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金融集團(1 / 3)

俄羅斯金融集團

20世紀的最後10年,是俄羅斯社會政治和經濟製度以及結構發生劇烈變革的時期。有人稱它為過渡時期,也有人說,在俄羅斯正在出現資本主義社會的輪廓。這種變革會把俄羅斯引向何處,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觀察和研究俄羅斯政治經濟形勢變化時不能回避的一個實質性問題。通過考察在這個時期悄然出現的金融工業集團的發展和演變,也許可以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一些啟示。

金融工業集團發展情況

隨著俄羅斯私有化進程的發展,圍繞金融工業集團的出現產生的種種問題,越來越成為引人注目的話題。但是,什麼是金融工業集團,現在恐怕還不大容易做出一個十分明確的界定。根據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法》的規定,金融工業集團是指在建立金融工業集團的條約基礎上、作為主公司或者子公司將自己的全部或者部分資產聯合起來的法人的總和。從經濟意義上說,它應該是指一種控股公司,即有一係列子公司的母公司;如果母公司掌握了生產性的或者信貸金融性的子公司的控製股,也就構成了金融工業集團。但是,現行的法律規定又允許建立不構成控製股的集團;另外還存在所有製關係“本末倒置”的情況,也就是說,中央公司和其它公司之間存在相反的依附關係,或者說集團的成員自己掌握著中央公司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俄羅斯在立法上存在許多不利於金融工業集團正式登記的規定和限製,有許多實際上已經在運作的金融工業集團並沒有正式登記。據有關材料透露,這種沒有登記的金融工業集團的數量不下幾百個;參與這種集團的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數量,大體上和參與正式登記的差不多。這種狀況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在當前階段上,金融工業集團作為一種經濟結構,總體上到底有多大的經濟實力,在俄羅斯的整個經濟中占有什麼樣的地位。

根據官方的統計,1995年8月時,正式登記的金融工業集團聯合了273個企業和51個金融機構,有150萬就業人員,聚集了1.5萬億盧布的資本,年產值為26萬億盧布,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2%。到1996年6月時,正式登記的金融工業集團數量已經接近翻了一番,聯合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已分別達到了500多個和87個,就業人數上升到了300萬,已經占整個工業領域裏就業人數的1/6,聚集的資本達到了2萬億,年產值上升到100萬億,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占有的比例約5%。到1997年1月1日時,在俄羅斯登記的正式的金融工業集團又增加到了46個,聯合了700個企業和組織,90多個金融信貸機構,其中有48個銀行。到1997年4月底止,國內正式登記的金融工業集團又上升到62個,包括了1,000多個工業企業和組織,90多個各種金融-信貸機構,其中包括60多個銀行和銀行控股公司。這說明,金融工業集團的組建和發展保持了一個不小的勢頭。如果再把沒有正式登記的金融工業集團的實際經濟實力考慮進去,就應該說,它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金融工業集團的內部機製一般是由三大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生產性的,包括企業、供應單位和建設單位;另一部分是商業性的,包括各種商業、銷售、經紀、谘詢、法律、交通運輸、倉儲、廣告方麵的公司;第三部分是金融性的,包括銀行以及各種金融、投資、保險、租賃、信托、抵押、不動產交易、托收信貸公司和股金基金、退休基金,以及信息計算、結算、期票、寄托和非現金結算等方麵的中心。

在很大程度上,金融工業集團能夠表現出不錯的發展態勢和質量,取得較好的結果,是因為有信貸機構在起作用。據1996年11月的估計,所有現在在運作的銀行以及它們近4萬個分支機構的資本總和,是70萬億盧布,或者說大體上是130億美元。如果加上有可能吸收來的資金,所有俄羅斯銀行能夠動員的資金也不可能超過300萬億盧布。這隻相當於世界上20家主要銀行中的任何一家資本額的25-50%。當然,對於俄羅斯龐大的、高度集中和壟斷化的工業來說,這還隻不過是一個弱小的資金來源。如果俄羅斯的信貸機構能夠承擔起為外國投資做共同擔保的功能,使自己的和被吸收的資金比例達到1:10到1:4的規模,那就會是另一種情況了。

