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他人,留住機會
生命中最珍貴、最美好的不是有形的物質,而是一些仁慈與善意的舉動所帶來的感覺。有一句古諺說:“給予的本身就是種回饋。”這是真的,你對別人付出善意,讓別人感覺很好,就能讓你自己感覺到溫暖與實在。此時,你已有了很好的人脈,將更多的機會留給了自己。
一、理解他人才能備受理解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看到一個人悲慘的處境,我們能了解,甚至想到自己“類似”的遭遇為他感到難過;看到勝利的歡呼,我們也能了解,替他高興歡喜。
懂得“投射”他人內心,替人們“設身處地”著想的人,通常能夠融洽自己交際氛圍,在茫茫人海中多出一份溫暖和關愛。
有“同理心”的人往往頗受歡迎,擅長活用“同理心”的人更能創造好人緣。否則,效果就會相反。
有人問某位官員都市公共汽車很難等,市民每天花在等車的時間“累加”起來又可以增加許多“經濟利潤”,不曉得市政府有什麼麼樣的應對策略。
未料,官員回答:“不會啊,我覺得公車班次都很正常啊,如果尖峰時間會誤點,本來就是合理的事……”
哇塞,真是有夠吐血的!這位官大爺很可能每天上、下班有警車開道,而且也沒有等過、擠過公共汽車。他的回答便是相當不能“將心比心”,和民眾不是站在同一方,一丁點兒的“同理心”都沒有。
另外,在補習班裏,我們看到那些深受學生歡迎的紅牌老師們,除了本身具備獨門秘笈及笑話大全外,通常都有另一個共同特質,就是他們總是不諱忌地談自己念書時的臭事:“念書時,我也曾經逃過課……”、“高考第一年我隻考二百八十分”、“曾經重考三次……”。如此,讓來補習班閉關的同學興起了“同一方”,“同一陣線”的認同感,自然較“聽”這些老師的話了;同樣的,心理輔導機構的義工或輔導員如果曾有過與“輔導對象”相同的遭遇,輔導、溝通的過程將更為順利。
的確,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如果能經常站在他人的立場,“理解”他們的“行為”、“舉動”,同時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真真正正“理解”他們,充分展現“同理心”的特征時,人際關係將更順暢。
所以,不要吝嗇和朋友談“類似”經驗,不管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心往事,或者是“Very vcry hogh!”的快樂經驗,都有助於拉近你們朋友間的距離,讓你們有一體的感覺。
主持界“大姐大”張小燕為心路文教基金會錄製一段廣播廣告,呼籲社會各界關心智障兒家庭,是個有非常有“同理心”、非常能引起共鳴的成功廣告。
在廣告詞中,小燕姐以親身為母親的經驗說出對女兒的永久關係,並將心比心地關懷有智障小孩的家庭。
她說:“對貝怡儂的愛和操心,可能會延續到她長大、結婚、生子……一直到自己閉上眼為止……。我不知道智障兒的父母該怎麼辦?可能永遠都閉不了眼……”
當你傷心、失落、彷徨時,你很希望有人能理解你,因為那種被人理解的感覺能讓你體會到溫暖、能讓你體會到幸福,即然如此,何不先讓自己時刻理解別人呢?
