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南非史
1924至1945年的南非
1.南非的新形勢
1924年,赫爾佐格依靠國民黨和工黨的聯合,在議會選舉中獲得了多數,擊敗前任政府而執政。赫爾佐格當上總理以後,大大強化了對非洲人的種族歧視統治。在他執政的15年內,先後頒布了30多項反對非洲人的法律和條例,這在南非曆史上是破記錄的。這些法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
在政治方麵的種族主義立法主要有:《土著住區法》、《工業調解法》、《土著代表法》等。法令明文規定,在城市裏謀生的非洲人,隻能作為流動勞工和臨時居民。他們沒有居住的權利,隻準住在專門劃定的城市郊區的特定居住區內,並由政府派遣行政人員進行嚴格管理。非洲人必須隨身攜帶通行證。通行證製度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推行,到20世紀20年代,不同的省份、甚至在同一個省份的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的通行證。違反通行證製度的非洲人即遭逮捕,政府以“勞動教養”的名義把他們出租給白人農場主充當勞動力。《工業調解法》則宣布政府不承認非洲人有成立工會和罷工的權利,隻承認白人工人成立的工會,規定白人工會有權同雇主聯合成立工業委員會,作為解決白人勞資間糾紛的仲裁機構。1936年的《土著代表法》完全針對開普省非洲人享有的選舉權利。自1853年以來,由英人控製的開普省的非洲人同其他省份的非洲人在待遇上還有些不同,即擁有一定財產資格的非洲人還能享有選舉權。但新法令公布以後,非洲人連這點有限的權利也被剝奪了,他們的名字不能列入選舉人名單,隻能選出三名白人眾議員和兩名開普省議員來“代表”非洲人的權益。
在經濟方麵的立法有《文明勞工通令》、《礦工和勞動法》、《工資法》和《土著勞役契約法》等等,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麵。
一是規定將雇傭勞動分為“文明勞動”和“不文明勞動”兩類。前者指技術性工作,後者是指非技術性工作。非洲人隻能幹“不文明勞動”。即使在礦業、運輸等行業中,也禁止向非洲人發放熟練工種的執照。在一切經濟部門,非洲人都被從熟練工作崗位上調走,由白人工人代替。非洲人隻能在農業、林業、漁業中幹粗活、重活,或者在礦井裏勞動。法令還竭力阻止黑人青少年參加學徒訓練,以保證白人壟斷熟練技能的工種。為了推行“文明勞動”政策,政府將大批白人工人集中安排在公共工程、公用事業和政府行政部門。鐵路係統的情況表現得最為突出。1921年在那裏任職的白人工人隻有4700多人,1928年增加到15800人。在勞動就業方麵對非洲人實行種族歧視是曆來存在的現象,但用法律形式作出規定還是第一次。
二是規定工資額嚴格按照“文明勞動”和“不文明勞動”兩類分別支付。幹“文明勞動”的領取“文明工資”,它實際上高於白人的技能,是對白人工人的一種隱蔽的經濟補貼。幹“不文明勞動”的非洲工人隻能領取低微的工資,但對最低工資額不作任何限定。這些法律的實施,大大擴大了白人工人同黑人工人的工資差距。一些行業規定對白人工人的住宿實行免費製,為其子女提供免費學校,為失業的白人老弱病殘建立慈善機關。
三是在農場受雇的非洲人全家(包括10歲的男女孩子)都必須替農場主勞動。凡是充當佃農的非洲人,每年必須替主人作六個月的無償勞動,其餘半年時間裏還要根據主人的需要從事收入低微的工作。
在文化教育方麵,法律明文規定,未經政府同意不得開辦任何學校。在1920—1930年代,政府撥給非洲人的教育經費隻及白人的十幾分之一,人為地阻礙了非洲人教育事業的發展。誠然,非洲人作為勞動力的後備軍,也需要對他們進行一些有關生產知識的教育。但教育目的,正如政府公開聲稱的那樣,是把非洲人培養成為適應他們生活條件的專門勞動力,實際上就是成為現代化生產的奴隸。
在社會生活方麵,赫爾佐格公開聲稱,必須明確區分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差別,以保證白人的優勢。《防止不道德法》的製訂,目的是禁止非洲人與歐洲人通婚,對於違法者或者發生非偶同居關係的非洲人處以五年徒刑。《暴亂集會法》則取消了非洲人集會和出版的自由,司法部長可以任意處置違法者,各省警察當局還有權任意監禁無辜的非洲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火車、汽車方麵,也嚴格執行種族歧視的製度,非洲人隻能坐劣等車廂,不準進入白人專用車廂。甚至在大街上行走,非洲人也隻許靠兩側走,否則便被視為犯罪。