所以,在俄羅斯今天的經濟和立法狀況下,銀行和其它信貸機構主要考慮的,還不是金融工業集團的擴展,而是怎樣在金融工業集團裏找到最有效的組織、發展和合作形式,在不引起對自己特別注意的情況下,把世界上采用的銀行、工業、商業、保險、科技以及其它資本一體化的各種模式,引進到俄羅斯來。現在已經開始運作的方式,有完全參加和聯誼參加、長期參加和臨時參加等,既有按生產流程組織的,也有橫向多麵聯係的金融工業集團,既有限於國內範圍的,也有跨國性質的金融工業集團。也不排除信貸機構有可能建立起一個國際標準模式,在統一的金融工業集團名下,把有能力生產的工業家、有條件經商的商業家、有可能動員和保障資金的金融家,都聯合起來。

但是,從目前情況看,金融工業集團的組建形式卻不盡相同。

金融集團組織形式

一部分金融工業集團是在聯合一係列有工藝連續性或者地域關聯性的工業企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旨在形成一種長期起作用的機製。銀行參與了組建過程。至於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地組建來的,銀行是作為資助者被“拉進來”的,還是由銀行主動提出倡議的,那就不得而知了。學術界給了它一種稱謂:自己組建銀行的控股公司(所謂控股金融工業集團)。

在這中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金融工業集團是由工業巨頭倡導組建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天然氣工業”(Газпром)。它包括了8個采氣的聯合公司,13個地區性的輸氣企業,還有一個“天然氣出口公司”(Газэкспорт),以及其它的輔助機構。按照“天然氣工業”的樣子或者和它相仿,在國家直接參與和在國家監督的情況下,在其它以出口為方向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裏,也建立了股份公司。在石油領域裏是30個石油加工聯合體,28個加工和石油化工工廠,幾十個管道運輸企業。在煤礦、冶金、林業和其它一些初加工領域裏,也有這種“葡萄串”式的股份公司。唯一的區別是,天然氣以外的其它領域,都是分割成若幹獨立的單位。在金融業務方麵,“天然氣工業”、“盧克石油”(ЛУКойл)、“瓦斯”(ВАС)是創建了為自己服務的相應機構,而控股公司“阿爾發集團”(《Альфагруп》)和“橋集團”(《Груп-

паМост》)則組建過自己的銀行。

另一些金融工業集團是通過資產的市場結合(交叉參與、在交易所市場或交易所外的市場上收購有價證券、投資競爭、拍賣、投標,等等)組建的。

在這中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金融工業集團是由大銀行自己倡導建立的。大銀行的擴張麵向金融和實業兩個方麵。起先是富有進攻性的被委以全權的銀行在地方上開設分行,後來它們便開始兼並其它大大小小的銀行,彼此間建立各種財團性質的聯係。在實業領域裏,它們的行動可以歸結為:購買作為自己主顧的工業企業的股票;大規模地收買有前途的企業(專門出口性企業或者生產進口替代產品的廠家)的股票。學術界有人把它們稱為組建控股公司的銀行(所謂《帝國》〔империи〕型集團)。

屬於這種類型的金融工業集團為數不多,大型的現在有7個,它們是:

——《工業建築銀行控股公司》(《Холдингпромстройбанков》,有20多個法人);

——《外貿銀行帝國》(《ИмперияВнеш-торгбанка》);

——《梅納特帕帝國》(《ИмперияМена-тепа》,大約有60個法人);

——《歐奈科斯姆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帝國》(《ИмперияОНЭКСИМбанк-МФК》,有30多個法人);

——《俄羅斯信貸帝國》(《ИмперияРо-ссийскогокредита》,有30多個法人);

——《銀科姆銀行帝國》(《ИмперияИн-комбанка》,大約有30個法人);

——《橋帝國》(《ИмперияМост》,有42個法人);

在這七個集團中,有兩個-外貿銀行和工業建築銀行-是代表國家利益的;另外5個是全權委托者中最大的銀行。其中,《橋帝國》的利益範圍首先是首都的商業資本和建築資本,因此它並不參與其它巨頭的激烈競爭。剩下的四個“帝國”分別由歐奈科斯姆銀行、梅納特帕銀行、銀科姆銀行和俄羅斯信貸銀行掛帥,是在俄羅斯聯邦領土上最強大的金融工業集團。正是這些集團成為了在抵押拍賣場上,也就是俄羅斯大宗財產分割時的基本競爭者。在歐奈科斯姆銀行和梅納特帕銀行以及它們各自的夥伴在競爭中獲勝之後,金融市場的力量布局發生了實質性變化,產生了一個由國家和這兩個銀行為代表的三方組成的“最高聯盟”。其它銀行要麼是敗下陣的(如俄羅斯信貸銀行、銀科姆銀行和阿爾發銀行),要麼是已經成為最高檔次的幾家銀行的小夥伴。它們實際上構成了低一個檔次的所謂“第一聯盟”。

