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個性的過程(1 / 3)

優化個性的過程

自我意象改造個性

自我意象是改變個性的鑰匙

隨著現代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個人心理與精神的自我觀念,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象”,實在是左右個性的關鍵。我們可以說這“自我意象”,就是個性的一副非肉體的麵貌。如果在這副麵貌上仍然留有歪曲、醜陋、低劣的疤痕,那麼這個人就是外貌發生再大的改變,其發之於內的也仍然必將形之於外。而如果這副麵貌經過了改造,那麼他過去的情感也就會被消除,甚至不需要施行外部整形就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

不管我們是不是自覺,反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張心理的藍圖或一幅自己的畫像。在我們的意識裏對此可能模糊不清,也可能不了解,但它卻是存在的,而且完整詳細地擺在那裏。所謂自我意象,也就是“我是什麼樣的人”的自我觀念,它是由我們的自我信念所塑造成的。而我們的自我信念,大部分是從我們過去的經驗、成功、失敗、屈辱、勝利以及其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尤其是早期童年時的體驗所形成的。我們據此建立了“自我”。一旦我們將自我的觀念或信念繪入心理的藍圖,這觀念或信念就變成了真的,我們自身不會去懷疑它,反而會按照它去行事。

對於自我意象,人們有兩個十分重要的發現:

(1)一個人的一切行動、情感、行為、甚至才能,永遠與自我意象相吻合。

自我意象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一個基礎,由此而產生個人的整個個性、行為、甚至環境。我們的體驗建立了我們的自我意象,它也許是錯誤的,也許是正確的,繼之而來的體驗似乎隻是在證實和加強我們的自我意象。於是一個或者錯誤、或者正確的循環建立起來。

也就是說:你將不顧自己的力量與意誌力的實際情況,而隻按照你自認為是什麼樣的人去行事。你不會試圖用其他的方式行事。自認為是“失敗型的人”,會想盡辦法去失敗,而不去理會自己的良好願望、意誌力、甚至是天賜的良機。那些自認為是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那些自認為命中注定要吃苦的人,會不斷地為證實自己的看法尋找根據。

(2)自我意象是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改變自己的自我意象,從而開始新的生活。這已為無數的事例所證明。

一個人的習慣、個性、生活方式等等之所以難以改變,其理由之一是:人們把從事改變的努力,幾乎都隻用在自身的圓周上,而沒有放在圓心上。

不能想象,一個持有否定性自我的觀念的人,能夠確實地達到某種肯定自我的特定情境。許多實驗向我們表明:自我觀念要是能夠有所改變的話,與自我觀念相關的其他事物,都可能隨之有所變化。

已故的自我意象心理學的先驅者普雷斯考特·萊基在這方麵做了一個最早的也是最令人信服的實驗。他認為個性是一組觀念係統,各觀念之間是互相聯係的,凡是不符合這一係統的觀念會被排斥,因而無法引導人的行為。那些與此係統相符合的觀念會馬上被接受。處在這個觀念係統的中心的理論基石,就是個人的“自我理想”、自我意象、或者是自我觀念。

我們已經說了,自我意象是決定人類個性與人類行為的關鍵。因此改變自我意象,也就改變了你的個性與行為。問題的另一個方麵是:自我意象也會阻礙個人的成就,它在決定你所能做的同時也就決定你所不能做的。因此,擴大自我意象,你的“可能區域”就會隨之擴張。發展恰當而實際的自我意象,將可以使你增添新才能、新天賦,並使你逐漸從失敗走向成功。

經曆體驗形成自我意象

既然自我意象是關鍵,那麼如何改變它呢?

自我意象變好或者變壞,並不在於智力與知識,而是決定於“體驗”。一個人會憑借過去創造的體驗,有意無意地發展他的自我意象。同樣的,一個人也可以憑借體驗來改變自我意象。

一個小孩所以能夠成長為強壯、快樂、健全的成年人,並不是由於愛的教育,而是由於愛的體驗。我們目前的自信狀態,不是運用智慧學習的結果,而是我們經過體驗的產物。

利用自我意象心理學,可以跨越和解決當今各種不同心理治療方法的分歧和矛盾。它對臨床心理學、心理分析、甚至“自我暗示”,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提供通用的方法,這就是利用創造的體驗,培養更佳的自我意象。在心理分析學派所使用的方法中便包含了體驗法:當一位患者說出他的恐懼、羞愧、罪惡感時,分析者並不加以批評、非難、說教或表示驚奇,這樣使患者可以在他的生活中首次體驗到別人承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人,因而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和尊嚴,從而逐漸接受自己,逐漸對自身產生新的看法。