赫爾佐格在加緊推行種族歧視的同時,還發動了一場脫離英國、實現布爾化的攻勢。他特意釋放了1914年的叛亂者,其中有當時投降德國人的指揮官馬裏茨。1924年,取消了南非郵票上英國國王的頭像(但在硬幣上還有)。1925年,赫爾佐格向英國國王建議,不再對南非國籍的人加封為貴族。同年,議會決定以阿非裏卡語(南非荷蘭語)代替荷蘭語,作為與英語具有同等效力的官方語言,成為南非的第二正式語言。1927年,議會經過長期辯論後,製定了新的南非國旗,即在荷蘭古老的王子旗中嵌上兩個前布爾人共和國的國旗和一麵聯合王國的小國旗。在同英帝國的關係問題上,南非在1926年的倫敦會議上使英國承認它的獨立地位。1931年,根據《威斯敏斯特》的法令,南非在英聯邦內獲得了完全的獨立。英國下議院失去了對南非立法的否決權。南非政府從此可以行使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與英國的聯係僅僅在於英國國王名義上還是南非聯邦的國家元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采礦業的繁榮和製造業的興起,非洲無產階級的人數增加很快。1920年,非洲人礦工增加到27萬人之多。1922年,南非製造業中的非洲工人達到11萬,比白人工人幾乎多出一倍。白人經營的農場日益增多,非洲農業工人也增加到將近20萬人。
除了人數眾多的非洲勞工外,在南非還有一支人數可觀的白人工人隊伍。他們主要來源於南非的窮白人。這是19世紀南非社會曆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出現首先是和農村中土地再分割現象分不開的。19世紀初,英國占領開普殖民地後,布爾人的土地擴張受到了種種限製。英國人頒布的土地法令,明確限製對土地的任意占用,並將土地稅提高了九倍。隨著布爾人大地主家庭人口的繁衍,因繼承關係而占有的土地份額越來越小,有的人隻擁有近40—50英畝的土地,還不到他們祖輩占有土地麵積的1%,生活難以維持。布爾人小地主甚至自耕農成批地湧現出來。窮白人的出現還因為農業中商品經濟發展的緣故。19世紀以前,布爾人的社會基本上是一個以經營農牧業、閉關自守的奴隸製經濟為基礎的社會。隨著鑽石礦和金礦的發現,布爾人居住地區的經濟生活發生了變化。歐美國家移民資本的大量湧入,使土地價格猛漲。一部分布爾人轉向土地投機活動,從中發了財。一部分農場主由於急劇增長的城市人口對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等的需求,擴大了農業商品經濟的生產。布爾人地主間的競爭和分化日益激烈。少數人發橫財,有的成了農業資本家,但多數人破了產。農村破產的窮白人驟然增加,他們自19世紀末紛紛流入城市、礦山尋找生計,到20世紀20—30年代達到了高潮。據統計,1932年窮白人達到30萬,相當於當時白人總人口的1/5。許多人在礦山、鐵路和製造業工作,成為南非白人工人隊伍的主要部分。但是他們文化水平偏低,隻能像非洲工人那樣幹非技術性工作,屬於白人勞工中最低下的階層。
關於南非白人工人的來源問題,還應看到,自南非發現鑽石礦和金礦以後,從非洲以外湧入當地定居的白人工人主要來自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和德國等地。他們之中有一些人是遠涉重洋、夢想發黃金財的冒險分子,後來在激烈的競爭中失敗了,淪為無產者。從19世紀下半期陸續來到南非的白人工人,絕大多數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從事技術性勞動。他們中的一些人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思想、無產階級鬥爭的經驗和組織形式。在南非最早傳布馬克思主義的正是這些人。南非白人無產階級的隊伍發展很快,人數迅速增加。1918年,僅在礦業、私人製造業和鐵路三個行業中的白人無產階級已經達到相當可觀的程度,分別占工人總人數的10.9%、36.2%和45.8%。
南非白人工人是勞動者,也是被剝削者。他們深受白人壟斷資本家的奴役和壓榨,有著較大的反抗性,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許多人作為荷蘭殖民者的後裔,深受種族主義和剝削階級思想的毒害,具有種族優越感。在勞動市場上,他們又麵臨非洲人的競爭,因而往往把黑人工人看作是不可兩立的對手。南非白人無產階級所具有的這種雙重性格,對於南非無產階級成長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南非的工人運動最早從白人工人中開始,而黑人工人的運動則是在他們鬥爭的影響下逐步開展起來的。南非共產黨曾在1924年12月召開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上作出重要決議:在組織發展工作中,要積極吸收非洲人優秀分子。此後,非洲人加入共產黨的人數逐漸增加。1927年,南非縫紉業中的一些白人工人和非洲工人發動了第一次聯合大罷工,開創了良好的先例。他們要求提高工資,實行勞動保護製度等。
