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生篇(1 / 3)

人生就是風風雨雨路

人活於自然,自然界的“風雨”——洪水、大旱、地震、疾病,總要吹打你的人生;

人活於社會,社會中的“風雨”——戰爭、恐怖襲擊、社會變革、經濟動蕩,總要吹打你的人生;

人活於職業,職業裏的“風雨”——下崗失業、意外事故、人際衝突、合同糾紛,總要吹打你的人生;

人活於家庭,家庭中的“風雨”——親人去世、災禍臨門、婚姻不幸、子女不肖,總要吹打你的人生。

人的一生,幾十年裏,沒有人能夠一路無“風”無“雨”——無論你在發達國度,還是貧窮國家;無論你在富貴人家、還是貧困家庭;無論你是總統,還是平民。

當人生路途上的“狂風暴雨”吹打你時,你是躲不開、逃不掉也賴不了的——即便你有“四方來朝、八方來拜”的權勢,即便你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名望,即便你有富可敵國的錢財。

麵對無情的人生“風雨”,我們需要一種瀟灑的生命態度——那種勇士的笑對生死的生命態度。有了這樣一種生命態度,我們就會對遭遇的“暴風雨”從容待之,就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就會具有立足於人間的英雄氣。

遭遇無情的人生“風雨”後,我們需要一種智慧的處置方法:“人生布滿了荊棘,我所曉得的唯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麵迅速踏過。我們對於自己所遭遇的不幸想得越多,它們對於我們的傷害就越大。”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餐

哲學告訴人們:世界是個龐大而複雜的矛盾體,構成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在矛盾中存在、運動和發展的,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

讓我們借用哲學理論來審視生活:既然人活於矛盾運動中的自然與社會,那麼,它們就會賜你一份酸甜苦辣餐;既然人活於矛盾運動中的職業或事業,那麼,它們就會賜你一份酸甜苦辣餐;既然人活於矛盾運動中的婚姻與家庭,那麼,它們就會賜你一份酸甜苦辣餐。

生活告訴人們:成功的人生是甜美的人生,失敗的人生是悲苦的人生,但沒有從酸甜苦辣的生活中隻品嚐到一種味道的人生,無論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單一味道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完整的,隻有酸甜苦辣俱有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麵對酸甜苦辣的生活,我們需要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聽天由命的生活態度是愚昧的,不思進取的生活態度是可悲的。生而為人,就應該積極進取、奮力拚搏,就應該創造出自己的成功人生。

麵對酸甜苦辣的生活,我們需要一種達觀的處世態度:人人麵前的“生活餐桌”都是旋轉式的,春種秋收,因前果後,該來的甜或苦必然會來,該走的甜或苦必然會走。麵對“生活餐桌”的旋轉變化,我們應該不卑不亢、寵辱不驚。

生命不會公平

植物中的生命不能公平,動物中的生命不能公平,人類中的生命也不能公平;植物生命與人類生命之間不能公平,動物生命與人類生命之間不能公平,植物生命與動物生命之間也不能公平。生命不能夠公平,這是一切生命世界中的普遍現象,也是生命世界中的普遍規律。

人類中的生命不公平現象尤其突出:有人生為拾荒者子女,有人生為大總統兒女;有人生在乞討人家,有人生在富貴之門;有人出生即死,有人長命百歲;有人病纏終生,有人健康一輩;有人傾國傾城,有人醜陋無比。麵對人類生命中的巨大不公平,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哀歎:“人比人,不是人”,“人比人,氣死人”。

無論人們怎樣哀歎,生命也不會公平。永遠不會。

當我們的心靈看到了生命不公,我們是應該怨天尤人,還是應該平靜接受?我們是應該聽天由命,還是應該奮起抗爭?我們的態度和選擇,將會決定我們的今生今世是帶著與生俱來的不公走完一生,還是擺脫與生俱來的不公走進新生。人啊,不能做幸運兒,要做奮鬥者!奮鬥,是普通人在人類生存競爭中成長為幸運兒的唯一出路,是普通人在人類生存競爭中為自己掙到那份優越感的唯一道路。