現代的實驗和臨床心理學已經發現了一項可以使我們利用體驗來改變自我意象的直接控製方法。這就是:將經驗人工化。

在實際生活中,經驗有時是相當無情的。將一個人扔進沒底的水裏,這經驗會教一些人學遊泳,也會使另一些人淹死。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了“一事成功,萬事如意”的格言,這說明成功的體驗使我們知道如何發揮自身的功能。過去成功的記憶會成為印象深刻的“貯藏信息”,這種知識使我們產生對目前工作的自信。如果一個人經曆的隻有失敗,他是無法依靠對過去的成功體驗的記憶的,就好像一個年輕人因為沒有經驗而找不到工作,又因為找不到工作而無法獲得經驗一樣。

幸好實驗與臨床的心理學家證實:人類的神經係統無法分辨出實際的經驗與生動詳細的虛幻經驗,使我們可以擺脫上述無可奈何的境地,走出怪圈。隻要我們將經驗予以人工化,讓我們在心裏的實驗室內逐步創出經驗,並加以控製,我們就能達到目的。

利用想象創造成功體驗

神經係統無法分辨一種體驗是想象出來的,還是真實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按照大腦所得到的資料自動地做出反應。

利用心理的圖像,我們可以培養新優點與新態度,其他任何方法都行不通。這是因為要獲得成功、幸福以及新的能力,人必須要跨過個人心理的門檻。

神經係統無法分辨出真實的體驗和生動想象的體驗,除了使用心理圖像來培養我們的新優點與新態度以外,別無其他良策。

假如我們在心底想象著我們正在使用某種方式做事情,就幾乎等於我們在實際上做著事情,因為心理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使做事情的技巧不斷完善。

因此,在改變個性中我們可以充分運用想象這個法寶來為我們創造經曆、體驗,建立和擴大自我意象。

拿破侖有一次說道:“想象力可以統治整個世界。”格林·克拉克也說過:“人類所有的天賦中,最接近神的就是想象力。”傑出的蘇格蘭哲學家杜格·斯圖沃德認為:“想象力這種天賦,是人類活動的最大源泉,也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毀壞了這種天賦,人類將停滯在野蠻的狀況中。”而亨利·凱撒是如此說的:“你可以想象你的將來。”這些人一生事業的輝煌成就,應當歸功於他們能建設性地、積極地、妥善而恰當地利用他們的創造性想象力。

自古以來,成功的偉人都是利用心理圖像或預習來獲得成功的。拿破侖尚未參加實際的戰爭之前,曾經在想象中進行軍事演習多年。韋伯和摩爾根在他們所著的《充分創造人生》一書裏說,拿破侖在他讀書的幾年中所做的筆記,複印時達400頁之多,他將自己想象成一位司令,畫出科西加島的軍事圖,以精確的數學計算,標出他布防的各種可能情況。

悶悶不樂的失敗型個性者,沒有辦法靠純粹意誌力或者勉強的決心去發展新的自我意象。他必須先要有根據和理由去承認以往的舊自我意象的錯誤,並發展合適、恰當的新意象。但是除非這種新的意象是有事實根據的,否則隻憑想象,是無法建立起新的自我意象的。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改變自我意象時,他必須有某一種理由,說他看到並了解到自身的狀況。

假如你是被指引著走向成功與幸福之路,那麼你往日那幅不敢奢望幸福或注定要失敗的畫像,就是錯誤的。

要想真正地生活,你必須有一個適合的、恰當的、實際的、能夠伴隨你生活的自我意象,用以創造你合理滿意的生活。一般心理學家都認為,大部分的人都低估了自己,而且不願意加以改變,這樣就貶低和委屈了自己。你必須能接受你自己;你必須有健全的自尊;你必須信任自己;你必須有不以為恥的自我。對於能隨心所欲表達創造的自我,不要把它深藏、壓抑。你必須有與現實相吻合的自我,以求在實際世界上有效地發揮功能。你還必須認識自己——包括你的力量、你的弱點。你的自我意象必須合理地接近你本人。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看看真正的自我,認識和相信這個真正的自我。我們要認清改變的可能性,相信改變過程中的自我。過去的無價值和失敗的觀念,必須摒棄。因為那些觀念是錯誤的,而我們不應該相信錯誤。

