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近代經濟
17世紀初的英國經濟
農業
在17世紀革命之前,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農業占最大的比重。全國人口中,大多數都居住在農村,他們的生活來源也依賴於農業。各地區的居民基本上還過著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其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是本地生產的。一般的農村居民穿用獸皮、麻布或粗帆布製的簡陋衣服,穿著打了平頭釘的鞋子,用木製的盤子進餐,主要的食品是黑麵包。
與歐洲大陸一些國家不同,英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農業很早就與市場發生了聯係。早在13、14世紀時,英國的農村已成為佛蘭德爾和佛羅倫薩發達的呢絨業的原料,即羊毛的供給者。後來,英國本國的呢絨業也日趨發展,對羊毛的需求量不斷增長,羊毛的價格也隨之上升。到了15世紀末,英國越來越多的貴族將原來的耕地改為牧場,飼養羊群,收剪羊毛投入市場以贏利,農村與市場的聯係更為緊密。
當時英國人養羊業之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16世紀末(1598年),一個到英國旅遊的外國人對此寫道:“英國的居民寧願養羊而不願耕種,將近1/3的土地被停止耕種而用於養羊。在英國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下,養出來的羊的羊毛,其柔軟和潔白程度超過任何別的國家。”到了17世紀初,英國全國人口中,雖然大多數人仍然住在農村,但農業生產已與市場有了緊密的聯係。農民已不再僅僅為了本地居民的消費而生產,而是越來越多地把農產品作為商品投入市場出賣。許多農民成為商品生產者。農業中商品生產的發展,從下麵的例子中也可看出一斑:在17世紀初,為了便於把各地區的糧食運送到倫敦等中心城市去買賣,製造出了許多複雜的運送糧食的工具,這些工具供遠至達拉姆及其它郡的農民使用。據1608年格羅斯特郡的人口職業調查,當時該郡的人口中隻有1/2還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其餘的人都從事其它職業,如絲織業、製革業和飲食加工業等。即使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在農閑時也從事手工業或其它行業,而手工業者也以部分時間從事農業勞動。
自從15世紀末歐洲人發現美洲之後,隨著歐、美之間的交往日益發展,美洲的大量白銀不斷輸入歐洲,加上當時英國當地的人口迅速增長,市場需求量增加,因而引起物價高漲,貨幣貶值,發生了“價格革命”。據統計,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1540—1640),英國的物價上漲了6倍,在16世紀中葉(1540年)以後上漲速度更快,到了17世紀60年代末達到了最高點。在這樣的環境下,那些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為生的人,經濟狀況趨於惡化,特別是那些收取傳統的固定貨幣地租的貴族。由於貨幣貶值,收入相對減少。而那些采取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人,其收入卻不斷增長。16世紀末,將土地出租給租地農業家而收取資本主義地租的農業家,每畝租稅為1先令,到了17世紀初,每畝的租稅上漲至5—6先令。而那些按照古老的方式從事經營的地主,他們從公簿持有農那裏收取的傳統地租卻照舊不變。於是許多貴族就改變經營方式,以適應新的形勢。其主要方式之一是圈地,就是把土地圈占起來,以從事新的經營方式,或者將土地出租給租地農業家,以收取資本主義地租。
圈地
