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有道:掌握忍讓處世的謀略(3)(1 / 3)

其次,這種嫉妒的情緒發展到“動口又動手”時,必然要傷害他人,必然要做出違法之事。某單位團委書記,看到同事夏某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合格,不禁嫉妒心起,向夏的丈夫多次寫匿名信,誹謗夏在外亂搞男女關係,致使夏的丈夫毒打夏,並離家出走。後來,當她聽到黨委會上有人提名讓夏做組織部副部長時,又迫不及待地向黨組織寫誣告信。當事情水落石出後,這位女士終因犯有誣陷罪而被公安機關逮捕。

既然嫉妒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有危害,那麼對嫉妒就必須有忍的精神,這要從兩個方麵來做:一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時,要能忍住自己的嫉妒心。多看人家的長處,多找自己的短處,這樣,不僅能尋求心理上的平衡,久而久之,還會純淨自己的心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二是自己比別人強時,要能忍受住別人的嫉妒,我國著名的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字任之,當人們問他為何叫任之時,他說:“其中一個含義就是對無所謂的事,無聊的流言,不管它,由它去。黃先生的做法很高明,你嫉妒你的,我做我的,讓別人說去吧!走自己的路。如果你危害到我的人身安全和名譽,我則要訴諸法律,到頭來受害的還是你。”

我們是多麼地希望把“綠眼妖魔”趕出人間,讓世界充滿愛。但是目前我們還得時常地提醒自己:“嫉人之意不可有,忍妒之心不可無”——為他人,也是為自己。

忍辱負重不驚不怒

身負重大使命,即便蒙受多大屈辱也能忍受,此謂忍辱負重。忍辱負重,忍辱是手段,是表象,為達目的,完成使命是目的、是動機。忍辱負重是一切仁人誌士,英雄豪傑的重要氣節之一,但它卻是一般人難能的,蘇軾在《留侯論》中對此做了十分精彩的論述:“古之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容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蘇軾在這裏將“豪傑”與“匹夫”在“見辱”之時兩種不同的態度和表現做了鮮明的對比,指出真正的大勇是見辱能忍,不驚,不怒。而匹夫的見辱便起,便鬥,並非真正的勇者。二者的反差是很大的。能忍辱負重者為真豪傑,不能忍辱負重者非豪傑,屬匹夫之輩。蘇軾的話實在是精粹、透徹。

忍冤受屈,在磨難中成長

人世間,有陽光明媚的白日,就會有漆黑如鍋底般的黑夜,雖說正義遲早會戰勝邪惡,但在邪惡沒有被打敗之時,冤屈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和存在下去的。十年動亂不必說了,即使在政通人和的今日,冤假錯案也時有發生,這是社會現實中無法避免的事情。因此,如何對待冤屈,這是人生中一大考驗。

古時有的人受了冤屈,常以刀刺破手指來寫血書,甚至剁掉手指以證明自己蒙受了不白不冤。後來有人作了《誡斷指詩》:“冤屈休斷指,斷了終身恥,忍耐一些時,過後思之喜。”意思是說受到冤屈不要剁掉手指,手指掉了無法補救,會終身後悔,當時應咬牙忍耐一些時候,事情過去以後,就會知道那樣做是很不值得的。這話很有道理。

當今社會,麵對冤屈,有的人承受不了不白之冤,或悲憤欲絕,狂呼怒啼,造成精神失常,或對人生絕望,自暴自棄,用自殺了結生命,成了一縷冤魂。但也有的人,一麵默默地忍冤含屈,在夾縫中求生存,一麵執著地追求著理想,奮鬥不息,以百折不撓的韌勁去同邪惡鬥爭,等待雲開霧散。當沉冤昭雪時,他不僅捧出一顆赤子之心,而且獻出他在蒙冤時自強創造出的碩果,以他不屈的經曆告訴人們,這就是在磨難中成長的強者,這就是無愧無悔的人生。

