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招:以禮禦上(1 / 3)

第25招:以禮禦上

送禮,大概是禦上慣用的“常規武器”。俗話說,沒有不吃腥的貓。同樣,也沒有不貪錢的官。在封建時代如“權錢交易”,買官鬻爵早已司空見慣,就是在民主製度和公共監督較為完善的西方,對這一“灰色癌症”也是無可奈何。在官場上,許多人都把送禮作為巴結權貴,升官發財的手段,對送禮的學問有精湛的研究。李宗吾先生在他的名著“厚黑”學中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寫道:“送,即是送東西,分大小二種,大送,即銀元鈔票一包包的拿去送;小送,如春茶火肘,及請吃館子之類。所送的人,分兩種:一是操用舍之權者,二是未操用舍之權,而能予我以助力者。”

人們對趙公元帥和“孔方兄”大都格外垂青,說來也難怪,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一文錢憋死英雄漢”。即使在當今社會,許多人仍深信“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因此,遇到大事小事往往求助於“孔方兄”。這在官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常言道,禮多人不怪,給上司送了厚禮,有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無事的則想辦法找機會給弄個烏紗帽戴一戴。所以,送禮不愧為做官的終南捷徑。

*禮多人不怪

從人的本性上說,人人都有愛虛榮、愛麵子、愛占小便宜的毛病。都喜歡聽好聽的話,不愛聽逆耳之言,而有些人偏就生就一個賤毛病,專門投其所好。這樣一來,有人愛收禮,就有人專門給他送禮。有人愛受賄,就有人專門給他行賄。這正好叫“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這實際上是人類的一個劣根性。俗話說,“不打送禮人的臉”;“禮多人不怪”。其意思是說,隻要你把禮送到了,他就得承認你這個情。他既然承認你這個情,就得為你辦事。所以,這是個連鎖反應,環環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隻要你接受一次禮,你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所以,盡管禮這玩意也是好東西,但它也往往會讓人送死,葬送前程。

有的當官的過於目光短淺,一有權就拚命營私舞弊,過於明目張膽,不講分寸。結果,時間不長,就讓人給發現了。而有的當官的,則比較有心機,他往往采取的是“放長線釣大魚”的計謀,“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類當官的一般不急於求成,不急於在一夜之間吃成胖子。他們大多是以逸待勞,守株待兔,反正總有自動送上門的獵物。對於這些自動上門的獵物,他們則毫不留情,能多拿就多拿,決不客氣。少則幾萬、十幾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

舊社會,為什麼社會上都是當官的先富起來,因為他們手中有權,權錢交換, 借權生蛋,於是,權力越大人越有錢。因為權力越大的人,他們賺錢的門路就越廣,求他們辦事的人就越多,他們所辦事情的含金量就越高,求他們辦事的人付出的代價就越大。所以,當官的基本上坐收漁利,他們一不做工,二不種田,三不教書,四不打仗,五不經商,他們所做的惟一工作就是以權謀私,權力成為當官們的搖錢樹。正因為如此,當時社會上的人無不爭先恐後地急著去當官。一人當官,雞犬升天。

*情禮宜適度

三國時期,曹操在官渡召見華歆。華歆的追隨者們便趁機大肆巴結華歆,前來送行的達一千多人,帶來的禮物也堆了一大堆。

為了不掃大家的興,華歆令手下人一律照單收下,並令下人在每件禮物上寫明送禮人的姓名。

大家看到一向清高的華歆十分順利地接受了自己所送的禮物,都十分高興。大家盡歡而歸。

到了臨出發那一天,華歆命手下人按照禮物上的名單將禮物全部退還給大家。他還讓手下人對人們解釋說:“我本來是想全部接受大家所送禮物的,可怎奈送來的東西太多了,而我卻隻有一輛馬車,又要走很遠的路,恐怕在路上會因載有太多的財物而遭到不測。所以才冒昧將所有禮物都退還給大家,希望大家諒解。”

華歆處理問題的方法是很“陰柔”的,值得我們借鑒。

送禮,是我們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章。它不同於行賄,雖然兩者在形式上有相近之處。一生中從未送過“禮”的中國人,恐怕很難找到。無論是親戚朋友,在逢年過節、探病問候、串門閑談,都不免要多少帶點禮品。一盒煙、一瓶酒、一包點心、一件土特產,甚至一件舊衣服,一點裝飾品,都可以做為禮品相送。小輩要給長者送,學生要給老師送,下級要給上級送,同事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也要相互送。這種“禮”,更大意義上已經不是物質的東西,而是精神上的東西、文化上的東西。相互之間送的是“親情”,是“友誼。所以中國才有那句老話:“巴掌不打送禮之人。”

