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習俗(1 / 3)

節日習俗

福建節日民俗千姿百態,包括了以農曆記時的傳統節日,以公曆行事的紀慶節日,以及少數民族節日。

上古時期,閩族的先民們以圖騰和其他原始崇拜,作為自己的節日與節俗。漢、晉以降,尤其是唐代,北方移民帶來了中原的歲時節慶。從此,中原節俗在福建特定的經濟、地理環境中傳承、發展、變異。宋、元時期,福建海上交通發達,對外經濟交往頻繁。這一特點也滲入傳統節日節俗之中。在閩南地區,中秋節點塔燈、“燒塔仔”之俗,意在企盼出洋謀生的親人歸來;七夕的織女,從一個變為七個,稱“七娘媽”,且成了兒童的守護神,這也與親人長年出洋有關。同時,一些外來的節日,如穆斯林的聖紀節、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傳入閩南一帶。但在閩西、北地區,卻又相當完整地保留著中原古風。有明一代,某些不合時宜的節日,諸如社日、寒食等,逐漸被淡化、淘汰。節日節俗的遊樂性增強,奢侈之風甚熾,如元宵節的花燈煙火、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中元節的普度等等,極事鋪張。同時,在一些節俗中,融入了抵禦外族入侵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在閩東一些地方,為紀念和歌頌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有中秋曳石之舉;莆仙地區及惠北一帶,於春節期間的初二、初五為“探亡日”與“做大歲”,則是對倭寇入侵的暴虐行為的抗議。這些習俗均為全國所僅有。清代大致沿襲明朝舊例。不過,清初反清複明鬥爭及其不屈不撓的精神也體現在一些地區的節俗中。如鄭成功的家鄉南安金井不過清明節,掃墓改在上已節進行;莆仙地區百姓,為抗議清兵屠殺,把春節的春聯改為白額紅聯。其後相沿成習,流傳至今。隨著資本主義入侵,基督教傳入福建。教會的節日如聖誕節(俗稱“天主誕”),也在一些城鄉出現。民國期間以公曆行事,在繼承傳統節日的同時,出現了諸如元旦、教師節、植樹節等等紀慶節日。1949年後,政府規定了一些特殊的、有意義的日子為新興節日,如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建軍節、國慶節等,更豐富了紀慶節日的內容。並且,傳統節日在擯棄陋習的基礎上,發揚良風美俗,賦予新的意義。

福建的少數民族主要是佘族,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與高山族等。少數民族的許多節日,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除夕等等,與漢族大致相同,但也保留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節日節俗。

傳統節日

(一)春節

春節古稱“元旦”,指新的一年開始。又叫“年節”,俗稱“年”。

春節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為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從時間上說,春節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間活動主要是開正、祭祀、拜年、遊樂等。

1.開正

指除夕午夜後子時到卯時之間,擇一良辰,開啟大門,同時焚香點燭,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也祈求吉利和順。“開正”的時間依該年天幹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曆書上的記載行事。“開正”之時,天未破曉,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香煙繚繞,鞭炮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一時間熱鬧非凡。

“開正”,在龍海,叫“開春”;在古田,叫“開年”;在沙縣,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順昌、光澤、連城、長汀、清流等地則稱之為“開門”或“開大門”。“開正”的儀式全省各地大同小異。在廈門、“元旦焚香紙、放爆竹、開門即閉”(清·道光《廈門誌》卷15《歲時》)。在將樂的農村,倘若是多戶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麼開大門者必須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給大家帶來吉祥與福祉。寧化的一些農村,在開大門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內的各個房間,然後才開門。在武平,開門時全家人應在場,如有外人,不得參加;開門後即按“春牛圖”所示的財神方位叩頭。在邵武,若有人無意中被“開正”的鞭炮擊傷出血,叫“血彩”,據說是極好兆頭,這年能發大財。

現在,選擇“開正”時辰的做法基本上沒有了,一般在除夕零點新舊年之交時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歲。近幾年來,電視機普及,全省城鄉的大多人家都圍坐電視機前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零點時,當電視中新年鍾聲響起,人們不約而同點鞭炮、放焰火,其盛況絕非昔日“開正”可比。這一新習俗在城鎮尤盛,以致於公安部門通告市民,限製焰火爆竹施放地點,規勸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代之以錄有鞭炮響聲的錄音帶。

2.祀神

祀神在“開正”之後,是舊時不可缺少的重要儀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廳堂的長案上事先擺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為柑或桔)、年糕、淨茶、牲醴以及插著紅紙花的“歲飯”、鮮花。有的地方則純為素齋,“設齋果、茶、酒、歲飯拜天”(民國《閩清縣誌》卷5《禮俗誌》)。永春還供有圓子湯,漳州還有紅糖煮線麵,同安還有金針菜、龍眼幹等。泉州的許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誕”移至“開正”後祭祀,供品就更講究了,備的是三牲、五果、六齋。祀神時,由家中長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點燭,燒金紙,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萬事如意,多福多壽,即所謂“禮神祈年”。次則依長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羅源,“元旦設香案當天叩拜,謂之‘啟寅’。”(民國《福建通誌·風俗誌(福州府)》,(引羅源舊誌))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動選在其他時間進行。在廈門,是初一中午祭祖。在連城,拜祖先稱“拜圖”,初一早上由族長率本族子孫在祖廟進行。在大田,民間有初一早起喝薑茶(即糖開水中放生薑、米花)的習俗,這時應敬一杯薑茶於祖宗神位前,祭祀則在早飯之後到祖祠中進行。

