斷增加社會福利。但這些福利在經濟長期低速發展、失業率居高不下時,便很難維持下去。除非經濟恢複以往的增長率、政府的稅收增加,否則加拿大人將要對這一全民福利製度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

五競爭力的危機

今天在世界範圍內公司可以很自由地遷移到低工資的地區,資本也將跟著移動。現在,加拿大競爭力氣下降已經成為加拿大工商界與決策階層的主要憂慮之一。

不少研究者對加拿大競爭力的下降,勞工與製造成本的上升表示悲觀。

但是,"中央銀行評論"對競爭力的研究報告指出,"從1980年初以來,加拿大公懷的國際成本競爭力表現了大幅度的搖擺,反映出期貨價格走向的影響,國內需求對加元幣值的壓力以及其它的問題。而在1980-1992年期間,在經濟整體水平上,成本競爭力的淨變化是極小的。"

製造業競爭力狀況較為惡化,反映出該行業生產率落後於美國的事實。但是應該指出,競爭力危機並不僅是一個單純在公司的水平上控製成本的問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加、美兩國彙率浮動的問題。

在八十年代末期,對抗通貨膨漲的高利率政策導致加元高漲,使加拿大產品價格偏高,難以出口。

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1991年,政府的貨幣政策導致在製造業中失去了十萬個工作職位。也就是說,在競爭力方麵,宏觀政策和其它因素,例如工資、資金成本和發明創新等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競爭力強弱的衡量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相對優勢法"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並不需要在每一個行業中都有絕對的成本優勢,而是要在某些行業中擁有相對的優勢。

加國利息目前已低於美國,加幣亦貶到曆史低點的水平。因此,影響加拿大競爭力的一大不利因素在1997年及以後的數年內,應該不會再出現.

【工農業】

一資源

加拿大的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境內已探明有巨大的煤、鐵、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礦藏。

鐵礦的儲量為三百三十六億噸,主要分布在拉伯拉多高原的諾布累克、謝弗維爾和拉伯拉多城,魁北克省的哈佛聖皮埃爾附近、紐芬蘭島和溫哥華島。一九六四年在北部的巴芬島也發現了大型的鐵礦。

鈾礦的儲量約為六十九萬多噸,約占全世界總儲量的五分之一,鈾城是北美洲最大的鈾礦產地,鐳錠港附近也有豐富的銅礦。

鎳的儲量僅次於新喀裏多尼亞島和古巴,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薩德伯裏,納爾森河中遊和倫迪爾湖畔的林累克。

煤的儲量為八百五十一億噸,主要分布在卑詩省、阿伯塔省和沙斯卡曲灣省的西南部。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為十億噸,主要分布在阿伯塔省。天然氣的探明儲量為二萬五千億立方米。

此外,鈷、鉛、鋅、鉻、鈾、鈦、鉬、鉑、鉍、釷、銀、鉀鹽、石棉等礦物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這些礦物大多分布在安大略省和卑詩省。

加拿大的森林麵積占全國麵積的百分之四十三,其中百分之八十是針葉林,南部的大湖區也生長有闊葉林。加拿大的木材蓄積量約為一百九十億立方米,公次於前蘇聯、巴西和美國,居世界第四位。主要出產杉、鬆、楊、樺、糖槭等林木,是木材加工和造紙工業的原料。森林中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毛皮也是加拿大的特產,從十七世紀起就飲譽世界。

加拿大的土地資源也十分豐富,全國的耕地麵積達四千多萬公頃,牧場及草地三千多萬公頃。中部平原麵積廣大,地勢平坦,多黑鈣土和栗鈣土,水源豐富,牧草肥美,極適於發展家牧業。五大湖沿岸平原和羅倫斯河穀地及沿岩平原多衝積土,灌溉條件好,而且氣候較溫暖,也是發展農牧業的合適地區。

加拿大境內有眾多河流和湖泊,不僅蘊有巨大的水能資源,水產資源也極豐富。紐芬蘭附近的大西洋海域是寒暖交彙處,與日本北海道漁場和歐洲北海漁場並稱為世界的三大漁場。

二工業交通

(一)工礦業

加拿大一九八六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五千零五十七億多元加幣,其中工業產值占了百分之二十九,礦業占了百分之三,建築和電力占了百分之十。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業集中在安大略和魁北克兩省。

