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曆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始了我國行政製度的新階段。在摧毀舊政權以後,黨和人民政府總結了革命根據地行政建設的經驗,結合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省、專區(州、市)、縣(市、區)三級地方行政體製。
1949年8月甘肅省解放以後,即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岷縣、定西、臨夏、酒泉、武威、張掖、蘭州11個分區(專區、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於西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1950年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1954年根據內務部的通知精神,將撤銷的定夏省合並於甘肅省。1955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更名為“甘肅省人民委員會”。以後,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定,1958年劃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歸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文化大革命”中,省人民委員會更名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複改為甘肅省人民政府。
1950年到1957年,根據中央緊縮機構和關於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指示精神,對部分區劃進行了一些調整,先後成立了天祝、東鄉、肅北、涇源、肅南、廣通、卓尼、張家川、阿克塞等一批民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自治縣)。1950年撤銷張掖、岷縣專區以後,全省專區數由11個減為9個,縣由73個增加到86個,區公所達到503個,鄉3862個,街公所64個。縣的建製比較大的變動是:撤銷洮沙、曲子縣,成立天水、平涼、臨夏3市(縣級)和東鄉、天祝自治區(縣級)。夏河縣和卓尼自治區(原卓尼設治局)改為省轄。1953年,增設甘南、西海固兩個專區級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全省仍設置11個專區、86縣、687個區公所、58個街公所。1954年,因寧夏省合並於甘肅省,增加了銀川專區、河東回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蒙古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3個專區、16縣,又新成立了南裕固族自治區、阿克塞哈族自治區、碌曲行政委員會、瑪曲行政委員會、舟曲行政委員會,全省達到14個專區、107個縣、775個區公所,5810個鄉、179個街公所。1955年,慶陽、平涼專區合並為平涼專區,張掖、酒泉專區合並為酒泉專區;撤銷臨夏專署,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增設玉門市(縣級);改蒙古自治區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西海固自治區為固原回族自治州、河東回族自治區為吳忠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區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同時,改額濟納旗、涇源、東鄉、肅南、張家川、天祝、阿克塞、肅北等少數民族自治區為少數民族自治縣。改卓尼自治區為卓尼縣,舟曲、碌曲、瑪曲3個行政委員會也分別改為縣。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劃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及屬叮口、阿拉善旗和由張掖專區代管的額濟納旗自治旗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撤銷鼎新縣,以其原行政區劃歸金塔縣。這樣,到1957年,全省共設11個專區、103個縣,306個區公所,2759個鄉,76個鎮,93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到1965年,特別是1958年,全麵調整區劃,大規模地並縣,所有區、鄉一律改建為人民公社。同時,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決定,將銀川專區的銀川市、賀蘭、永寧、寧朔、平羅、惠農、中衛、中寧、陶樂縣,吳忠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吳忠市、金積、靈武、同心、鹽池縣,固原回族自治州及所屬的西吉、海原、固定原縣,平涼專區的涇源回族自治縣和隆德縣,共3個專區(自治州)、19個縣(市、自治縣)劃歸牛寧夏回族自治區領導。撤銷武都專署,以其原轄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劃歸天水專署;設立白銀市(劃皋蘭、靖遠部分區域歸其所轄,委卯定西專署代管);撤銷臨澤(並入張掖、高台縣)、崇信(並入華亭縣)、兩當(並入徽縣)、華池(並入慶陽縣)、漳縣(並入武山縣)、景泰(並入皋蘭縣)、會川(並入渭源縣)、玉門(並入玉門市)、莊浪(並入靜寧縣)、靈台(並入涇川縣)、華亭(並入平涼市、涇川縣)、平涼(並入平涼市)、正寧(並入寧縣)、合水(並入慶陽、寧縣)、渭源(並入隴西、臨洮縣)、永登(劃歸蘭州市)、皋蘭(劃歸蘭州、白銀市)、天水(並入天水市)、康縣(並入武都、徽成縣)、甘穀(並入武山縣)、宕昌(並入武都、岷縣)、古浪(並入天祝縣)、民樂(劃歸山丹)、張掖(劃歸張掖市)、卓尼(並入龍迭縣、臨潭縣),撤銷西和、禮縣,合並設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設立徽成縣,撤銷酒泉、金塔縣,設立酒泉市,撤銷永靖、臨夏縣,以兩縣劃劃歸臨夏市,撤銷廣河、康樂縣,以縣區劃歸和政縣,撤銷碌曲、瑪曲縣,設立洮江縣,撤銷清水、張家川同族自治縣,設立清水回族自治縣,撤銷臨夏市,設德烏魯市,經過調整,到1958年底,全省共設7個專區(州、市)、42個縣(市、自治縣、區)、574個人民公社、62個街道辦事處。行政的這種狀況一直到1960年基本沒有變化。
1961年到1965年,根據中央關於調整、整頓、鞏固、提高的方針,從本省實際情況出發,對行政區劃重新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同社會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幹部的經營管水平相適應。1961年適當劃小了人民公社的規模,陸續恢複了1958年撤並的專、縣,恢複酒泉、武威、慶陽、武都4個專區,增設臨洮專區(轄臨洮、渭源、岷縣、漳縣4縣)。到1962年全省專區(省轄市、自治州)由1958年的7個增加到13個,即蘭州、白銀、慶陽、平涼、天水、武都、定西、臨洮、武威、張掖、酒泉、臨夏、甘南;縣(市、自治縣)由42個增加到81個。區公所由1957年的306個減為6個,人民公社由1958年的574個增加到1935個,恢複了56個鄉、10個鎮,有街道辦事處79個。1963年,又撤銷臨洮專區和白銀市。這樣,省轄專區數減為11個,縣仍是81個。1964年,撤銷了平涼、酒泉、臨夏(暫緩執行)3市,恢複平涼、酒泉、臨夏3縣,縮小了蘭州、天水市的效區。專區和縣的總數沒有變。1965年,增設嘉峪關市(省轄市),以酒泉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各一部分行政區域為嘉峪關市的行政區域。全省共有12個專區(自治州、市)、81個縣,32個巨公所、1559個人民公社,88個街道辦事處。
