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1 / 3)

民俗風情

戴頭

流行於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的婚姻風尚,即結婚典禮舉行第二天女子必經的儀式。這一天,將第一副用珊瑚、瑪淄、海貝等裝飾物製成的寬約5寸、長約3尺的頭麵係在待嫁女子的發辮上。頭麵是裕因族婦女係於發辮的裝飾品。頭麵一般分為3條,每條重達3-3.5公斤。頭麵用長條型硬板布牌製成,每條分為4段,每段之間用銅環連接,每段圖案不同,珍貴的裝飾品由彩色絲線鑲嵌、編織而成。其發辮梳為3條,左右發辮由耳後垂於胸前,另外一條垂於背後。戴頭麵時,請來專門的歌手在一旁唱《婚禮歌》,即《戴頭麵歌》。

唱過《戴頭麵歌》之後,則由新娘的舅舅、客人與代表新娘的歌手對唱,歌詞大意是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及對新娘即將離開娘家心情的勸解和安慰等。邊唱送別歌,邊由東家給送親的主要客人敬上"上馬盅"酒,伴娘將新娘扶持到馬背或駝背上,並由新娘的姐、妹或嫂一人陪同新娘騎一匹馬或一峰駱駝。戴頭的當天或次日由女方的親朋好友送姑娘到男方家完婚。新娘戴頭的時間和係頭麵的人(均為婦女),都要請喇嘛算勢而定,一般是在清晨進行。

剪鬃儀式

裕固族在馬駒滿周歲第一次剪鬃時舉行的隆重儀式,表示馬駒已經長大。畜牧業在裕固族社會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故對牲畜愛護有加,尤其對馬駒視同掌上明珠,馬匹是其財富的象征。當馬駒滿周歲進行第一次剪鬃時,要舉行隆重的剪鬃儀式。該儀式內容主要包括:選定剪鬃的日子,一般在農曆四月十一日,請來親朋好友,為給馬駒剪鬃做準備工作。在正式剪鬃前,用炒麵疙瘩在盤裏壘成一個5-7層的小塔,並在小塔上澆注酥油,象征著既有中心也有四麵八方。在剪刀上係上哈達。準備工作完備後,將馬駒牽來,請既會剪鬃又能歌唱的人手拿剪刀,一邊唱者《剪鬃歌》,一邊在馬駒的鬃毛上抹酥油,隻剪下一縷馬鬃奉獻給神。其他客人也要邊唱歌邊剪鬃。主人將剪下的馬鬃收藏起來作為紀念。《剪鬃歌》詞的大意是:

你的鬃毛如油一樣光亮,你的體格似山一樣雄壯;

高山峻嶺是稱生活的草場,河流是你飲水的地方。

你的眼睛如閃閃的明珠,能辨別千裏以外的方向;

你的耳朵像尖尖的蘆葦,能聽見四麵八方的聲響。

你剛勁有力的四蹄,飛奔在遼闊的草原上;

你剽悍駿美的身軀,沐浴著燦爛的陽光。

歌聲動聽悠揚,吸引著行人和鄰居前來觀看剪鬃儀式。剪鬃儀式結束後,主人便盛情款待客人。客人暢懷痛飲,借酒助興,向主人道吉祥如意的賀詞,稱讚主人有如此的駿馬,將來一定會騾馬成群,牛羊滿圈。然後主人騎上剛剛剪過鬃毛的馬駒在草原上奔跑,表示馬駒已經長大;經過帳房時,都會受到人們的稱讚和良好祝願。

剃頭儀式

裕固族在孩子3個月或周歲或3周歲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儀式內容包括剃頭和起名等。

