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是否真心,他隻能打一個問號。不過眼前的利益,不拿白不拿。那千餘士卒,李牧倒是不太眼饞。收下王淵,主要還是為了一個大義的名聲。
他們是從並州來的,想在幽州占利,找一個由頭很重要。
黃巾軍不愧是地道的雜牌軍,軍心不穩,後知後覺。待其反應過來,派兵遣將救援主帥,並州一路人在城中等待多時了。
“打!”
對方雖然人多勢眾,可是沒有能人指揮。有一種情況,叫做群體無意識,說的就是眼前的黃巾軍。
一聲令下,早已等待多時的並州軍,連同王淵部,一起衝上去圍殺叛軍。
在武器裝備上,李牧一點都沒有虧待自己人。他有的是黃金,些許上好兵刃甲胄,豪爽地發放給全軍士兵了。黃巾軍中,還有可憐的種田漢,沒有武器可得。隻能從家裏拿來農具,往全副武裝的敵人身上,用力一擊。效果卻不見多少,徒添笑料而已。
“程遠誌已死,降者不殺!”
環顧四周,官軍像是排練好的一般,齊聲大喊。
事實上,參加黃巾軍的農民,對官軍的畏懼感很深。之前在老實巴交地種田時,碰上一個小小的衙役,都要點頭哈腰的。
原先仗著人多勢眾,底氣十足。現在將軍都死了,他們一個個的,趴在地上痛哭流涕。乞求官軍的仁慈,放他們一馬。
將整個幽州,攪的天翻地覆的叛軍,很順從地被李牧打包收編了。
壯大之後的隊伍,規模不小。原先的並州軍和王淵部除外,光是收攏的黃巾,就超過了三萬。總計四萬有餘,人數上倒是很高了。隻是這戰鬥力,不用說了,連之前憑一股熱血,打拚的黃巾軍,都有所不如。
當下所急,應是整合軍隊,提高士兵素質了。出於種種原因,李牧決定留在幽州琢郡。不止如此,借著“攜防”的名義,實際上又占據了幽州西部的幾個郡。
朝廷那邊,隻消一箱黃金就搞定了。有了這些黃白之物開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全都相當於家養的狗一樣。指揮他們說幾句好話,容易的很。
況且李牧確實有功,剿滅五萬黃巾軍,功勞完全拿得出手。因此,在有心人的鼓動下,漢靈帝給他安了個“鎮軍將軍”的頭銜。讓他更驚喜的是,他占據幽州數郡的事情,竟然被明麵上同意了。
要說他的借口,也是低劣得可以。他謊稱有黃巾匪徒,散落周圍作亂,於是便打算震守在此。不知道是漢靈帝沒腦子,還是送給十常侍的金子起作用了,竟然給他發來了官文。吃下去的地盤,打死都不吐出來。從此以後,小半的幽州就是他的了。
幽州本來是劉虞的地盤,李牧來插一腳,他當然不高興了。可是朝廷詔書一下,此事已經算是板上釘釘了,劉虞隻能徒呼奈何啊!
現在的大漢,亂象已生,傾覆隻在某些人的反手之間。不過明麵上,沒人敢違抗天子的命令。關內之地,還在靈帝掌控中。因此皇帝說的話,依然管用。
得了個好差事,近些時日,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同為大漢官員,劉虞不敢進攻李牧這個“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