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當代經濟(2)(1 / 3)

進入新世紀以來,意大利的國內消費需求增速持續減緩。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盡管2000年的增幅曾高達6.9%,但在以後的兩年分別降到1.9%和1.2%,到2003年甚至進入負增長。據意經濟研究所的分析,意大利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在2003年年初為106.9(1980=100),到年底降到103.1,到今年1月,竟降到了101。據有關專家認為,意大利國內消費需求增速減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受歐盟經濟整體複蘇不暢、上半年伊拉克戰爭和通貨膨脹率不斷上漲的影響。尤其自去年初以來,意大利的消費信心指數就一直下滑,企業的投資信心也一直下降,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在去年一年竟下降了近4個百分點。因此,意大利政府最早確定的家庭、社會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預期目標(分別要增長2.5%、0.5%和2.3%)在去年一再調整,最終也沒有按調整後的目標實現。

三、消費價格指數上升,通貨膨脹率繼續上揚

在一路攀升的石油價格、持續的熱浪和幹旱等嚴重的自然災害以及堅挺的歐元彙率等負麵因素幹擾下,意大利2003年的通貨膨脹率還是突破了政府當年製定的預期目標1.9%,最終上升到2.7%。據該報告提供的數字,2003年意大利的消費價格指數為122.0(1995=100),比2002年上升3.2個百分點。通貨膨脹率為2.7%,比2002年的2.5%增長0.2個百分點。在2003年全年的12個月期間,沒有一個月的通貨膨脹率低於2.5%,從年初開始連續9個月在2.7%上下浮動。2003年上半年,意大利的通貨膨脹率比年平均指數還要高,隻是到最後幾個月,上升趨勢才開始回落,並一直延續到2004年年初。

鑒於通貨膨脹率上升,意大利不得不幾次下調2003年全年的GDP增長率。據意大利國家統計局今年初公布的數字,2003年物價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最大的是酒精飲料和煙草類商品,比2002年上漲了6.9%,其次是旅館、餐廳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消費,上漲了3.9%,住房和水電以及燃料費上漲了3.3%,食品和飲料價格上漲了3.1%,服裝和鞋的價格上漲了3.0%,教育費用支出上漲了2.8%,交通費用上漲了2.5%,家具、裝修及家庭服務費用上漲了2.1%,消遣、娛樂及文化等方麵的費用上漲了1.5%,醫療服務和保健費用上漲了0.3%,隻有通信方麵的消費價格指數下降,降幅為1.7%。

意大利過去3年的通貨膨脹率一直高於歐元區的平均標準,2001年的通貨膨脹率為2.7%,2002年的為2.5%。意大利在歐元區消費者價格指數中的比重為20%,因此,意大利物價的上揚,引起了歐元區其他國家的關注。

四、就業人數增加,失業率持續下降

2003年歐元區就業處於停滯,而意大利的就業形勢和失業率都有很大的改觀,成為意大利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意大利的就業人數不但比前一年增加,而且長期困擾意大利經濟發展的高失業率有了明顯的改觀。勞動力市場的回暖預示著意大利經濟將有可能在新的一年邁出更大的步伐。據該報告公布的數字,2003年,意大利的就業人數增長了1.0%,增加了225,000人,其中中老年人的就業增長最快。據統計,50-64歲的就業人數在1999年在就業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為19.4%,到2002上升到20.2%,2003年的比例達到20.8%。特別是50-59歲的就業人數在去年一年就增加了15.3萬人,占當年勞動力人口增長總數的三分之二。盡管如此,2003年意大利的就業率仍遠未達到歐盟2002年的平均就業率64.2%,也就是說,意大利的就業人數在全國15~64歲勞動力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為56%。法國的平均就業率為60%,德國的為65%,英國的為70%,美國的為75%。

失業率在2003年已從2002年的9%降到了8.7%,降到歐元區平均失業率8.8%以下,為1992年以來的曆史新低。盡管2003年意大利的失業率比2002年有所下降,但年青人的失業率還是居高不下,為27.1%,僅比2002年降低了0.1%。意大利在1998年的失業率曾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記錄,為11.8%。在經過一係列改革,在加強社會保障的同時重點解決青年和南方失業問題之後,意大利的失業率才開始逐年下降。

在增加就業率的同時,2003年意大利的工資水平也在穩步增長,但各行業差距有所擴大。增長最快的是國家公共機構、醫療衛生部門和教育機構,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工資平均增長了5.5%;農業領域的工資增長率也比較高。但工業領域的工資增長水平隻有2.8%。私營個體服務業的工資增長水平為2.2%,相對穩定。