祀神之後,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紅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節。在福安,廳堂長案上的香火要持續三天不斷。

在龍海,龍江上的漁戶,春節時都買連根帶葉的大捆甘蔗,用紅絲布綁在船桅杆上,祈求新年日子節節甜。甘蔗要等過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則據說會壞了兆頭。

現在,祀神儀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設供果、點香燭,雖不無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3.拜年

拜年又稱“拜正”、“賀正”、“賀春”,是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拜年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祇祖先之後,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舊誌中的“少長序拜”(清·乾隆《福州府誌》卷24《風俗》)、“卑幼以次拜其尊長”(清·道光《羅源縣誌》卷27《風俗》)即屬此類。舊時要行跪拜禮,後逐漸改為作揖鞠躬,流傳至今雖有鞠躬行禮者,但大多隻說些“拜年”、“長壽”之類的話。長輩在接受小輩的拜年之後,要賞給紅包(即壓歲錢,有的壓歲錢在除夕夜給。)或紅桔等。現在拜年的時間也有變化,由於城鎮中兒女很多是與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帶小孩回來給父母拜年。

第二種類型是以宗族為單位,在祠堂祖廟中拜年,類似於現在的“團拜”。據(民國)《連江縣誌》“禮俗”(卷19)記載:人們在拜完神、祖先後,“隨入祖廟,合族序拜,以側柏葉插桔,人領一二枚,取百事吉之義。”凡在祖廟中祭祀祖先的,祀畢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現在這一類拜年已不時興。

第三種類型是親朋好友、鄰裏故舊之間的拜年。(光緒)《漳州府誌》“民風”(卷38)記載:“元日祭畢,無貴賤禦新衣,詣親賀歲。主人出辛盤共款,行人相望於道,五日乃止”。龍海、南靖等地舊誌也有相同的記載。這是給親戚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發財,主人也以作揖回賀。福州地區流行的回賀語是“齊發,齊發”。有的地方講究拜年的時間。在連城有句俗語,“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無肉”。說的是初一拜宗親,初二拜嶽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給嶽父、舅父拜年,則是怠慢了,隻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遲了,恕招待不周。帶小孩去給親戚拜年,小孩往往會得到一份“壓歲錢”,至少也有兩個紅桔,因此福州地區俗語說:“拜年拜年,沒桔也有錢”。在詔安,親友互相賀年,入門要高聲說“新正如意”,對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賀年要帶二枚紅桔,一些糖果之類,對方把禮品收下,紅桔奉還,以表雙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帶,必須先到親屬中的長輩和老師家中拜年,否則有失禮儀。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諧音“亡”)、吳(諧音“無”)、對於姓桑(諧音“喪”)、賈(諧音“假”)的人家也應回避。

學生到老師家拜年,拜見時雙手作揖,口稱“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則可隨便些,主人以煙、茶、糖果、紅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說“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

拜年的時間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馬祖島居民過了年夜,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寧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寧化、尤溪等地的風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場所遊樂,但不走家串戶。現在這些風俗多已不存。

在寧化、邵武等地,初二才開始到親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卻忌這天賀年會親。同姓中有老人做壽的,應送壽麵。過去拜壽是在正月初旬夜間進行,稱“暖壽”,現在則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諸如洗衣、劈柴之類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為吊唁死者日,凡有新喪的人家,應為逝者設靈座,讓親友吊唁。在莆田、仙遊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為探亡日。據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入侵,大肆燒殺搶掠。民族英雄戚繼光打敗倭寇之後,進山避難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陸續返回家園,但見倭寇鐵蹄過處,屍骨相枕,滿目瘡痍。親友鄉鄰不知誰家遭了難、死了人,於是互相探望,幫助收殮親人。後世相傳,二月初二便稱為“探亡日”。後來,把這紀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與“大年夜”(正月初四,詳見後“除夕”條)之間的正月初二。此後年年正月初二,人們互不登門,以避“探亡”之諱。但終有諸多不便,故又約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過門、拜過年者,初二日再登門便不算犯忌。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別多,為的換取初二的行動自由。

舊時福州水上居民(俗稱“晝民”)有一特殊的賀年習俗:正月初二後的數日內,三五結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為中年以下女性),盛裝攜筐,至市內各街巷挨戶唱小曲賀年。受賀的人家贈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無論貧富與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參加賀年,據說這樣類似吃了百家飯,可保全家一年平安無事。所唱小曲和諧悅耳,且多與地方習俗、新年吉利有關,因此頗受青睞。

閩西客家習俗,正月初一,16歲以下的孩童都挎個布包成隊到各家各戶“打餅”,也含有賀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給一人一粒糖、一塊餅,年幼未能到者,則由兄、姐代領。