二、真心地對待他人
一個人隻要對別人真心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他所得到的人情,就比一個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之內所得到的人情的朋友要多得多。
《職業婦女》雜誌主編琳·波維琪曾經在《新聞周刊》工作了二十五年。她是以秘書受雇,後來升任為研究員,最後榮膺《新聞周刊》第一位女性資深編輯。這個職位表示她必須督導作家與編輯,而他們以前曾經是她的主管。波維琪回憶著:“事情發生了有趣的逆轉。”
其實大部分的同事對她的晉升都相當認同,隻有一位編輯不以為然。波維琪說:“那位編輯從開始就無法接受這個安排,倒不是因為討厭我,而是因為他認為我得到這個職位憑的隻是性別,而非真才實學。我是從別人那兒聽說他的想法,當著我的麵,他什麼都沒表示過。”
波維琪盡量保持平靜,她讓自己盡快進入新角色。她協助提供故事的新點子,她經常與作家們交談,她對轄下的六個部門——醫藥、媒體、電視、宗教、生活方式與理念——都表現出真正的興趣。
波維琪晉升後六個月左右,有一天這位編輯走進她辦公室坐在她對麵的椅子上,對她說:“我得告訴你,當初我對你的晉升很不以為然,我覺得你太年輕、經驗不足,隻因為是女性就得到了這個職位。”
“但是,現在我想告訴你,我真的很感謝你對工作的濃厚興趣,以及你對作家們與編輯們的關切。在你以前的四位資深編輯,我對他們隻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他們隻把這個職位當作跳板,沒有一位真正關切這份工作。而你卻完全不同,你是真正對這份工作感興趣,並且對每個人感興趣。”
毫無疑問地,波維琪把她多年培養起來的管理風格帶到她在《職業婦女》雜誌的新職務上。她說道:“你應該認真對待每一個人,絕對不能拒人於千裏之外,而且必須經常與他們接觸。我常常走動以便與同仁交談。我們有一套聚會係統,因此每一位同仁都知道某一天的某個時間,會有機會與我單獨談話。他們一定會有機會、有時間說想說的話。我對他們的所做所為很感興趣,我對他們的工作感興趣,我對他們這個人本身更感興趣。”
對他人表示真正的興趣——隻有這樣才能令別人對你感興趣。人們隻有在別人的真誠關切下才會有所回應,因為他們沒辦法不回應。
其實,這其中有著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別人關注我們,總會讓我們受寵若驚,讓我們覺得與眾不同,更讓我們覺得舉足輕重。我們喜歡跟對我們感興趣的人來往,我們喜歡跟他們建立交情,讓我們感覺到幸福,我們也對他們感興趣以報答他們的關切之情。
湯姆·哈特曼·蒙席已經成為紐約長島天主教會中的一位傳奇人物。多年來,他總共主持了三千八百場婚禮,並曾為一萬名以上的新生嬰兒施洗。怎麼會有這麼多人請求這位蒙席的主持呢?難道就沒有別的神父可請了嗎?當然不是,隻是哈特曼·蒙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人濃厚的關切之意,還沒有別人能及得上。
哈特曼主持婚禮並非一成不變地公式化。他通常會花時間真正了解這兩位來找他主婚的新人。他請他們到他的住所,又登門造訪他們。在那幾個月的時光中,他常引導他們談論自己。就是用這種方法,他才能真正主持一場符合他們個人需求與興趣的婚禮。
他會對新人說:“好,我答應主持這場婚禮,但是我不隻把它當做一個禮儀,我真正想發掘的是其中的奧秘,我要把它設計得超乎想像的美好。所以,我想先了解你們,我會跟你們談談你們對彼此關係的看法,你深愛對方的是什麼。我想了解你們之間是否麵臨過挑戰,你們又是如何克服的。在你們的婚禮上,我也會談到這一點。”
哈特曼主持婚禮絕非易事。但是他對人的關注,卻使新人更了解彼此,這才是最重要的收獲。哈特曼說:“當他們發現我對他們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是如此重視時,他們在其他方麵也會聽取我的意見。”
哈特曼以同樣的態度為嬰兒施行洗禮。他一定會先了解這一家人,包括嬰兒,以及所有一切使這嬰兒的誕生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為了給一位單親媽媽的孩子施洗,他甚至陪那位母親去參加拉瑪茲自然生產課程。
哈特曼表示,由於這種關切,使他在勸服準爸爸們陪妻子一起上課準備分娩時,變得更具說服力。因為哈特曼自己都去拉瑪茲教室,才能贏得那些男士們的信任,而他也才能鼓勵他們:“去參加吧!你將會接觸到真正的奧秘。”許多人回來談到那場動人的經曆,都說:“如果我沒有真正經曆過,那我永遠隻是隔岸觀火的旁觀者。”
要對人表示感興趣,方法不下千百種,而且大部分都比去參加拉瑪茲課程容易得多。對人表示感興趣,有時候隻要用開心的聲音回個電話就可以了。接電話時,隻要用一種:“我很高興接到你的電話!”的聲調打招呼。或當你逛街碰到熟人時,也能對這次巧遇表示出真正的喜悅,這些都是對人感興趣的表示。
對人表示關切一直是艾德裏安娜·比特女士的注冊專利,她是斯卡拉曼絲綢公司的總裁。比特女士有一天經過壁紙部門時,無意間聽到壁紙部門主管正跟一位員工在談話。
那位主管問道:“路易,最近好嗎?”
路易回答:“唉!不太好!我有點煩惱。”
比特走上前問了一句:“你知道原因嗎?”
路易解釋道:“我一直有恐高症和幽閉恐懼症,可是今年聖誕節我得搭飛機到波多黎各去度假。我覺得好恐怖哦!”
