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手闖天下(1 / 3)

第一章 空手闖天下

“富蘭克林”這個姓氏,原是英國十四五世紀非貴族的小土地所有者或自由農階層的名稱。富蘭克林家在用此為姓時,就已經生息在英格蘭諾桑普敦郡的愛克頓教區了。那以後,這個家族便和所有的英國人一道,經曆了英倫三島社會宗教、政治變革中的風風雨雨。

在宗教改革的年代裏,這個家族篤信新教。1553年,天主教徒瑪麗女王登基,血腥迫害新教徒,火刑柱遍立於英格蘭大地。富蘭克林家族不顧家破人亡的危險,堅持反對天主教會製度。他們得到了一部英文《聖經》,便把它打開,用帶子綁在一隻折凳的凳麵底下。每當祈禱的時候,一家之長將折凳翻擱在自己的膝上,向全家人誦讀經文,就在帶子下麵翻動節頁。這時,家中的一個孩子守在門口,隻要看到教會法庭的官吏走來,便回家報告。於是,折凳被翻轉過去放正,《聖經》也就藏在凳麵底下了。就這樣,一直到查理二世統治的末期,全家人都一致信奉英國國教。那以後,個別的家族成員改信了新教中更為激烈的非國教。

富蘭克林家族保有三十英畝的自由領地,另以打鐵為副業,由每一代的長子繼承。有籍可考的一代長子湯麥斯出生於1598年。繼承了富蘭克林家在愛克頓的祖宅,也繼承了鐵匠這一營生。他在晚年將祖業交給長子,自己到了次子那裏度過餘生。

湯麥斯膝下共有4子,長子也叫湯麥斯。小湯麥斯雖然身為鐵匠,但天資聰穎,在本教區的大紳士帕莫先生的鼓勵下,努力求學上進,獲得了充當書記官的資格,成為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發起過從鎮上到郡中的許多公益事業,在教區中受到哈利法克斯勳爵的賞識和讚助。湯麥斯死於1702年舊曆1月6日,他的獨生女兒繼承了田宅,後來又將產業賣給了一位伊斯德先生。

老湯麥斯的次子約翰是牛津郡班布雷村的一名呢絨染匠,第三和第四個兒子名叫本傑明和約賽亞。本傑明在倫敦學染絲綢,約賽亞則跟約翰當過學徒。四弟兄中,本傑明和約賽業感情特別親密,他們改宗了非國教,並且終生不變。

約賽亞早年結婚,大約在1682年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飄洋過海,遷居到新英格蘭的波士頓城,以擺脫非國教信徒在英格蘭的非法地位。在波士頓,妻子又給他生了4個孩子後去世了。約賽亞又娶了阿拜亞·福格爾為繼室,又生了10個子女。阿拜亞·福格爾的父親彼得·福格爾是新英格蘭最早的移民之一,《美洲宗教史》的作者科頓·馬太在他的書中說他是“一位虔誠而飽學的英國人”。彼得曾寫短詩擁護信仰自由,聲援受迫害的新教各派,認為印第安人戰爭和其他災禍是上帝對於宗教迫害罪行的懲罰。其中一首曾經付印,流傳到他的子孫手中。

約賽亞中等身材,體格健壯,天資穎悟。來到北美殖民地後,他發現自己的染色業生意清淡,難以維持,家人的生計,便改行製作皂燭出售。除了本行以外,他稱得上是多才多藝,即使使用其他行業的工具來也一看便會,還善畫能歌。在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後的傍晚,他常常拿起提琴自拉自唱讚美歌,嘹亮的嗓音伴著悠揚的琴聲,十分動聽。然而他最大的長處是深明事理和判斷果決,因之,盡管他由於店務纏身,未曾任過地方上的公職,家中卻常有當地領袖人物登門征詢他對於鎮上和所屬教會事務的見解,一些在個人事務上遭遇困難的人也願意傾聽他的意見和忠告,他還常常被選為爭執雙方的仲裁人。在家中,他時常邀請幾位明智通達的朋友或鄰人共談,有意地就一些有益的話題展開辯論。通過這些,使他的孩子們的智力得到增長,並將注意力轉到處世為人之善良、正直上來。波士頓富蘭克林家的人,往往不經意餐桌上食物的優劣、滋味好壞,而對公益事務、為人之道備加關注。

