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經濟發展道路(1 / 3)

匈牙利經濟發展道路

市場社會主義一般指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經濟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體製。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涵蓋了從20世紀初開始出現的關於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各種理論觀點和流派;市場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製則主要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經濟體製改革以後形成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將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形成的經濟體製也納入市場社會主義的範疇。盡管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產生已近70年,但“市場社會主義”這一詞彙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被正式提出並廣泛使用。

一、市場社會主義的概念

關於市場社會主義的研究近年來很流行。人們對市場社會主義的起源作了各種各樣的推論。多數人認為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開端是20世紀30年代波蘭經濟學家奧斯卡·蘭格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但在蘭格的著作中卻從未提出“市場社會主義”的概念並對它進行定義。

明確提出“市場社會主義”概念的是英國經濟學家戴維·米勒。1983年6月英國工黨在大選中失利。使英國工黨受到震動的不僅是連續兩次敗在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手下,更重要的是這次的得票率創1918年來的最低記錄。當時,撒切爾夫人的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大行其道,在英國掀起了私有化的高潮,並波及到其它歐洲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工黨固守傳統的國有化理論已十分困難。為了扭轉頹勢,工黨領袖金諾克引導全黨就關係工黨基本綱領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討論,工黨智囊機構費邊社特邀同情工黨的社會知名學者和大學教授,組成“社會主義哲學”研究班,定期集會,希望通過理論上的突破重新贏得民心。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戴維·米勒提出“市場社會主義”的概念,成為工黨經濟綱領的核心思想,並贏得了大家的讚同。

經過持續幾年廣泛而深入的討論,逐漸形成了英國工黨較為完整的市場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係。在他們的理論中,市場社會主義是指“用市場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市場”是指市場經濟,它是一種特定的經濟組織形式,是配置經濟資源,分配經濟權力和協調經濟決策的手段,是調節商品生產和服務的工具,也是人們據以做出有關消費和就業抉擇的方式。“社會主義的目的”,指消除剝削,實現人與人之間在收入、福利、地位和權利方麵的較大的平等,滿足人們的基本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等。

市場社會主義的理念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和東歐國家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同。人們認為這個概念不僅可以表述英國工黨的新理論,而且可以包容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市場機製相結合的各種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及其經濟製度。從20世紀30年代奧斯卡·蘭格提出的“競爭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到9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的各種將社會主義經濟原則與市場經濟相聯係的經濟理論,都被人們歸入“市場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50、60年代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後形成的經濟體製則被稱為“市場社會主義的經濟體製”。

經濟學家們對市場社會主義有各種各樣的概括,具有代表性的解釋有:

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市場社會主義的解釋為“市場社會主義也稱自由的社會主義。是一種使社會主義的計劃與自由的企業相協調的經濟製度。企業屬於公有,但生產和消費不受政府計劃的控製,而是受市場力量的支配。20世紀60年代南斯拉夫實行了有別於蘇聯中央計劃經濟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60年代末70年代初匈牙利也有類似的發展。”

著名的美國《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1987年版)對市場社會主義作了權威性的說明:“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經濟體製的理論模式(或概念),在這種經濟體製中,生產資料公有或集體所有,而資源配置則遵循市場規律。對於現有的種種社會主義經濟來說,這一名詞往往更廣地用於概括這樣兩種體製:在嚴格意義上趨於這一定義的那種體製(像南斯拉夫在1965年後所形成的體製),以金融調節和種種刺激作為中央計劃的手段來替代命令和對生產商品進行實物分配的那種體製(即受調節的市場,像匈牙利1968年改革後的新經濟體製)”。

著名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E·斯蒂格利茲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1994年)中指出:“市場社會主義是指生產資料歸政府所有(任何社會主義製度下都是如此)但像市場經濟一樣利用價格配置資源的經濟組織形式。”

美國經濟學家羅默和巴德漢在其主編的論文集《市場社會主義:當前辯論》(1993)中指出:“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經濟製度,它在許多方麵是資本主義和已被付諸實踐的社會主義的混合物。”

美國經濟學家格雷戈裏和斯圖爾特在其《比較經濟體製學》(1985)一書中,按照決策結構、信息和調節機製、財產所有權和激勵機製四個標準把市場社會主義界定為:“市場社會主義——以生產要素的公共所有製為特征的經濟體製;決策采取分權製,並通過市場機製加以調節;兼用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來推動參與者實現這一體製的目標。”

法國經濟學家M·拉文在1990年回答匈牙利《經濟學學報》所提問題時指出:“市場社會主義應當既保護社會主義免受市場資本主義所固有的不良的再分配效果的影響,又保留了社會主義的一些‘社會主義價值觀’。”

英國經濟學家克裏斯托弗·皮爾森指出:“總的來看,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家既關注通過運用市場提高經濟效率,也關注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擴展。”

90年代以後匈牙利的經濟學著作及其教科書中,也將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經濟體製改革的實踐稱作市場社會主義。他們認為市場社會主義是這樣一種經濟體製——其日常的經濟管理主要由市場機製發揮作用,以奧斯卡·蘭格在30年代提出的設想為代表。社會生產中基礎性的資源配置由中央以及發達的中央計劃體係決定,而其餘的經濟活動是由市場的力量決定。

綜上所述,市場社會主義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在公有製基礎上盡量利用市場機製,提高經濟效率;二是實行經濟民主,賦予勞動者參與企業和國家經濟管理的權力。市場社會主義的概念在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主張或讚同在公有製經濟中引入市場機製的觀點,或主張勞動者民主參與經濟管理的觀點,都被納入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範疇。

二、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起源

西方市場社會主義理論是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界關於社會主義條件下資源合理配置可能性爭論的產物。人們普遍認為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標誌是波蘭經濟學家奧斯卡·蘭格的“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爭論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條件下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以及一主多元的所有製結構和多層次經濟決策體係的合理性。