當我們的心靈看到了生命不公,最可貴的也是最應該的要算還能懂得感恩和珍惜生命。我們盡管不能生為幸運兒,但上帝並沒有把所有的幸運都給了幸運兒,他讓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們盡管不能生為幸運兒,但我們已生而為人——高貴的人,我們已享有了世界上最高貴的生命,將得以享受大自然恩賜的神奇美景,將得以享受人類獨有的燦爛文明,將得以享受人間醉人的現代生活,將得以享受人類的溫馨感情。這般高貴的生命讓我們所擁有,真是值得我們去真誠地感恩、去真心地珍惜!

人生必須自問

要想避免“迷迷瞪瞪爬山,稀裏糊塗過河”的可悲人生,就必須對自己進行人生自問:我要做什麼人?我要做什麼事?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要有什麼樣的人生?可以看出,這四個人生自問實際上是從四個不同角度對於本質上屬於一個問題即“我怎樣活”的提問。

有關部門曾對現有職業做過統計,數字表明國內現在有兩千多種職業。大家知道,職業之外,社會上還有很多人過著不謀職業的形形色色的不從業生活。兩千多種職業,就表示著中國社會中存在著由職業所產生出來的兩千多種人、兩千多種事、兩千多種生活和兩千多種人生。

我要做什麼人?我要做什麼事?這兩個問題應該從個人理想和興趣中來思考,也應該從周圍人員、網絡、影視、報刊和有關書籍中尋找參考。對電話簿中列出的各個行業(單位)做個瀏覽,並對不太了解的行業(單位)中的崗位設置及崗位工作內容做個粗略的調查,就可以比較全麵、比較清晰地找準自己做人做事的答案了。

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我要有什麼樣的人生?你看,官員威風、商人瀟灑、演員風光,要審視各種生活各種人生,問問自己最羨慕什麼樣的生活,問問自己最渴望什麼樣的人生,並思考自己是否適宜並適應這種生活這種人生。羨慕和渴望很要緊,適宜並適應更重要——適宜才能發揮出潛能,適應才能生活得愜意。

自知與人生

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的楣石上刻錄的祭司銘文第一句便是“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第一位的人生課題。人生就是一個塑造自我、實現自我的生命過程。塑造自我、實現自我的基礎是客觀地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一個人從產生自我意識便開始發生直至生命結束前都在或主動或被動、或清醒或朦朧地進行的活動。認識自我的活動越提前、越自覺地進行便越具有人生意義。

不自知而成功者,是僥幸的人生;不自知而失敗者,是必然的人生。人不自知,是很難僥幸用一生去做最能使自己“出類拔萃”的事情、去吃自己人生中能夠吃得到的“最大的饃”的。人不自知,就不懂自己的“可為”與“不可為”,就會經常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就會像無頭的蒼蠅一樣在人生的舞台上亂飛亂撞,就會遭遇一連串的碰壁和跟頭。不誇張地說,人不自知而又野心勃勃,就會使自己的人生充滿更大的危險和悔恨。

任何一個正常的自我都是一個複雜的難以認識的生命,可以說,認識自我又是一個第一位的人生難題。盡管如此,為了上述理由,我們必須認識自我。

從寬泛的內容上說,認識自我包括對“自我”的裏裏外外、方方麵麵的全部的認識。

自我認識的“塑造”與“實現”意義上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麵。

智力認識:優秀的智力是實現自我的生理基礎。對自我智力狀況盡早地作出科學的評價,是一個人確定人生方向、人生目標的主要依據之一。智力不夠的人是無法實現高遠的人生目標的。完整的智力認識應包括智商認識和情商認識。智力認識的主要方法有現代科學的“智力測驗”方法,除此外,也可以通過文化課學習和其他學習活動、遊戲活動等來自我評估。

性格認識:性格對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是一種規定。優秀的性格是實現自我的必備條件。性格缺陷較大的人是無法實現高遠的人生目標的。認識自我性格的主要方法隻能是通過分析自我在生活中的所有外在表現和所有內在思想、情感活動來進行,此外還應借助分析自己的父母及他們的同胞兄妹的性格特點來認識。

