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招:品行為先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要立事,必須先會做人,要取信於上司,必須有良好的品行,如果沒有良好的德行和人格,以為隻靠才能就足以應付一切,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以勤勞獲取上司欣賞
上司們一定欣賞忠於工作、樂於在有需要時加班的員工。
可是,當所有同事皆照章工作,隻有你一個人經常加班,你是否感到很尷尬?
首先,沒有人發現你賣力工作,是否沒有價值呢?唯你與眾不同,會否受到排斥?被人誤以為你在搏取上司的好感,或故意把他們比下去?
其實三個答案均必然對你不利。
既花了自己的寶貴時間,卻一點好處也沒有,劃算嗎?
奉勸你重新分析整件事,否則你在既吃力不討好中複將自己困於硬框框。
你得弄清楚,你在下班後仍留在公司,是否真的有工作要做?如果你隻是在消磨時間,別人當然會指出另有目的。
若你是唯一要長期超時工作的人,那麼請你檢討一下:為什麼人家可以在工作時間內完成工作,而你不能?
要是你的上司習慣遲走,那麼你留下來,確可以增進雙方的了解,當有新的任務,上司自然會想你。
但是如果你的上司永遠準時離開,那你就要留下努力的痕跡了,例如將待批的文件放到上司桌麵上,讓他大清早回來就看到。自然也了解你的工作情緒了。
一個辦事踏實,勤於工作,處處為公司和上司著想,並注意辦事方法的員工,一定能獲得上司的欣賞。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這裏不妨談談自我端正的話題。我們知道,感化人的道理,首先要自化;端正他人的道理,首先要端正自己。自化才能化人,自我端正才能端正他人。這主要在於心術,而不在語言說教上。心術的見識,局限在文字與說話上,可以說是偽裝欺人。
隻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才能使上司認識到,是開城布公無欺詐的。比如說,你想天下人清廉,自己首先要做到清廉;要想天下人公正,自己首先要做到公正;要想天下人節儉,自己首先要做到節儉。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無聲的禮節,不言的教化。”司馬光戒妄語,隻以誠實自勉自勵。他一生做事,光明磊落,沒有哪一點不可以對人說的。他以身教、行教重於言教,所以風靡一時,並受到皇上重用。
現在列舉三國時代管寧的幾件小事來加以證明。根據《官鑒》記載:“管寧躲避禍亂到了廬山,大熱天,鄰居家有一頭牛在田裏被太陽曝曬,管寧於是把牛牽到陰涼處放牧,主人大感慚愧。當地的男女都在一口井中擔水吃,為了爭先,經常發生鬥毆事件,管寧買來幾件打水工具,放到井邊。人們看到後,各自悔責。管寧講詩書,陳說教,明禮義。所居住的姻親鄰裏,有窮困的人家,管寧分別資助。與做兒子的人談孝理,與做弟弟的講孝悌,與做官的人談忠言。態度恭敬,言語中聽,名聲與行為高潔,人們仰望他認為自己確實趕不上,都以他為自己的榜樣。他因勢而開導人們做好事,漸漸地,人們都受到他的感化。管寧作為一個士人,就是這樣感化他人,感化世俗。”
管寧幼年時代與華歆同桌讀書,有人抬著一頂漂亮的轎子,從門口經過,華歆放下書本去觀望,管寧則不動心。他就是這樣,從來不馬虎。
又有一次,他與華歆共同鋤地種菜,挖出了金子,管寧並不拾起,繼續幹活,把金子看做石頭一樣。華歆撿起來,看了看,隻好丟棄了。所以後來管寧做上了漢朝尚書令,任魏太尉,封為博平侯。而管寧隻被漢文帝封為郎中大夫。
《官鑒》記載:漢代陳寔,字仲弓,穎川人。平心待物,鄉裏人有爭論,有是非,都來求他判定。陳寔於是告知他們的對錯,均是以至誠之心對待,人們都受感動。人們紛紛說:“寧可受刑罰,再也不希望被陳寔先生瞧不起。”有一年莊稼收成不好,百姓貧窮,盜賊夜晚來了,停歇在梁上。陳寔暗中已看到了,呼叫子孫,訓示說:“做人宜當自勉,不善的人,他的本性不壞,是迫於饑寒。時間長了就行為不正,像梁上君子就是這樣。”盜賊大驚,跳到地上,對陳寔叫頭請罪。陳寔說:“看你的相貌,不像作惡的人,應當克製自己,重新做好人。”於是,送給小偷兩匹布,讓他回去了。從此,穎川城沒有盜賊。
陳寔後來做太邱長官,皇上以三公的官給他。
同時期的紀子與陳寔的德行差不多,當時人稱二賢人。紀子做尚書令,紀子群為司空,並同著高名,當時號稱三君子。陳寔與李膺、範滂齊名,他嫉惡揚善,來到人群中,也不違逆他人,受他感化的確實不少。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感化人的作用。
李膺,東漢人,字元禮。桓帝時做司隸校尉。嫉惡如仇,因案事而殺了張讓的弟弟,官員們都很怕他。他作風嚴謹,史書稱“天下楷模李元禮”,名義上是“登龍門”,其實是可望可知的。後來太監以黨事誣陷他,免除了官職,靈帝即位又列入朝內,予以重任。
一個嚴於律己,以身作責,獲得大眾尊重和擁護的人,一定能被上司予以重任。
*律己放達,品行立業
洪應明先生在《菜根譚》中說:“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他的意思是:一個人若無好的品德,再好的學識再大的本領也沒有用,因為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即便僥幸能創立起事業,他的品質是壞的,早晚會出現問題,不是害人害己,就是禍國殃民。所以有才無德,不足以取信於上司,不能成就大事。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中,欲生存發展,的確需要才能,但是,如果沒有德——人格,以為隻需充分的才能便足以應付一切,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才與德就好象汽車的兩個輪子,如果強分高低,那麼人格是關鍵,而才能隻不過是人格的附屬品。在今天,光憑才能辦事是行不通的,唯有德才兼備方能出類拔萃,才能有提升的機會,取得事業的成功。糊塗之人,以德服人。
《碧岩錄》有言:“無功德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無功無德!
達摩祖師來到東土,正值梁普通元年。南朝梁武帝肖衍有一次問祖師:“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化僧眾不可勝數,有什麼樣的功德?”不想達摩祖師冷冷回答:“並無功德矣!”不啻當頭一棒,武帝愣了,又問:“怎麼會沒有功德?”祖師答道:“這僅是修的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不過像隨身而動的影子一樣虛幻不實,哪裏談得上什麼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