在此期間,非洲人國民大會也從隻關心土地問題轉而開始領導非洲人反對種族主義製度的鬥爭。南非共產黨人積極參加了這個組織,以影響運動的發展。非洲人國民大會逐漸成為南非非洲人民反對種族迫害的統一戰線組織。它在全國各地陸續建立基層支部,其成員除了進步的部落首領和知識分子外,還吸收了廣大工人和農民群眾。自1926年以來,它聯合其他非白人的政治組織,開展了一係列反對種族歧視法令的活動。1929年5月1日,麵對嚴重失業的威脅,數以千計的白人工人同非洲工人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示威遊行。他們打著“要麵包”、“爭人權”、“打倒政府”的標語牌浩浩蕩蕩地前進。9月,在南非共產黨的倡導下,由非洲人國民大會聯合其他所有進步社團,組成了聯合鬥爭組織——非洲各民族權利同盟。該同盟決定,每年12月16日作為全體非洲人民的民族節日——丁幹日。
在城市工人鬥爭浪潮的影響下,南非農村的自發宗教運動也發展成為反抗殖民統治的大規模群眾運動。他們把基督教的“仁愛”、“凡人皆兄弟”等信條同反對現實存在的種族歧視和壓迫製度結合起來,創立了非洲人自己的教會或教派。截止1919年,南非全境已經建立起來的各種教會或教派近80個。它們培養非洲人自立、自尊的意識,積極從事反對種族主義的鬥爭。在這些教會和教派中,禁欲派教會和猶太人教派的影響較大。猶太人教派把非洲人比喻為古代猶太人,宣稱上帝將把苦難中的非洲人拯救出來,就像以往對待猶太人那樣。該教派公開號召農民拒絕服從白人政府的命令,不繳納捐稅。這類鬥爭遍及南非北部廣大農村地區。當局出動大批警察進行彈壓,還搗毀教堂,殘殺反抗的教徒。但是,農村裏以宗教為旗幟的抗捐抗稅鬥爭不但沒有停止,反而持久、深入地發展下去。有的地區的鬥爭一直延續到1930年代中期。
2.1924—1945年的南非經濟
長期以來,農業在南非的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黃金開采為主的礦業成了國民經濟的支柱,帶動了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開始了西方國家所謂的南非工業革命的時期。1944—1945年,南非工業(礦業和製造業)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已高達35.2%。在此期間,國內生產總值由1920年的5.62億蘭特上升到1940年的9.89億蘭特,幾乎翻了一番。
一次大戰後,南非具有戰略意義的采礦業發展迅速。傳統的貴金屬黃金和金剛石等開采量大幅度上升。1920年,黃金產值高達3450萬英鎊,在世界黃金產量中的比重由1910年的1/3上升到1/2。1928年,鑽石年產量高達366萬克拉。1920年代,雖然農業和礦業曾先後輪流在國民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但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初,礦業又再次在國民經濟中遙遙領先。它的產值相當於國民總收入的20%左右。1932年,黃金產量比1922年增長了50%。特別是南非繼英國等大國之後也宣布放棄金本位製,這樣黃金價格在1932—1933年間猛漲了50%。1930年代,黃金的出口價值占南非出口商品總值的70%以上,從而改變了南非長期依賴羊毛、皮革、象牙出口的貿易結構。1930年代初到1940年代初,金礦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黃金產值由1932年的4700萬英鎊躍增到1941年的1.21億英鎊。
在一次大戰期間,由於戰爭對海上運輸的破壞,采礦業所需的材料設備以及生活必需品的進口受到了影響,這就促使南非當局采取加速發展製造業的措施,如通過津貼給予貸款以及減少鐵路運費等進行財政資助。自1920年代起,南非就開始實行關稅保護、限製進口的政策,並陸續建立一係列國家壟斷組織,保護和促進當地製造業的發展,同時也為了安排就業,解決由於窮白人問題而引起的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1920年代末,南非的建築、動力、化學和機器製造業日益興旺,鋼鐵工業也隨之得到了發展。1928年,國家投資建立了南非鋼鐵公司,這是南非製造業的起步。1934年第一次生產出鋼鐵,1939年鋼的年產量已經達到34萬噸。這在非洲是獨一無二的。鋼鐵聯合企業和汽車裝配廠的興建,一係列大型電站的投產,既標誌著製造業的迅速擴大,也標誌著製造業已不再從屬於采礦業而逐步形成為獨立的部門。