雲南省地質局的杜明達,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他放棄北京舒適安逸的生活條件,到雲南荒無人煙的森林大山中為祖國尋寶。反右鬥爭開始後,他以曾經發表過“右派言論”的罪名被停發工資,接受監督改造,每月隻給發25元的生活費,這種迫害使他無法建立家庭,過著囚犯不如的生活。但是,在忍冤含屈的非人生活中,他沒有消沉,沒有自暴自棄,苦難使他練就了一身的本事,他把自己的全部知識和精力都用在勘察工作上,終於為祖國找到了一座價值1000億元的鉛、鋅和其他有色金屬的地下寶礦。他將自己的冤屈悲苦深深埋在心底,以忘我的精神為祖國為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而1982年為他落實政策時才發現,他的檔案裏沒有任何結論,連定右派的手續也沒有,他白白受了25年的冤枉。得知這一情況,他仍然沒有任何抱怨,因為25年的光陰他沒有虛度,他以堅忍的奮鬥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以豁達的人生態度贏得了生命,等到了祖國和人民公正評價他的那一天。

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十年動亂”期間,有不少人像杜明達一樣蒙受了不白之冤。在那個非常時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凡是持反對意見的人,都在所難逃。而且有理無處講,有冤無處申。你不忍,罪加一等;你自殺,是自絕於黨和人民,隻能是忍了,認了。但這種忍與認絕不是屈服,不是氣餒,而是以忍來求生存,求發展,求沉冤昭雪。對那些以死抗爭的人,我們隻能是慨歎;而對那些能忍冤含屈活下來與惡勢力抗爭到底的人,我們則由衷地敬佩。因為“不忍冤”之死,隻需彈指的瞬間,這是毫無價值的死;而“能忍冤”的生,卻要經曆漫長的歲月和地獄般的磨煉,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生,就像杜明達那樣。

至於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受到了冤屈,我們一方麵要有忍的精神,一方麵還要善於尋找機會為自己昭雪。某廠工人、共產黨員陳某,有一天晚上正在獨身宿舍休息時,一個派出所民警突然領著一個女人到屋中,問那女人:“是他不?”女人說:“像他。”結果不由分說,就將陳帶到派出所,以他和那女人亂搞為名,罰他500元錢,他不服,結果慘遭毒打,被非法拘禁44小時。事情發生後,他的父母親人疑惑不解,女友憤然離去,同事議論紛紛。在這種情形下,他沒有屈服,向有關部門提出控告,因無結果,於是他又向黨刊投訴,終於使問題得到解決。市公安局紀委書記親自到工廠為他恢複名譽,挽回影響,並賠償了經濟損失。

在這個冤案中,如果陳某一時不忍,隻是暴跳如雷或豁出去拚命,或承受不住一死了之,那冤枉可能永遠也洗不清,可他沒有那樣做,而是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控告,控告沒得到解決時,他又以一個黨員的名義,請求黨刊為自己伸張正義,最後終於討回了清白。這說明,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國家裏,盡管冤案不能完全杜絕,但我們的黨是維護正義的,是實事求是的,當你蒙受冤屈時,不要忘了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不要忘了相信黨,依靠黨來使沉冤昭雪。

如果是同誌之間由於誤會造成的冤屈,最好是能說清楚的先說清楚,暫時說不清楚的就要耐心忍下來,等有了合適的機會再說明。漢代有個叫直不疑的人,同屋人的回家時誤將同伴的金子帶走了,丟金子的人認為是直不疑偷的,直不疑看他急得厲害,也沒爭辯,忙向他道歉,並將自己的金子拿來償還他。等回家的人返回說明誤會時,那位同伴很慚愧。從此人們對直不疑更加尊重。直不疑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麵是當時的情況一時無法解釋清楚,金子沒了,你又同屋住,是理所當然的懷疑對象;另一方麵他相信事實一定會弄清,可當時丟金子的人正在氣頭上,你說什麼他也不會相信,不如先穩住他,自己受點委屈,落得清靜,等同伴從家回來了,真相自然大白。

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這樣的事情,自己忍一時冤屈,給同伴下了台階,等他明白了真相,更加了解了你的為人,更加深了同事之間的友誼。

忍對輕蔑贏得尊重

一個人的自尊心可能會受到種種的傷害,如攻擊、侮辱、欺負、諷刺、嘲笑,等等。但是,在這種種傷害之中,有一種形式常常是令人們難以接受,而且,對自尊心的傷害也往往是比較厲害的。它就是輕蔑,又可以算之為蔑視。其意思就是把對方不放在眼裏,不值得一看,沒有必要去予以考慮和注意。正如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輕蔑的口氣,輕蔑的眼光,輕蔑的語氣,等等。一個人並不在乎別人怎麼反對他、攻擊他、批評他,因為這種批評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說明他本身的意義和地位。而如果根本不予以重視,也不批評和攻擊,引不起任何反應,這往往說明自己以及自己的某些提議和見解是沒有什麼價值的,不值得他人去重視和考慮,這才是最令人難受的。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通常可能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某些人故意對別人采取這樣一種蔑視的態度,不予理睬,從而來達到傷害他人的目的;另一種情況是可能自己的行為和觀點本身並沒有多大的價值,或是它的意義並沒有為他人所認識,或被誤解,以至於不能被他人所重視,以至於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受到輕蔑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該怎麼辦呢?是強出頭,還是忍讓和承受呢?我們說,這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但盡管如此,忍應該還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輕蔑不等於否定