1966年到1976年,區劃隻是個別調整。從1968年1月開始,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改為“甘肅省革命委員會”,1969年各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革命委員會。同年,根據中央《關於變更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劃的規定》,將內蒙古自治區巴顏淖爾盟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族劃歸甘肅省後,全省設縣(市、區、旗)83個。1970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嘉峪關市劃歸酒泉地區領導;將武威地區所轄的永登縣、定西地區所轄的榆中縣、皋蘭縣劃歸蘭州市領導。1971年經中央、國務院批準,將嘉峪關地區指揮部、嘉峪關市、三九公司合並成地區一級的市。到1972年全省共有12個地、州、市,84個縣(市、旗、自治縣、區)。1973年撤銷臨夏市。到1975年,全省共設12個地、州、市,82個縣。
1977年到1985年,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對行政區劃作了適當的調整。1979年,改甘肅省革命委員會為“甘肅省人民政府”,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地區行政公署”(州、市為人民政府)。同時,根據中、國務院的決定,將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調整後全省設12個專、州、市,80個縣。1981年,設置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設立金昌市(當年成立了籌備會,1982年9月1日正式成立金昌市),全省專署、州、市共13個,轄81個縣。1983年,為了使鄉鎮的領導體製適應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需要,開始進行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試點工作。同時撤銷平涼縣,恢複平涼市,以平涼縣的行政區域為平涼市的行政區域;恢複臨夏市,以臨夏縣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包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的行政區域。經調整,全省設13個行政公署(州、市),82個縣。1984年3月,全省完成了政社分設、建立鄉人民政府的工作,鄉鎮以下普遍成立了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到年底,全省設鄉鎮1532個,村民委員會17471個,村民小組100641個。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製,天水市升為地級市,下設秦城區(以原天水市和撤銷的天水縣的中梁等17個鄉的行政區域為秦城區的行政區域)、北道區(以原天水縣的渭南等22個鄉和北道鎮的行政區域為北道區的行政區域),並將原天水地區的秦安、武山、甘穀、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劃歸天水市管轄;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地區行政公署由武都遷駐成縣),將原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目、兩當劃歸隴南地區,隴南地區共轄成縣、康縣、文縣、武都、宕昌、西和、禮縣、徽縣、兩當等9縣;成立白銀市(地級),將蘭州市的白銀區和皋蘭縣的強灣、武川、水川3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白銀區,將靖遠縣的寶積鎮和寶積、水泉、共和、種田、複興等5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平川區。同時將定西地區的靖遠縣、會寧縣和武威地區的景泰縣劃歸白銀市管轄。將原天水地區的漳縣和武都地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地區管轄。撤銷張掖縣,設立張掖市(縣級),以原張掖縣的行政區域為張掖市的行政區域;撤銷酒泉縣,設立酒泉市(縣級),以原酒泉縣的行政區域為酒泉市的行政區域;撤銷慶陽縣的西峰鎮,設立西峰市(縣級),以慶陽縣的西峰鎮和溫泉、什社、後官寨、顯勝、肖金、陳戶、董誌、彭原等8個鄉為西峰市的行政區域。經過調整,1985年全省共設14個行署(州、市),轄86縣(自治縣、市、區)。
民國時期
辛亥革命以後,廢除了清代的府、州、廳製。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製。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甘肅共設7道,下轄77縣,即蘭山道(治皋蘭縣,清蘭州府地)、寧夏道(治寧夏縣,清寧夏府地)、西寧道(治西寧目,清西寧府地)、涇原道(治平涼縣,清平涼、秋陽府、涇州、固州、化平川廳地)、渭川道(治天水縣,清秦、階二州地)、安肅道(治酒泉縣,清肅州、安西二州地)、甘涼道(治武威縣,清甘、涼二州地)。1914年,改省的長官民政長(民國初期稱都督)為巡按使,道的長官道尹為觀察使(後改稱道尹),次年,又改巡按使為省長。
北伐戰爭以後,民國16年(1927年),廢除道的建製,改縣的行政長官知事為縣長。隨著軍閥混戰局麵的結束,國民黨政府對行政製度作了一些調整。1928年,劃甘肅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樂都、循化、貴德、巴燕、湟源等7縣,另建青海省;同時劃甘肅寧夏道屬之定夏、寧朔、靈武、鹽池、平羅、中衛、金積、豫旺(原鎮戎縣,今固原縣)等8縣和寧夏護軍使所轄的阿拉善額魯特、額濟納土爾扈特2部地,成立寧夏省。區劃調整分置以後,甘肅省轄64縣,1929年增置到68縣,增設了永靖(1929年析臨夏縣地設置)、和政(1929年析臨夏、臨洮縣地置)、康縣(1928年析武都縣地置永縣,後改康縣)等縣。後來,在少數民族地區原設拉卜楞設治局(1926年析循化縣地設置,1928年改為夏河縣)、康樂設治局的基礎上,又陸續增置洮西設置局(1932年置)、卓尼設治局(1937年置)、肅北設治局(1938年置)。
從1934年開始,甘肅省在縣的行政建製之上,又新設立行政督察專員,作為省的輔助機關。這是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產物,其目的在於推行和強化法西斯統治,鎮壓各族人民的革命運動。1934年開始在皋蘭、固原、臨夏等地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後陸續增設。到1944年增加到9個,即:岷縣(第一)、平涼(第二)、慶陽(第三)、天水(第四)、臨夏(第五)、武威(第六)、酒泉(第七)、武都(第八)、臨洮(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至解前夕,甘肅省共設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71縣、1市(蘭州市,1941年正式設市)、3局(卓尼、肅北設治局、湟惠管理局)。
大革命時機,甘肅就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1932年3月,正寧縣四村塬周圍72個村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建立了我省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成立了中共甘寧青特委。1933年3月,建立中共陝甘邊特委。不久,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於1934年11月在華池縣荔原堡誕生。接著華池、慶北(1936年與華池縣合並)兩縣也成立了蘇維埃政府。紅軍長征進軍甘肅,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宕昌縣境,通過渭河封鎖線,召開哈過鋪、榜羅會議,一、二、四方麵軍三大紅軍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進一步促進了陝甘的革命活動。1935年11月,根據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定,陝甘邊區根據地劃為陝甘省。1936年7月,改陝甘省為陝甘寧省,駐地遷往甘肅曲子,轄區在甘肅境內的有華池、環縣、曲子、固北、赤慶、定環等縣。1937年1月,中共關中特委派代表與國民黨代表談判,將正寧、寧縣“一分為二”,國民黨在其白區設兩個縣,共產黨在紅區設新寧、新正縣,隸屬關中分區。同年,陝甘寧省劃分為三邊分區和慶環分區。慶環專署轄華池、曲子、固北(後並入環縣)、赤慶(後並入華池)、環縣、定環(後分別並入環縣和定邊)6縣,另在原統戰區設陝甘寧邊區隴東辦事處,領導慶陽、合水、鎮原、寧縣的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3月,慶陽、合水、鎮原3縣正式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4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建立隴東分區,在慶陽設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6縣。1949年6月,寧縣、正寧兩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