五、財政赤字增加、公共債務略有下降

意大利的財政長期入不敷出,高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一直是意經濟急需解決的兩大難題。2003年,意大利的公共財政赤字達到了318.32億歐元,在其國內甥產總值所占的比例為2.4%,比2002年增加了0.1個百分點。雖仍控製在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的上限以內,也控製在歐元區平均水平以下,但是,意大利去年的公共財政赤字狀況比2002年(284.03億歐元)惡化。歐元區去年的公共財政赤字在區域的生產總值所占的比例為2.7%,比2002年增長了0.4個百分點。

在公共債務方麵,據意大利中央銀行提供的數字,意大利2003年的公共債務達到13,815.74億歐元,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2002年的108.0%降到106.2%。雖然這一比例近幾年已連續下降,但意大利的公共債務仍然是歐盟最高的。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意大利不僅公共債務數額最大,而且公共債務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也最高。2002年意大利的公共債務總額為13,606.84億歐元,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08.0%,在歐盟15個成員國中最高。

此外,意大利2003年的稅收壓力略有增長,從2002年的41.9%增長到42.8%。

六、工業生產連續三年下滑由於國內外市場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企業投資信心指數下挫,因此,意大利2003年的工業生產已連續第三年下滑。2003年,意大利工業生產的指數為97.0(2000年=100),同比下降了0.8%。全年四個季度的工業生產指數增長率分別為-0.9%、-2.6%、-0.1%、0.3%。而在實際工作日相同的情況下,意大利去年的工業生產指數比2002年下降0.4%。從意大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些數字分析,意大利2003年最後一個季度的工業生產有回升的趨勢。

2003年,意大利工業生產增長最快的行業有水、電、煤氣,達到4.8%,采礦業增長4%,石油精煉工業增長2.4%。降幅較大的是其它工業製造業,下降6%(其中家具製造業下降4.1%),製革與皮鞋製造業下降5.5%,電力設備和精密機械設備製造業下降4.9%、運輸工具製造業下降3.8%、機械設備和服裝紡織品行業均下降3.6%。

此外,據意大利經濟研究及分析研究所(ISAE)進行的調查表明,2003年意大利製造業的設備利用率不高,4個季度的情況分別是75.7%、76.7%、75.8%和76.8%。意大利2001年的工業生產下降0.8%,2002年下降1.4%。

在工業生產值方麵,除建築業的產值增長以外,其他各個主要行業的生產產值都在下降。

意大利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國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發展工業所需的能源和原料主要依賴進口,工業生產的最明顯特征是加工出口。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製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和汽車製造以及紡織、服裝、製革、製鞋、家具等。

七、外貿進出口下降,順差大幅減少

意大利2003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均比2002年下降,其中出口下降的幅度達到了近年來的曆史最低點。意大利2003年外貿進出口總額為5,152.79億歐元,其中出口為2,581.88億歐元,同比下降4.0%;進口為2,570.91億歐元,同比下降1.6%;貿易順差為10.97億歐元,比2002年順差減少67.42億歐元。意大利進出口貿易盈餘雖然從1993年以來已連續十一年實現順差,但2003年的順差額為十一年以來最少的一年。

2003年意大利商品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為3.9%,保持了2002年所占份額的比例不變。2003年出口產品在全球同類產品出口中所占份額較大的前10類產品有:鞋類產品所占份額最高,達到15.2%;其次為家用電器設備14%、家具為13.5%、玻璃、陶瓷和其它非金屬建築原材料為11.5%、機床設備為9.7%、通用工業機械設備為9.3%、紡織品為8.2%、金屬製品為7.8%、金銀首飾為7.6%、服裝為6.3%。另外,橡膠和塑料產品所占份額也達到了6.3%。

2003年,意大利與歐盟和歐元區的貿易盈餘均為逆差,10.97億歐元的貿易順差均來自與非歐盟國家的貿易。在與歐元區的貿易中,意大利的出口為1,158.21億歐元,比2002年下降4.6%,從歐元區國家的進口為1,289.57億歐元,下降2.1%,逆差為131.36億歐元,比2002年多增加逆差27.55億歐元。在與歐盟15國的貿易中,意大利的出口為1,382.17億歐元,比2002年下降4.6%,從歐盟15國的進口為1,463.55億歐元,下降2.7%,逆差為81.38億歐元,比2002年多增加25.68億歐元。在與非歐盟國家的貿易中,意大利的出口為1,199.71億歐元,比2002年出口額1,241.70億歐元下降3.4%,從非歐盟國家的進口為1,107.36億歐元,與2002年相比,沒有變化。進出口順差為92.35億歐元,比2002年順差減少41.73億歐元。

據有關分析認為,意大利2003年出口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一、受歐盟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意大利的經濟發展也處於低迷,低迷的經濟使意大利的生產增長水平在近幾年始終處於歐元區平均增長水平之下。二、歐盟各成員國和意大利國內需求的停滯,特別是投資的下降,也製約了意大利對其主要歐盟夥伴的出口。三、歐元與美元彙率的持續走高,使意大利產品的成本超過了其在歐洲主要競爭對手的產品成本。