潛能認識:塑造自我、實現自我首先是要鎖定並挖掘自己最優秀的潛能。正確地認識了自己的優秀潛能便會正確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標。體育、音樂、美術、表演等方麵的特殊潛能是首先要捕捉的內容。認識自我潛能的主要方法當然是通過參與上述活動時的表現情況和聽取執教老師的評價,此外還要注意自己父母及家族、宗族整個族群的特殊人才和高級人才情況。

自律與人生

有人曾對美國各監獄的16萬名成年犯人作過一項調查,發現90%的囚犯犯罪原因是缺乏自製。

這項調查的結論說明,一個人如果自製力不夠,就有可能跌進違法犯罪的泥沼。自製力不夠的人,就算他沒有違法犯罪,他也不會成功。一個管不住自己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可見,人的命運同人的自製能力(或者叫做自律能力)有很密切的關係。一個人增強自己的自律能力,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不被法律製裁,不被規章製度製裁,也是為了不被成功製裁,不被幸福製裁。

自律的內容,最突出的還是對欲望和情緒的約束和管製。

現代社會對人的誘惑太多太多,人的欲望也因之而太多太多,人的自律能力也因之而遇到的挑戰太大太大。在這個問題上,自律要求人們以自己的理性來掌控自己的欲望。控製欲望,應著重注意兩點:一是注意加強自己心靈的淨化,二是製定一個不容許自己突破的原則。

不良情緒是另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一般人認為小孩子對自己情緒的掌控能力比較差,實際上,不少成年人對自己情緒的掌控能力比小孩子還要差。在這個問題上,自律要求人們以自己的理性來平衡自己的情緒。控製情緒,也應著重注意兩點:一是要求自己遇事保持冷靜,二是有意識地采用合適的方式把它發泄出來。

人品與人生

一個人的人品好才可能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個好人。

做個好人應該是一個人對自己人生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人為什麼要使自己擁有美好品質並去爭取做個好人呢?理由有四:

(1)好人容易獲得平安人生。好人不損人利己,因而容易獲得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好人遇事采取友好的處理方法,因而不容易激化矛盾;好人不會為非作歹,因而不容易違法犯罪;“人以群分”,好人不與壞人為伍,因而避開了“虎狼之群”。

(2)好人容易獲得幸福人生。好人比較容易建立一個和睦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是幸福的;好人比較容易與親友、同事友好相處——這樣的人事關係是幸福的。換言之,好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愛情、幸福的婚姻和美滿的家庭,好人才能有溫暖的親情和真摯的友情,而這些東西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內容。

(3)好人容易獲得輝煌人生。偉大的人品會形成一種人格力量,形成一種凝聚力,使眾人願意追隨他、幫助他,因而具有美好品質、偉大品質的人才能成就輝煌人生。丁遠峙說:“對人生而言,(處世)技巧隻是方法和手段,而決定人生成敗的卻是品質。”

(4)好人容易獲得長壽人生。好人不去為非作歹,因而精神安寧;好人常常幫人助人,因而心情快樂。精神安寧和心境快樂是人得以長壽的重要原因。

性格與人生

歐洲人很早便使“性格即命運”這句話成為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

用傳統眼光看,性格對人的氣質和能力具有很大的影響。靦腆羞怯的性格天生就缺少領袖氣質,老實膽小的性格天生就缺失將帥之能。人們還認為,隻有性格特質和事情性質兩方麵合拍,才能取得所謀之事的成功,因之,事業或職業的成功需要一個人具備合乎其基本要求的性格特質。從上述兩個方麵看,性格對一個人的人生成敗確實具有一種強大的規定性,“性格即命運”確實是一種正確的命運理論。

從現代視角看,“性格即命運”的正確性也不容置疑。現代人推崇“情商理論”,認為情商是主宰人生的最關鍵因素。情商就是人的情緒控製能力,而人的情緒控製能力和人的性格關係極為密切。現代人讚賞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總結的17條成功法則,而這些成功法則中的“積極的心態”、“堅定的信心”、“熱忱”、“進取心”、“創新”、“把握主動”、“自律”、“專注”、“吸引人的個性”、“合作精神”計10條法則都和人的性格有著極其密切或比較密切的關係。