宋元明清時期
宋金遼時期,行政區劃大體是路、州(府)、縣三級製。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10道為15路(後增為26路),甘肅屬陝西路。但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後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製。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分陝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鹿延4路(前3路在甘肅境)。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增置熙河路。後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本省的轄區有慶陽府、環州、銀州、寧州。秦鳳路(治秦州,今天水市北道鎮),轄秦州、成州、鳳州、階州、渭州、涇州、原州、會州、熙州、河州、鞏州(原為通遠軍)、岷州、蘭州、洮州、西寧州、德順軍(今靜寧縣)、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軍,在宋代設於軍事安衝之地,係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11世紀初葉,黨項族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崛起,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年之久,後為蒙古所滅。
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占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金朝,在甘肅境置4路、16州(府)、50個縣。鳳翔路(治鳳翔府,今陝西省鳳翔縣),領德順州(宋為德順軍,但轄區擴大,包括今靜定、莊浪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隆德縣西北部)、平涼府、鎮戎州(原鎮戎軍)、秦州。慶原路(治慶陽府,今慶陽縣),領慶陽府、環州、寧州、原州、涇州。臨洮路(治臨洮府,今臨洮縣),統轄臨洮府、積石州(原為積石軍溪哥城)、洮州、蘭州、鞏州(今定西、隴西、通渭縣)、會州(今靖遠縣)、河州。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製。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裏(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管轄所屬路、州、府的政務。在我國行政史上,首創行省製度。行省創建之初,係中央最高一級建製。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肅正式設省,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長官為平章政事),簡稱甘肅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張掖市)。省轄7路、5個直隸州、4個府、22屬州、24縣。省境東部地區屬陝西行省。另外還置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主掌監察,隸屬於陝西諸道行禦史台。屬甘肅行省的有甘州路、永昌路(原涼州)、肅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寧夏府路、兀刺海路。2個直隸州是:山丹州(元初為阿隻吉大王封地,至元二十二年升為州)、西寧州。5個屬州是:西涼州(隸屬永昌路)、瓜州(隸屬沙州路)、靈州(隸屬寧夏府路)、鳴沙州(隸屬寧夏府路)、應理州(隸屬寧夏府路)。省境東部隸屬於陝西行省的有:涇州、開成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應浪州、河州路(屬土番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洮州、岷州、鐵州(今岷縣東)、鞏昌等處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秦隴、寧、環、金、蘭、會、徽、階、成、靜寧、寧西、鎮遠、西和等州)。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製。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轄甘肅)。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鑒於行中書省職權太重,為防止唐末出現的方鎮割據局麵,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廢除行省製,在原行省的基礎上,設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司法、行政、軍事分立,各不統屬,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長官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掌軍事。全國共設13布政使司,加上兩京即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共15個政區(簡稱司,俗稱省),實行省、府(州)、縣三級製。甘肅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原甘肅境內共設置5府、9州(隸屬於府)、50縣。5府是慶陽府、平涼府、鞏昌府、臨洮府、靈州(直隸州)。9個屬州是:寧州(隸屬慶陽府)、涇州、靜寧州、固原州(以上3州屬平涼府)、秦州、階州、徽州(以上3州屬鞏昌府)、蘭州、河州(以上2州屬臨洮府)。除府(直隸州)、屬州、縣外,還設有衛、所。按照明的定製,衛、所設於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後來在邊境地區衛、所也兼理民政。甘肅境共設21衛、9個千戶所,即洮州衛(故治在今臨潭縣東)、岷州衛(今岷縣)、寧夏衛、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今寧夏寧朔縣)、寧夏後衛(今寧夏靈武縣東南)、寧夏中衛(今寧夏中衛縣)、靖虜衛(今靖遠縣,以上屬陝西都指揮使司)、甘州左衛(今張掖市)、甘州右衛(今張掖市)、甘州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肅州衛(今酒泉市)、山丹衛(今山丹縣)、永昌衛(元為永昌路)、涼州衛(今武威市)、鎮番衛(今民勤縣)、莊浪衛(今永登縣南)、西寧衛、沙州衛(今敦煌縣西,以上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赤金蒙古衛(今玉門西北赤金堡)、罕東衛(今酒泉市西南)。