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與成功概述(1)(1 / 3)

個性與成功概述

成功與個性的含義

做一個全麵成功的人

隻有了解生命的意義、目的,我們才能闡釋生命中的需要和成功。

人應該自由地尋求和享受人間的快樂和幸福生活,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但我們並不能自由地去追尋,這並非來自外界,而來自本身的障礙。弗洛伊德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一些神經質的因素,它經常的表現為焦慮、抑鬱、卑微的自我認識,不成熟以及無意識的癖好。它產生於出生時的弱小無助、依賴他人、成人世界的輕視等的種種成長體驗。神經質使我們為實現自我的最大利益的行動自由受到限製,人性被奴役,生活質量被限製。對此必須有意識地加以調整,方法是更有意識地將我們的自由時間更多地用於自我享受中。樂趣享受能夠在很多的方麵滿足我們的需要。任何形成的享受都可以為我們消愁解悶,使我們免受焦慮和不安的煩惱,使我們解除神經質的負擔。人們越是在一起享受著快樂,他們就會越加相互喜歡,越加友善。沒有什麼能比享受自我更是振作自我認識的力量。它是健康的自我認識的心理維他命。它極大地保護了我們的心情,並把我們推向更好的位置。否則我們體內的神經質傾向就會扶搖直上,將我們摧毀。

可見快樂幸福是人性的需A要和追求。

我們的社會已經經曆了自然經濟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樂者為王》的作者李納斯認為下一個目標是:娛樂社會。他說:“是的,你可以為事業而奮鬥,然而最終,生活的終極目標是快樂。”

衡量一個國家富裕與否,人們常用到恩格爾係數,愈是貧AC的國家其係數越高,即全部收入用在生存即吃穿上的比例越大;越富有的國家則娛樂等消費上的開支所占比例越大,而生存消費所占比例越小。這些都說明快樂幸福是生命的意義和社會進化的方向。

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人們忙亂不堪,於是往往太過於重視效率而忽略了生命的目的和意義,從人性的需要,生命的目的和社會進化方向來看,快樂幸福應是一切的終極目標,也是成功的人生應著重追求的。

既然生存、社會關係、快樂是我們正在從事著的事情,這三種激勵因素有著內在的次序,而這一次序表明了生命的所在。那麼我們講一個成功的人,其生命就應該覆蓋這些內容,而且越是成功的生命,其質量越應該遵循從生存到社會關係到快樂這一進化次序。

1成功的生命為生存創造財富

統計表明,當我們到了65歲的年齡,有超過90%的人,不是死了,就是破產!隻有9%的男人和2%的女人能夠財力獨立,而不到1%的人是真正還擁有財富的,這就是說至少75%以上的人到年老還處在財力不支,為生存而奔波的階段。這是生命層次較低的一個階段。要使生命質量更高,就必須超越這個階段。擁有財富不僅解決生存問題,還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自由、安全、力量和獨立,提供更多的選擇愜意生活方式的可能。而且可升華生命:如果你沒有財富,就沒有幫助別人的條件,你就無法幫助任何人;如果擁有足夠的財富,你就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並更多地為人類的美好增加福祉。

但單就金錢來看,很難說囤積到什麼程度就算擁有了財富。擁有財富是個過程,也是不斷創造的結果。所以應該從廣義上理解財富,財富的擁有範圍是很廣的,有層次的,隻要一個人找到了自己熱愛的職業,並以極高的熱情投身於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那麼,就可以說他已經擁有了財富,或正趨向於擁有財富。此外,不一定隻有在某些特殊領域工作的人才能夠擁有財富,各行各業都可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對各行都有需要,行行都有奔頭。無論你是工人、農民、服務員、廚師、理發員,還是教師、科研人員、工程師,隻要把自己的生命定位在那些最適合自己的、最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充分努力,都可以說你開始在為成功的生命創造財富。

2成功的生命為社會生活注入情感價值

我們生活在人的世界中,而且有一如既往的纏綿悱惻的自我關心。不管我們在財富的積累上獲得了多大的成功,我們的生活,若缺乏情感的點綴,便要淪到幹枯的境地了。與財富物質上的標誌相比,我們認識到,人們願意與我們分享尊嚴、尊重、愛等。這些更深刻的價值對我們更有吸引力。