無論用傳統眼光還是從現代視角來觀察和思考,性格都是人生成敗多種因素中的直接的、決定的因素。

觀念與人生

思想支配行動,觀念決定行為。

一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所認同的觀念或產生的思想便構成了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內容,而這些思想觀念對其人生行動則會產生一種支配性(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權力觀念會決定人們對於權力的態度和行動,金錢觀念會決定人們對於金錢的態度和行動,婚姻觀念會決定人們對於婚姻的態度和行動,生育觀念會決定人們對於生育的態度和行動,等等。抽象些說,一種觀念便規定了這個人(甚至這個民族)人生方麵的態度取向和行為必然,一種觀念便導演了這個人(甚至這個民族)人生方麵的生命曆史和悲歡故事。人們由此得出了“觀念決定命運”的正確結論。

我們來看猶太民族的“金錢觀”及其民族命運與中華民族的“生育觀”及其民族命運。

猶太民族認為,金錢既不是罪惡的東西也不是應被詛咒的東西,相反,它是比智慧還要重要的東西。金錢是對人類的一種祝福,它能給人們提供各種機會,它能給人們帶來快樂。猶太人還認為,金錢是沒有區別的,也是不可分類的。這種金錢觀不僅使猶太人成為典型的拜金主義者,也使猶太人的賺錢行動沒有任何觀念上的障礙,使他們能夠不擇手段地不放棄任何機會地去賺錢。這樣,猶太商人便成為世人稱譽的“世界第一商人”,猶太民族便成為世界上大富豪成群的民族。

中華民族是個在傳統上重男輕女的民族,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謂“多子多福”。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組成家庭後,便忙著生兒育女:有了女孩不罷休,要生男孩;有了一個男孩不罷休,要生兩個、三個……於是,中華民族最終發展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

心態與人生

第一,人的心理狀態決定人的情緒狀態。積極心態能帶給人希望、愉快、樂觀、自信、自尊、信任、自由、膽量諸種良好情緒,消極心態能帶給人擔憂、焦慮、失望、內疚、緊張、憤怒、嫉妒、懷疑、懊悔諸種不良情緒。

第二,人的心理狀態支配人的生活態度。具有樂觀心態的人總是樂觀地對待生活中遭遇的一切,他總是能在任何情況下產生樂觀的思維、樂觀的態度和樂觀的行動;具有消極心態的人總是消極地對待生活中遭遇的一切,他總是在生活中產生消極的思維、消極的態度和消極的行動。前者用快樂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因之到處撒滿陽光,困難、痛苦、不幸隨之縮小;後者用悲哀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因之到處充滿黑暗,困難、痛苦、不幸隨之放大。於是,具有樂觀心態的人總是快樂生活,具有消極心態的人往往悲哀度日;具有樂觀心態的人總是走向成功,具有消極心態的人往往迎來失敗。

從上述兩個方麵看,人們用“心態決定命運”來總結心態對一個人的命運的決定性作用,是有科學道理的。

人們應該如何培養積極心態呢?拿破侖·希爾指出:①言行舉止像你希望成為的人;②要心懷必勝、積極的想法;③用美好的感覺、信心與目標去影響別人;④使你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被需要;⑤心存感激;⑥學會稱讚別人;⑦學會微笑;⑧到處尋找最佳的新觀念;⑨放棄雞毛蒜皮小事;⑩培養一種奉獻精神;[11]永遠也不要消極地認為什麼事是不可能的;[12]培養樂觀精神;[13]經常使用自動提示語。

理想與人生

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呢?站在純個人的角度看,它至少具有三個方麵的意義:

第一,生存競爭需要人們具有理想。在生存競爭中,有理想的人總要比無理想的人占盡優勢,因為,理想會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和向上力,它表現在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工作態度上,更表現在發展潛力上。