比特又追問了幾個問題,最後她說:“我想你最好還是去看醫生。”
“我去看過一位醫生,可是他的診所在三十二樓,嚇死我了。”
“也許你應該找一位在一樓看病的醫生。”比特說。
“比特女士,其實我前幾天做過一個夢,我夢到自己怕得要命,可是你走過來用手臂抱住我,告訴我不要怕。”路易說。
比特於是抱住路易,並對他說:“別怕!路易,做幾個深呼吸,恐懼就會過去了。”
他們又談了一陣,路易終於綻開笑臉,並問比特道:“你願意陪我搭飛機嗎?”
比特跟他一起大笑了起來。
幾天後比特談起這件事,說:“路易昨天啟程了,我想他應該不會有問題。”
對於這樣溫馨的關懷,沒有人會無動於衷的。因此,一定要真誠,真心對別人感興趣是需要耐心培養的。
打開話匣子——即使是談論公事,最好的方式都是先留意到一件與談話對象有關的事。可能你注意到的是牆上的一幅畫、桌上一件兒童做的筆筒或是倚在牆角的回力球拍都可以作為話題。你可以表示感興趣、欽佩或是致意,或問這一類的問題:“你牆上那幅畫好漂亮,畫家是哪一位?”或是:“好體貼的禮物,是你孩子做的嗎?”或是:“回力球?那不是蠻難學的嗎?”這些簡單的問題看來沒有什麼學問,可是能表示對別人一種基本的。對他本人的興趣,而且也是一種積極有趣的問題。
對他人表示感興趣是人際關係的基石,它代表:“你對我很重要,我有興趣,我很關切。”很少有人會不動心的。
威瑟夫婦可以說是事事順心。先生史蒂芬從事保險經紀工作非常成功。他們在郊區有一幢很棒的住宅,他也是一位善心人士,他們的大女兒是耶魯大學的新生,雙胞胎弟弟在讀高中,成績優異。
一個周末的夜晚,史蒂芬與他太太羅賓在一家餐廳共進晚餐,史蒂芬驟然心髒病發作而去世了,享年隻有四十五歲,真是英年早逝。
史蒂芬出殯時來賓有幾百人,都是他的朋友、同行以及他資助的教會執事們。其中許多人還親自到威瑟夫婦的公館致悼。
與史蒂芬突然去世同樣令人意外的,是他太太在出殯那天晚上說的話,她說:“史蒂芬從來不知道他有這麼多朋友,有這麼多人愛著他,真是遺憾啊!”
他會不知道?有這麼多朋友,又做了這麼多善事的史蒂芬竟會不知道嗎?很顯然,這些人中沒有幾個真正透露過他們內心的感情。
我們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如果你關心一個人——可能是你的朋友、配偶或同事——你一定得讓他知道,而且得立即把握機會。
哈理森會議服務公司是一家籌辦各種會議、講習會的公司,包辦一切相關事務,以使顧客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心研討會議的主題。哈理森公司的生存之道在於訓練員工對顧客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真誠的興趣。
雖然哈理森公司在提供精美的會議設備上毫不遜色。安排別人的會議室、一流的餐點、高科技視聽設備,甚至對提供多樣化的休閑選擇,哈理森公司一樣也不缺。但是,除非讓顧客感覺到備受重視與尊重,否則他們可以把生意交給任何一家公司去做。
哈理森公司董事長沃爾特·格林說:“我還記得有一位中國來的貴賓出席我們辦的國際會議,我們公司的一位接待人員無意中聽到他懷念中國菜,剛好這位接待人員自己會燒中國菜,隔天她回家親自下廚精心準備了一些中國菜,帶到會場。我簡直無法描述那位貴賓對這樣貼心的照顧有多麼受用,以及他與同桌貴賓分享中國菜時的興奮。”
這位接待人員的行動清楚表示:“我們關切你,我們真心由衷地關切你。”受到這樣的重視,誰能不感激?
值得慶幸的是,對他人感興趣其實是一種很容易培養的習慣,並且很容易延伸出去。隻要你真正體會其重要性,再加上一點練習就成了。在你碰到下一個人時,就不妨試著問他:“你去年夏天考慮想買的那棟房子,後來怎麼樣啦?”或是:“哇!你這裏看出去的景致可真好,你怎麼能克製自己不整天盯著窗外呢?”