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壓力迫使人們關注別的事情,很顯然對人的愛要勝過對物質的愛仍然是我們的一個主要理想。當我們成熟時,我們不會把最高的價值指向成就、權力、物質上的占有甚至是工作。我們喜歡這一切,但不為其所奴役。我們將人際關係視為更加可貴,而其中最值珍惜的是一男一女間恒久的滿足的愛。

我們生活在人的世界中,社會及我們心靈深處都渴望一種更高貴、更崇高的生活,要為此注入價值,除了培植愛,還要努力做一個“人”。今天,就像昨天一樣,我們通過一個人內在的精神來評價這個人。而人本身是由他的決心、意誌力和勇氣創造的。如果人的體內有一種完美的精神,那麼這個世界會注意他。他就代表了某種特殊的東西,他是一個創造者、成功者和有成就的人。於是,他的生活就有價值,他就是一個對文明有貢獻的人。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那些具有永恒價值的東西,就是由這樣一些帶著理想和勇氣的人來創造的。

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職業中做出成績來,還要在自己的做事過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在你做一個律師、一名醫生、一個商人、一個職員,或者一個政治家時,你都不要忘記:你是在做一個“人”,一個有內在力量的完整的人。這樣,你的職業生涯和生活才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全部的人生品質較單獨層麵的成功,對人對社會更具深刻的價值。

3成功的生命為快樂健康身心(個性)

健康、結實和強壯的身體是對一個人的人生中的最好獎賞,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本錢,一個健康的普通人,遠比一個病魔纏身的國王來得富有和幸運。而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不僅是一個人永葆健康的關鍵,而且它們能使人充分體驗和享受人生,使你對別人寬容大度,與人交往自如,使你能客觀地評價生活和對待他人;它有助於言談舉止的風趣、幽默和充分的自我肯定。心情舒暢也是發揮個人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條件,健康的心理對環境對個人幸福和社會都是有益的。所以一個人要成功快樂地活著就要努力做到身心健康。

總之,我們所說的成功的生命,是一種全麵的成功,是一種和諧的人生。成功的內涵是普遍而永恒的,成功既有表麵的現象,也有內在的感受,是一個人內在心理和外在形式上的統一:為免於生活艱辛要有財富;生活在人的世界,要有人格力量;為滋養心靈,要快樂幸福、寧靜。

個性的含義

個性一詞有許多不同的含義:

個性就是一個人的特點與外表的總和。

個性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的所有品質的總和。

個性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

個性是表現在別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個性是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實的自我。

個性是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

還有許多哲學家、宗教家、法學家、社會學家與倫理學家等各領域的學者,都通過自己的理解、改變與擴充來促進個性概念內涵的演化與發展。從這些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他們都認為個性是一個人所特有的特征,這些特征可以把自己和他人區別開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議論這個人熱心腸,樂於助人;那個人太自私,經常損人利己;這個人為人坦誠,正直;那個人善於阿諛奉承,諂上欺下。我們正是根據人的這些不同的經常性的表現把人區分開來的。正如世界上沒有指紋絕對相同的兩個人,也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世界上也很難找到兩個個性完全相同的人。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麵。

心理學認為,個性是一個人所特有的特征,是人對客觀現實的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一般認為,個性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即每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認識、情感和意誌等心理過程反映客觀事物,將自己的反映保存和鞏固下來,形成個體一定的態度體係,又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在行為中,形成個體一定的行為方式。所以,個性有兩個本質特點,一個是主體對現實的態度體係,一個是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

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一經形成就比較穩定,並且貫穿在他的全部行動之中。人的同一性格特征在類似的情境中,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會表現出來。

個性是一個人身上比較穩定的經常表現出來的特征,隻有那些經常性、一貫性的表現才是個性特征,而偶爾表現出來的特征不能算是個性特征。

個性的特點

個性具有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的特點。

個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是人的整個心理麵貌。每個人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都不是各自孤立的,它們相互聯係,相互製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現代心理學家把個性看做由各個密切聯係的成分所構成的多層次多水平的統一整體。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W.Stern)反對傳統的元素主義心理學,注重研究整體的人。他認為,人身上集中了各種心理的機能。沃倫(H.C.Warren)和普林斯(M.H.Prince)也把個性看做個人所有特征的總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指出,個性是一種有組織的整合體.在這個整個整合體中各個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部分發生變化,其他部分也將發生變化。他還提出統我(proprium)一詞,他認為,統我是個性統一的根源,是個性特質的統帥。後來,個性研究引進了結構的概念和係統的觀點,把個性看成完整的構成物。