1706年1月17日,當約賽亞喜聞妻子為他生下第15個孩子、也是最後一個兒子時,並不知道他的這個孩子會成為享譽世界、流芳百世的偉人,他隻是用他最愛的哥哥的名字,為兒子取名為本傑明,並打算將他當作10個兒子中的“什一稅”奉獻給教會,因此在小富蘭克林8歲時,他送這孩子進了語法學校讀書,而其他的兒子都早早地當了各種行業的學徒。

也許是血管中流著從祖輩繼承來的好學上進的血,也許是受了勤謹多思的父母的熏陶,天資聰穎的小富蘭克林在學校讀書不到一年,便從一年級的中等生躍為全年級之冠,並提前升入二年級。這種情形使約賽亞的朋友們紛紛稱讚這個孩子一定會成為好學者。約賽亞的兄長本傑明這時已來到波士頓,也認為弟弟為侄兒選對了路。然而,約賽亞卻改變了主意:家庭負擔沉重的他不得不考慮到兒子上學的費用高昂,難以供應,況且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到頭來仍然是窮困潦倒。他躊躇再三,終於放棄了最初的誌向,將兒子轉入一所寫算學校就讀。在那裏,小富蘭克林學得一手好字,算術上卻進步甚微。到了10歲,小富蘭克林便輟學回家,幫助父親營業,用牛油製作肥皂和蠟燭,幹些剪燭心、澆灌燭模、照管店鋪、打雜跑街的活計。

小富蘭克林不喜歡幹這一行,一心渴望去航海。每有閑暇,他便和鄰近的孩子們到水裏和水邊去,很早就學會了遊泳和劃船。當孩子們一同劃小船玩耍時,常常讓他指揮,特別是在遇到困難時更是如此。在別的事情上,他也總是成為孩子中的頭兒。然而,這位小首領的稚氣有時卻將夥伴們帶入窘境。在鎮上的水磨附近,有一片鹹水沼澤,當水大時,孩子們常常站在澤邊鉤鰷魚,日子一長,站的地方被踩成了一片爛泥地。富蘭克林便向小夥伴們建議,道修築一個便於站立的塢台。建築材料麼,可以用堆在不遠處的石塊。但那石塊是正用於在澤畔蓋一座新房子的,孩子們都知道,但在興頭上,誰都沒有理會這一點。等到蓋房工人下工離去,孩子們便開始了他們的工程。他們把石塊一塊塊搬過來,有時候要兩三個人運一塊,幹得汗流浹背,卻都興致勃勃,終於搬光了所有的石塊,建成了自己的釣魚台,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第二天一早,工人們發現石塊堆不見,大吃一驚,四處尋找的結果,是石塊已變成了一座釣魚台,搬走石塊的孩子們也被一個個查了出來。孩子們大都受到了父親們的責怪。富蘭克林向父親辯解說這是一樁有益的事,父親卻教訓他說,不誠實的事是不會有益的。這或許是富蘭克林一生中發起、主持過的眾多公益事業中的第一項,它以不體麵的失敗告終,但父親的教訓卻使他受益終生。

時光荏苒,轉眼間小富蘭克林已在父親的店中工作了兩年,但他的職業問題一直煩擾著父親。本來,富蘭克林的一個學習皂燭行業的哥哥結婚成家,離開父親,移居到羅德艾蘭去了,父親有意讓他繼承自己的行當。但小富蘭克林喜歡航海的誌向又使父親不敢過於專斷,唯恐這個兒子不安心於本行而像另一個兒子約賽亞一樣,逃到海上去當水手——那件事曾使他大為傷心。於是,兩年中,他常帶著自己的幼子出去散步,到細木匠、泥瓦匠、鏇工、銅匠鋪去串門,看他們做活,還打發兒子跟哥哥本傑明的兒子薩穆爾學過一段製刀業。這些經曆,使富蘭克林對各種零活都能動手做一做,並在家裏做一些小小的機械實驗。

最後使父親為幼子擇定行業的是兒子讀書的嗜好。小富克林自幼喜歡讀書,輟學後,他仍抓緊工餘時間自學。他把父親的大部分藏書都讀了一遍,並把自己的一點零花錢都花在買書上。他買的第一部書是分做數冊的《約翰·班揚集》,其中的《天路曆程》是他最喜歡讀的一本書。他又從小販子那裏頭來柏頓的曆史文集。他還讀過古希臘學者普魯塔克的名著《希臘羅馬名人傳》,笛福的《計劃論》,科頓·馬德的《為善論》。為了不辜負兒子的讀書之誌,父親終於決定讓小兒子做一名印刷工匠。富蘭克林雖然一直熱望著能去航海,但比起製作肥皂蠟燭,他畢竟更喜歡印刷業。因而,在抗拒了一段時間後,富蘭克林服從了父親的安排,到哥哥詹姆士的印刷所當起了學徒工。