開動體內的成功機器

新興的控製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知識說明:所謂的潛意識是一個機構,一個追求目標的“輔助機構”。這個機構是由頭腦和神經係統所構成的。近來最有用的一個觀念是:人沒有兩個心,隻有一個。這個心就是所謂意識,它操縱著一部追求目標的自動機器。

這部人體內的創造機器不受人力的控製而自行操作。它依照你定下的目標,自然地去達到幸福、成功,或者是不幸、失敗。你定下的是成功的目標,它就以一部成功機器的姿態去操作;定下的是失敗的目標,它就自然地以失敗機器的姿態去操作。

就像其他的輔助機器一樣,人體的創造機器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對象或者難題來供它操作。

我們自己的創造機器所要達到的目標,便是我們自身構想出來的“心理的意象”,或心理的圖像。

我們的自我意象,就是主要的目標意象。

我們的自我意象,規定了特定的目標界限,也就是說,它劃定了“可能區域”。

如果你在想象中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且也確實在想象中“看到自己”在扮演那個角色,你的創造機器就可以幫助你達到最佳的自我。要改變個性,除了治療的方法之外,這是一種必要的方式。無論如何,一個要改變的人,一定要先在心裏“看到”他要變成的那個新角色。

一旦修正或成功的反應形成之後,正確的反應便牢記在心,可備以後之用。人體的自動機器在以後的考驗中,會重複這種已有的正確反應,它記住成功、忘卻失敗,用不著進一步思考就能重複這種成功的動作。也就是說,它已對此養成了習慣。

這種新觀念並不是把人當成機器,而是認為人可操作自己的大腦和身體,使它像機器一樣地發揮功能。這部自動創造機器的操作方法,是它必須先有一個要達到的目標,如阿列克斯·莫爾遜所說的,你必須先在心裏清晰地看到一件事物,然後才可以動手完成它。你在內心清晰地看到某些事物,你的成功機器就會把它承擔過來,圓滿地完成這件事。其結果,比你意識或意誌的努力所能達到的效果還要好。

不要勉強用有意識的努力或鋼鐵般的意誌力去行事,也不要在心裏擔憂害怕可能會碰到某些差錯,你隻要輕鬆下來,不要想用一切力量去幹事,而是隻在心底想著你要達到的那個目標,然後讓你體內的成功機器來辦這件事。心裏想著期望的結果,可以逐漸使你利用積極的思考。這並不是說,你因此可以拋棄努力和工作,而是要把你的力量用在所要完成的目標上,避免你同時會想到其他的事情而引起無謂的心理矛盾。

每天練習創造新我

“在你的心理的遠方,穩定地放置一幅自己的畫像,然後向前移動並與之吻合。”佛斯狄克博士說,“替自己畫一幅失敗的畫像,就足以使你不可能勝利;替自己生動地畫一幅獲勝的畫像,就足以幫助你大步地邁向成功之路。偉大的人生開始於你心裏想象希望你做什麼事、成什麼人。”

你目前自我意象的形成,是你根據自己以前的經驗而對自己加以定義所畫出來的想象圖像。現在你可以用以前形成不合適的自我意象的同樣方法,製造出合適的自我意象。

每天花費30分鍾的時間,自己獨自一人,在不受他人幹擾的情況下,盡量地放鬆自己,盡量使自己舒適下來,然後閉上眼睛,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

很多人發現,假如他們想象自己坐在大銀幕前,正在欣賞著自己演出的藝術片,這樣效果會更好。最重要的是:盡量地使影片生動細膩,盡可能讓心理的影片接近實際經驗。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隻要你在想象的環境內,注意到細節、景觀、聲音和事物。有一個病人就是這樣,她對牙科醫生深懷恐懼之心,於是她便利用這個練習來克服她的毛病。起先她沒有成功,後來她開始注意到想象圖片中的細節,比如,診所裏的消毒水味,椅子把手上皮革的感覺,醫生手拿著牙鑽靠過來的感覺等等,終於,經過練習,她再也不懼怕牙醫了。請記住,在這個練習裏,想象環境的細節非常重要,為了實際的目的,你必須製造實際的經驗。你想象得越生動、越細膩,你作這個練習就越接近實際經驗。

