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向她保證自己明白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既然我已經接受了這個教訓,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去看《音樂之聲》呢?我們還有時間。”

“不是今天,”媽媽告訴他,“但我們以後會去。”那個小男孩兒一定被打哭了

一位研究經濟學的朋友要我幫忙,找10個人,在10個地方做誠信試驗:具體就是在不同的商店買10次東西,每一次買東西都付兩次錢,看有多少人拒絕第二次付款。

我先走進一家服裝店,給孩子買了一件20元的襯衣。付過錢出來後,一會兒我又進去說:“對不起,剛才我買衣服忘了給錢。”店主是一個中年婦女,慈眉善目的,看樣子應該是一個好人。我等她說:“你已經付過錢了。”可是她隻是看看我,不說話。我把手裏的襯衣舉到店主的麵前說:“你看,我買的就是這件襯衣。你開價30元,我說15元行不行,你說再加點吧,20元賣給你。我說20就20……”我故意仔細描述買衣服的情景,給店主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可是她不耐煩地打斷我的話說:“行,快交錢吧。”我隻好乖乖地又一次把20元錢給了她,再去別的商店做試驗。

我一連試了9個店主,竟然沒有一個人拒絕第二次付款。

態度最好的那個,也隻是淡淡地說:“你真是個好人。”那神情不知道是讚揚還是嘲笑。

隻剩最後一次了,我想找個熟人試試。大街對麵就有一個賣飲料的小店,是我高中時的一位同學開的,老同學和她的兒子正坐在店裏。我穿過大街,走進老同學的飲料店,買了一瓶礦泉水就出來了。幾分鍾後,我再進去說:“哎呀,老同學,我剛才買礦泉水忘了給錢。”老同學說:“算我送給你喝吧。”我要把試驗進行到底,就說:“那怎麼行?”我掏出兩塊錢遞過去。老同學竟然伸手來接,我真不想鬆手,因為一鬆手,她在我心裏的形象就矮小了。就在那張紙幣一半在我的手裏,一半在老同學的手裏時,她兒子說:“媽媽,阿姨不是給過錢了嗎?那張錢還在你的手裏呢。”老同學的另一隻手上,確實握著我剛剛給的兩塊錢。

老同學非常尷尬,不得不鬆開手。我很後悔用熟人來做試驗,也尷尬地出了飲料店。我剛走到街上,就聽到那個講實話的小男孩兒在店裏放聲大哭,一定是老同學打他了。

誠信是一生的財富。可為什麼偏偏有那麼多人為了區區幾元錢就什麼也不顧了呢?

娘,讓我多陪陪您

女孩兒是個住校生,高中的學習生活是艱苦的,難得與家人常在一起,一般情況下四周休息一天,才能回家一次,所以她很珍惜這短暫的團聚時刻。當女孩兒進入高三階段,準備全力以赴迎接高中3年曆程中的最後一戰—一高考時,無意中得知母親生病住院,但並不知病情的嚴重性。開始的時候她並沒有把母親的病放在心上,一如往常地繼續回校學習。

偶爾的一次,女孩兒在一張報紙上看到有關腦溢血的病情介紹,想到自己的母親得的就是這種病,她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原來母親為了不讓她擔心,囑咐家裏人別告訴她病情的真實情況,隻說很快就好了。母親的病雖說好了,但複發的可能性還是有的,腦溢血一旦複發,後果將不堪設想。女孩兒想到這裏,哭了。

她暗自埋怨自己的粗心,忽視了對母親的關心。當看到母親躺在醫院時,自己竟然那麼掉以輕心地認為母親的病沒什麼!回憶往日的溫馨和諧,充滿了歡樂的家,她不能想象在以後的日子裏如果失去了媽媽,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於是,她決定每天回家住,盡管家離學校很遠。

她說:“媽媽現在成這樣了,她的病情說不定什麼時候會複發,而我又不能常常見到她;假如以後我考上外地的大學,能見到她的機會就更少了。所以從現在起,我要多爭取機會看看媽媽,陪在她的病床前,多給她一份孝心和愛心!”

她說:“我這樣做並不是不再努力學習了。在學習知識和親情麵前,我把親情放在第一位,但我還會加倍努力地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的養育之恩,讓她能夠安心養病。”

女孩兒的孝心感動了同學和老師。他們盡量在學習等方麵幫助她,看到她這麼辛苦地來回跑,都勸她還是住校吧,隻要學習努力,取得優異成績,那也是對母親的最好報答。但女孩兒說:“冉苦再累我都能堅持,隻要能常常看到媽媽,隻要能讓媽媽安心地養病!”

生病中的母親也不忍看到女兒的辛苦,勸女兒繼續住校,女兒拉著母親的手,固執地說:“娘!就讓我多陪陪您吧!”

母親不再說什麼,看著女兒欣慰地笑了,滿臉是幸福的淚……

父母與子女,是互相最堅強的支撐。也許在支撐中會失去一些東西,但最終獲得的已足夠彌補所失。對父母,我們往往因為與生俱來的擁有而習以為常,但也可能就在我們的不以為意中遺失了這從不曾失去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