可是,人世間既然有著各種利益存在,就不僅僅隻有“親情”、“友誼”。我們所送“禮”中也就必然摻雜了其他不便言明的成分。要明白地區分開了“禮”中所含的各種成分,確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不僅“送禮”是一種學問,“拒禮”也是一門學問。

“禮”送不好,不僅不會帶來“親情”、“友誼”,反而會招來許多麻煩;而“禮”拒不好,更是使人煩惱。

華歆的“拒禮” 方式確實高明。首先他沒有當麵拒收,駁了中國人很講究的“麵子”。其次,也沒有因此而落上貪戀財物之名。

我們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知道怎樣處理這些小事,往往采取隨意武斷的做法,故而在得罪了人之後還不知道為什麼。

*要讓受禮者明白送禮者的良苦用心

下級如果選用出差地的名產,做為給上司的禮物,並且附帶夾送一份“各類食品膽固醇含量一覽表”,那麼由於這一張表,不但使禮物的價值倍增,也使受禮者更容易體會到我的“用心良苦”。當然上司對下級那自然是愛惠有加了。

食物類的送禮如此,器具的送禮自然也不例外,譬如,隨物附上一紙某名人亦愛用此種物品的廣告記事,或此種器物的各種安全測試結果,或各種應用證明等等。

送禮,最主要是希望受禮者明白送禮者的心意。器物不會說話,而且除非是稀物珍品,否則人人垂手可得的東西,有時還會被人嗤之以鼻。但是,如果在禮物上附上一紙該禮物的效用功能說明書,則即使是粗俗之品,受禮者也會深切地感受到送禮者的誠心誠意,而對之油然而生好感。

一樣是送禮,會不會送則直接影響到送禮的效果。一個會送禮的人,知道禮物要迎合對方的口味外,還必須是充滿著對對方的關心和敬意。

受禮的人並不一定在乎物品的貴賤,相反地,一件兼具關心和敬意的禮物,總是最令人感動懷念的。欲使送禮達到這種效果,最具體而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忘記附上一紙禮物的效能說明書。

就隻多了這麼一張紙,其效果可就有天壤之別。一個會送禮的人,就是他凡事都比別人多了這一點點。

案例示範

*顏師伯以錢釣官

南朝的宋孝武帝劉駿,酷愛賭博,每次賭博時都下大賭注。人們懼怕他的權勢,賭博時都要讓他幾分。贏錢的時候多了,劉駿便以賭為聚財手段。

朝廷中有個叫顏師伯的大臣,在做官期間貪汙受賄,聚斂了大量金錢。劉駿知道後十分眼紅,想狠狠地搜刮他一下,於是派人請顏師伯來賭博。

誰知顏師伯狡猾無比,心中明白劉駿的打算,想借此機會在官位上得到升遷。為了討得劉駿歡心,他有意連輸兩局,果然使劉駿十分高興,興趣越發濃厚。

有一次,劉駿和顏師伯又賭了起來。劉駿先擲骰子,一下擲了個“雉”點,立刻高興不已,以為這一局穩操勝券。因為“雉”點為上乘,很不容易擲到。然而頃刻之間,局勢急轉直下。顏師伯輕輕一擲,得到一個最佳點“盧”點,級別在“雉”點之上。

劉駿見狀大驚失色,暗忖輸錢已成定局。然而,早有預謀的顏師伯卻鎮定自若,裝作不知道,迅速抓過骰子,平靜地說:“我差點得個‘盧’點。”這一來,顏師伯當場輸給劉駿一百萬錢。

自幼機敏的劉駿,對顏師伯的“作弊”心領神會,樂不可支地收下贏錢。不久之後,他提拔顏師伯當了宰相。

官位一到手,顏師伯就更加肆無忌憚地搜刮民脂民膏,財物滾滾而來,把輸給劉駿的錢成十倍百倍地賺了回來。

劉駿隻顧與顏師伯賭得高興,對他更加放任,顏師伯的權勢因此顯赫一時。人們背地裏議論說,顏師伯以錢釣官,賺了大頭。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賭博的遊戲還算得上是一次“公平”交易。一方急不可耐地想贏錢,另一方為了更大的目的有意輸錢;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各取所需,各得其樂,互不相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