這裏,首先分析在那種有意識的輕蔑麵前,我們的忍的必要性。這是一種對自己意誌力的一種考驗,也是培養人們自信的好機會。可以說,在輕蔑麵前能夠泰然自若地忍耐和接受,不能不算是一種極具現代性的品格。

現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各種千姿百態的人們當中,的確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喜歡用一種輕蔑的眼光去看待人家,尤其是對於一些自己的競爭夥伴和對手,以此形成一種壓力。這些人故意把他人的成果和好的、有價值的建議置之不顧,扔在一邊,有時幹脆打入冷宮,不明不白地束之高閣。似乎這些成果和觀念是那麼的不屑一顧。坦率地說,這樣一種輕蔑的態度,實在是叫人難以忍受。而且,對於要求不斷地得到肯定和鼓勵的人來說,這也是極其難堪的打擊,對於某些故意輕蔑他人的來說,這也正是他們力求達到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去據理力爭,希望得到一個公平的判斷和評價。但在多數時候,由於對方具有某些實際的權力和地位,這樣的一種力爭,常常是得不到有效的回報的。相反,它反而還會遭到一些不必要的批評,甚至還可能給你戴上一頂什麼帽子。生活經驗告訴人們,此時此刻,盡管麵對的是一種極其不公平、不符合事實的輕蔑,但是,忍也還是有必要的,也就是說,接受這種輕蔑。之所以這樣說,有幾個道理是需要明白的。

首先,在有些人故意予以輕蔑的情況下,在據理力爭,力求公平的努力沒有效果,甚至反而會引起更多麻煩和苦惱的情況下,不如先默默地忍受下來,以圖後來。這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自己成果和觀念的保護,不至於引起進一步的傷害和打擊。

其次,容忍對方的這種輕蔑,自己可能會感覺到一種自尊心的傷害,一種很沒有麵子。但是,就你自己這種在輕蔑麵前的沉默和接受來說,也足以讓人們對你表示佩服和欣賞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這種忍受本身,就是一種極高品位的行為,而不是如你自己所想的那樣,是一種丟麵子。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無論是自尊心的傷害也好,還是丟麵子也好,其實質都是一個要強,要公道的問題。也就是希望自己,或者是自己的某些行為、觀念能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而一旦遇到某種輕蔑,似乎就覺得自己遭到了否定,從而在心裏形成一種強烈的抵觸情緒。其實,真正聰明的人並不會為這種輕蔑所刺激。因為,他們深深地知道,這種輕蔑並不等於就是對自己的否定,並不等於就是一種總結性的評價和判斷,更不是什麼“句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總是有價值的。是金子,就一定會發光,又何必計較一時一地呢?它總是有機會得到承認和接受的。如果能這樣去對付他人的輕蔑,也就不會為之而氣憤啦!因為在這種心態下,對方的輕蔑對自己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了。這樣,忍耐也就不成為問題了,並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還不能忍受,而還要去爭,那就意義不大了。

輕蔑亦是動力

在前麵分析的情況中,還有一種輕蔑是出於自己的某些行為、觀點和建議本身的確沒有太大的價值,而在事實上被人們不予以重視。在這種時候,忍耐更是有必要的。對待這種客觀上的輕蔑,我們沒有理由將它看成是一種對自己的侮辱,而充其量隻是一種不太適當的形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積極參與和有上進心的人來說,盡管他的行為和觀點本身確實價值不大,但仍然需要一定的鼓勵和支持。而有些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常常隻是簡單地拋在一邊,不予理解,這雖然本身主觀上沒有什麼惡意,但在客觀上卻會給當事人造成一種傷害。而作為當事人本身來說,則應該認識到這種情況,決不應由於其形式不當而大為光火,反而造成一種不好的後果。我們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一種忍受的態度,也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