所謂“圈地”,就是把農村中從很早時候起就已普遍存在的“敞田”用柵欄圈圍起來,成為整片地段,在這片地段上養羊或從事其他耕作,如種植新的農作物。“敞田”是一種古老的土地製度,它將土地分割為許多條條塊塊,按土地肥力、水源狀況等不同條件,平均分配給許多不同的農民。當耕種時,各人耕種屬於自己的地段。但這些地段不僅互相交叉,而且每個農民的地段分散在許多不同的地區,耕種起來非常不便。當這些地段上的農作物收獲以後,各地段的疆界將“敞開”,以供所有農戶放牧牛羊或收割柴草,因而,“敞田”製雖有它的有利的一麵(秋收以後,貧苦農戶可在“敞田”上收割柴草以謀生計),但它對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圈地的現象很早就在英國發生了,不過,到15世紀末羊毛價格迅速上漲時,圈地運動才大規模開展起來。最初,圈地主要是為了養羊,後來隨著市場上對糧食和原料作物需要的增長,圈地漸漸地被用以發展農業。從地區上看,圈地首先是從與市場聯係較緊密的東南地區開始的,而在圈地運動中最積極的是那些在“價格革命”中受影響最大的中小貴族,即鄉紳。被圈占的土地,先是公地和荒地,後來連農民的份地也被圈占。大批農民被從圈占的土地上趕走,他們喪失生產資料,到處流浪或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圈地雖然並非地主單方麵以暴力進行的掠奪,有時也是農民與地主訂立協議的結果,在17世紀這樣的協議曾在大法官庭登記,但圈地所引起的農民悲慘的境遇和造成的社會上的災難性的後果,卻是無可否認的。關於圈地運動所造成的禍害,早就有人不斷提出抱怨,並且引起英國政府的嚴重關注。早在1488年亨利七世時,在一項法令中即已指出,懷特島上的人口減少,是由於將耕地變為牧場的結果。隨後又頒布了一項“防止破壞村莊法”,進一步指出圈地是引起一些嚴重社會災害的根源。為了保持農業的穩定,防止將可耕地變為牧場並將農舍破壞,英國政府連續頒布了一係列禁止圈地的法令,並在1517年成立了以沃爾西為首的“圈地委員會”。然而這個委員會並未起到多大作用,它的成立,不過是表明以前的許多反圈地的法令大部分都被漠然置之罷了。從16世紀初到16世紀中葉,英國接連頒布了一些類似的反圈地的法令。當時的人如牧師拉蒂默等對圈地運動所造成的人煙荒蕪、農民流離失所等悲慘狀況,都發出了淒厲的呼聲。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關於“羊吃人”的悲歎更是人所共知:
你們的羊一向是那麼馴服,那麼容易喂飽。據說現在變得很貪婪,很凶蠻,以至於吃人,並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和城市蹂躪成廢墟。
農民被從土地上趕走以後,
這些不幸的人在各種逼迫之下非離開家園不可,……離開他們所熟悉的唯一的家鄉,卻找不到安身的去處。
圈地運動不僅使農村殘破,而且有些城市也受到影響,工商凋蔽,田廬為墟。16世紀中葉,布裏斯托爾的一份陳情書上說,該城有900所房屋荒廢而無人居住。
農民對圈地運動不斷反抗。1549年,有好幾個郡都發生了因圈地而引起的農民起義。約有3500個起義參加者被打死,他們的領導人羅伯特·凱特被處絞刑。1607年,米德蘭又爆發了起義。1640年革命前夕,在英國許多地區都爆發了農民反圈地的事件,被圈占的土地上的柵欄也被拆毀。
圈地運動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後果。首先,隨著圈地運動的發展,英國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農業市場也隨之迅速擴大,它促使英國的封建農業向資本主義農業過渡,並為以後的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和市場等條件。其次,圈地運動導致了農業的直接生產者農民與生產資料土地的分離,大批喪失土地的農民成了被迫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勞動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圈地運動中,與資本主義有密切聯係的新式貴族,有的是原來的封建貴族,親自參加資本主義經營,有的是將土地租給租地農業家,坐收資本主義地租。這些新式的貴族和資產階級有共同的利益,他們站在同一立場上,與阻礙他們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封建勢力作鬥爭。
改進農業的新措施
由於糧食市場的迅速擴大,再加上人口的增長,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為了應付這種需求,當時的人采取了一係列新措施,如:采用新的農作物和新的耕作方法和耕作技術,擴大耕地麵積,改良肥料等。此時,歐洲的低地國家荷蘭等地的農業比較先進,它成了英國效法的榜樣。英國的農學家寫文章介紹低地國家的農業成就,並將荷蘭等國的先進農業方法應用到英國農業中。