9個千戶所是:西固城守禦千戶所(岷州衛)、靈州守禦千戶所、興武守禦千戶所(寧夏衛)、韋州守禦千戶所(寧夏衛)、平虜實禦千戶所、碾伯守禦千戶所、鎮夷實1禦千戶所(寧夏衛)、古浪守禦千戶所、高台守禦千戶所。另外,屬於明朝九個重鎮的有: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甘肅(今張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製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製。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1664年)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隴西)。康熙六年(公元1647年)改陝西右布政使為鞏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將治所從鞏昌移至蘭州。清代的省製雖因襲明製,但進一步完善,其特點是有了主持一省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巡撫(巡撫之製始於明朝,但無一定之轄區),巡撫之上設有總理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的總督,且省內設有管理各種事務的司道。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肅巡撫(原駐寧夏,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遷至蘭州),以陝北總督行巡撫事,並遷陝甘肅督置至蘭州。當時甘肅轄區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寧夏一部分外,大體上和今甘肅的境域相同。可以說甘肅的行政區域,奠定於兩漢,正式於元代,完成清朝。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從甘肅分出新疆單獨建省。侖置以後的甘肅省轄8府6直隸州、1直隸廳、61縣。8府是:蘭州府、平涼府、鞏昌府、慶陽府、寧夏府、西寧府、涼州府、甘州府。6直隸州(與府同級)是:涇州、固原州、階州、秦州、肅州、安西州。1個直隸廳(與府同級,在省數民族聚居地區設置,不領縣),即化平川直隸廳(平涼、華亭、固原、隆德4州縣地)。除了直隸廳,全省還設8個屬廳(散廳,隸屬於府,不領縣);洮州廳(屬鞏昌府,今臨潭縣)、莊浪廳(屬涼州府,今永登縣南)、撫彝廳(屬甘州府,今臨澤縣)、寧靈廳(寧夏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貴德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貴德縣)、循化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丹噶爾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湟源縣)、巴燕戎格廳(屬西寧府,今青海省化隆縣)。另外,青海北部的額魯特蒙左部5部29旗,南部藏族40個土司,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西寧辦事大臣受甘肅省節製。清朝在地方也設有監察區。甘肅省的監察區是6道:平慶涇固化道(治所平涼府)、甘涼道(治所甘州)、安肅首(治所安西州)、鞏秦階道(治所秦州)、寧夏道(治所寧夏府)、寧道(治所西寧府)。
隋唐五代時期
隋初,隋文帝為改變南北朝時期州、郡、縣三級體製過於分散的狀況,根據“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裁並州郡,取消郡一級建製,實行以州統縣,使東漢末年以來實行的三級地方政製,重新恢複為州、縣兩級製。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為郡,以郡統縣,並分郡為上、中、下三等。另設司隸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監察。經裁並,省境共設16郡、76縣。同北周時相比,裁抗了22個州、40個郡、28個縣。當時設置的16個郡是:安定郡(今平涼地區一部和鎮原縣)、北地郡(今慶陽地區一部和陝西省彬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北)、弘化郡(今慶陽地區東北部)、平涼郡(今平涼地區西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一部)、天水郡(今天水市部分地區)、隴西郡(今定西地區一部和秦安縣東北部)、金城郡(今蘭州市、臨洮縣)、包罕郡(今臨夏大部、臨洮縣南部和青海省樂都縣南部)、武威郡(今武威地區一部和永登縣南部)、張掖郡(今張掖地區一部和酒泉縣)、敦煌郡(今敦煌、安西和玉門市一部)、漢陽郡(今禮縣大部)、臨洮郡(今岷縣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宕昌郡(今宕昌和舟曲縣部分地區)、武都郡(今隴南地區部分地方)、河池郡(今隴南部分地區和陝西省鳳縣)。
唐初改郡為州,唐玄宗時又改州為郡,祜肅宗時再改郡為州,終唐之世,仍為州、縣兩級製,郡隻是地理區域的名稱。按照唐的定製,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上、中、下三等。類似的劃分,一直延續到清代。當時省境共設22州,轄67縣。全省設置的州是:秦州(今天水市)、河州(今臨夏市)、渭州隴西郡(今隴西、渭源、武山、漳縣)、蘭州(今蘭州市皋蘭縣)、階州(今武都縣)、洮州(今臨潭縣)、岷州(今岷縣和臨潭縣南部)、疊州(今臨潭縣西南和白龍江上遊)、宕州(今舟曲以西、宕昌東南)、涼州(今武威市、金昌市、古浪縣)、沙州(今敦煌縣)、瓜州(今安西縣)、甘州(今張掖市、山丹縣)、肅州(今酒泉市玉門市)、涇州(今涇川、靈台、平涼市、鎮原縣)、原州(今平涼市西北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渭州(分原州平涼縣置,今平涼市)、寧州(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改北地郡置,今寧縣、正寧和鎮原縣東部)、慶州(今慶陽地區大部)、鳳州(今兩當、徽縣和陝西省鳳縣)、文州(今文縣)和狄道府(今臨洮縣西)。除了行政,唐代還設有監察區。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依山川形勢分全國為10道(唐玄宗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增為15道),甘肅置隴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兼屬關內道(治長安)、山南西道(治梁州)。主要是監察非法,道的長官為采訪使,由中央委派,事畢即回。唐睿宗景雲元年置河西節度使,景雲二年從右道中分置河西道。唐玄宗開元年間,河西、隴西均置節度使,實際上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無所不統。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後,改道的長官為觀察使,蟥理民政,行使部分行政職權,其後逐漸變成州上的一級政區。貞元以後,唐朝政府悉調西北戎軍平定“安史之亂”,漢唐以來成為東西交通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空虛,蕃乘機占領河西,先後攻陷甘、涼、肅、瓜、沙和熙、河、洮、岷、宕等州,控製河隴地區前後約八九十年之久。五代時期,後梁占有甘肅之一部,後唐約有秦、階、成、涇、原等州,後晉據有武州(今環縣),後周有秦、階、成州,前蜀占據甘肅的東南部。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實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製。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省境置涼州1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屬雍州和益州)、12郡、77個縣。大部分地方屬魏國,南部部分地區屬蜀國。