第三部分是根據當局(包括聯邦、共和國、州、市政當局)的決定和政府間的協議,或者根據當局訂貨組建而成立的、有銀行作為資助者的金融工業集團。學術界有人把它們稱作形式上的非政府〔официоз-ный〕金融工業集團。

分析家們認為,可以預料的是,以這三種形式組建的金融工業集團有著不同的發展前景。

控股金融工業集團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這與它的金融構成有關。它的銀行實質上隻是有限範圍的主顧(控股公司的分支機構)結帳的付款處。例如,當年成立《阿爾發銀行》的目的,就是為《阿爾發-資本》(А-льфа-Капитал)、《阿爾發-埃科》(Аль-фа-эко)、《阿爾發-埃斯泰特》(Альфа-эстейт)服務的。“天然氣工業”和盧克石油公司雖然財大氣粗,但是不能排除它們有放棄自己原來銀行的可能。這種金融工業集團的另一個問題是,國家雖然占有它們相當大的股份,但不傾向於具體管理企業,在一般情況下,企業還是由原來的經理領導。他們掌握著相應的股份,國家官員又有可能很快安插自己的人,所以經過了這種私有化的企業不大可能拿出什麼新的投資和新的思想。

形式上的非政府金融工業集團的主要弊病,是在運行過程中不大可能形成合力。有人形容說,這種集團內部的各個經濟實體之間的關係,有些像克雷洛夫寓言裏的拉同一輛車的天鵝、蝦和梭魚,各拉各的套,不是往同一個方向使勁。

隻有所謂《帝國》型的金融工業集團才是俄羅斯市場上真正有潛力的力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是完全建立在私人資本基礎上的金融工業集團。領導它們的是新一代的行家裏手:他們有錢,有事業心,通曉市場行情和它的前景。從準確的意義上說,他們才應該稱為“新俄羅斯人”。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個。他是掌握著大約10億美元資產的梅納特帕銀行的領導人。雖然他自己說,“我自己並不掌握我的公司的一份股票。我隻是得到工資和乘坐屬於公司的汽車”,但是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他是俄羅斯最富有的人中間的一個。今天,他在管理著一個帝國,其中除已經提到的梅納特帕銀行外,還有另外十多個銀行、一個鑄鋼廠、幾個生產化工產品和食品的公司,還有一個在莫斯科搞房地產的公司。他已經在宣揚,“對年周轉金在5000萬美元以下的公司,我們是不投資的”。

現在俄羅斯總的情況是,法律基礎明顯落後於事態的發展。在金融工業集團的發展方麵也不例外。

1995-1996年,俄羅斯在改善金融工業集團的法律基礎方麵邁出了重要的步驟。1995年1月16日確定了支持金融工業集團的政府專門綱要,11月30日通過了關於金融工業集團的聯邦法,1996年4月1日頒布了鼓勵工業和銀行一體化的第44號總統令。俄羅斯的報界評論稱,這是在形成公司法、調節金融工業集團內部關係、調節金融工業集團和國家之間作為平等夥伴相互配合方麵,首次邁出的幾個帶有革命性的實際步伐。金融工業集團法取消了對資本結構、國有資產的比重、交叉持股、金融工業集團參加者和運作者的數量等方麵的所有限製(隨之也取消了原來的條例規定),保障了各種不同所有製形式的企業都能參加;首次引進了金融工業集團的成員對中央(主要)公司承擔的義務共同負責的體製;宣布了可以成立控股公司,進行綜合平衡、統計和報表製度。從法律的角度講,這樣就可以根據集團參加者的需求,不受阻礙地在彼此之間重新分配資源,或者引進新的資源。總統令為把資產集中到主公司手裏又提供了新的權利,使得它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形成利潤和管理投資的中心。

同時,金融工業集團法和總統令都加強了政府對金融工業集團的監督職能。文件對國家在考慮到工業和社會政策重點的情況下,嚴格按照輕重緩急安排項目,動用聯邦預算給予支持以及采取什麼形式,都做了更具體的規定。

但是,這些法律規定並沒有得到有關方麵的完全認同。不少評論認為,新的立法基礎仍然存在嚴重缺陷。歸納起來,大體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認為禁止企業和銀行參加某些金融工業集團的規定是不合適的,因為這將會長期拖延合法的金融工業集團的建立,而非法的金融工業集團完全可以很容易地繞過所有法律上的禁止,自行其事。另外,雖然從形式上沒有限製任何所有製形式(國有、混合、私有、合作)加入金融工業集團,但是禁止了自然人的加入。