詹姆士1717年從英國帶回一台印刷機和許多鉛字,在波士頓開辦了印刷所。他以老板的身份和12歲的弟弟簽訂了學徒合同,按照合同,小富蘭克林學習印刷手藝直到21歲,學徒期間,隻得到膳宿和衣服,直到最後一年,才能得到普通工人的最低工資。

當時,在僅有一萬二千人口的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頓,已有幾家印刷所。起初,詹姆士的生意發展緩慢。到1719年,他攬到了印刷《波士頓郵報》的業務,前後一共印了40期。在失去這份業務後,他於1721年8月起,辦起了自己的報紙《新英格蘭報》,他的印刷所也穩步發展。這時,心靈手巧的小富蘭克林已掌握了印刷技術,成了哥哥的得力幫手,同時,他也沒有荒疏自己的學習。

從事印刷業的富蘭克林認識了幾個書店的學徒和藏書愛好者,他常在晚間向人借書,徹夜閱讀,第二天一早便送還,並且留心保持書的清潔,從不汙損,因此,有書的人都樂於借書給他。他就這樣如饑似渴地學習。這期間,他曾嚐試過寫詩,還在哥哥的慫恿下寫了兩言詩,一首題為“燈塔的悲劇”,敘述一位名叫華薩雷的船長和他的兩個女兒沉船遇難的真實故事;另一首是水手之歌,講述的是海盜提奇(又叫黑胡子)就擒的事。詹姆士將這兩首詩印了出來,叫弟弟去沿街兜售。結果,“燈塔的悲劇”銷路很好。正當小富蘭克林沾沾自喜的時候,他的父親卻出來阻止他了。父親挖苦了兒子的詩句,並告訴兒子說,作詩的人一般都是乞丐。多年以後,富蘭克林承認自己那兩首詩的格調低下,若真的去寫詩,一定會是個“十分拙劣的詩人”。不過,對富蘭克林一生具有重大意義的散文寫作也始於這時期,恰恰又大大得益於父親的指點和鼓勵。

那是從富蘭克林和約翰·柯林斯的交往開始的。柯林斯是波士頓城內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富蘭克林和他交往很密切。當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對一些問題進行爭論。有一次,兩人對於婦女應否接受高深教育和婦女有否從事研究工作能力的問題辯論起來。柯林斯認為婦女天賦低劣,不應受高深教育,也不能勝任研究工作。或許有幾分是為了爭辯而爭辯,富蘭克林持相反的觀點。到了分手的時候,柯林斯在辯論中占了上風,然而富蘭克林認為柯林斯不是靠強有力的論據,而是以善辯、流暢的口才壓倒了自己。於是,他便把自己的論點寫在紙上,然後寄給柯林斯,以便在沒有機會見麵的隨後幾天中繼續那場爭論。柯林斯也用書麵爭辯來回答他。如此這般,雙方都寄出了三四封信時,富蘭克林的父親無意中看到了兒子的信稿。他對孩子們爭論的問題未加評論,隻是借機談起雙方文章的體裁來。父親告訴兒子說,他的正確拚法和標點勝過了對方,但在修辭和條理方麵卻相形見絀,並以文中幾處論證當作實例。富蘭克林信服了,決心要努力改進自己的寫作。

在此前後,富蘭克林買到一本雜誌——《旁觀者》的第三卷,讀了之後,認為其中的文章“寫得極好”,便想當作樣板來摹仿。他選出其中的幾篇,將每句的大意摘要記錄下來,擱置幾天後,再用自己的話把文章複原出來,然後將它和《旁觀者》中的原文作比較,以便發現自己的缺點,加以修正。在此基礎上,富蘭克林又將這些散文改寫成詩,一直到自己忘記了原文的結構時,再來設法將詩中的意思用散文表達出來,然後也和原文作比較,改正自己的缺點,這一步是為了學習如何整理思想,使文章具有條理性。就這樣,富蘭克林的寫作進步了。