裕固族傳統認為,給孩子剃頭,就如同給馬駒剪鬃一樣,馬駒剪鬃後才算馬,才能乘騎,同樣,孩子剃頭後才成人,才能長命。裕固族的剃頭儀式舉行的時間和內容因地而異。下麵介紹的是一般情況。剃頭前,家長請喇嘛或德高望重的老人選定剃頭的時辰,大部分選在農曆初一和十五的中午進行。在進行剃頭儀式的這一天,請來喇嘛誦長壽經,然後根據喇嘛教經典取名。如果進行剃頭儀式的孩子是家裏的頭胎,其儀式就顯得更加隆重,客人要前來贈送禮品,主人也要盛情款待客人。其中孩子的舅舅和高齡的長輩所送的禮品最重,往往送一匹3歲的馬駒或一頭2歲的牛犢。作為饋贈孩子的禮品牲畜,都要做專門的記號,其屬於孩子的財產。

正式剃頭前先得進行儀式。首先由孩子的母親將孩子抱到或領到舅舅和年齡最大的長輩麵前行禮,老人和舅舅撫摸著孩子的頭說:給你金馬駒、白乳牛。這時由一人端來盤子,盤子裏有一把剪刀、一碗奶、酥油和一個用酥油糌粑做成的圓圈;將盤子首先端在舅舅麵前,將酥油糌粑圈套在孩子的頭上,由舅舅第一個開剪,男孩從左邊開始,女孩則從右邊開始,剪一綹頭發放在盤子裏,再用手蘸酥油點在孩子的額頭上,再抹到孩子的嘴裏,同時口念吉祥語,並答應給孩子小牲畜。緊接著其他參加剃頭儀式的人依次剪發,先剪左右兩邊,再剪中間和後邊。在剪發時,均唱祝福歌,並表示向孩子贈送禮品。再後大家一起唱《保爾德埃》,即祝福孩子長壽歌。歌詞大意是:

今天的日子像太陽一樣光芒四射,舅舅和親友們都來到。

娃娃成長托大家的福,牛羊滿圈,馬駒歡跳。

用金剪刀剪頭發,娃娃如同金子般光亮美好;

用銀剪刀剪頭發,為娃娃帶來金銀財寶;

用鐵剪刀剪頭發,娃娃長成鐵疙瘩。

祝娃娃長命百歲,幸福到老。

眾人興高采烈地一邊唱歌一邊擊拍,也有人載歌載舞,氣氛熱鬧非凡。客人依次剪過頭發後,再由舅舅用剃頭刀把頭發剃光,隻是在頭頂還留下一撮頭發,是專門為沒有到來的客人留的。剃頭儀式結束後,開始用酒肉招待客人。

裕固族婚姻

裕固族嚴禁同姓同戶族之間通婚,實行戶族外婚製。裕固族每個戶族的名字,就是本戶的姓。即使不是同一戶族,不同輩分的人之間也是不能夠通婚的,違者不但要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而且還會受到被驅除出部落的懲罰。以前,男女之間的通婚還講究門當戶對。沒有兒女的家庭比較普遍的是養女婚,為了有人繼承家庭財產,也是為了將來年老後有所依靠,抱養小女孩,等女孩長大戴頭後,隻能招贅,不能出嫁。

裕固族婚姻的締結儀式複雜,主要有三個步驟。一般是男孩子15-17歲時,其家人便邀請媒的帶上酒和哈達等禮品到女方家提親。許親前,要請來喇嘛占卜打封,主要看男女雙方是否生辰相克,相克則不再提婚。當女方同意許親後,雙方家庭便商議彩禮。按習俗過彩禮時必須是雙日,忌諱單日。女方一旦收下彩禮,就意味著已經訂婚。訂婚之後,就開始商討結婚的時間,選擇婚日,用十二屬相卜算,忌諱在鼠日、狗日或男女雙方屬相日舉行婚禮。舉行婚禮的日子同樣要選擇在雙日而忌諱在單日。裕固族的婚禮要分3天舉行。第一天為開龍,在女方家舉行,女方家宴請客人,為出嫁女戴上頭麵,出嫁女戴上頭麵後,隻能在帳房裏麵用布將其遮蔽起來,不可讓別人看見。

