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享受:可口的飯菜,溫馨的家庭生活,美麗的大自然,此外還有詩歌,音樂,沉思,友情,談天,讀書,體育運動,喜慶的節日……甚至工作和學習本身也可以成為享受。
現代社會,充滿著競爭,充滿著機會。我們的眼睛盯死了瞬息萬變的股市行情,我們的耳朵時時留意著有用的信息。我們在商務談判中耗去了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我們在策劃廣告方案中熬過了一夜又一夜……我們夢想著一夜暴富,我們渴望著一朝成名。我們的的確確忘了世界上還有好山水、好風景、好書籍等著我們去欣賞。我們成了經濟動物。
我們過的是一種健全的生活嗎?難道功名、財富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停下匆匆的步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明人陸紹珩曾經說過:“世路中人,或圖功名,或治生產,盡自正經,爭奈天地間好風月、好山水、好書籍,了不相涉,豈非枉卻一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世上的人,有的追求功名,有的從事經濟,雖然都是在做正當的事情,但人們卻一點兒也不關心天地間的好風景、好山水、好書籍,好像都與己無關,這豈不是白過了一生?
用這段話對照一下今天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會發現,古人的感慨似乎就是針對我們而發的。
讓我們把眼光從“圖功名”“治生產”上稍稍挪開,去關注一下路邊正在吐綠的樹木,窗台上正在吐蕊的花朵。夜裏,不妨暫時推開桌上的功課,去沐浴一下璀璨的星光。假日,也可同三五好友一道,來一次自行車旅遊……
據說凱撒與亞曆山大就是在戰事最繁忙的時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正當的生活樂趣。他們認為,享受生活樂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動,而戰事才是非常的活動。文藝複興時期法國著名思想家蒙田認為:“這不是要使精神鬆懈,而是使之增強,因為要讓激烈的活動、艱苦的思索服從於日常生活習慣,那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的。”蒙田還提出:“我們的責任是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去編書;是使我們的舉止井然有序,而不是去打仗、去擴張領地。我們最豪邁、最光榮的事業乃是生活得得意,一切其他事情:執政、致富、建造產業,充其量也隻不過是這一事業的點綴和從屬品。”
“在繁華的倫敦市,我是一個小小的職員。”生活於18—19世紀間的英國散文家蘭姆在《退休者》一文中,描寫了自己對當時“囚禁”般的公司工作的深惡痛絕:“我這個人似乎與寫字台結成一體了,連我的靈魂也變成了木頭。”他認為,“人一旦事務纏身,便失其靈性”。在蘭姆稍後的英國作家喬治·吉辛更是對假日大唱讚歌:“我們的休息日總有一種特殊的神聖性。讓每周中有這麼一個整天,脫離世上的粗俗生活,超越於通常憂樂之上,這種想法雖然帶有宗教狂熱,卻仍富有福惠;星期天總是把很多好處帶給大多數人,對於少數人它更意味著靈魂修養的生活。”他甚至說:“如果星期天的這一作用在我們之中消失了,那對我們的國家,就更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