隻要你一旦開始第一步,它很快地會成為你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你會不自覺地表示關切,然後真的對周圍的人越來越感興趣。這樣做的附加價值是,一旦你對他人更感興趣,你就會把注意力由自身移開,而不再一頭鑽在自己的問題堆裏。
你越多注意別人,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越好,而你自己消極的想法也會相對減少。對別人說幾句好心的話就有這麼多回報,算是很值得的啦!
商業暢銷書作者哈維·馬凱是以信封生意起家的。他暢銷書中的許多實例都是由那時得來的。馬凱說:“我相信有創意的禮物效果驚人,不過,我指的禮物,可不是什麼價值不菲的高貴禮品。”
馬凱曾經用過一位業務員。他回憶道:“那位業務員在我的心目中,隻能算是勉強及格。可是有一次他告訴我,他的一位客戶剛生了一名女嬰,於是他去買了一份禮物。那很好啊!可是那禮物不是送給新生兒的,而是送給那女嬰的小哥哥,他隻有一歲半,正為媽媽分心照顧妹妹哭鬧不已。我還記得當時感到的那股衝擊。突然間,他令我刮目相看。現在,他是我們公司最重要的業務經理。”
對別人表達真誠的關切對於新進後輩尤其重要。
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似乎上幼稚園的第一天就知道這一點。他的老師回憶時表示,克林頓天性友善,對其他小朋友極感興趣,毫無戒心。
他會跑來跑去跟小朋友打招呼:“晦,我是比爾,你叫什麼名字?”聽起來也許是老套。可是克林頓當選美國總統時,阿肯色州他以前班上的同學們可沒有一個覺得意外的。
如果你新進一家公司工作,或是在城裏新開發一門生意,那麼,開朗、友善、關切地招呼別人對你而言就更為重要了。你要傳達的訊息不是“我來啦!你能為我做什麼?”,而是“我來了,我能為你做什麼?”
對我們居住的社區,也有很多方式可以表示:“我關心這個地方。”你可以到醫院當義工,擔任少年棒球隊的教練,你也可以加入家長會,或參與一些慈善活動。這些活動有助於你在舒適的氣氛下認識新的朋友,又有趣,又能讓你更滿意自己,它可以幫助你發展新的人際關係。增加自信,並把你的舒適圈擴大。
美國商業銀行現任副總裁史蒂芬·蓋瑟以一種痛苦的方式學會對人感興趣的重要性。
蓋瑟很早就平步青雲,少年得誌。20世紀80年代末期,大學剛畢業,他就任職一家大規模投資公司的主管。他在洛杉礬西區擁有住宅,又開著一輛奔馳轎車,而他當時才二十五歲。他說:“當時我自認為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而且我在人前毫不掩飾這種自大的態度。
“但是,1990年以後美國經濟開始萎縮,有一天,老板叫我進去對我說:‘史蒂芬,你的能力沒話講,可是問題出在你的態度上。公司裏沒有人願意與你配合,我恐怕必須請你離開公司。’
“真是睛天霹靂,像我這樣的成功先生,居然被開除了。我以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要找個高薪的主管職位應該不難。但是我大錯了。迎接經濟蕭條吧!
“經過了幾個月求職的挫折,以前那種自大的態度已層層剝落,現在隻剩下厚厚的一層恐懼。生命中第一次我感到缺乏自信,恐懼緊緊地攫取了我。既然以前我以那種態度待人,當然也就無處可投靠,無人可傾訴。我當時是完全孤獨的。”
一直到那時候,蓋瑟才學會應該對他人感興趣。他開始聆聽,開始對除了自己以外的人關心。他漸漸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並開始幫助處境比他還糟的人。他打開心胸,變得比較有人情味,更可愛,更能共事。
他回憶道:“我換了一種態度去待人。我覺得自己變了。我的恐懼減輕了,心胸開闊了,我周圍的人也注意到了。我的生活品質提升了,即使我已不再擁有宅第與轎車。”
“三年後,我又回到高層主管的職位,隻不過這一次,我周圍的同事都真正是我的朋友了。”
真誠地關心他人,沒有比這更有效,更有價值的了。
三、尊重他人無疑於尊重自己
有人說,要想讓別人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就無法獲得成功。可如果你不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找到別人的興奮點、熱點,又怎麼可能讓對方喜歡你呢?