這時,便由出嫁女的舅舅、客人和代表出嫁女唱歌的人,對唱歌曲,這實際上成為一種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第二天為送親、娶親日。當浩浩蕩蕩的送親者快到男方家時,由送親隊長陸續三次派善騎馬者4人或6人縱馬試圖踏毀男方專門為新娘設置的帳房,而男方家則派人全力以赴保護好帳房,絕不允許送親的馬匹接近或踏毀帳房。新娘到達男方家的當天,隻能被安排在小帳房內,不能夠進大帳房。第二天清晨,新娘才被迎接到大帳房內舉行新郎、新娘見麵儀式,新郎得用紅柳條製作的弓箭向新娘身上連射3箭,射中意味著吉利,如不中則為不吉利。婚後第三天為回娘家日,新娘由新郎和女親屬陪同前去,一般是當天必須返回男方家。

舊時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比較盛行一種婚姻儀式。帳房戴頭婚,裕固族語稱為"楊恩開擺"。

裕固族姑娘在奇數年齡15歲或17歲時,要進行隆重的戴頭儀式。如果姑娘還不準備出嫁,父母就專門為她立一頂小帳房,並將事先準備好的頭麵掛在大帳房的帳杆上,供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欣賞。進行戴頭儀式的具體時間,一般由喇嘛根據姑娘的屬相和生辰選定。屆時,請來喇嘛念經,由兩位婦女在大帳房內客人麵前給姑娘戴上頭麵,改成成年婦女的妝梳。

這時姑娘給每一位客人敬一碗酥油奶茶後,使用帽子遮住自己的臉不再說話,由為其戴過頭麵的婦女將姑娘接到小帳房內,直至下午客人全離開後才回到大帳房。帳房戴頭儀式後,一般要給姑娘戴頭麵的兩位婦女一定的禮品,表示感謝。如果家貧沒有能力請客和喇嘛,便在農曆臘月初八天剛亮時,在大帳房內給姑娘戴上頭麵,隻請來少許近親參加。姑娘戴頭以後便有了社交自由,可以在社交場合、勞動活動或喜慶節日中與男子接觸,姑娘如果找到意中人,即使將其帶到小帳房內同居並生兒育女也不會受到非議。男女雙方誌同道合者,可以長期生活在一起者,所生子女稱男子為"穀依",即姨夫;如果男女雙方感情比較疏遠或隻是臨時性居住的話,所生子女稱男子為-"巴巴",即叔叔。

姑娘戴頭後,一般在初立的帳房居住一段時間,雙方關係不太穩定;當生了一個孩子以後,兩者的關係才會相對穩定下來。帳房戴頭後的婦女,有的同一個男子白頭偕老;有的中途發生感情變故,離異後再與其他男子同居者;也有中途或被男子遺棄或遺棄男子者。帳房戴頭的婦女不受男子的約束,在家庭中的地位高於男子,所生子女隨母姓,財產繼承也以母係為主。帳房戴頭婚一般不需要財禮,花費比較少,舊時貧苦牧民多到戴了頭的婦女帳房同居。這種女不嫁、男不娶,家庭中以女性為主的婚姻形式,主要是由於包辦婚姻開支龐大、恐懼男女雙方婚變、社會爭奪勞動力等因素造成的,是古老的母係氏族婚姻的殘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包婚姻、童養媳、小女婿和帳房戴頭婚,逐漸被裕固族人所拋棄,自由戀愛婚姻家庭成為普遍情況。

哈薩克族的婚禮習俗

哈薩克族的婚禮主要分為慶婚、定婚和娶婚等3種儀式。(1)慶婚:男女青年一旦相好,就要舉行3天時間的慶賀活動,按照伊斯蘭教的規矩進行,男女雙方家長都要宰馬殺羊招待客人。(2)定婚:男女雙方舉行完慶婚活動後,男方要給方贈送綢緞等物--"馬韃子",同時要給女方紮三角方巾--"特特",或戴貓頭鷹羽毛--"烏克"。這時,女方可以向男方索要見麵禮,女方也給男方回禮。定婚儀式舉行以後,男方就可以公開來去女方家。(3)娶婚:這是哈薩克族婚禮的最後一個環節,新郎在親友的陪同下前去女方家迎親,文方家要盛情款待客人,並舉行隆重的送親儀式。新娘子由家中嫂子或其他婦女陪同,走親訪友,辭行告別,並且邀請參加自己的婚禮,這就是"塔尼蘇"。新娘向父母等親人告別時要唱《考而斯》,歌詞大意是:

可愛的家鄉,親愛的人們,為啥非要我離開你們?

一匹小紅馬能拴住,為啥就不能把我留住?

新娘子和親友們一邊擁抱哭泣一邊唱《考而斯),離別之親情令人感動。新娘在向婆家去時必須騎素紅公馬,馬鞍裝飾華麗,攜帶禮品。男方迎親時要舉行多種儀式。其中包括與送親者進行的對唱。

進行婚禮儀式時,首先進行揭麵紗--"別塔複爾",儀式由一個機智幽默、能即興吟唱又與新郎同輩的年輕人主持,另外選一個同部落的小夥子,先從氈房柵欄縫裏跳進去,再奪門而出,伴娘們追趕毆打,或用鍋灰將此小夥子的臉抹黑,盡情歡樂,表示保護新娘。這時新娘放聲歌唱,傾吐對家鄉和親人的眷戀,以及對未來生活階憧憬。歌詞大意是:

遠方的草原吆,像不像我的家?

我的新房子吆,又安置在何方?

未來的父母是不是慈祥?未來的丈夫是不是熱心腸?

然後新郎用馬鞭輕輕將新娘的麵紗挑開,新郎將馬鞭上係的布條子,分給賓客,表示吉祥如意。麵紗揭開後,眾賓客共同唱《揭麵紗歌》,以引逗新娘,歌詞大意是:

好新娘,你比草原花兒還漂亮。

你要早早起床,莫貪睡多照陽光。

提水燒奶茶,料理家務事,尊老愛幼記心上。

進行婚禮的這一天,還要舉行盛大的賽馬會,進行刁羊比賽,姑娘追等活動。夜幕降臨後,是婚禮的高潮時刻,男女進行對唱,一般是通宵達旦。

哈薩克族實行一夫一妻製,自古以來不與同部族通婚,如果通婚,也必須過7輩後方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哈薩克族存在買賣婚姻,有的屬於牛馬交換,彩禮有用77匹馬,最少著也得10匹馬。一些貧困牧民因為無力承擔高昂的聘禮,隻好采取"換門親"的婚姻形式。哈薩克族的婚姻製度是終身製,時至今日哈薩克族中的離婚現象仍然比較少見。

哈薩克族“齊裏達罕禮”

這是專門為剛誕生的小孩和產婦舉行的慶祝活動。每當嬰兒降生後,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要陪伴嬰兒和產婦守夜,舉行的娛樂活動往往通宵達旦,親朋好友及鄰居均在孩子生下的第一個晚上前來表示慶賀,一般要饋贈綢緞、小孩衣物、包爾薩克、奶疙瘩、油餅和糖果等等,所饋贈禮品或其中的一種或數種,既根據與主人的關係遠近和經濟狀況,同時還要遵循禮尚往來的原則。主人請客人吃"哈勒加",哈勒加是專門為產婦宰的羊,哈薩克族人認為,哈勒加最香。

嬰兒滿月後舉行"滿月禮",一般是在嬰兒臍帶長好後進行,當嬰兒肚臍脫落痊愈,就給嬰兒隔天洗一次澡,一邊洗澡一邊口念詞,主要內容是祝孩子快快長大。這樣一直洗澡40天為止,就叫洗滿月澡。孩子長到2-3歲時,就要給孩子進行第一次理發,這就是"剪發禮",意味著孩子開始長大的第一步。在舉行剪發禮時,孩子要穿上新衣服,剪去胎發。這一天要設宴請客,燃放鞭炮,以表示慶賀。孩子5-7歲時舉行"割禮",就是將孩子生殖器外的包皮切開。與剪發禮一樣,割禮也被認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舉行割禮之日,親友們為孩子饋贈羊羔、牛犢等營養價值比較高的食品,前來慶賀。割禮是一種有利於孩子生理健康的習俗。