屬於魏的有涼州(治姑臧,即今武威市)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郡,雍州(治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隴西、天水、南安(今隴西、武山一帶)、廣魏(今秦安、通渭等縣)、安定郡(今平涼、慶陽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等地)新平郡鶉觚縣(今靈台縣東北)。屬於蜀國益州(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的有武都郡、陰平郡的7個縣。西晉,省境設涼州、玖州,兼屬雍州,統12個郡、72個縣。涼州,治姑臧(今武威市),轄6個郡、41個縣,即金城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酒泉郡、西郡(今山丹一帶);玖州,治冀縣(故治在今甘穀縣東南,後遷至上邶,即今天水),統6個郡、24個縣,即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略陽郡(原廣魏郡,晉武帝時更名)、武都郡、陰平郡(今文縣和四川省平武縣)。屬雍州(治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的為安定郡,治臨涇(今鎮原縣),統7個縣。進入東晉,社會動亂,北方形成分裂割據局麵。
從西晉末到十六國時期,跨境或在甘肅境內先後建立的割據政權有:後趙、前秦、後秦,各占有約當今甘肅一部之地;前涼(公元314-公元376年),曆時62年,治姑臧(今武威市),轄區東至秦隴,北及居延,南逾河湟,西至蔥嶺;西秦,都苑川(今榆中縣東北),轄區約當今甘肅西南部;後涼(公元386年-公元403年),都姑臧,建國18年,初有前涼舊地,後除姑臧外,僅有倉鬆(今古浪西)、番禾(今永昌西)2郡;南涼(公元397年-公元414年)立國18年,都廉川堡(今青海省樂都縣),轄地東至金城,西到青海,北據廣武(今永登東南),南有河湟;北涼(公元397年-公元439年),曆時43年,初都張掖,後遷姑臧,據有武威、張掖、敦煌,酒泉、金城、西海、西平、樂都等郡地;西涼(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國21年,都敦煌,後遷酒泉,轄區約有今酒泉、玉門、安西、敦煌幾縣地。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這一時期,南北對峙,國家分裂,州縣林立,政權更替頻繁,“百戶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的情況比比皆是,行政建置十分混亂。
北魏,甘肅境設置8個州、35個郡、91個縣。秦州,治上封(原名上邶,今天水西南),轄天水、略陽(今秦安、天水、清水、靜寧縣)、漢陽(今天水市一部和成縣西北部)3個郡、12個縣;南秦州,治洛穀城(今武都縣境),統水南(今西和、禮縣和天水市之一部)、漢陽(今禮縣東南)、武都(今武都縣西北地)、侑城(今康縣平洛鎮、成縣南部和陝西省略陽縣西北地)、仇池(今成縣西北和西和縣部分地方)、武階(今武都縣東南地)6郡、18縣;涇州,治臨涇(今鎮原縣),轄安定(今涇川縣北部和平涼市西北部)、隴東(今平涼、鎮原等地)、平涼(今華亭、靈台西部)、新平(今涇川縣東南、陝西彬縣西南、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附近)、趙平(今靈台縣東南、陝西省長武縣部分地方)、平原(今平涼市東)6郡、17縣;河州,治包罕(今臨夏市東北),轄金城(今臨夏東南和榆中縣部分地)、武始(今臨洮縣境)、臨洮(今岷縣東北、渭源縣西南部)、洪和(今臨潭縣境和臨洮縣西南部)4郡、14縣;渭州,治襄武(今隴西縣西南),統隴西(今隴西縣西南)、南安陽(今隴西縣東北部)、廣寧(今武山、漳縣部分地方)3郡、6縣;原州,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領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長城(今平涼市西北部)2郡、4縣;涼州,治武威(今武威市),統武安(今民勤縣西南)、臨鬆(今張掖市和民樂縣之一部)、建昌(今榆中西北、臨夏北部)、番禾(今永昌縣境)、泉城(涼州府境內)、武興(今武威市西北和北部)、武威(今武威市境)、昌鬆(今古浪縣南部北部和武威市東南部)、東涇(故址不詳)、梁寧(今酒泉市境)等郡;瓜州(今敦煌縣境)。
北周,甘肅境設22州、56郡、104縣。22州是:涇州,治安定(今涇川縣北),轄區約當今鎮源、靈台、涇川、平涼、華亭縣之一部;原州,治平高(今定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轄區約當今平涼市、會寧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之一部;寧州,治趙興郡城(今寧縣),轄區約當今慶陽、正寧、寧縣、環縣之一部;靈州,治薄骨律鎮城(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轄區約當今寧夏平羅、靈武、銀川市部分地區;秦州,治上封,轄區約相當於今天水市部分地方和靜寧縣西南部;交州,治安陽(今秦安縣北),轄區約當今秦安縣西北部;渭州,治襄武(今隴西縣西南),轄區約當今武山、隴西、渭源、漳縣之一部;武州,治將利(今武都縣東南),轄區約當今武都縣東南和文縣東北部;成州,治洛穀城(今西和縣南洛峪鎮),轄區約當今西和、禮縣南部;康州,治同穀(今康縣嘴台子),轄區約當今康縣、成縣東南部;文州,治建昌(今文縣西南),轄區約當今文縣西南部;宕州,治陽宕(今宕昌縣西),轄區約當今宕昌西部和舟曲縣西北部;芳州,治封德(今迭部縣東南),轄區約當今迭部縣東南部;疊州,治疊川(今迭部縣江洪灘附近之巴什旦卡),轄區約當今迭部縣之一部;洮州,治美相(今臨潭縣),轄區約當今臨潭和卓尼縣之一部;岷州,治溢樂(今岷縣),轄區約當今臨洮西南、岷縣北部、卓尼縣東北部;旭州,治合城(今碌曲縣東),轄區約當今碌曲縣東部;弘州,治廣川防(今碌曲縣西南),轄區約當今碌曲縣西南部;河州,治包罕(今臨夏市),轄區約當今臨夏大部、蘭州西部和臨洮縣之一部;涼州,治姑臧(今武威市),轄區約當今民勤東北、武威、永登東南、永昌西部;甘州,治永平(今張掖市西北),轄區約當今張掖、山丹、民樂、酒泉、高台之一部;瓜州,治鳴沙(今敦煌縣東南),轄區約當今敦煌、安西、玉門市之一部。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全麵推廣春秋戰國時期己出現的郡縣製,分全國為36郡(後增為40郡)。當時,省境行政區劃郡、縣兩級製,共設隴西、北地2郡。隴西郡郡治狄道(故治在今臨洮縣東北),轄區約當今甘肅東南部之地;北地郡治義渠(故治在今寧縣西北),轄區約當今甘肅東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之地。今甘南東南隅之一部屬於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省漢中)。縣以下基層行政組織為鄉、裏。
西漢時期的行政區劃同代一樣,仍為郡縣兩級製。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始占有隴西、北地兩郡。隨著漢王朝疆域的不斷擴大,郡縣數隨之猛增。漢武帝憑借漢朝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集中兵力反擊匈奴的經常騷擾,並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在了基礎上遂先後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武威、酒泉二郡。過了10年,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同時遷徙內地貧民到河西4郡,在沿黃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永登縣西),廣泛實行軍事屯田,軍農結合,鞏固邊防。河西4郡的設置,對切斷匈奴與西羌的交通,辟我國通行西域的走廊,對於開發河西,促進這一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後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增置天水、安定郡;元鼎六年(前111年)設武都郡;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兩個縣建立金城郡。這樣,就使省境郡的數目由秦代的兩個郡增為10個郡,共轄115縣、10道(縣一級,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