個性是有穩定性的。個人隻有在行為偶然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表現他的個性。例如,一個處事謹慎穩重的人,偶然表現出冒險、輕率的舉動,不能由此說他具有輕率性的特征。個性具有經常性的特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形象地說明了個性的穩定性。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過程是指心理的一時動態表現,心理狀態則是指心理的比較經常的靜態存在。……個性指的就是一個人(或每個人)所有心理靜態或較穩定的狀態的內容。忽視了這一點,個性心理問題無論如何都說不清楚。”他還分析了心理過程與個性的關係。他指出:“心理同個性之間隻能有過程(或動態)和狀態(或靜態)的區別,……先有動態後才能有靜態。動態改變了才有靜態方麵的相應改變。兩方麵的動態和靜態還可以互相轉化。”“一個人個性的種種成分也就是他的種種個性。這種成分的全部也就是他整個的個性。”

個性的穩定性是相對的,也就是說有可塑性。個性是在主客觀條件下相互作用發展起來的,同時又是在主客觀條件的相互作用下發生變化的。兒童的個性還不穩定,受環境影響較大。成年人的個性比較穩定,但自我調節對個性的改變起著重要作用。當代社會學家米契爾(W.Michel)指出,我們的行為雖然受到外界條件的控製,但也受自己確定的目標的達到目標和計劃的調節和支配。例如:逆境可以使人消沉,但通過自我調節也可使自己變得更堅強。人是一個高度的自我調節係統。個性就是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統一。

個性具有獨特性。每一個人的個性都是由獨特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所組成。即使是同卵雙生子,他們在遺傳方麵可能是完全相同,但個性品質也有所區別,因為個性是在遺傳、環境、成熟和學習許多因素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這些因素及其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個人的個性都反映了自身獨特的與他人有所區別的心理狀態。

當然,個性的獨特性並不是說人與人之間在個性上毫無相同之處。把個性和個別差異性等同起來,是不妥當的,因為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麵貌,它既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麵貌上相同的方麵(共同性),也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麵貌上不同的方麵(差異性)。個性中包含有人類共同的心理特點,還包含每個人與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點。

個性具有社會性。人的社會性和生物性、遺傳和環境、先天和後天的關係問題,曆來是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我國古代哲學家和教育家孟軻提出性善說,認為人的本性是天賦的,天生就是善良的。墨翟則重視環境的作用,他用染絲作為例子來說明個性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他說:“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

個性的兩個重要方麵

氣質與性格是一個人的個性心理中兩個不同的重要方麵。氣質受先天的高級神經活動的生理特點決定;性格則主要由後天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培養所影響。氣質與性格都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它們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不能很準確地使用這兩個概念。有時根據一個人的某些氣質特征判斷他的性格,如因某人性情溫順、感情細膩,便誇獎其性格好;有時又將一個人的某些性格特點稱之為氣質,如看見某人舉止瀟灑,談吐大方,則稱之為氣質高雅等,這實際上是混淆了性格和氣質這兩種個性心理特征的界限。

那麼,氣質和性格之間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總的來說,二者關係極為密切。

首先,氣質對性格的形成與表現有很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麵:

同一氣質類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膽汁質的人,一般具有性急的特點,而這種特點既可以形成勇敢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形成冒失的性格特征。

同一性格特征,在不同氣質人的身上表現也不同。如勤勞這一性格特征,表現在多血質人的身上是精力充沛,表現在黏液質人的身上則是踏實精細。又如,自製力這種性格特征,多血質人的表現和黏液質人的表現就不相同,前者不如後者容易形成和形成得快。

不同氣質的人,也可以形成同一性格。如多血質和抑鬱質的人,盡管氣質類型不同,但卻同樣可以形成堅韌性這種性格特征;

某種氣質往往給某種性格的形成提供方便條件。如在同等的生活經曆下,抑鬱質的人容易形成內向的性格,多血質的人則容易形成外向的性格。

其次,性格對一個人氣質特點的表現與改變,也有很大的影響:

例如,膽汁質類型的人性急好衝動,他們如果從事外交工作,就會按照外交人員應該具備的舉止瀟灑、談吐大方、不卑不亢等性格特征,改變膽汁質類型人的氣質特點。明顯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對其氣質特點表現的改變。由此可見,根據社會生活與實踐需要,通過良好的教育,各種氣質類型的人,都可以培養出積極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