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土與人口(1 / 3)

日本的國土與人口

日本的國土

日本是位於亞洲東部的列島國,東臨太平洋,西麵日本海,西南隔黃海、東海與我國相望,是我國的“一衣帶水”的鄰邦。

日本列島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這4個主島和大約30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麵積為37.7萬平方公裏,約占世界陸地麵積的0.25%,約相當於我國國土麵積的1/25,同我國的雲南省的麵積大體相同。

日本國土的4/5是山地、丘陵,主要山脈有南北走向的北灣山脈與東西走向的南灣山脈,兩者相會於本州中部,形成全國地勢最高的地區,稱為中央山脈,其中,風景秀麗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為全國最高峰,被公認是日本的象征。

其餘1/5的國土多為分散的小平原,最大的關東平原(位於本州的東南部)的麵積為1.57萬平方公裏。在整個國土麵積中,可居住麵積僅占21%(遠遠低於美國的49%、英國的64%),耕地麵積僅占國土麵積的14%,森林覆蓋麵積約占國土麵積的66.4%。

狹長的國土被南北走向的北灣山脈所分割,東側為太平洋沿岸,海岸曲折,有很多天然良港;西側為日本海沿岸,懸崖多,良港少。太平洋沿岸稱“表日本”,集中著東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等日本有代表性的大城市;日本海沿岸稱“裏日本”,是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方。

日本的國土麵積雖然狹小,其200海裏經濟海域的麵積卻達429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國土麵積的約12倍,國土加經濟海域的總麵積居世界第10位,單位國土麵積的海岸線長度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丹麥),在沿海地區集中著全國60%的市町村(20萬人以上)、53%的工業生產(按產值計)、60%的商業銷售額。日本列島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漁場之一,可食魚類有五六百種,捕魚量居世界第一位。日本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

日本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礦物資源很貧乏,能夠充分滿足本國需要的礦物隻有硫黃和石灰石,作為最重要的能源與工業原料的石油、鐵礦石全部依靠進口,煤的蘊藏量略多一些,但也需進口,即使在明治初年曾作為重要出口品的銅,現在也有90%以上依賴進口。

日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除本州北部和北海道較寒冷多雪以外,其他地方四季溫和,雨水充沛,一般比我國同緯度地區暖和。每年6月開始的梅雨季節和夏秋之交多台風,也是日本氣候的特點。

日本大部分地區的年均降水為1000至2000毫米,適合於水田農業的發展,使日本人形成了以大米為主食的傳統。但是,日本的人均年降水量僅為5300立方米,與中國的水平大體相同,隻及美國的20%。因此,很需要重視對水資源的管理、維護和有效利用。

日本的人口

1.日本人口的增長過程

日本從1920年起,每10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國勢調查”

名詞解釋國勢調查(國情普查):這是由日本總理府實施、發表的有關人口的統計調查,調查對象為全體國民,調查項目有人口的地區分布、年齡結構、勞動力狀況、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以及社會、經濟的實際狀況等。戰後的國勢調查在人口統計方麵采取“屬地主義”,即隻要是在日本國內的常住人口,不問其國籍,均作為調查的對象,但外國的外交官及其家屬、外國駐軍軍人及其家屬除外(與“屬地主義”相對的是“屬人主義”,即隻要是本國國民,不論其住在世界什麼地方,均作為調查對象)。這裏說的“常住人口”是指平常住在特定地區的人,包括臨時外出者,除去臨時滯留者(“常住人口”一般也是“夜間人口”,即夜間在該地區居住的人口),為此也可說日本的國勢調查采取“常住地主義”。

國勢調查每10年進行一次大規模調查(以調查實施年10月1日淩晨零時為調查時刻),每5年進行一次簡易調查。而在調查實施年之間的人口動向則發表於總務廳統計局的《人口推算月報》與《人口推算資料》。(國情普查),在每兩次國勢調查的中間(即上次國勢調查後的第5年)進行一次簡易的調查。根據1920年進行第一次國勢調查,當時的日本人口為5596萬人,而根據1995年國勢調查的速報,1995年日本人口為12557萬人。

對實施國勢調查以前時代的人口,也有各種推算。據稱在舊石器時代後期,日本的人口僅有1.5萬人,進入繩文時代增加到15—25萬人,1573—1592年期間增至到1800萬人,江戶時代增到3200萬人(1721年前後的數字)。明治初年(1872年)日本人口為3481萬人,大正元年(1912年)為5057萬人。日本人口超過1億人是在戰後的1967年。

日本人口的增長經曆了明治維新以前的“多生多死”、明治維新以後至戰前的“多生少死”和戰後的“少生少死”這樣三個階段。從“多生多死”轉為“多生少死”的原因是,明治維新以後,隨著工業化的進展與經濟的增長,國民的生活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公眾衛生條件也有所改善,從而導致死亡率的下降。但是,人們對結婚、生育的傳統看法仍然傾向於“多生貴子”,因此,形成了“多生少死”的局麵,人口增長率從1880年的0.76%提高到1900年的1.18%,1915年的1.4%。人口增長率提高的原因固然與出生率上升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因為死亡率的下降。

戰後日本人口變化從“多生少死”轉向“少生少死”的原因是,經濟順利發展,社會保障製度的改善,為了“防老、養老”而多生孩子的必要性下降;婦女的高學曆化與參加工作的婦女的增加,又使生兒育女的“機會成本”上升;教育費負擔與住宅條件等因素也促使“少而精”的生育觀日益普及。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時下降反過來又對經濟、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