在耕作方法上,在16—17世紀,英國的農業多采用輪耕製,即在一段時期(約7—12年)將土地作為牧場,另外再用一段時期(約2—5年)用作農田耕種農作物,用這種方法來保持土地肥力,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同時,許多農民還耕種新的農業作物,特別是新的飼料作物,如油菜和蕪菁。這些農作物的種植,大大緩解了飼料不足的問題,對養羊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本來,養羊業在英國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羊毛不但可作為呢絨業的原料,而且羊糞也是當時英國農業中的重要肥料來源。耕地常常由於得不到充足的肥料而無法提高產量,要提高產量,就必須飼養更多的羊(19世紀中葉化肥發明之前,英國農業中所用的肥料主要是畜肥)。當時英國人養羊,首先是為了收取羊毛,其次是為了用羊糞作肥料,然後才是將羊肉用來食用。但是由於飼料問題未解決,到了冬季草枯葉黃,羊無飼料,不得不大批宰殺。如此,由於飼料不足,就引起了一連串消極的連鎖反應。
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新的飼料作物從低地國家傳入英國,首先是油菜,然後是蕪菁。油菜的菜籽可以榨油,供食用或點燈,它的副產品可用作飼料,在冬天可用來喂羊。蕪菁也是從低地國家傳入的,在17世紀初已在薩福克郡種植了。以後別的飼料作物也相繼傳入。到17世紀中葉,在諾福克和薩福克等采用新的飼料作物的地區,羊的數量大大增加,不但羊毛增產,而且大大緩和了肥料的困難,也增加了土地的肥力。這一地帶種植的大麥產量增加,作為提供給倫敦的糧食和釀酒的原料。
不過,在當時由於氣候和土質的不同,英國有的地區采用了新的飼料作物,有的地區則不適於新的飼料作物的栽培。一般來說,在東盎格裏亞和英格蘭西部的砂質地帶種植新的飼料作物的較多,而在米德蘭各地,那裏板結的土質則不適於種植新的飼料作物。
16—17世紀,英國的農業和土地耕作方式已呈現出多樣性,各地已逐漸有了各具特色的農業。有的學者把當時的英國劃分為40個不同的農業經濟區,也有的學者將之劃分為10個,每個區中又分為若幹不同的農業地區。但為了簡明,我們可以把革命前的英國劃分為兩大各具特色的經濟地區。這兩個地區大致的劃分界限是:從西南部沿海的衛默思到東北部的梯斯默思,在這條線以北和以西的地區是以畜牧業為主的高地;在這條線的東方和南方,以低地和可耕地為主,並以混合農作物為特征。
為應付糧食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通常的辦法是擴大耕地麵積。英國的耕地麵積,從中世紀以來時增時減,這是由於人口的增減變動而造成的。13世紀和14世紀初,英國的耕地麵積曾大大擴大,但後來由於黑死病肆虐,人口銳減,耕地麵積也隨之減少。16世紀末、17世紀初,許多人移居到坎伯蘭、西莫爾蘭以及英國西南部其他地區,特別是薩克斯和肯特的曠野。與此同時,在英格蘭的格羅斯特郡、威爾特郡、北安普頓郡等地還發生了農民從原居的村莊向公有地和荒地遷徙開荒的運動。
總的來看,由於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新的農業品種、新的飼料作物以及增施肥料等措施,農業的單位麵積產量比以前有較大的提高。
工業發展情況
從16世紀到17世紀前半期,英國的工業迅速增長。不但老的工業部門如采礦業、煉鐵業、羊毛加工業、造船業等不斷發展,而且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部門,包括棉紡織業、玻璃製造業、肥皂業及絲織業等。其中發展最快的是采煤業,根據達勒姆、諾桑伯蘭等10餘個地區的資料,1551年—1560年,煤的年產量為21萬噸,到1681年—1690年,年產量已增長至298.2萬噸。增長最快的時期是1600年—1660年,從地區上看增長最快的是東北部。這一帶煤礦的發展,甚至使詩人約翰·克裏夫蘭詩興大發,他在詩中寫道:
英國是個完完全會的世界,無所不有,它甚至擁有西印度群島的財富,你應該校正一下你的地圖:紐卡斯爾應是秘魯!
他把以紐卡斯爾地區所盛產的黑煤比之於南美的白銀!