二是對“資產”的概念及其在金融工業集團範圍內的轉讓,都規定得不夠明確。其實,現金付款在中央公司裏聚財的各種形式中效益最小,但現在卻過於嚴格地把它規定為各種活動中必需采用的方式。主公司本身暫時也隻能是組建成開放式的股份公司。這對在國防工業領域裏建立金融工業集團就形成了一個主要障礙。

三是還沒有為進行歸總的收支平衡建立起必要的立法和方法論方麵的基礎。在俄羅斯,現在執行的還是4種完全不同的會計核算製度:信貸機構的、企業的、保險公司的和投資基金會的。對它們的規定和基本條例,是分別由中央銀行、財政部和俄羅斯保險監督部門確定的,因此很難采用一體化的指標,排除重複的會計手續。這樣也就很難看到這些集團運作的實際情況了。

四是金融工業集團法與現行的和即將實施的稅務法典以及聯邦主體的立法,都還沒有很好銜接。例如,俄聯邦有21個共和國,其中19個共和國的地方憲法有不少條例不符合俄羅斯憲法,這就為這些聯邦主體對金融工業集團隨意采取行動開了口子。該法對國家如何支持金融工業集團也寫得不夠好。正式開列了可能提供的幫助清單,但是這種幫助是很有限的,實際上排除了能夠促進金融工業集團發展的其它形式。已經應允要製訂出執行這個法律的一整套條例性的文件,但是現在還沒有製訂出來。

五是為了使這個法律能夠現實地運作起來,需要對許多法律(如土地法、不動產法、基金市場法、銀行和銀行活動法、社團法,私有財產法,等等)進行修改,但是這些工作都還沒有進行。

現在不能說聯邦當局毫不重視對金融工業集團的扶持和幫助。在總統選舉第一輪結束之後召開的政府業務問題委員會會議上,金融工業集團問題成為了議題之一。評論認為,這象征著總統和政府在緊張的政治時刻傾向於加強與俄羅斯的金融工業資本的聯合。與會的金融家、企業家們也不加掩飾表明了,已經頒布的總統令和金融工業集團法並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應該提供更多的優惠。1997年初曾有過一個說法,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協會打算吸收本協會以及聯邦財政部、經濟部、工業部、國家杜馬和工商會的代表參加,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研究怎樣修改現行條例和俄聯邦政府關於完善經濟機製和刺激有效利用金融工業集團的投資潛力的決議草案準備提出補充建議。

金融工業集團資本

俄羅斯的金融工業集團是在俄羅斯特定的私有化進程中組建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必然帶有特殊的胎記。它的資本是怎樣聚集起來的呢?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需要考察一下,俄羅斯的社會政治經濟關係在私有化發展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按照俄羅斯學術界的一種歸納,這裏的私有化實際上經曆了三個階段:用政權換財產的所謂“官員私有化”階段;經理掌握了管理大權的“管理人員革命”階段;銀行家和經理們之間展開財產爭奪戰的財產分割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上,俄羅斯的產權關係變化大體上是這樣一種情況。

1、隱形私有化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俄羅斯私有化的最初階段的實際任務,並不是輿論宣傳中所說的,需要創造出新的財產所有者,因為改革方案中設定的這種財產所有者,在實踐中早就有了。需要做的,隻不過是從法律上確認一下這個已經存在的事實。實際上,早在蘇聯時期,國家經濟已經無可挽回地失控了,統一的“全民”國家所有製已經完全是一種假象。從這個意義上說,搞私有化本身就不過是走一次過場。把企業變成原始資本主義的公司以及實際爭奪控製權,隻是在形式上的私有化過程結束之後才開始的。如果換一種說法,那就是,在俄羅斯實際上有兩種私有化:官方的私有化和現實存在的私有化。官方的私有化是從1992年向居民們分發私有化證券開始,到1994年結束的。在這段時間裏,國家的企業變成了私人企業(也就是原來的“生產聯合公司”開始稱為“股份公司”)。實際上的私有化則開始得更早,而且到今天也還沒有結束。前麵提到的私有化的三個階段,就是針對這後一種私有化劃分的。

