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融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出世”思想及作者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思考為一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出入世”法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一部囊括了中國5000年處世智慧的奇書。

《菜根譚》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朝萬曆年間人士,其人其事不見經傳。從《菜根譚》的內容及其友人於孔兼等人的記載中,可知洪應明是一位儒生,早年熱衷塵世,晚年皈依佛門、廣事交遊。其著述另有《樵淡》、《筆疇》和《傳家寶》等,內容多是當時的警句教言,並包含自身的感慨,既為自律,也為勸世。

《菜根譚》,又作《菜根談》,“譚”通“談”,意為人生根本的哲理之談。關於書名的由來曆來說法不一。有人以為典出“性定菜根香”,所謂“夫菜根,棄物也,而其香非性定者莫知”;有人以為化自宋儒汪信民之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而作者友人於孔兼在“題詞”中則稱:“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曆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裏得,其顛顛風波、備嚐險阻可想矣。”幾種解說,似乎皆合作者本意。

《菜根譚》全書采用語錄體的形式,分為上、下兩卷,共360條。原書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閑適、概論幾部分。從內容上看,《萊根譚》一書表達的是作者對為人出世、修身養性、治學齊家的認識和體會,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幾乎涵蓋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問題,正如其原序中說的:“其間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全書以修身養性為核心,以“中庸”、“無為”、“出世”思想作為不變應萬變的基本原則,對世間萬象作麵麵觀,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個人修身、齊家,人們都能於此書中有所獲益。從語言上看,《菜根譚》一書運用了清言體,以詩化的語言極力營造藝術的意境。書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采用對偶句式,文詞優美,對仗工整,短小精粹,耐人尋味,語言上富有一種獨特的謔趣。書中的處世警句來源豐富,既有作者自己的心得體會,又有從先哲格言、佛家禪語、古典名句、俗語諺語中演化而來的精彩文句,辭藻秀美,含義雋永,耐人尋味。

《菜根譚》自問世400多年來,在海內外影響甚大。清康熙帝曾親自輯錄“滿漢合璧本”《菜根譚》,命內務府印行,以教育子弟。《菜根譚》流入日本後,在江戶時代重刊,一紙風行,遍傳日本。近年來,《菜根譚》在海內外頗受重視,甚至形成一股閱讀熱潮,成為“人人關心、愛讀的書籍”。這一切都表明,《菜根譚》具有永恒的思想價值,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磨其睿智的光輝。

此次編著,作者從《菜根譚》原典中精選出99條,按照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原則都加上標題,進行言簡意賅的翻譯,並結合經典故事加以闡述說明,既保留了原典的經典性,又能方便讀者閱讀。在此次編著過程中,得到了馮賀、王強、張曉華、張吉傑、王麗傑和柳曉春等朋友的大力幫助,在此致以衷心的謝意!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和個人生活體驗的不同,對某些內容的闡釋難免會有不當之處,如有偏頗,還望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