10個道是:嘉陵道(故治在今成縣西北)、循成道(故治在今陝西略陽縣西北)、下辨道(故治在今成縣西)、略畔道(故治在今合水縣西南)、義渠道(故治在今寧縣西北)、陰平道(故治在今文縣)、平樂道(故治在今康縣西北平洛鎮)、戎邑道(故治在今秦安縣東)、綿諸道(故治在今天水市北道區東)、略陽道(故治在今秦安縣東北)。除行政區以外,西漢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在地方設置監察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為13個刺史部(州),即13個監察區,每部派一刺史(漢成帝時更名為州牧),每年8月巡行所屬郡國,按照西漢中央政府規定的六條,省察地方政務,黜陟能否,檢舉官吏的不法行為,糾察強宗豪右,斷理冤獄。當時甘肅屬涼州刺史部。
東漢時,行政區劃大體上是州、郡、縣三級製。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為了加強地方官的實力,鎮壓農民起義,改革地方行政製度,擴大刺史權力,並將刺史更名為州牧,確定州為郡上麵的一級地方政權。這就使實行了400年之久的郡縣兩級製擴大為州、郡、縣三級製。當時甘肅屬涼州,治隴(故治即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區約當今甘肅大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部。涼州共轄10個郡、2個屬國、99縣。10個郡與西漢時的建置相同,即:武都、隴西,金城,漢陽(原為天水郡,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即公元74年更名)、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安定、北地等郡,隻是轄縣有所調整,比西漢時減少了26個。但郡的設置卻增加了兩個,即張掖屬國(今張掖市的東北,長官為屬國都尉)、張掖居延屬國(在居延海西,故址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長官為都尉)。屬國在政區上相當於郡,為少數民族管理區。另外,省境南部邊緣的一小部分地區分屬益州。
春秋戰國以前
商代,居涇河、渭河流域尚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周文王滅商以前,戰直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今靈台縣)。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今涇川縣北)、密(今靈台縣西)等方國部落。
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今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而遊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他們本以遊牧、狩獵為經濟生活的主要內容,善於養馬“好馬及畜,善養息之”,所以,他的首領非被周孝王後來封秦的祖先為“附庸”,“邑之秦”,在秦亭(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南)箐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春秋時期省境屬秦國和西戎。西戎中較大的幾個是:綿諸(天水附近)、邶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穀縣南)、義渠戎(六盤山左右,今甘肅慶陽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翟(今臨洮縣)、貘(今隴西縣北)。這些戎族,仍保持著“以國為氏”的習慣,雖號稱為國,實際上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西戎各國與秦國相鄰。公元前770年剛剛立國的秦國為了擴充勢力,把它的視野對準西戎。但秦襄公幾次伐戎都失敗了。到秦武公時,由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勢力迅速擴展,先後征服、並吞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為了對新開辟的地區進行控製,秦國開始在這些地區建縣。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邶戎、冀戎地區,設邶縣(今天水北道區南)、冀縣(今甘穀縣)。這是甘肅曆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戰國時期,秦國的疆域己達今甘肅的東南部。但曾被秦武公征伐過的綿諸、義渠、翟、貘等戎族部落乘秦忙於爭霸的機會,又逐漸壯大起來,使秦國在與諸候國爭雄的同時,不得不以相當的力量來對付諸戎。前320年秦派兵討伐義渠,攻鬱郅(今慶陽縣東),前314年再次出兵義渠,得25城。至秦昭王時,義渠等戎終為秦所並,以其地設郡置縣,加強統治。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9年後,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甘肅古代民族
在曆史上,甘肅曾是一個民族交彙點,眾多的古代民族先後活動於甘肅的曆史舞台,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14個民族。
一、義渠戎與綿諸
戰國以前,中國被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割據著,當時統稱為: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義渠戎與綿諸便是西戎中兩個強大的部族。
義渠為秦西北最強大之戎,主要分布在今甘肅慶陽西北。其地包括寧夏賀蘭山、青銅峽以東及甘肅環縣、馬蓮河一帶。義渠戎在春秋時勢力相當強大,自立為王,有城郭,稱義渠戎國。因地與秦相接,互相間經常發生衝突。公元前452年,秦厲公伐義渠戎,虜其王以歸。後秦國又討伐義渠戎,奪取了義渠戎國的鬱郅(今甘肅慶陽)等25城。至公元前272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七年),秦宣太後誘殺義渠王子甘泉宮,滅了義渠戎國。此後,義渠戎逐漸被融合。不過,在西漢時仍有以義渠為姓的,如義渠安國。
綿諸,亦有稱"繇諸"者,同為西戎之一,與義渠共為西北方強國。綿諸大約是西周末年由西東遷而進人甘肅,最後定居秦地天水的。《括地誌》記載:"綿諸城,秦州秦嶺縣北五十六裏,漢綿諸道,屬天水郡。"其綿諸故城,在今天水東50裏之邽山下,至今仍保留有古城遺址。綿諸因與秦國相鄰,開始與秦保持著友好關係,後臣服於秦,最後為秦所滅,時在秦惠公五年(公元前395年)。此後,綿諸逐漸和秦人融合。
二、月氏與烏孫
月氏,一稱月支,或稱肉氏。月氏早在商代就活動在塞北一帶,約在戰國初年,自塞北經今新疆東下,進人甘肅河西走廊,"居敦煌、祁連間"。秦漢之際,月氏是我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當是時,東胡強而月氏盛","控弦者可一二十萬"。
月氏強大時,匈奴頭曼單於曾把太子冒頓質於月氏。冒頓單於即位後,於公元前174年派遣右賢王領兵打敗了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遷至今新疆伊犁河上遊一帶。不久,再次西遷至中亞媯水(今阿姆河)一帶,征服了大夏人,以大夏巴克特拉為都城,成為中亞一大強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曾來此聯絡大月氏。
月氏居住河西及遷居伊犁河流域時,"隨畜遷徙,與匈奴同俗",都以遊牧為主。西遷大夏後,則開始從事農業,並有較發達的水利灌溉,商業也相當繁榮,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中轉站。以後,大月氏人漸與當地民族融合。
未西遷的月氏人被稱為小月氏,他們遷居祁連山以南,長期與青海羌人雜居,又稱為"湟中月氏胡"。另有數百戶仍在張掖,稱"義從胡"。小月氏以後融合於羌人。