第二,個人成長需要人們具有理想。理想是人的第二顆“心髒”——是所有非凡者賴以非凡的偉大“心髒”。一個沒有理想的人會越活越“萎縮”,一個有理想的人會越活越“膨脹”。理想,能夠使人成長、使人優秀、使人非凡。

第三,個人生活需要人們具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的生活是一種空虛、無聊的狀態,有理想的人的生活必是一種充實、昂揚的狀態。理想能夠賦予生活以活力和趣味。

有關理想的要求是什麼呢?第一,敢於做夢。王陽明年輕時要求自己“做天下最重要的事”,歌德強調“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確定一個偉大的目標”,懷有偉大理想的人,才能成為偉大的人。威爾遜曾說:“我們因有夢想而偉大,所有偉人都是夢想家。”也有人這樣說:“‘大人物’就是那些敢於做夢並努力進取的‘小人物’。”現代成功學大師們也認為“有遠大目標,才能有遠大成就”,他們強調“人生目標要盡可能偉大”。第二,勇於追夢。如果不追隨太平天國起義,廣西金田村一帶那麼多將相將是一生一世荷鋤的農夫;如果不追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江西、河南等地“將軍縣”、“將軍村”裏的將軍們將是一生一世務農的農民。勇於追夢就是勇於行動。行動,勇敢的、堅持不懈的行動才能使夢想成真。能使夢想成真的追夢行動應該是“吾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行動。第三,善於圓夢。富蘭克林說:“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個好計劃,是會有大作為的。”“好計劃”是圓夢的關鍵措施之一。“好計劃”就是目標適宜、合乎實際的計劃,就是內容具體、劃分階段的計劃。

態度與人生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來理解,態度是一個人對於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動。既然態度既是看法又是行動,那麼,態度與人生的關係就密切之至了。

讓我們來看幾段精彩論述:

“態度決定高度。”它說一個人的人生高度即一個人所能取得的人生最大成就,就是由這個人的態度而不是別的什麼來決定的。

“態度決定一切。”這是中國國家足球隊前外籍教練米盧的執教名言。從小的方麵來看,米盧認為態度是決定足球事業能夠取得成功與成就的所有必需方麵的必需條件;從大的方麵來看,米盧認為態度決定一個人的全部人生。

“一個人要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態度,其次還是態度,要用100%的態度對待你的事情,那麼最終會走向成功。”這是成功學大師陳安之的“態度觀”。他認為態度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條件,隻要用100%的態度即熱愛並全力以赴地去對待事情,就會成功。

可見,培養良好的態度,就是在培養成功人生。我們用良好的態度對待學習,就會取得學業的成功;我們用良好的態度對待工作(事業),就會取得工作(事業)的成功。

用心、專心、精心的態度是取得成功人生的必需條件。

習慣與人生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習慣表現在一個人生命活動的各個方麵,它是一個人在長時間裏形成的行為方式。

我們在生理的、心理的、思維的、行為的諸方麵的習慣構成了我們在生理方麵的、心理方麵的、思維方麵的、行為方麵的行為方式。某個方麵的行為一旦形成習慣,這種行為便表現為一種比較固定的、比較機械化的形態,於是,每當我們從事這種活動時,便會身不由己地重複這種已被“規範化”了的、“自動化”了的動作。這時候,習慣便憑著它那種不講理性的、不講邏輯的、看不見的力量,控製著我們,支配著我們。

印度諺語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印度人從行為、習慣、性格、命運的前因後果鏈條中悟出了習慣與命運、人生的密切關係。

培根也曾說:“習慣可以主宰人生。”優良習慣和不良習慣對人生的影響都有大小、輕重之別,心理、思維、行為三方麵的某些習慣是可以造就成功或導致失敗的,因之,培根之言是科學的,也是深刻的。

正確選擇與人生成功

現代社會為人們提供了無限的選擇可能,人們每天都生活在更加多樣的選擇之中。薩特說,對現實中的人類來說,存在就是選擇。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進行選擇。

由此看來,選擇對於人生特別是人生成敗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有位專家曾經指出,智力、努力、機遇是做事成敗的三個要素。如果說這三個要素需要一個基礎或前提的話,那麼,這個基礎或前提應該是選擇——正確的選擇。