日本有家電視台,每周設有一次關於人生問題講座的節目,據說收視率要比其他同時段的節目高出許多。
收視率之所以偏高,當然有許多原因,但其中或許有人們都喜愛觀看他人遭遇不幸的殘酷心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節日中巧妙的答話,更是使人百看不厭。
大多數有疑難問題而上電視請教的觀眾朋友,在開始時,多會對解答者所作的各種忠告提出反對意見或辯解,並且顯得十分不情願接受對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不覺對解答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頻頻頷首稱是。見了這些畫麵,真是比起在電影院中觀賞一部電影的感受還要深。
凡電視台主持人或問答者,無不是精挑細選才產生出來的,所以光是聽聽他們的說服方式也獲益不少。
對於不易說服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要使對方認為你也與他是站在同一立場。通常出現在探討有關人生問題的電視節目的觀眾朋友,離婚女子占多數。此時,負責解答疑難者說的一句話是:
“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原諒他的,而且絕不與他分手。”
朋友們,千萬別認為話中的“如果我是你”隻是短短的單純的一句話而已,殊不知它能發揮的效力是不可限量的,而這也就是人人都有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無意中使用了些不太得當的言詞,但由於你巧妙地運用這句“如果我是你”,從而彌補了你言詞上的過失,不僅如此,它還能促使對方作自我反省,使對方最終感覺到惟有你的忠言,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卡耐基曾租用某家大禮堂講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提高三倍。卡耐基前去與經理交涉。他說:“我接到通知,有點震驚,不過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因為你是旅館的經理,你的職責是使旅館盡可能贏利。”緊接著,卡耐基為他算了一筆賬,將禮堂用於辦舞會、晚會,當然會獲大利。但你攆走了我,也等於攆走了成千上萬有文化的中層管理人員,而他們光顧貴旅社,是你花五千元也買不到的活廣告。那麼,哪樣更有利呢?經理被他說服了。
卡耐基所以成功,在於當他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這麼做”時,他已經完全站到了經理的角度。接著,他站在經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筆賬,抓住了經理的興奮點——贏利,使經理心甘情願地把天平法碼加到卡耐基這邊。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說過一句話:假如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就是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了解別人的態度和觀點。因為這樣不但能得到你與對方的溝通和理解,而且更為清楚地了解了對方的思想軌跡及其中的“要害點”,方可有的放矢,擊中“要害”。
1激發對方情感
很久以來,“投其所好”作為一個貶義詞為人鄙夷。這主要是因為“投其所好”者的目的往往是自私的、不可告人的。假如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順乎理,“投其所好”就可以正名了。我們這裏的攻心術上的用法,正是基於後一種意義的理解之上的。
心理學表明,情感引導行動。積極的情感,比如喜歡、愉悅、興奮,往往產生理解、接納、合作的行為效果;而消極的情感,如討厭、憎惡、氣憤等,則帶來排斥和拒絕。那麼,正如管理心理學所證明的:“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是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嚐試就會失敗。”這表明,要使別人對你的態度從排斥、拒絕、漠然處之到對你產生興趣並予以關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導、激發對人的積極情感。“投其所好”實際上就是一種引導和激發的過程。
這種過程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下麵談談我們常見的幾種:
(1)發現對方的“閃光點”
要善於讚揚別人,善於從理解的角度真誠地讚美別人。而且要富於洞察力,善於發現對方的“閃光點”。
一位教授在一個炎熱難耐的夏天到一家餐館去吃飯。這個餐廳無論是衛生條件、食品質量,還是服務態度,都夠上“髒、亂、差”三個字。服務員遞菜單時的詢問語氣可以打上兩個驚歎號。怎麼才能使自己不倒胃口,並能提出合理的就餐要求呢?教授說了一句話,即刻贏得了服務員的“優秀服務”。他說:“今天這樣的天氣,那些在爐邊燒菜的小夥子一定夠辛苦的了。”
服務行業的人非常需要人們理解和肯定他們的工作苦惱和工作成績,但人們給他們的往往是指責。這就容易產生心理狀態的不個衡,因此發生爭吵。而這位教授恰恰是巧妙、準確地讚揚了廚師們的可貴之處——在如此炎熱的天氣裏,他們堅守崗位,為人家服務。教授的話使他們感到,他們從被訓斥的對象變成了被關注的對象,因此心情愉悅,服務也就周到了。
(2)尋找對方的“興趣點”
在說服別人時,我們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對方不是在聽我們說,而是做或想別的事情,或嘴裏應付著你,眼睛卻注意別處,或轉移話題,跟你瞎扯……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我們說,應該放棄你的話題,尋找他的“興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