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舊石器時代經濟文化(1 / 3)

法國舊石器時代經濟文化

人類開始在法國生息後,麵臨著惡劣自然環境的挑戰。在歐洲,更新世共出現過5次冰期和4次間冰期。幾次冰期來臨時,法國許多地區都被冰凍,呈現多雨潮濕的寒冷氣候。間冰期中,氣溫普遍回暖。原始居民利用石頭、木頭為材料製造工具和武器,以狩獵采集為生,與各種猛獸搏鬥,適應氣候、地理環境的變化並克服由此引起的食物資源變異等困難,緩慢而不斷地發展著生產力。

早期的原始人,或采集野生植物的根、莖、葉、果充饑,或捕捉小動物為食。通常結成小群,過著流動的生活,任何個人如果脫離群體就會成為猛獸的犧牲品。他們使用“萬能”工具——手斧。手斧既可用於加工木棒,切割東西,也可打擊野獸。到舊石器時代中期,即早期智人出現時,由於生產工具的發展,狩獵業比以前發展了,捕殺動物的主要方法是近距離刺殺以及追趕圍捕,將野獸逼上懸崖墜死。這些都要依靠集體進行。狩獵活動加強了群體內的協作,促進了個人智力的發展及彼此間的信息交流。

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晚期智人出現時,除石器外,以骨、象牙、鹿角等材料製成的工具廣泛使用。還出現各類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即用兩種不同質地材料製成的工具。如以骨或象牙的矛頭安裝在矛杆上,製成投矛、魚叉等。這種工具比木製的矛頭具有更大的穿刺力,使捕殺動物的距離增大,約達75—100米,從而使狩獵方式比以前有效,也較安全。這一時期人們還學會設陷阱捕獲動物。與采集、狩獵經濟相適應的是當時人們過著流動的生活,尋找附近具有食物資源、水源的地方為住處。為了抵禦寒冷和動物的侵襲,他們大多在洞穴和岩棚中居住,有時也構築窩棚。坐落於尼斯的台拉·阿馬塔遺址是法國最早的窩棚遺址之一,距今24萬年。這一窩棚呈橢圓形,長8—15米、寬4—6米,一頭有一入口。許多根直徑約7厘米的柱子構成傾斜的牆體,另有一根中央柱子支撐屋頂。地麵上堆放石塊作屋基,屋中央置放一灶坑。為了追趕野獸或采集食物,舊石器時代的居民可能有一個以上的居址,分別在不同季節居住。台拉·阿烏塔遺址隻是在春末夏初才住人。原始人出於狩獵需要,還建立一些露天營地作為屠宰場和工具製造場。隨著狩獵方式和工具的改進,從舊石器時代晚期起,人們不僅能在冬季捕獵動物,而且懂得曬幹和煙熏肉類的方法,使食物保存得更久,從而幫助他們克服季節性食物短缺的問題。烹飪方法也有進步。西南部巴朵岩棚遺址和拉裏拉洞穴遺址內發現的大鵝卵石建成的爐子表明,當時原始人已會把爐火保持得較久,並能控製爐溫。掌握了比較有效的煮燒方法,使食物更可口,易於消化,有利於身體的吸收和人類體質的進化。一些遺址中舊石器時代晚期人牙齒縮小反映了這一情況。這一時期,原始人學會以獸皮製造冬衣禦寒。梭魯特遺址內發現大約2萬年前帶有針孔的針,是歐洲最早的縫衣工具。

大約1.8萬年前,歐洲的冰期達到最高峰,氣候幹冷,冰川範圍擴大。原始人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以及狩獵、飲食、保存食物方式的改善,使他們能適應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已學會穿獸皮衣、構築禦寒的窩棚、減少冬季活動等方法,來降低人體能量的消耗,使自己能在嚴寒氣溫下長期生活。

[石器技術]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9萬—1萬年前),法國的原始居民創造了豐富的石器文化。法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分期序列,是世界上不少地區考古文化分期的參照尺度,法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阿布維利、阿舍利、勒瓦婁哇、莫斯特、奧瑞納、棱魯特和馬格德林等階段。前二個文化屬舊石器時代早期,勒瓦婁哇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為中期,後三個文化為晚期。

阿布維利文化因發現於北部索姆河畔阿布維爾附近而得名。存在時代為中更新世的貢茲——明德間冰期,氣候較溫暖。代表性器物是用大石結核從兩麵打製成的粗糙型手斧。它的特點是器身厚,刃緣曲折、形狀不定。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與阿布維利文化伴生的人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