影響意大利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

(一)

意大利立國較晚,工業化起步遲,在近代歐洲屬於二流國家。墨索裏尼的法西斯統治,又把國家推向了崩潰的邊緣。1946年6月,意大利舉行全民公決,廢除了君主製,建立議會共和製,這在政治體製方麵為將來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由封閉走向開放,是意大利經濟騰飛的翅膀。因為意大利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80%以上的能源、原材料依賴進口,發展工業先天不足,戰後又長期實行低收入政策,國內市場狹小,所以隻有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才能拉動意大利的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積極參加國際組織,將意大利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這些意大利各屆政府一貫遵循的戰略決策為意大利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顧一下意大利戰後經濟發展,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種政策的脈絡。1954年4月,意大利與法國、德國等六個歐洲國家成立了煤鋼共同體;1957年3月在羅馬簽署了成立歐洲共同體和歐洲原子彈共同體條約,簡稱《羅馬條約》;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並,統稱為歐洲共同體,意大利是當之無愧的歐共體創始國。1992年2月,意大利成為歐盟首批成員國。審時度勢,抓住機遇,積極參加國際經濟組織並發揮作用,有效的促進意大利經濟的發展。

1951-1963年,意大利經濟年均增長為5.9%,13年間,工業產值年均增長9.1%,增速僅次於德國和日本,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1963-1973年,GDP年均增長為4.9%,經濟總量超過英國。1976-1985年,GDP增長仍達3.1%,明顯高於多數西方國家。進入90年代以來,意大利經濟增長速度放慢,1991-1995年,GDP的增長速度為1.2%,1995-2000年為1.9%,2000-2001年1.8%。意大利的經濟增長與其對外貿易發展的拉動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下列關於曆年來意大利貿易進出口的一係列數據所顯示的,1950-1973年近1/4世紀中,意大利對外貿易出口年均增長11%以上,其中1953-1960年的“經濟奇跡”階段,對外出口居然空前地增長了179.6%,進口增長118.6%;1966-1970年,出口和進口仍然分別增長52.6%和64.6%;1970-1980年,又分別增長81.3%和50.5%。

曆年來意大利進出口年均增長數據統計

時期    出口    進口

1953-1960    179.6%    118.6%

1966-1970    52.6%    64.6%

1970-1980    81.3%    50.5%

1991-1995    9.7%    3.2%

1995-2000    4.4%    6.6%

2000-2001    0.8%    0.2%

整個50-60年代,意大利處於“經濟奇跡”階段。“經濟奇跡”刺激了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更是拉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意大利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就在於,進出口額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從1936-1940年期間的15%,上升到1960年的26%和1970年的32.4%,80年代初更是高達53%。意大利的貿易出口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1950年的2.11%上升到1986年的4.9%。到90年代初期,意在世界貿易大國排名中位居第六,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5%以上。

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意大利政府本著擴大開放、吸引合作的原則,加強了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工作。意大利政府不僅更新招商引資的觀念,還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和政策。一組數據可以表明意在外國投資方麵取得的顯著成績。1997年意吸收外資37億美元,1998年減少為26.11億美元;同期意大利的對外投資,則從102.25億美元增加到了120.76億美元,增幅為18.1%。針對這種不平衡狀況,政府於1999年設立了“意大利發展局”,專門負責外資工作,同時開設了“單一窗口”,對申請投資許可證所需的繁雜手續歸口管理,簡化申辦新企業的報批手續,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外資。到2000年,進入意大利的外資猛增至113.83億美元,意大利對外投資為120.98億美元,2000年對內對外投資的差額減少到7.15億美元(上述資料來源:意大利工業家協會的統計報表)。

積極參加國際組織,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加強吸引外資的力度,都充分體現了意大利曆屆政府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策略。1998年,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意大利坐上了全球第6把交椅。這樣耀眼的成就和豐碩的成果,充分體現了意大利經濟發展離不開其對外開放的基本戰略國策。充分的對外開放與合作,擴大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從而對國內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我國自70年代末以來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如同50年代初意大利的開放政策,它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促進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使得中國經濟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開始,出現了“經濟騰飛”。堅持對外開放不僅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同時也應積極引進外資以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在這方麵,我國政府也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僅2001年一年,我國引進外資就達到了450億美元,這些資金為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加入國際組織的角度來看,中國進入WTO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正在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作出努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以為我們不僅可從意大利經濟發展的戰略政策中得到一些借鑒,同時還有理由堅信,按照這樣的政策策略,中國也一定能在現代化建設中更上一層樓。

(二)

90年代以後,意大利經濟增長緩慢。因此意各屆政府為擺脫困境,又進一步加強與歐洲國家的更緊密融合來謀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