1製造業

製造業是加拿大最大的產業部門,一九九四年的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2%。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運輸設備、鋼鐵、機械製造、化工等部門發展很快,但傳統的農礦產品加工工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

按產值計算,煉油工業已躍居製造業的首位,其欠是汽車製造、紙漿和造紙、屠宰及肉類加工、鋼鐵、鋸材和板材、汽車零部件製造、機械設備製造、乳金屬冶煉等。製造業中許多部門麵向出口,並且以半成品為主。

加拿大煉油工業的規模很大,年煉油能力為1.12多億噸,東部地區遠離本國的石油產地,卻集中了全國煉油能力的四分之三,每年從委內瑞拉和中東進口大量的原油。安大略省的薩尼亞和多倫多的西南,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市為重要的煉油中心。西部地區所產原油,主要用於出口,也有少量是在當地的煉油基地加工,阿伯塔省的艾蒙頓、卡加利和卑詩省的溫哥華,為西部的主要煉油中心。

近年來加拿大石油產地的石油加工業發展迅速,目前加拿大正逐步削減對美國的石油出口,將西部的輸油管延伸至東部,以便最終實現西油東運,減少東部地區的石油進出口量。

以煉油工業為基礎,石油化學工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主要基地分布在薩尼亞、艾蒙頓。蒙特利爾等地。

加拿大的汽車製造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興起,是發展最快,外資所占比重最大的部門。以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和美利堅四大汽車公司為首的美國資本約占加拿大汽車工業的97%。汽車工業主要分布在南部靠近美國的安大略半島的溫莎、查塔姆、奧沙瓦、多倫多等城市。該地區以及蒙特利爾、魁北克市等地,還是鐵路車輛、收音機和船舶的製造中心的溫莎市與美國的汽車城底特律隔河相望,就近裝配由美國運入的汽車零部件。一九八七年加拿大汽車產量為一百零六萬多輛。

加拿大的紙漿和和造紙工業在世界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紙漿和造紙工業主要分布在魁北克省,以蒙特利爾、三河城和魁北克市為中心,產量占全國38%,紙張和紙板產量占全國44%;其次是卑詩省和安大略省。東南部有許多河流可以漂送木材,豐富的水力資源可以發電,用來加工木材,東部林區采伐的樹木有三分之一用於生產紙漿和造紙。加拿大一九八六年紙和紙板的產量為一千五百萬噸,紙漿的產量僅次於美國,出口量則居世界首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和出口國,生產的新聞紙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主要是供出口。

加拿大製材工業的70%分布在卑詩省,以溫哥華、維多利亞等地為中心;此外魁北克和安大略兩省約占1/4。加拿大鋸材、板材、膠合板等產量居世界第三、四位,木材和膠合板等林產品是的重要出口外彙來源。

加拿大鐵礦資源豐富,但其鋼鐵工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隨著汽車製造、石油開采和建築業等的興起而迅速發展的。鋼鐵工業成為戰後增長最快的部門之一,主要分布在安大略湖沿岸的城市,哈默頓是最大的鋼鐵中心。一九八七年加拿大的鋼產量為一千四百八十萬噸,但其生產規模尚不能造就國民經濟的需要,鋼產量遠低於主要的工業國家。

加拿大的有色金屬冶金工業一般都配置在礦區附近,在鎳、鋅、銅等的主要礦區都有相應的冶煉基地。一部分金屬礦經過初煉後,運到製造業發達的地區進行精煉,安大略半島的科爾本港就設有大型的鎳精煉廠。加拿大鋁土礦蘊藏很少,但利用自己豐富的水電,從圭亞那、牙買加等國進口鋁礦,煉鋁能力居世界前列,產量在工業國家中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主要的煉鋁中心是魁北克省的阿爾維達和卑詩省的基蒂馬特,在它們的附近都有大型水電站。

加拿大的機械製造、化工、紡織和食品加工業等也很發達。食品和飲料工業門類眾多,分布很廣。主要的部門是屠宰和肉類加工、乳品、製粉、其次是飲料、魚品加工、水果和蔬菜罐頭等。多倫多、蒙特利爾等大城市都是儀器和飲料工業中心。服裝製造業也在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蒙特利爾生產的毛皮時裝一直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2采礦業