烏孫在我國古代曆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民族。戰國時期,烏孫居住在以敦煌為中心的河西走廊西部,也是一個遊牧民族。月氏遷到河西走廊後,與烏孫經常發生衝突。後來,烏孫王昆英殺了月氏王,把月氏從伊犁河流域趕走,並在此建立了烏孫國,都赤穀城,人口有63萬。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曾到過烏孫。為聯合烏孫,漢武帝曾先後以宗室女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到南北朝時期,烏孫才西遷蔥嶺以北。後來,烏孫與鄰族融合。至今,新疆的哈薩克族中,尚有烏孫部落。
三、匈奴、盧水胡
匈奴,亦稱胡,是秦漢時期我國北方一個曆史悠久的民族。匈奴名始顯於戰國,先民即殷周之鬼方、獫狁。
匈奴族興起於漠北黃河河套及陰山,是一個"逐水草遷徙,毋城廓常處耕田之業"的遊牧民族。戰國時期,活動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末,匈奴乘楚漢相爭之機,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209年,具有雄才大略的冒頓單於即位,經過幾年的南征北戰,占領了甘肅河西走廊。其境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盡遼河,西逾蔥嶺。
畜牧業是匈奴社會的主要經濟,有馬、牛、羊、駝等。此外,農業、手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其政權機構由三部分組成,即單於庭、左賢王庭、右賢王庭;單於是匈奴及其政權的最高首領。
西漢初年,匈奴"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力量最強盛,不斷入擾漢朝邊境。漢武帝即位後,開始對匈奴發動反掠奪戰爭,收複了河西走廊。從此,匈奴一厥不振。漢宣帝以後,匈奴內部發生了五單於紛爭。結果,呼韓邪單於降漢,漢元帝以宮女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
東漢初年,匈奴於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附漢,屯聚於朔方、五原、雲中等郡;北匈奴被迫西遷至歐洲。南匈奴留居邊塞後,至西晉末,曾先後建立趙等割據政權,後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遷到歐洲的匈奴族,也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
盧水胡,是融合匈奴、羌、小月氏諸族於一體的雜胡,但其中以匈奴族為主。
盧水胡在東漢時期主要居住在河西地區的臨鬆郡,即今張掖南盧水一帶。這裏水草豐盛,冬暖夏涼,宜於放牧。魏晉時期,盧水胡由臨鬆向外移動、發展。一部分遷徙到了今四川西北部;一部分遷徙到了陝西;一部分遷徙到了涼州。十六國後期,張掖、武威一帶的盧水胡,以臨鬆盧水胡酋豪沮渠蒙遜為首,建立了北涼政權。北涼亡後,盧水胡再未見於史冊,可能是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了。
四、羌、氐、黨項羌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殷商時,羌人曾多次出現於甲骨文卜辭,可見羌人同殷商曾有過頻繁的交往。其中居住在今青海、甘肅一帶的羌人,漢代時被稱為"西羌"。
羌族是一個遊牧民族。《說文》釋羌曰:"西羌牧羊人也,從人從羊。"早期的羌人,除畜牧業外,還以射獵為業。戰國以後,方兼營田畜。至漢時,河湟及洮河地區的羌人不隻開土成田,而且開渠灌溉,種植稻禾。
春秋戰國之際,羌人從青海的賜支河河曲大批南下,向長江上遊遷徙。其中有3支,即武都地區的參狼羌,廣漢地區的白馬羌,以及越地區的犛牛羌。西漢初年,西羌臣服於匈奴。"漢武帝打敗匈奴後,西羌歸服了漢朝。據《後漢書·西羌傳》雲:"自爰劍後,子孫支分凡百五十種。"當時甘肅境以氐羌命名的縣有20餘個,可見氐羌在甘肅分布之廣泛。魏晉時期,與其他民族雜居的羌族開始被融合。少數散居的部眾,如宕昌、鄧至、白蘭、黨項等,仍以遊牧為主。十六國時期,燒當羌姚萇建立了後秦政權。隋唐時期,居住在秦隴地區的羌族,逐漸融合於漢族;河湟地區的羌族逐漸融合於藏族。另外,原遷到四川西北岷江上遊的羌族,一直保留至今。
氐族遠在殷商初年就出現於曆史記載,不過當時是與羌連在一起的。如"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古代氏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肅東南部的西漢水和白龍江流域。在其10多個部落中以白馬氐最為強大。白馬氐主要分布在今甘肅成縣和武都。漢時,氐人不僅有發達的畜牧業,而且農業也相當發達。漢武帝把一部分氐人遷到了河西的酒泉郡。以後,氐族又進行了兩次遷徙。至魏晉時,氐族除武都、陰平二郡原有一個分布中心外,在關中、隴右又形成了兩個分布中心。隴右的氐人分布在天水、南安、略陽等地。這時,氐人大量接受漢族文化和農業生產技術,講漢話,穿漢服,習農耕,從漢姓。西晉後,略陽氐人苻氏和呂氏,先後建立了前秦和後涼政權。白馬氐楊氏也建立了仇池政權。隋唐時期,氐族已基本上漢化了。
黨項是羌族的一支,為"西漢羌之別種",是一個尚武的遊牧部落聯盟。魏晉南北朝後,西羌衰落了,黨項開始強盛起來。其種族以"姓別自為部落,一姓之中,複分為小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騎,各有酋帥,不相統一"。在諸多部落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唐初,黨項首領拓跋赤辭歸附於唐,賜姓李氏。至宋初,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積極發展,形成一支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宋賜姓趙氏。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立為帝,國號大夏。元統一中國後,黨項羌逐漸和其他民族融合。
五、隴西鮮卑與河西鮮卑
鮮卑,東胡族的一支,相傳是熊氏的苗裔。東漢末,在其首領檀石父的領導下,用漢人謀議,由漢地輸入鐵器,製作兵器和工具,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魏文帝時,其部落分散成互不統轄的幾支,其中,活動於雍、涼一帶的為禿發部、乞伏部兩支。
晉泰始初,乞伏鮮卑祐鄰,"率戶五千遷於夏",後又遷居高平川。四傳至乞伏司繁時,為了躲避後趙石勒的擴展鋒芒,率部遷徙到甘肅隴西一帶,故又稱"隴西鮮卑",並以宛川(今榆中縣北)為活動中心。公元385年,司繁子乞伏國仁正式建立了西秦政權。
隴西鮮卑從漠北南遷,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以遊牧為主。西秦政權建立後,乞伏鮮卑進人了奴隸社會。北魏統一北中國後,隴西鮮卑在北方各民族大融合中,逐漸融合於漢族及其他民族之中。
鮮卑禿發部由漠北內遷秦、雍。因大部分定居於河西走廊,故又稱"河西鮮卑"。鮮卑禿發部七傳至禿發烏孤。烏孤是一位很有作為的人,公元397年在西平(今青海西寧)建立了南涼政權。此後,河西鮮卑在北方各民族大融合中也逐漸被融合了。
六、吐穀渾
吐穀渾原屬鮮卑族之慕容氏部,約在公元294~306年間;西遷至今陰山。西晉永嘉末,又從陰山南下,經隴山,到今甘肅臨夏西北,據洮河。繼後,向南、向西發展,占據了今甘南、四川西北和青海湟水流域地區,與氐、羌人雜居。
吐穀渾是一個遊牧民族,"隨逐水草、廬帳為室,肉、酪為糧"。除畜牧業外,吐穀渾也有原始的農業,種植大麥、蔓菁、菽粟等。
十六國時期,吐穀渾之孫葉延正式建立政權,以祖父吐穀渾之名作姓氏,亦為國號和部族名。
唐初,吐穀渾人擾蘭州、涼州,阻撓中西交通。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派遣李靖擊敗吐穀渾,另立新王。後來,唐政府又把歸降的吐穀渾遷至靈州。內遷的吐穀渾,與當地的漢族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逐漸與漢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而留居在青海、甘肅一帶的吐穀渾人,以後又與藏、蒙古等族融合,形成今天的土族。
七、吐善