現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團拜”和電話拜年的新內容。“團拜”即為集體拜年。許多單位都定於新年前後的某一時間,聚會一起,互相拜賀致意,既增進友誼,又可免逐家拜訪之勞。此外,還有軍民“團拜”,軍政“團拜”的。在農村,回鄉幹部、學生也常有“團拜”之舉。電話拜年則是近幾年時興的新鮮事,主要在城鎮。新年鍾聲一響,人們便拿起電話向親朋好友賀年,既及時,又便捷。隨著私人電話的增多,電話拜年這一新習俗逐漸流行。

4.遊樂

春節的遊樂活動很多,大型的遊樂活動主要有舞獅、舞龍、踩高蹺、舞龍燈等,次則觀看戲劇,猜燈謎,另外還有玩四色牌、打麻將、玩牌九,聚賭為樂。

在平和、漳浦,“諸少年或裝束獅猊、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鳴金擊鼓,喧鬧異常。主人勞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勞之物倍厚於常”(清·康熙《平和縣誌》卷10《風土》)。在漳平,舊時春節期間,有三、五人臨時組合的小樂隊(其主要樂器是嗩呐,配以小鼓、小鈸),挨家挨戶吹奏吉祥的樂曲,俗稱“鼓吹達仔”。東家要放鞭炮迎送,並賞給紅包。縉紳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獅隊(俗稱“打獅”)來拜年,同樣要燃放鞭炮迎送,賞紅包。舞獅隊還在大街或廣場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頭或大戶人家舞獅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歡迎,離開時一樣贈紅包賞彩。此外,還有人家邀請唱曲藝的到家中彈唱。有些農村,青年農民以蕩秋千為樂。年前他們先以竹竿搭好簡易秋千架,從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單人,或雙人,作各式各樣的蕩秋千比賽,觀者雲集。在明溪,春節期間也有迎神及舞龍燈、獅燈等娛樂。

在福州,舊時春節期間最為兒童們喜愛的娛樂是打“鑼鼓板”,而且大人們也玩。“鑼鼓板”的調式不少,常見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鑼鼓板”不但自娛,而且還進行比賽。婦女們則結隊出遊,或逛街,或遊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將的。男人們的娛樂除聽戲、聽評話外,不是喝酒談天,便是打麻將、抽牌九。舊時玩撲克牌隻是上流社會的雅事。

在閩南,春節遊樂內容豐富,除了舞龍、舞獅外,還有地方戲劇、歌舞,如南音、歌仔戲、大鼓涼傘舞、車鼓弄,以及武術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詔安,還有舞鳥,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紙,裝飾鳥的形狀,人套在裏麵表演著鳥的舞蹈。

1949年後,全省各地春節遊樂更豐富多彩,除傳統的舞獅、舞龍、龍燈、旱船等等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文藝演出、遊園、舞會、體育比賽。電影院上演新影片,電視台播出精彩節目。在農村,文化體育部門也組織了許多文體活動。有的鄉與鄉、村與村之間自發組織籃球、棋類等比賽。自80年代後,有一新趨向,即春節期間農村人進城遊玩,城鎮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節,龍岩的登高山、蓮花山,連城的冠豸山,長汀的臥龍山,永定的北門山、東華山,尤為熱鬧,其盛況勝於重陽。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幾年來,流行於閩南農村的攻炮城遊戲,別有情趣。所謂“炮城”,是竹竿掛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別設置數處,排炮離地麵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須用點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點響排炮者為勝。“攻炮城”獎品甚為豐厚,常見的有電視機、收錄機、自行車等。獎品的等級依攻“城”的難度(即排炮離地麵的高度)而定。攻“城”開始之前,每處“城”的邊上都用大紅紙標明獎品名稱。這一頗有刺激的遊戲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觀戰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節裏進行,也有選定農閑時某一日子的。設“炮城”的村莊首先要集資購買獎品,布置場地,然後確定“攻城”時間,發出通告。“攻炮城”的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們都早早地來到“戰場”。“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們帶來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來之後便選定所要攻的“城”,占據有利的地形。圍觀的群眾人山人海。當主持人宣布“攻城”開始時,戰場上各據點頓時炮聲大作,硝煙彌漫。加上觀眾的呐喊聲,整個戰場沸騰起來,極為熱鬧。“攻炮城”進行得十分激烈,從上午一直持續到晚上。有的當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繼續進行。攻城者耗費“炮彈”一箱箱,一直堅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績各有不同。經驗豐富者由兩人配合,一人送“炮彈”、一人“攻城”。有時,一箱鞭炮還沒有完,“城”便被被攻下。他們興高采烈地扛上獎品凱旋而歸。經驗不足者盡管耗去幾箱鞭炮,卻一“城”未下。雖然如此,但也喜氣洋洋,毫無懊悔之意。

5.食俗

福建舊俗對於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歲飯)、線麵、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飯,吃“隔年飯”討個“年年有餘”的吉利;吃線麵寓意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則與崇拜神、佛有關,以示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將樂一帶流傳這樣的俗語:“一餐吃齋,四季無災;一天吃齋,災禍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