官員私有化階段實際上是從1987年開始的,也就是說,是在報刊上開始寫這件事的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了。先是共青團員們進行了“探路”。他們利用了這時在蘇聯出現的一個不受任何控製的自發市場形成的時期,混雜在單槍匹馬闖蕩商海的人群中,大量掙錢,逐漸擴大經營活動範圍,涉足到影視業、國際貿易、旅遊業等領域。為了從事金融活動,他們成立了專門機構-ЦНТТМ。這就是所謂的“共青團經濟”。通過這種試探,原來躲在後台的國家各級官員看準了風頭,認為有了把握,這才親自出場亮相,開始了“國家對國家的私有化”,即對他們所掌握的一切實行了私有化。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在各個職能部的基礎上建立康采恩。部被取消了,在它的廢墟上建立了股份公司形式的康采恩(在同一幢樓裏,用原來的家具和原班人馬);部長辭職了,控股額轉到了國家手中,其它股份在部的領導人之間分配了;一般來說,領導康采恩的人就是被撤銷的部的第二或者第三把手。著名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就是這樣出現的。

二、在國家銀行的基礎上建立商業銀行。在這個階段出現的大銀行,大多數是借助於原來的專業銀行的分支機構的私有化組建起來的。在工業建築銀行這個家族裏,就分出了俄聯邦工業建築銀行、聖彼得堡工業建築銀行、莫斯科工業銀行、莫斯科跨地區銀行和幾百個其它銀行。住房社會銀行家族就分出了莫斯科商業銀行、百貨商業銀行、穆爾曼商業銀行、斯維爾德洛夫社會銀行,等等。農工銀行體係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也有的商業銀行是在部的財務局基礎上建立的,原來的財務局長或者副局長就變成了銀行董事長。石油化工銀行、無線電技術工業銀行和其它一些所謂的“部門銀行”,都屬於這種情況。

除部門銀行和原來的專門銀行外,在私有化的這個階段上還建立了所謂的“新銀行”:銀科姆銀行、梅納特帕銀行、信貸銀行、首都銀行等。這些銀行從建立時起,就是享有“全權”的,而且它們的資本實際上都是來自國家的。

三、在國家供銷機構和商業機構的基礎上建立交易所、合資企業和大的商社。通過蘇維埃分配體係的私有化,建立起了“共青團”交易所[莫斯科商業交易所、莫斯科中央金融交易所等],許多合資企業[《對話》、《改革》等]和一些大的商社。

這是一個避開了一般人耳目、沒有稱之為私有化的私有化過程,因此有人也把它稱為“隱性私有化”。它是針對經濟基礎設施-工業管理、銀行體係和分配製度-進行的。結果是,原來是誰在管理的,他就占有了。管理人員變成了所有者。國家官員、黨的職能人員、共青團積極分子成為了最初類型的俄羅斯企業家、90年代初的第一批百萬富翁和“新俄羅斯人”。這可能也就是在蘇聯和俄羅斯發生根本的政治製度變革時沒有出現重大的流血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所精英研究室的調查統計,75%以上的政治精英和61%以上的企業精英,是從原來的蘇維埃官員中產生的。新的政治精英主要是由原來的黨務工作人員和蘇維埃工作人員構成的,而新的經濟精英則出身於共青團和經濟工作者。

2、“管理人員革命”

在官員私有化潦草收場之後,才開始了前麵提到的私有化第二階段,即所謂的“管理人員革命”,其標誌就是全國範圍內的“私有化證券化”。這個階段首先涉及到的是工業,是俄羅斯病入膏肓、大部分不能盈利的工業。在1992-1994年間,有數以千計的企業被拿出來拍賣,它們都是按照第一種或者第二種方案被私有化的。②數以千百萬計的俄羅斯人成為了股民。有的人持一股,有的人持兩股。這樣,在法律上就發生了財產的分散。

證券私有化隻是從法律上把企業變得無主了,但是並沒有創造出財產占有者來。原來的財產占有者是國家,現在完全把它排斥了,不讓它管理了,成群的持股者全然不知所措,隻有等待,於是企業實質上完全落入了經理們的控製。這是“管理人員革命”產生的第一個後果。

按道理說,一個企業的領導人占有的股份不能多於5%。也就是說,經理們並不是企業財產的完全所有者,或者說,他們並不是占有了企業的財產,而隻是在支配這些財產。有人做過考察,在19世紀的美國,每投入一個美元,就可以控製50美元的資產。這種比例在今天的俄羅斯也可以看到。既然企業的股份分散在大量的工人中間,那麼,一個人隻要是掌握了這個企業3%的股份,就可以把整個公司搞到手。現在並沒有任何可以限製或者起碼調整一下這種騙人勾當的法律,因為這種法律根本就不存在。隻要是控製了企業,就可以自由地支配帳目上有的一切錢財,所以實質上也就是成了企業的所有者和貨真價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