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概況
嘉峪關市是絲綢古道上重要的旅遊城市,古老的絲路文化和雄渾的長城文化在這裏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加之皚皚雪峰、莽莽戈壁以及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民俗風情,形成了豐富多彩而又獨具魅力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嘉峪關是明代萬裏長城西端的險要關塞,因其雄峙祁連雪峰與黑山之間,地勢險峻,氣勢雄宏,被譽為“天下雄關”。曆史上這裏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孔道,又是兵家必經之地,因此,秦漢以來,曆代王朝均在這一帶築障設防,中原移民在這裏屯墾生產,加上中西文化經濟交流頻繁,遺留下眾多的古跡和珍貴的文物。作為旅遊開放城市,這裏不僅有建築精巧、保存完整的城關;屹立與河穀峭壁的萬裏長城第一墩以及蜿蜒起伏、直插黑山深處的“懸壁長城”;還有反映魏晉時期農耕、畜牧、軍事及勞動人民生活情景,被譽為“地下畫廊”的畫像轉古墓群;黑山岩畫技法簡潔,畫鏡古拙;“七一”冰川白雪皚皚;塞外大漠,別具風韻。優越的地理條件和上升氣流,使嘉峪關成為當今世界三大滑翔勝地,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的“駝絨畫”、“夜光杯”、“風雨雕”等工藝美術品遠銷國內外。
嘉峪關關城
位於嘉峪關市域最狹窄的山穀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向北8公裏,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裏,接長城第一墩,是明代萬裏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有“天下雄關”、連睡鎖陰”之稱。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裏一隧,十裏一墩,三十裏一堡,一百裏一城的軍事防禦體係,現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麵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台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
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注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裏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
萬裏長城第一墩
俗稱天下第一墩,位於嘉峪關關城南7公裏處。沿戈壁灘南行,至討賴河北岸陡壁邊,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以河為險,這裏是明代長城上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
第一墩由明代甘肅鎮肅州兵備道李涵築於嘉靖18年(1539年),原台長、寬、高均為14米,呈正方形棱錐體,曆經風雨衝刷,部分岸壁塌毀,使現存台墩依壁而立,奇險無比,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曆史遺存,近年來嘉峪關市政府投
入資金,先後夯築了第一墩北側30多米的仿古長城城牆,並對第一墩設置護欄予以護。
旅客在第一墩可以憑吊蒼涼冷穆的曆史,並領略戈壁浩翰的大漠風光。
懸壁長城
位於嘉峪關城北8公裏處,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北坡,屬嘉峪關軍事防禦體係的一部分。始築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原長1.5公裏,為片石夾土牆,現存長城750米,其中有231米的黃土夯築城牆攀緣於高150米,傾斜度為45°的山脊上,似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從山上陡鐵而下,封鎖了石關峽口而得名“懸壁長城”。順城牆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地,陡峻處如攀絕壁,頗似北京八達嶺長城,有詩讚雲:“萬裏長城萬裏長,迭障黑山暗壁懸”。
長城博物館
位於嘉峪關市新華南路西側,建成於1988年底,於1989年10月正式開館,是我國第一座全麵、係統地展示長城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
長城博物館占地麵積12.312平方米,陳列麵積1.766平方米,主體建築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內設7個展廳,以“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為主體,集中國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長城研究成果於一體,將從戰國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裏的長城構築史,作圖表模型,文字版麵,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遊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陳列內容分“春秋、戰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