1902年荷蘭經濟學家皮爾遜發表《社會主義的價值問題》,提出社會主義製度下沒有市場、沒有交換,從而無法衡量產品的價值,不可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奧地利經濟學家米塞斯發揮了他的思想,於1920年發表《社會主義製度下的經濟計算》,攻擊社會主義沒有貨幣價格,沒有經濟計算,一切都將在黑暗中摸索,因此,“社會主義就是合理經濟的破產”。1935年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將皮爾遜、米塞斯與自己的文章彙集出版了《集體主義的經濟計劃》,成為否定社會主義經濟合理性的宣言。

與此同時,持不同觀點的西方經濟學家也在探索社會主義製度下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問題,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瓦爾拉斯、維塞爾、帕累托等。瓦爾拉斯是一般均衡論的創始者,他在論文集《應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可以通過國家立法組織和維持自由經濟競爭,建立完全競爭機製,從而使一般均衡價格得以實現。維塞爾在《自然價值》中提出,即使在共產主義經濟中也需要經濟計算,存在“估算價值理論”,必須運用與資本主義相同的經濟衡量標準和本質上一致的計算原理。帕累托在《社會主義》等著作中指出,社會主義製度下能夠創造並實現“最優福利狀態”的條件,達到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甚至社會主義經濟可能比自由經濟更容易實現最優化產出量,更為有效。以上經濟學家並不是社會主義者,他們探討社會主義製度下資源優化配置問題的目的在於證明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一樣要受到他們所揭示的經濟規律的約束。

1908年帕累托的弟子巴羅內發表著名論文《集體主義國家的生產部》,發展了帕累托的思想,係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經濟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條件,並初步提出了用“試錯法”求解均衡方程式,達到計算價格與最低生產成本相等,從而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思想。20年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泰勒在美國經濟學會發表著名演講《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指導》,進一步發展了巴羅內的思想,提出以“反複實驗法”的計劃形式來決定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詳細闡述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五個步驟。

當時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波蘭經濟學家蘭格參與了這場討論並於1936-1937年發表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競爭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也稱“蘭格模式”。蘭格對競爭性社會主義模式的特點作了如下的描述:(1)一主多元的生產資料所有製結構。在堅持公有製為主的條件下,允許其它經濟形式,如個體農民經濟,小手工業經濟和小型私營經濟存在;(2)中央指導下的多層次經濟決策體係,即存在中央計劃局、企業、家庭三層決策。這種特殊的決策體係是同特殊的市場體係相聯係的:存在著消費品市場和勞務服務的市場,但沒有生產資料的真正市場,而是國家計劃自覺組織的生產資料模擬市場。所謂模擬的市場機製,是通過“試錯法”,尋找按消費者偏好合理配置生產資料的選擇指數,提供給企業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的“廣義價格”。企業按照中央計劃局規定的生產資料配置價格,按照最佳投入產出比自主地組織生產。(3)以按勞分配原則為主的多種分配方式。蘭格模式標誌著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

這場爭論開始的時候,現實中還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製度,雙方的爭論並沒有具體的針對性,都是根據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設想進行的。而蘭格思想產生的時候,蘇聯已經依靠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蘭格的設想不同於現實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因而,從它產生起就受到了所有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者的注意。

市場社會主義有兩個主要分支:西方的市場社會主義和東歐的市場社會主義。自20世紀初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之後,關於計劃與市場關係的各種討論一直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熱點。市場社會主義理論起源於西方經濟學界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爭論,但市場社會主義的高度發展和付諸實踐是在東歐國家。

東歐國家的市場社會主義以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市場社會主義為代表,準確地說,他們也是僅有的兩個在東歐實踐了市場社會主義的國家。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市場社會主義的產生與30年代西方經濟學界關於社會主義條件下資源配置的大爭論並沒有理論上的直接繼承關係,如同羅斯福的新政與凱恩斯的經濟學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一樣。南斯拉夫與匈牙利走上市場社會主義道路都是在關係本國社會主義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出的選擇,與其說受到蘭格經濟思想的啟發,毋寧說是本國社會實踐的客觀需要,是本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了以蘇聯為核心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蘇南關係的破裂使南斯拉夫下決心探索一條與蘇聯不同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南斯拉夫的經濟體製改革使市場社會主義首次登上了社會實踐的舞台。其它東歐國家則“克隆”了蘇聯的經濟模式。但不同的國情和教條主義的生搬硬套使波蘭、匈牙利等國吃盡苦頭,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失衡和社會衝突,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使卡達爾等東歐國家領導人悟出了一個道理:不結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搞不下去。痛定思痛的匈牙利人開始了改革的探索,並最終創造出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匈牙利模式”。

東歐國家市場社會主義的思潮,總體上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根據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經驗教訓,在社會主義製度的框架內探索計劃經濟與市場機製的結合的可能性、途徑與方式。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經濟體製改革使市場社會主義脫離了書齋中的討論,走向了社會實踐的舞台。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經濟體製改革從實驗到全麵推進,市場社會主義理論進入在東、西方各國分別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東歐國家的經濟體製改革蓬勃興起,糾正了過去經濟體製高度集中的弊端,引入了市場機製,調動了各方麵的積極性,使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改革中形成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獨特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討論空前活躍,除南斯拉夫、匈牙利外,各國都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有代表性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東歐國家的市場社會主義實踐拓寬了西方經濟學家的視野,這一時期西方國家市場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較多地從東歐國家市場社會主義的社會實踐中獲得靈感,在對東歐經濟體製改革跟蹤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理論構想,豐富和發展了西方的市場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60-80年代的西方市場社會主義理論中,很容易找到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經濟模式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