還要記住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這30分鍾內,你看到的自己的行動和反應必須是適當的、成功的和理想的。你並不需要為明日的理想培養信心,神經係統會適時地處理這個問題。你隻要不斷地練習,看到你自己正在行動、正在感覺、正在“成為”你所希望的樣子,不要對自己說:“明天我要這樣做。”隻要對自己說:“今天這30分鍾,我要想象自己正在如此做。”想象著如果你已經是你所希望成為的那種人,你會有什麼感覺。假如你害羞、柔弱,就想象著她正在人群中泰然自若地應付自如,並且因此而感覺舒適。假如你在某些場合恐懼不安,就想象著你正在鎮靜地、隨心所欲地自由行動,並因此而感覺很自信。

這裏所做的練習,目的在於將新的“記憶”或貯藏信息送進大腦和中樞神經係統。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你將驚奇地發現,自己與原來的行動不同了,而且完全是自動自發的,並不費多少力氣。這是必然的結果。你在目前,不需要為了行動而感到別扭,或者為了行動的無效而竭力思考、心存意圖。因為你已經把真正的和想象的記憶輸入自動機器裏,所以目前不適的感覺與行為是自動自發的,你將發現自動機器對肯定或否定的思想和經驗都會自動地進行操作。

利用習慣改變個性

富蘭克林的啟示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全世界公認的偉人。他發明了避雷針,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寫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名言,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是政治家、作家、畫家、哲學家,並自修了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

富蘭克林在如此眾多的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人們的敬仰。當他在79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他花了整整15頁敘述了自己年輕時曾進行過的特殊修煉,他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受益於此。

這一特殊的修煉是怎樣進行的呢?

年輕時的富蘭克林也並不十分成功,但卻渴望成功。他經過研究,發現成功的關鍵在於完善的個性。經過精心總結,他認為這完善的個性應包括以下13個原則:節製、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但進一步研究他發現,如果僅僅知道這13項原則並不能使自己成功。隻有經過刻苦的修煉,把這13項原則變成自己的13種習慣,這才是屬於自己的。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是書本上的。

知道了這一點,他認真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上許多格子。他當時非常清楚,一段時間隻專注於一項修煉,才是最有效的。否則,會適得其反。於是他頭一個星期隻專注於“節製”,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製”,並在本子上做上記號。

一個星期後,由於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製”,並堅持每天監督,他驚喜地發現,這“節製”慢慢在他身上生根了。

嚐到了甜頭,第二個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並對第一項“節製”複習鞏固;第三個星期盯住第三項——“秩序”,再對第一項、第二項複習鞏固。沒想到到13個星期後,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年輕、認真、又有決心的富蘭克林生怕這13個星期還不足以使那13項原則完全變成自己的習慣,在一年內他又進行了3個13個星期的輪回修煉。到一年以後,富蘭克林完全變了,這種變化已溶入了他的血液,滲入了他的靈魂,浸透到他每一個細胞,大家想,他能不成功嗎?

改變習慣改變個性

人們把習慣比做人的“第二天性”,實際上,人們性格中的很大一部分,所表現的正是一個人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隻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為都是習慣性的。即便是創新,最終也可以演變成習慣性的創新。一切的想法,一切的做法,最終都必須歸結為一種習慣,這樣,才會對人的個性及人生產生持續的力量。俗話說,“積習難移”,“習慣成自然”,在對自己行為的支配中,習慣的力量比任何理論原則的力量來得更大。一切最好的理論原則,最好的行為準則,在成為你的習慣之前,你不見得能夠始終如一地去信守它。隻有在成了你的習慣之後,它才能在你的行為中鞏固下來。因此,性格修養的關鍵,在於努力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是一生的財富,不要輕視任何一個習慣,即使它再小,隻要你一旦養成,就不會那麼容易消失,而且它還會如同池塘中的那顆小石子,影響到你更多的習慣,進而影響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