當時英國的煤產量比歐洲其他國家煤產量的總和還要多3倍。采煤工業的發展,為一些老的工業部門如煉鐵業及新的工業部門如造紙、製糖等工業采用新技術並大規模地發展開辟了道路。
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大規模的工業企業,特別是像采礦業和金屬冶煉業。這些工業部門需要大量資金和勞動力,當時開采一個煤層,至少需要上千鎊資金,這是一個普通工人許多年才能掙到的錢。同時大規模的工業還需要眾多的勞動力,紐卡斯爾的煤礦約有工人500—1000人。像這樣大規模的工業企業,獨立的手工工匠已無從問津,這隻能由握有大量資金的資產階級和貴族雇傭大批工人去從事經營。
鐵的產量也有所增長。不過,由於它的起點低,絕對產量並不高。年產量16世紀50年代為5000噸,到17世紀50年代增至2.3萬—2.4萬噸。而且鐵的質量也不如某些外國的好,有時還需要從瑞典進口大量質量較好的生鐵,其價格比英國的還低。以前有人認為,由於木材砍伐過多,燃料缺乏,所以鐵的產量降低了。但這個說法,已為新的研究所否定。雖然在英國的個別地區,木材短缺,但就全國範圍來看,並未出現燃料短缺現象。這個時期,生產鐵的中心從薩賽克斯、肯特轉移到了米德蘭西部和約克郡南部等地,這並非由於前者缺少木材,而是因為它的鐵礦石質量不好。同時,這時的冶鐵方法也有了改進,16世紀時用的是土法吹煉,現在則為水力鼓風爐所代替,效率提高了5—10倍。
不過,不能過分誇大16—17世紀前半期的英國工業發展水平。因為在18世紀後半期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英國的工業從整體來說,仍然處於手工工場階段。英國經濟學家奈夫把這個時期英國工業的發展形容為發生了一次工業革命,其意義僅次於18世紀末的那次更大規模的工業革命”。這一說法,未免過甚其詞。事實上,直到17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仍處於手工工場階段,並以分散的手工工場為主要形式,羊毛加工業更是如此。這些分散的手工工場,大多由商人提供給農村的農戶以羊毛等原料,由農民和農家婦女在家內進行加工。另有集中的手工工場,它們大都存在於采礦、冶金、玻璃和造紙等工業部門中。即使在這些集中的手工工場中,大規模的企業也屬少數,除了少數大規模企業之外,一般也隻是雇傭少數工人進行生產。工人中,還有一些是利用農閑到工場去作臨時工的農民。
直到17世紀初,英國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農業和土地。英國的工業部門絕大多數和土地這種當時人所說的英國的“自然財富”有聯係,如:鐵礦、鉛礦、錫礦、穀物、皮革、蜂蠟等。這些都是工業生產的主要原料,製造出來的產品主要也是用於居民的直接生活消費。同時,製造這些產品的勞動力大都是農民。工場產品的原料基本上都經由農民之手。而工場中的工人,不論固定的或臨時性的也大都來自農民。農民關心他們的原料的銷售,也關心他們到工場後的工資待遇,即使是冶鐵業、采礦業等部門的生產,也與農民和土地有密切的聯係。例如,當時的鐵製品許多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鐵釘、鐵錘、刀子、斧頭等。
直到17世紀革命前,紡織工業仍是最主要的工業部門。15世紀5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英國紡織品出口價值大約增長了15—16倍,如把物價增長也計算在內,則增長5—6倍。到17世紀,呢絨仍占英國出口價值總額的3/4。不過,紡織業的生產技術並無多大改進,隻發明了一種織襪機。由於價格昂貴,很少有人買得起。
商業貿易
革命開始前的100多年,英國的商品經濟在迅速增長。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了大西洋。英國正處於從歐洲到美洲的通道上,這使英國的海外貿易受益匪淺。不過,這時的海上貿易的霸權地位,先後操縱在西班牙、荷蘭之手,英國不得不與之進行鬥爭。16世紀末伊麗莎白時代,英國開始向海上迅速擴張,英國的商人跟隨海員和海盜之後,走向了海外世界。當德雷克率領的海盜在西印度群島一帶橫行之時,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也活躍在離英國越來越遠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