就事業來說,有關事業的正確選擇往往涉及多種多樣內容,現簡述三點。

(1)成功就是超越,超越需要天分,天分表現為悟性或靈氣。一個人在某方麵比周圍的人有悟性或靈氣,就是在這方麵有天分。依據天分狀況來選擇一生事業是一種正確的選擇,這種正確的選擇會保證他人生的成功。柏楊說:“‘天才’和‘努力’,是成功的兩個翅膀,缺一個翅膀都不行,甚至兩個翅膀不同分量,一個大一個小也不行。勤快不可能補拙,努力也代替不了天才,天才也代替不了努力。隻不過這些年來,有學問的人對‘努力’的估價太高了,認為‘努力’可以辦到‘天才’辦不到的事,那就不對勁。沒有天才,純靠努力,就是把屁努出來都沒有用。”

(2)事業上的成功需要方法的保證。走捷徑是一種聰明的方法。師傅帶徒弟之路就是捷徑。高明的老師是“得道之僧”,他在這方麵具有豐富的知識、深刻的見解和成功的經驗。他用幾十年的修煉來指點你,得到這種點化便是走了捷徑。常香玉幼年時由父親領路學唱豫劇,成年時由丈夫幫助演唱豫劇。兩個豫劇高人的傾力扶助,使一個文盲成為一代豫劇大師。沒有他們的“高人指點”,哪會有豫劇皇後常香玉呢?現代的學校教育不也是走的“師傅帶徒弟之路”嗎?師傅指點著徒弟來模仿自己,這也正是成功學大師陳安之所推崇的“模仿成功者,是成功最重要的方法”。因此,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走各種各樣的“師傅帶徒弟”之路是正確的方法選擇。

(3)正確選擇的時間問題。大家知道,才藝方麵的事業需要幼年開始,因為這是才藝潛質被發掘的最佳時間。你如果比別人晚五年、十年才開始從事這種事情,同等天分的情況下,你如何比得上他?才藝之外,有不少事情在時間上都很重要,此時進入會成功,彼時進入會慘敗。“天時”是正確選擇中要考慮的一大因素。

“人生最要緊的是要走好那關鍵性的幾步路。”成就事業需要“走好那關鍵性的幾步路”,實現成功學大師陳安之所詮釋的“全方位”的人生成功也需要“走好那關鍵性的幾步路”。“那關鍵性的幾步路”在選擇時的對與錯每一次都決定著人生的成與敗。

快人一步與人生成功

成功人生的創造要靠智力、努力和機遇,也要靠快人一步的理想樹立或專業選擇:發明大王愛迪生自幼便癡迷發明活動,豫劇大師常香玉幼時便開始了豫劇學唱,小提琴大師薛偉幼年便開始了小提琴學習,乒乓球奧運冠軍鄧亞萍小學之前便開始學打乒乓球,數學大師陳景潤初中時便確立了人生理想,諸如此類的例子舉不勝舉。他們的成功人生的創造都靠快人一步的人生追求——不論這種追求是自發的、自覺的,還是被動的、被迫的。

有一技或一藝或一業幾代相傳的家族被人們稱之為某某世家。在某種世家出身往往能得到某種遺傳優勢、環境優勢,更能得到“甘為人梯”的長輩們的教育優勢。擁有這多種優勢的人最適宜走前輩之路,也最容易創造出成功人生。世家出身的人,幼小時便能開始快人一步的人生追求,這多半要靠能幹的家長。一流的家長便是能在孩子幼小時,便幫助他選定了合乎其自身最優秀素質的專業的家長。

