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概況(1 / 2)

日本經濟概況

日本的自然資源

日本除魚類,森林和水力資源較豐富以外,隻有少量的礦物資源,如石炭石、鉛、銅礦、煤、矽石、鉻鐵礦、鋅、金砂和錳等。為了支撐經濟發展,日本在努力推進資源供給多元化的同時,還大力實行各種節能措施,增進資源的有效利用。目前,海洋資源是日本大力開發的對象。

日本經濟簡史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大致分成四個階段:戰後複興期、高速成長期、過渡期和穩步成長期。

戰後複興期

戰爭結束後的日本經濟處於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工礦業生產水平隻相當於1941年時的七分之一,嚴重的糧食危機和通貨膨脹遍及全國。當時支配日本的聯合國軍,以經濟的民主化和非軍事化為目標,重點實施了解散財閥、分散少數企業對經濟的控製權和確立勞動權等三項政策。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後,美國開始將重點轉向幫助日本重建經濟。為此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促進煤炭和鋼鐵生產為目的的產業傾斜政策、新設複興金融機構、對消費者價格與生產者價格之間的價格差給予補貼等。上述政策對工礦業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但對治理通貨膨脹未能奏效。為此,聯軍采取財政平衡和單一彙率等一係列措施。這些措施使日本的通貨膨脹得到抑製,但又帶來了新的經濟蕭條。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日美軍的“特需”大大激發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投資活動,日本工業的潛在力量得到恢複和發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已基本恢複到戰前水平。

高速成長期(1955~1973年)

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由戰後複興期進入高速成長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約二十年的高速成長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在此期間,日本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得到飛速發展,以重化學工業的發展為基礎,整個日本產業的生產力、生產效益和勞動條件得到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明顯改善。在外部經濟環境方麵,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的要求,逐步放寬了貿易和外彙管製。1964年,日本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第八位條約國,即對貿易活動原則上不實行外彙管製。隨後,日本又開始著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企業開始相互兼並。資本自由化所帶來的企業間的合理組合大大提高了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並使日本的國際收支連年出現了順差。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消費品物價持續上漲和環境汙染等問題開始困擾日本經濟和日本國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經濟的國際環境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

過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維持了約20年的固定彙率之後第一次上調了16.8%,從1美元兌360日元升至1美元兌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貶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兌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原油價格爆漲了4倍,各種初級產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揚。日元升值和國際商品價格上漲二重因素對原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經濟是個沉重打擊。由於各種商品價格飛漲,日本國內出現了“搶購風潮”,為此,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抑製總需求。物價上漲得到了及時控製,但在全球經濟蕭條的大環境之下,日本經濟的不景氣一直持續了5年。為了擺脫困境,日本政府實施了以公共投資和出口來帶動恢複經濟的一係列措施。1978年秋,日本經濟出現了複蘇的征兆。雖然在1979年又發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經濟滑坡、物價上漲的情況又有所發生,但由於較好地總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教訓,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經濟沒有出現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經濟低速增長的前提下,日本開始建立健全財政製度、擴充社會資本和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經濟政策的導向也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經濟活動質量的提高。此外,在高技術和物價穩定的支持下,日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並建立了穩定的國際市場。到1985年底,日本的經常項目收支達492億美元。

穩步成長期(1985~)

在日本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實力則在相對下降。西方其它工業國要求日本分擔其國際義務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85年9月,西方7國財長作出了協調外彙市場的決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報告”(前川為當時的日本銀行總裁,又任產業結構審議會委員長,該委員會向內閣提交的關於日本產業結構調整的報告一般稱為“前川報告”)出台,指出:為了適應全球經濟和發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須調整結構,以縮小貿易順差。“前川報告”的要點有:①擴大內需;②改變經濟結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③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④推進日元的穩定化和國際化;⑤促進對外技術和經濟合作。“前川報告”對80年代後半期的日本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全球經濟逐步回升、石油價格下降的情況下,日本的個人消費旺盛。旺盛的個人消費又帶動了企業設備投資和進口。在個人消費和設備投資這兩大要素的帶動之下,日本經濟得以穩步發展。截止1991年10月,日本經濟出現了59個月持續增長的局麵。目前,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約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