富蘭克林的自學隻能在晚上下班後或早晨上工之前,或是在星期日。為了更多地進行學習,富蘭克林盡量減少用在其他活動上的時間。當時,他盡管認為做禮拜是人們應盡的義務,但還是常常設法從父親的催督下躲避參加,獨自一人留在印刷所,在練習寫作和讀書中自得其樂。在16歲那年,富蘭克林偶然讀到一個名叫特萊昂的人寫的一本宣傳素食的書,打算實行素食。當時,詹姆士尚未結婚,他和印刷所的學徒們都在另外一家包飯,富蘭克林的素食使得那家人為他們備餐起來很不方便,並因此而受到哥哥的責怪。終於有一天,富蘭克林向哥哥提出,把每月夥食費的一半交給他,由他自己來辦理夥食,詹姆士馬上就同意了。這樣,富蘭克林每頓飯以一塊餅幹或一片麵包,一把葡萄幹或一塊果餡餅和一杯清水充饑,由此從夥食費中省出錢來買書。而且,每到吃飯的時間,詹姆士和其他人離開印刷所以後,富蘭克林草草吃過東西,便可以利用剩下來的時間讀書。素食使富蘭克林獲得了買書的錢和看書的時間,他的學習進度加快了。

就是在當學徒的這段時期裏,富蘭克林把在寫算學校曾兩度考試不及格的算術學了一遍,用的是柯克的算術書,又讀了賽勒和舍爾梅的關於航海的書,從這些航海的書裏,他接觸到了幾何學知識。他還讀了洛克的《人類的悟性》和波爾洛亞爾派的作者們寫的《思維的藝術》。富蘭克林的學習日漸深入。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裏,富蘭克林在改進自己文體的同時,注意到了論證方式的改進。一次他偶然在一本英語語法書的後麵發現了兩篇關於修辭法和邏輯的簡短介紹,其中關於邏輯的那篇在結尾時舉了一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進行論辯的實例,他立即發生了興趣。此後不久,他買了一部色諾芬的《蘇格拉底回憶錄》,加以研讀。書中記載的蘇格拉底運用對話法進行論辯的實例,吸引了他。從此,富蘭克林放棄了自己生硬反駁和武斷立論的辯論方式,而效法蘇格拉底,用一個謙遜的、對事物抱有懷疑的人的口吻發問。他發現這種方法常常使自己的對手,即令是“很有學識的人”,也不得不讓步,直到陷入窘境,而使自己和自己的論點獲得往往是不應得的勝利。但幾年以後,富蘭克林又逐漸放棄了這種辯論術,而隻保留了用謙虛的語句表達個人意見的習慣。在那以後,每當提出什麼可能引起爭論的意見時,富蘭克林從不用“一定”、“無疑”等表示肯定語氣的字眼,而寧願用“我猜想”、“我料想”、為了什麼理由,“在我看來這件事好像是”等等。後來,在富蘭克林漫長的一生中,有許多場合他需要說服他人接受他的意見,而大多都如願以償,這恐怕是大大得益於他的論辯技巧上的研究改進。

就這樣,僅僅上過兩年學的少年富蘭克林在早早地當起了學徒去掙自己的麵包的同時,以非凡的求知欲和刻苦精神,吸取著文化知識的養分,不自覺地為未來作為科學家、思想家和外交家的生涯架設了最初的牢固的梯級。

1721年,詹姆士不顧朋友中一些人的反對,開始出版自己的報紙《新英格蘭報》,富蘭克林則把印出來的報紙送到城裏各處的訂戶家中。詹姆士的朋友中有人為報紙寫些短文作為消遣,而這些文章使得報紙的聲譽提高,銷路更廣。這些朋友常到印刷所來,在談話中提到他們的報紙受到居民的歡迎。聽到這些,富蘭克林不禁砰然心動:何不也在報紙上一試自己的身手呢?

當然,他不能像其他撰稿人那樣公開署名,因為哥哥不會允許他寫的文章在報紙上發表——在他眼中,弟弟始終不過是一個學徒,一個孩子。於是,他以一個名叫“賽倫斯·杜古德”的女子的身份用第一人稱給報紙寫稿。他給《新英格蘭報》的第一篇文稿寫於1722年4月2日。在他的筆下,杜古德出生在到新英格蘭去的船上,父親在旅途中喪命。到了新英格蘭後,她和母親住在離城不遠的鄉下,“我不得不出去當學徒工,因為我不能再靠我貧窮的母親生活,她也在苦苦地掙紮求生。”她的教師是一位牧師,他讓她學習針線活、書寫和算術,並“讓我隨意使用他的藏書,那藏書量雖不大,卻是經過精選、適合於啟迪理解力並使頭腦形成偉大而高尚的思想的。”過了一段日子,那位牧師開始物色一位妻子。在幾次向上層社會的女子求婚不成功後,“他選擇了他的學生”。這裏,富蘭克林顯然是以他的外祖父當年娶了他的女傭——富蘭克林的外祖母——為原型加以虛構的。“由於他是一位偉大的慈善家,並待我猶如一位父親,我不能堅決拒絕他的求婚”。於是,杜古德結了婚,成了三個孩子的母親,後來又成了寡婦,平靜地住在鄉村。