加拿大是世界主要礦業國之一,資源多樣,產量高,出口比重大,礦業產值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在已開采的六十餘種礦物中,鎳、石棉、鉀鹽、鈾、鉬、硫磺、黃金、白銀、銅、鉛、鈷、鉑、鎘、鉍、石膏、鐵等的開采量均居世界前列;70%以上產值的礦產品供出口,且以原礦為主,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出口國。礦產品出口額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0%。

一九八二年鋅的產量居世界首位,鎳、石棉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二,開然氣、黃金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三,銅的開采量居世界第四,鐵、銀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五,石油的開采量居世界第八。一九九四年鋅、鎳、石棉的開采量居世界首位,鉬、鈷、鉀鹽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二位,金、銀鉑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三位,銅、鉛的開采量居世界第四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加拿大石油、天然氣的開采量迅速增長,燃料類在礦業的比重已超過金屬類而占首位。一九九四年全國共生產原油一億噸,天然氣1,275億立方米,煤6,800萬噸。

燃料礦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開采地集中在阿伯塔省的艾蒙頓以南地區,其次是沙斯卡曲灣省的西南部。加拿大開采的天然氣大量銷往美國。加拿大還從天然氣中提取硫,製成硫磺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采煤業主要分布在卑詩省和阿伯塔省。石油、天然氣和煤的產地遠離東部的消費中心,所以開采的燃料大量銷往美國,而東部則需要從國外進口。

鈾礦也是加拿大重要的能源礦,目前的產量居世界第二位,主要產於安大略省,包括休倫湖以北的埃利奧特湖和東部班羅夫特兩在礦區,其次是沙斯卡曲灣省北部的湖泊區。

在金屬礦中,鐵礦是全國第三大宗的礦產品,產量一般都居世界第五至第六位。魁北克省的拉伯拉多地區為最大的產地諾布累克、謝弗維爾和拉伯拉多城都是著名的礦區。

在有色金屬方麵,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鎳出口國,生產量的80%用於出口。安大略省的薩德伯裏是最大的鎳產地,產量約占全國的70%。安大略省也是鋅、金、銀告示的最大產區,該省出產的銅、鉬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卑詩省是鉬和鈾的集中產地,其次還出產鉛和鋅。育空和西北領地的鉛礦產量居全國首位,鋅礦的開采量僅次於安大略省。此外,魁北克省的金、鉬、銅、銀,明尼托巴省的鎳、銅,紐布朗斯威克省的銀、鋅等礦產的開采也占有一定地位。

在貴金屬方麵,白銀主要產於安大略省和卑詩省,年產量為1200-1400噸,加拿大生產的白銀80-90%用於出口。

在非金屬礦方麵,加拿大出口的石棉占全世界出口總額的近90%的石棉產於魁北克省的聖勞倫斯河以東地區,年產量160-190萬噸,約占世界產量的40%。鉀鹽全部產於沙斯卡曲灣省的中南部地區,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二。

3電力工業

加拿大的電力工業以豐富的水力和燃料資源為基礎,年發電量4,500億度,居世界第四位,人均發電量居世界首位。

水電在加拿大占有重要的地位,聖羅倫斯河到五大湖一帶建立了很多水力發電站,給當地的工業提供了能源。拉伯拉多地區的丘吉爾瀑布水電站發電能力達523萬千瓦,是全國最大的水電站。規模更大的詹姆灣工程(發電能力1,000萬千瓦)已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目前全國的電力有百分之七十以上來自水電,而且還有多餘的電力輸送到美國。

從六十年代初起,核電站開始在加拿大興起,全國核電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集中在安大略省。

(二)交通運輸業

加拿大幅員遼闊,農、林、礦等初級產品產量多,交通運輸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國以鐵路和水運為主,公路、管道和航空運輸也相當發達,組成了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網絡。

全國的鐵路長度約十萬公裏,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加拿大有貫通全國的鐵路網,最重要的幹線有兩條:國家鐵路東起哈利法克斯經魁北克、溫尼別格直到溫哥華,全長6,100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