開始大學生涯時,就能快人一步地選定了自己的專業方向並開始了自己的專業研究,比那些學完了大學課程才找到自己的專業方向的人,會有更大的成功機率和更多的成功果實。

推而廣之,在婚姻、家庭、生兒育女等諸種人生大事上,能在臨事之前比普通人快一步地擁有正確觀念和先進理念,對自己的人生成功也是至關重要的。

盡早成熟與人生成功

成熟就是會做人和能看透一切人,是會做事和能看透一切事,是懂感情和能看透一切感情。

成熟就是不意氣做事、不感情做事和不衝動做事——成熟者行事的出發點和軸心永遠是利益和利害。

一個人成熟了,才能發展,才能強大,才能擔當重任,才能成就事業,才能縱橫人間。

早成熟的人和晚成熟的人相比較,在職業人生中職位升遷要快上一步,在人生事業中開創要快上一步。

成熟需要思想——一個不能產生思想的人無法成熟;

成熟需要經曆——一個沒有經曆的人很難完成成熟;

成熟需要反省——一個不善反省的人很難走進成熟。

需要澄清和強調的是:一個不懂得國家、民族利益和個人利益孰輕孰重的人,是絕對談不上成熟的。真正成熟的人重利益更重大義、重利益更重人格——當需要犧牲一己之利去維護國家、民族的大義時,他會舍“利”取“義”甚至舍生取義。

業餘時間與人生成功

人人都在上班時間裏做著他的工作。每天同樣的八小時的工作狀況,不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天地之別。八小時之外的業餘時間是個很大很大的機動空間。若細算一下,每天能夠供人利用的業餘時間,加每周的兩天休息日,再加上每年全部的節日放假——全年能夠利用的閑暇時間,是個多麼可觀的數字!在這些可供自由支配的業餘時間裏,你若隻是聊天、打牌、無所事事,而他若堅持讀書、思索、勤奮努力,十年下來,差別大了!幾十年下來,差距更大了!

我們知道,事物的運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每天正常的工作時間也許使你終生也無法完成你的夢想所需要的量的積累,隻有抓住業餘時間,你的探索、你的事業才有可能最終完成或提前完成量的積累。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一分耕耘和九分耕耘都等於零,隻有十分的耕耘才等於成功。

“精力決定成敗”,八小時之外的精力使用決定你的人生成敗。

“拚命三郎”與人生無悔

歐洲有人做了一項調查,調查那些退休的人的人生遺憾,很多人都說他們的人生遺憾是年輕時不夠努力。

“拚命三郎”就是指那種人生努力的人。人生努力了,回首人生時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人在學生時代要努力把學問做好,學問做好了便站到了人生的製高點上了;人在成年時期要努力把工作(事業)做好,工作(事業)做好了便有了人生的驕傲和安慰。

人具有奮鬥意識才會成為“拚命三郎”,人具有科學的奮鬥意識才會成為成功的“拚命三郎”。科學的奮鬥意識就是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奮鬥目標,並能為實現奮鬥目標進行科學地學習和工作。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具有科學意識的“拚命三郎”拚出事業,但不拚掉自己的身體,他們用科學的方法,用智慧保護自己的身體。

人生不是撞大運,偷懶的人不會有輝煌人生;天上不會掉餡餅,心存僥幸的人不會有成功人生。“拚命三郎”的人生不論成功與失敗,擁有的都是無悔人生。

“活出明白”與人生幸福

“活出明白”就是活出了人們所說的“明白人”。

這裏的“明白”與專業無涉,與技術無關,它指的是一個人對人生與命運的洞達、對生活與世事的洞察、對人性與人情的洞曉、對人際要義的洞悉和對自我的洞徹。

有人根據先天素質和後天能力將人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人,愚人,愚而頑劣,茫然不知人生為何物者;第二種,凡人,有眾生的智慧,但普遍具有人生的缺陷,芸芸眾生是也;第三種人,智人,這種人有超乎常人的智慧能力,出類拔萃人物是也。”“活出明白”,需要智力和智慧,據此,上麵所說的第一種人中不會產生“明白人”,第二種人中隻會產生“小明白人”,唯第三種人中才會產生“大明白人”。

一個人活成“明白人”是一種人生福氣,因為它能帶給人安全,教人知進知退、趨利避害;它能帶給人融洽,教人禮儀待人、和睦處人;它能帶給人平靜,教人有平常之心、坦然之心;它能帶給人清醒,教人珍惜所有、守住幸福;它能帶給人滿足,教人樂亦樂、苦亦樂,享受人生。