按富蘭克林的眼光,他杜撰的這位杜古德夫人具有諷喻意味地夢想進入哈佛學院學習。那所學院的門由富裕和貧困把守著。凡是未經富裕推薦的求學者,一概由貧困拒之門外。而在那所殿堂之內,學識高踞在寶座之上,從地麵到寶座是難以攀爬的階梯。大多數的進香者先是滿足於同愛德爾尼絲夫人和伊格諾倫絲夫人兩姐妹一道,呆在那寶座腳下,到他們不得不攀登時,又“千方百計求助於已經攀登到他們前麵去了的人的幫助。那些人則為了一品脫牛奶或一塊果餡餅的代價,而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後進者拉到和他們同等的高度上……。每一個木魚腦袋看起來都因為分享了一份學問而心滿意足,盡管他們還和先前一樣愚蠢。一旦來到那座殿堂的外麵,我覺察到,他們之中,一些經營商業,一些去旅行,有的幹這行,有的幹那行,有的什麼也不幹;許多人在那以後由於沒有世襲財業而一貧如洗,就像教堂的耗子,因為他們種不了地,也羞於乞討,靠機智度日又不可能。我暗自思忖,那些傻到極點的父母們看不到他們子女腦瓜的遲鈍和不開竅,是因為他們以為他們的錢袋足以將兒女送進知識的殿堂,在那裏,由於缺乏所應有的天份,他們學到的難以超出舉止漂亮大方、優雅地進入一個房間——而這在一所舞蹈學校就可以學到。在支付了大量的煩惱和費用之後,他們就這樣返回來了,還像先前一樣是個木頭腦瓜,隻是多了一些傲慢和自滿。”

富蘭克林的文章內容正是他自己思想狀況的寫照。少年時代的富蘭克林就曾想過到哈佛學院念書,也曾向往過牧師的職務,但既然當了手藝人,他便將當年的理想付之一笑,自慰並沒有失去太多,而且有了一份更好的職業。富蘭克林還用他懂得的一點拉丁語,在文章結尾時加上一句拉丁語箴言,給全文增添了幾分幽默感。

這些文章全都是用化名寫成,也不敢公開投稿。富蘭克林用偽裝了的筆跡謄寫後,在夜間將稿子塞進印刷所的大門。第二天早晨詹姆士開門時發現後,把它拿給自己的朋友看,文章居然得到了大家的讚許。詹姆士和朋友們猜測文章的作者,紛紛舉出他們中的佼佼者的姓名。這樣的評價使富蘭克林在一旁聽了喜出望外。對文章加以好評的這些人或許稱不上什麼專家名士,但正是這些讚許增強了16歲的富蘭克林在寫作方麵的自信心。富蘭克林還撰寫詩文諷刺當時在新英格蘭的詩人中寫得最多的挽詩,因為挽詩的作者常常將莫須有的美德和業績加到死者身上來加以讚美和哀悼,使得挽詩具有一種虛偽的、套話連篇的格式。

這一係列署名杜古德、在挽詩問題上大發議論的作品到1722年6月25日停止發表了,因為從這個月起,富蘭克林兄弟及其朋友們不得不全力應付一場嚴重的事端。

詹姆士的《新英格蘭報》自1721年8月7日創刊以來,屢屢刊登代表當地激烈思想的文章向保守勢力挑戰,已經引起了地方當局的注意,為了除掉這個與眾不同的新的聲音,他們在等候時機。1722年6月,這個機會出現了。6月11日,《新英格蘭報》登出一篇虛構的從新港寄出的信,信中說有人看到海盜在那一帶海岸出沒,“我們從波士頓得到通知說,麻薩諸塞政府正在裝備一艘船(“飛馬號”)去尾隨海盜,由彼得·巴比倫船長帶領,人們認為,隻要風和天氣許可,他將在本月的某個時候出航。”文章刊出後,麻薩諸塞參事會借口這是蔑視當局,下令逮捕了詹姆士,審訊以後將他關押在波士頓的石築監獄裏。一個星期後,詹姆士告訴參事會說他“確實感到衷心地抱歉”。又過了一個月,波伊爾斯頓醫生為詹姆士出具證明說,犯人的健康因監禁受到損害,詹姆士獲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