裕固族喪事禁忌

裕固族人信仰藏傳佛教,故其喪事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送葬因地而異,有火葬、水葬和天葬。人去世後,一般先對死者換衣整容,將屍體捆紮成胎兒形狀,將其稱為"圓寂"。然後將屍體放進白布口袋,麵西或西南停屍,忌諱其他方向,再從帳房頂端至地麵掛一幅白色吊簾。從此以後,不允許在帳房內放聲嚎哭,不允許發出巨響,不允許貓、狗進入,隻允許死者一兩個生前好友守靈。出擯和埋葬一般在深夜悄悄舉行。出殯時死者無論人背或馬馱,均要使其麵部朝上,沿途忌諱遇見閑雜人,認為遇見生人不吉利。送葬人員主要以死者的兒子及親朋好友數人為宜,其幼子及婦女不能夠參加送葬。實行火葬的裕固族人,對產婦和因傳染病而死亡者,忌諱火葬,而是先將屍體掩埋在1米多深的偏窯內,等3-5年以後,再將屍體取出後舉行火化埋葬。12歲以下的孩子去世則一次掩埋在地下,不再舉行第二次火化。實行天葬的裕固族人,將死者置於開葬場,任老鷹將屍體吃淨,如果屍體沒有被老鷹吃淨,則認為死者沒有升天,家屬再次請喇嘛念經超度。人死後,為了表示哀悼心情,其家人在49天內,男子不能理發,女子不能梳頭。

裕固族服飾

裕固族服飾頗具地方民族特色。裕固族男子一般穿高領左大襟長袍,係紅色或藍色腰帶,頭戴圓筒平頂錦緞鑲邊的白色氈帽或禮帽,穿高筒皮靴。有的地區的老人則流行穿短領白褐子鑲黑色邊的長袍,衣襟下邊開小權,外套是馬蹄袖的短褂。男子一般左耳戴碩大耳環,腰帶上掛有腰刀、火鐮、火石、小佛像、酒壺、鼻煙壺、煙袋等。短煙袋斜插在胸前,長煙杆煙嘴向下插入脖子後麵。男子一般留著長辮子,並將有絲線辮稍的發辮盤在頭頂上。裕固族婦女與男子一樣也穿高領長袍,不同的是外套坎肩,穿布靴;係紅、紫、綠色腰帶,腰帶兩端垂於腰後兩側;戴喇叭形紅纓帽或用芨芨草編製的帽子,帽簷上縫有兩道黑色絲條邊,後沿微翹,前沿平伸,帽頂上裝飾著紅線穗子,有的還裝飾著各種花紋。少女梳有5條或7條發辮,並在寬沿圓筒平頂帽上加一圈紅色珠穗。盛妝婦女的帽頂上垂大紅的彩絡。已婚婦女一般佩戴長帶形的頭麵,也就是先把頭發梳成3條大辮,其中1條在背後,另外2條在胸前。頭麵也分3條係於發辮上,每條又分為3段,之間用金屬環子連接起來,上麵鑲有銀牌、珊瑚、瑪瑙、珍珠和貝殼等裝飾品,構成的圖案非常漂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裕固族貧富戶之間的服飾質量差別相當大。富戶男子一般身穿羊羔皮大衣,婦女戴的頭麵大而長,頭飾講究,上麵的裝飾品有珍珠、瑪瑙、珊瑚等,重量高達3-4公斤左右。貧窮牧民的男子一般隻穿粗糙的褐子和氈片製作的衣服,婦女戴的頭麵小而短,裝飾品簡單、樸素,重量也較富戶的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