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經濟變革
城市經濟興起
德意誌盡管政治上四分五裂,但經濟領域中的發展走向與西歐是相同的。15世紀後半期16世紀初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德意誌地處中歐,處地中海貿易區和波羅的海貿易區的中間。新航路開辟前,這裏是國際貿易的必經之地。有利的地理條件,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14世紀,德意誌約有大小城市4000座,居民占全國人口的20%。為了保護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城市間締結同盟,如萊茵城市同盟、士瓦本城市同盟以及著名的漢撒同盟。同盟內保持商業聯係,擁有軍隊、艦隊以保護商路暢通。漢撒同盟鼎盛時,加盟的城市達百個,在佛蘭德爾的布魯日、英國的倫敦、法國的貝葉和俄國的諾夫哥羅德都設有商館。15世紀末,在北部的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在南部和萊茵河沿岸,城市星羅棋布。漢堡、呂貝克、紐倫堡、科隆等城,人口都在2萬人以上。
工業尤其是手工業也有長足的進展。分工精細和專門化程度高,僅金屬製作業就分為鐵蹄、釘、刀劍、甲胄、鎖、壺等業。建築、家俱、槍炮、造船、造紙、紡織等新行業紛紛湧現。特別是15世紀末起,西歐社會出現金屬熱,極大地刺激了德意誌采礦業的發展,有的礦區礦井達幾百個,礦工上萬人。北部的銅礦和銀礦已大規模的開采,並產生了地區性的專業特色,如奧格斯堡和科隆是紡織業中心,紐倫堡是冶金和製作業中心,南德和萊茵沿岸的紡織、冶金和采礦等業飲譽歐洲。當時歐洲的銀、銅、金相當一部分是由德意誌礦工提供的。
農業的進步尤為明顯,北海的圍海造田,易北河東岸的墾殖,使耕地麵積大增。糧食和牧草輪作製、多田輪作製等新的耕作方法廣為采用。農產品的商品化和專門化成了此時農業發展的一大特點。中德、北德的啤酒,易北河、威悉河和萊茵河沿岸的葡萄、圖林根的染料,奧格斯堡和科隆的亞麻,不僅是德意誌,而且成了歐洲重要的工業原料。
工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使社會經濟關係發生了變化。一些較發達的行業和地區摒棄封建的生產關係,采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這首先表現在紡織業和礦業中各種類型的手工工場的出現。在紡織業中,一方麵由於行會內部小生產者的分化產生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另一方麵由於商人資本加入,一些商人或者買主變成了控製生產與銷售的工場主,廣大分布於城郊鄉間的小手工業者轉變為計件領報酬的雇傭勞動者。這種集中的和分散的手工工場在紡織業中心科隆尤為發達,當時科隆月產布幾十萬匹,遠銷波羅的海和地中海沿岸。1526年,南德巨賈富格爾和另外三個股東集資8.4萬金幣開采蒂羅爾的施瓦茨礦區。礦區的生產者已不是合夥生產的成員,而是領取工資的雇工。16世紀,德意誌雇傭礦工數以十萬計。
農業中的資本主義關係集中表現在“分成”租傭製的出現。隨著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領主越發感到自己經營莊園榨取實物地租和徭役地租不如把土地出租,獲得租金有利。於是便出現了一批承租人,他們與領主訂立契約,寫明期限,雙方按比例分配收成。這種分成製在農牧業中均有應用。承租人自己參加勞動,同時又雇工,工人多來自流浪漢和逃亡的農奴。在租佃的土地上,所有權雖仍屬領主,但承租人擁有支配土地的權力,可以買賣、轉讓乃至繼承;工人因多是外來的“客籍”,不受製於莊園舊規而成了自由勞動者。領主和承租人所得已不是純粹的封建地租,而是帶有剩餘價值的性質了,所以馬克思說:“分成製可以看成是由地租的原始形式到資本主義地租的過渡形式”。
誠然,不應把15—16世紀德意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程度與英法等國相提並論,新的資本主義關係仍很微弱,僅存在於西部和西南部少數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和行業,封建大領地製還是整個結構的基礎。然而,它表明著德意誌社會發展的總趨向,衝擊封建生產方式的潛在因素已萌發了。
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歐洲,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是封建製度的國際政治中心。隨著封建製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兩個階級、兩種生產方式矛盾日益尖銳,而一切反封建鬥爭的矛頭首先指向天主教會。
羅馬大主教會擁有龐大的教階機構和巨大的地產,他們任意擴大什一稅的征收範圍,出賣教職,無所不為,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這種搜刮日益加劇。16世紀初,德意誌是教廷搜刮的主要對象。羅馬教廷視德意誌為擠不盡的“奶牛”,橫征暴斂。教皇在德意誌擁有的土地,占全德土地麵積的1/3,每年從德意誌搜刮的財富多達30萬古爾登。這種赤裸裸的斂財行徑,遭到德意誌人民的強烈反對。從1517年起,德意誌爆發了一場全民族性的宗教改革運動,其創導者是馬丁·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