公元7世紀,吐蕃在我國西部興起。其祖先是東漢羌人起義失敗後遠徙到康藏高原的發羌、唐羌等部落。經過400多年的生息繁衍,鬆讚幹布以武力統一了羌人各部,於唐初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都邏娑(今拉薩)。鬆讚幹布與唐修好,唐太宗以宗室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鬆讚幹布。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乘機攻占了河西、隴右。直至公元848年,沙州張議潮起義,才結束了吐蕃在河西、隴右的統治。以後,居住在河西、隴右的吐蕃人逐漸被融合。
八、甘州回鶻
回鶻原稱回紇,為南北朝時期鐵勒六氏之一袁紇氏的後裔。隋朝,袁紇改稱韋紇。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因反抗突厥政權的壓迫,韋紇與九姓鐵勒各部結成聯盟,總稱回紇,多次舉行對突厥的反抗鬥爭,曾一度打敗了突厥。以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又打敗了薛延陀(民族名,由薛部與延陀部合並而成)。至唐德宗時,回紇請求唐王朝改名回鶻。
公元840年,由於內亂與天災,回鶻為黠戛斯所滅。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徙,其中一支遷到河西走廊。分布在甘州、沙州、涼州、合羅川(今額濟納河)等地。其中以甘州回鶻最為強大,牙帳就設在甘州,故又稱河西回鶻為甘州回鶻。
甘州回鶻主要從事畜牧業,有文字即古回鶻文,屬突厥語係。甘州回鶻以後大部分與當地居民融合,一說其中之黃頭回鶻即撒裏維吾爾,與蒙古、漢族長期相處,發展成為今天的裕固族。
各族人民的英勇鬥爭
由於甘肅是一個多民族地區,而曆代統治者為維持其統治,對各族人民無不交替實行"懷柔"、"鎮壓"兩種政策和各種權術手段。各族人民(以及民族內部的部落和教派)為了爭取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曆史上曾經進行過多次的起義、暴動和戰爭。
一、東漢羌人起義
東漢前期,羌人起義連綿不斷。到了東漢後期,起義的規模愈來愈大,終於爆發了3次大起義。
第一次大起義發生在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起義羌人幾萬人。東漢政府調遣20多萬軍隊鎮壓。羌人起義軍與以杜琦為首的漢人起義軍並肩作戰,多次打敗政府軍。後來,東漢政府利用南匈奴的騎兵參加圍剿和高價收買刺客進行破壞,曆時5年,將起義鎮壓了下去。
第二次大起義,發生在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因東漢政府派"天性虐刻"的來機為並州刺史,劉秉為涼州刺史,激起了羌人又一次大規模的起義。次年,東漢政府發京師及郡兵10萬,以馬賢為征西將軍前往鎮壓,為起義軍消滅,馬賢被殺。後來東漢政府又調集重兵,經幾年征殺,至衝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將這次大起義鎮壓下去。
第三次大起義發生在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是年,東漢政府派段為護羌校尉,激起羌人的反抗。起義軍合力進攻並州、涼州和三輔,迫使朝廷免去段,改派皇甫規監軍。皇甫規對羌人實行"招撫"政策,前後歸附的東羌人有20餘萬。延熹六年又起用段為護羌校尉,又激起羌人群起反抗段領的屠殺掠奪,經過兩年征戰,終因羌人力量單薄,被政府軍殘酷鎮壓下去。
二、氐人齊萬年領導的流民起義
西晉"八王之亂"後,社會經濟凋敝。饑荒迫使數以百萬計的農民漂流異鄉,其中包括為數眾多的內徙少數民族,如氐、羌等。生活無靠和官府的迫害,流民聯合起來舉族反抗,掀起了各族人民反對西晉統治者的起義鬥爭。
西晉元康四年(公元294年),在上黨、北地首先爆發了以匈奴人郝散為首的匈奴、氐、羌族農民起義。兩年後又爆發了郝散之弟郝度元領導的馬蘭羌、盧水胡農民起義,殺北地太守張損,敗馮詡太守歐陽建和雍州;刺史解係。這時,關西略陽、天水、扶風、始平、武都、陰平的氐、羌族流民也紛起響應。是年(元康六年)八月,氐、羌等族起義隊伍推舉秦州氐族首領齊萬年為帝,建立農民政權,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10餘萬眾。經過多次戰爭,給西晉統治者以沉重打擊,終因糧盡援絕,於元康九年被西晉積弩將軍孟觀統領的宿衛兵及關中士卒戰敗,齊萬年被俘犧牲。餘部在氐人李特率領下,轉人益州蜀郡繼續進行鬥爭。
三、羌人莫折大提領導的農民起義
北魏末年,鮮卑族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激起各族人民群起鬥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莫折大提領導的農民起義。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秦州城兵杜超(一作杜遷),率眾殺了秦州刺史李彥,推舉素有威望的莫折大提為領袖,舉起義旗。莫折大提,羌人,原亦為秦州城兵。他聯合各路義軍,殺汙吏,占城池,先後占據秦州、南秦州(今成縣西)和高平鎮(今寧夏固原)。莫折大提病逝後,起義軍繼推其子莫折念生為領袖,又先後攻克汧城(今陝西隴縣)、岐州(今陝西鳳翔西)、涇州(今涇川縣西北),威震關隴。
後來,由於北魏集中力量進行鎮壓和義軍內訌,使起義軍陷人困境,莫折念生戰死,餘部又在駱超領導下,清除內奸,推舉萬俟醜奴為領袖,繼續堅持鬥爭,至公元531年被北魏鎮壓下去。
四、甘肅回民的反清鬥爭
甘肅的回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為了爭取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在元、明、清三朝及民國時期,曾多次發生起義和暴動,而以清代的三次鬥爭規模最大。
順治年間,駐軍中的回族軍官米刺印、丁國棟不滿當朝的民族壓迫政策,於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在甘州發動反清,殺巡撫張文衡,擁立原明朝延長王朱識反清複明。義軍連克涼州、蘭州、狄道、渭源、河州、洮州、岷州等地,關隴大震,清廷派陝西總督孟喬芳統兵鎮壓。義軍因戰線太長,被清軍擊破。不久米刺印在靖遠戰敗,被俘犧牲。丁國棟率餘部繼續抵抗,退據肅州,後亦被清軍攻破,鬥爭失敗。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因清政府推行民族壓迫和宗教歧視政策,蘇四十三等率眾開展反清鬥爭。起事後,四方響應,撒拉族、回族、東鄉族相繼加入。義軍一舉攻克河州,直逼蘭州,給清軍以沉重打擊,一時聲勢大震。後義軍據守華林山失利,清兵火燒華林寺,蘇四十三戰死,義軍亦全部壯烈犧牲。
同治初年,甘肅回民紛紛揭竿而起,平涼、東鄉、寧定、秦安、河州都先後爆發了回民起義,出現了"甘肅回股林立,通省沸騰"的局麵,並形成了3個反清鬥爭的中心,一個是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的寧夏和隴東反清根據地。公元1870年,義軍與清軍在金積堡展開激烈的爭奪戰,擊斃清軍將領劉鬆山,陝甘總督左宗棠因而受到清廷的"嚴旨斥責"。後義軍由於缺乏配合,金積堡失陷,馬化龍父子及起義軍首領80餘人被清廷殺害。第二個是以河州為中心,馬占鼇為首領的根據地。公元1871年8月,左宗棠進駐安定(今定西縣),進軍河州,翌年發生太子寺保衛戰,清兵戰敗潰逃,提督傅先宗被擊斃。以後,在清軍利誘下,馬占鼇易幟降清,變成了清王朝的封疆顯貴。第三個中心是以馬文祿為領導的肅州根據地。這是甘肅回民義軍最後一個根據地。左宗棠鎮壓了西寧起義軍後,公元1873年集中全力進攻河西義軍。經過血戰,肅州失陷。至此,延續10數年的甘肅回民大起義終歸失敗。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同時,因戰亂頻繁,加之災荒連年,生產破壞,使甘肅人口劇減,"孑遺僅存,往往百數十裏人煙斷絕"。
曆史的進程表明,甘肅這塊大地哺育了甘肅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又相互學習,勤勞奮鬥,共同開拓、建設了甘肅。甘肅各族人民從長期的曆史經驗中認識到,隻有互相團結,平等相待,才有各民族的繁榮,社會才得以進步。
曾建立過的國未及其對甘肅曆史的貢獻
一、密須與義渠國
密須是在甘肅立國最早的民族政權。據史書記載,遠在唐虞夏三代時,在今甘肅靈台縣就有一個叫密須的古地,至殷商時正式建立密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