“活出明白”是人生幸福,它因此而成為一種人生追求,“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追求“活出明白”的豪壯之語;它因此而成為一種人生境界,“四十不惑”是聖人而非常人四十年才得以進入的明白之境。

一個人活成“明白人”需要時間,需要閱曆,更需要不懈的領悟。

立世三大件

(1)專長 現代社會,人絕不能讓自己憑一身氣力去掙錢吃飯。普通人通常要學習一門專長作為生存的憑借。從一定意義上說,專長既規定了一個人的生存方式,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它是人的生存憑借,也是人的幸福甚至命運的憑借。“學而優”者進大學學習專業,“學而劣”者也應當最晚在談婚論嫁前確定專長的學習。選擇要學習的專業、專長,要考慮自己的喜厭,要考慮自己的素質,還要考慮專業、專長的“投資”回報、生命年限、成長空間等內容。

(2)智慧 從求知謀事到家庭生活,人的生存與生活都離不開智慧。智慧決定著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和生存能力,智慧是人生大大小小成功的基礎和保證。責任越大,對智慧的要求也就越高。三毛的智慧感悟是:“智慧,是可以培養的,它和‘小聰明’這三個字,十分不同。一個肯於虛心吸收觀察一切,經常反省、審查自己缺點和優點的人,在求智慧上,就比那些不懂得反省加觀察的人來得快速了。不但如此,如果也能平心靜氣地去細看分析社會現象,體諒他人做事的苦心,就更圓滿些了。”

(3)誠信 誠信是美好品質的光華,是良好聲譽的支點。聲譽是人的第二生命,人生在世,是不可以丟掉自己的第二生命的。人跡所在,誰認為你的誠信不行誰就會唾棄你——官場民間、黑道白道、中國外國皆然。在一個誠信危機的社會中,做人做事是不可濫用誠信的,如果那樣,那將產生一個一個的誠信悲劇。在一個誠信危機的社會中,講誠信者做人做事的信條應該是清醒、細心、細致、穩妥。

處世三要訣

(1)以己推人 也叫推己及人,意思是要根據自己的好惡來推導他人的人心、人情。孔子在解釋“仁”的內容時,曾說出“己所欲,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名言。這一後來為全世界所接受的處世道理,正是“以己推人”處世要訣的基礎之一。以“己”為立足點來推導他人的人心、人情,或自己站在該人的角度上來推導該人的人心、人情,是世人悟人心世理、辨真假虛實的基本方法、可靠方法和聰明方法。

(2)以疑臨事 意思是要以不隨便相信的態度去麵對一切事務。“以疑臨事”不是懷疑一切,而是為了依靠這種態度去得到正確判斷。為什麼會有“昏君”、“糊塗人”?為什麼會“三人成虎”?這都是因為當事人不能“以疑臨事”。相反,謠言為什麼止於智者?這是因為智者能夠“以疑臨事”。當事人能夠“以疑臨事”,就讓自己具備了臨事時的頭腦清醒和思維啟動,這樣,就使人能夠避免臨事時的輕信和偏信,就使人避免了去做“昏君”、“昏人”。“以疑臨事”是對人們處事的基本要求,更是對人們處世的基本要求。

(3)以度待物 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的楣石上刻錄的祭司銘文的另一句是“凡事不過度”。這一句智慧的告誡,要求世人以萬事有度的原則去應對萬事萬物。突破“度”是為人和處世的大忌。“真理向前跨出一小步就是謬誤”、“光棍打九九,不打加一”等都是智者關於“度”的精彩見解。“度”的要求不僅對人對事對物,也對己;不是關於人、事、物和己的某一個方麵,而是方方麵麵。

生存七原則

美國人為世人的生存列出七個原則,編者對其內容加以刪改後如下:

第一,努力。努力是生存的第一要件。人應該凡事皆全力以赴。

第二,轉彎。做人要懂靈活與變通。人在屋簷下一定得低頭。

第三,關係。每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人要注意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第四,嶄露頭角。人要敢於並善於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要敢於發表並堅持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