在1930年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因經濟危機的襲擊,工廠紛紛倒閉;而南非卻不同,各種各樣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這同南非黃金生產直接有關。在經濟危機期間,其他商品紛紛跌價,金礦成本費用隨之下降,但是黃金價格卻不斷上漲,金礦業更加興旺。它為製造業提供了更多的資金,擴大了國內市場。南非的製造業就是在這個時期走向多樣化的。1938—1939年,工廠的數目已增加到8640個,比1932—1933年時增長了32%,雇傭工人人數增加了77%,產值淨增110%,為南非製造業的全麵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經濟部門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采礦業的興旺,使南非的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
一次大戰期間,由於蘇伊士運河的阻塞,南非海岸成為歐亞海上交通的必經之路和糧食、肉類、蔬菜的中途站,從南非運往歐洲的農產品日益增多。戰後,市場的需求使農業發展尤為迅速。白人經營的農牧業出現了以栽培穀物、蔬菜、水果以及提供肉類、乳類為主的專業化農場。據1917—1918年度的統計,南非農產品產值超過了19世紀末以來一直占優勢的采礦業,產值高達5049萬英鎊。戰後農產品的出口也比戰前增加一倍。在南非統治集團中,有許多人是代表布爾人農場主利益的,他們對白人農業生產頗為關注。1924年赫爾佐格上台以後,運用政府權力,通過了一係列保護白人農業的立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並幫助他們渡過了國際市場蕭條和嚴重幹旱的困境。農業產值從1933年的75億蘭特上升到1945年的246億蘭特,增加了兩倍。1930年代,南非已成為玉米重要出口國之一,小麥自給率也由過去的50%上升到70%。羊毛產量已居世界第四位。1930年代後期,白人農業推廣使用機械動力,這標誌著粗放的農牧業正迅速向資本主義大農業轉化。
在南非殖民地經濟的開發中,外國資本起了決定性作用。英國資本在南非的曆史最早,數量最大,居於首位。其次就是美國資本,它是在二次大戰後發展起來的。采礦業在南非興起的時候,正值英國等資本主義列強進入以壟斷為特征的帝國主義時期。南非正是他們資本輸出的重要場所之一。英布戰爭後,整個南非實際上已被英國所控製。當時,南非個體經濟的瓦解,也給外國壟斷組織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力和商品市場。因此,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輸出已成為英國對南非經濟擴張和掠奪的重要手段。他們在南非直接投資,在當地開辦企業和工廠。1930年代,外國在南非的投資熱更加高漲。僅以1936年為例,這一年外國在南非的投資額高達5.23億英鎊,占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總投資數的42.8%。投資主要用於修建鐵路、公路、港口和郵電設備等需要長期撥款的項目。帝國主義國家的私人資本在南非的投資活動更為活躍,它在南非外國資本投資總數中占據57%,更多集中在礦業部門。金礦是他們主要的投資場所。南非的黃金開采對英國還具有更加特殊的價值。當時倫敦作為國際貨幣市場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世界黃金交易的80%是在這裏進行的。南非作為黃金的主要產地,成了倫敦黃金市場最大的賣主。英國國內的黃金儲備也是靠南非金礦來補充的。南非黃金的誘惑力,必然加劇英國等國對金礦的瘋狂掠奪。外國壟斷資本家通過幾個大公司聯合組成的集團來操縱南非金礦的生產。參加這個集團的先後有七大公司,它們分別隸屬於英美,主要是英國的壟斷資本集團。以黃金形式取得的財富大部分被運往國外。以1930年為例,金礦股息的3/4約625萬英鎊都為外國股東所據有。又如金剛石自開采到1934年的60多年時間裏,產值高達3.16億英鎊,統統都被帝國主義的開采公司掠奪走了。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南非社會經濟結構的特征是,除了外國資本,當地白人資本也得到了較快發展,主要有白人私人資本和國家資本。
19世紀後期,在荷裔白人掌權的地區發現了鑽石、黃金,但荷裔白人既無資金,又缺乏技術力量,這些礦產的開采落入了英裔白人之手。鑽石、黃金的開采進一步吸引了大量歐洲移民。這些人不一定都是英國人,但一般都說英語,加入了英裔資本家的行列。他們中的一些人因開采礦業而發財致富,開始在南非入籍定居,繼續擴大其投資活動。原來早在南非定居的白人移民,有的也從經濟發展中積累了資金,在各種行業中進行投資。20世紀初,南非當地的白人資本已以迅猛之勢發展起來。荷裔白人經營的農場一部分破產,一部分則在競爭中轉變為資本主義型農場。商品性農場主要由荷裔阿非裏卡人經營和控製。但是在采礦業、製造業、商業等其它行業中,阿非裏卡人無力競爭,基本上由英裔白人控製。
此外,南非的國家資本發展也比較早。為開發這塊富饒的土地,需要興建一些基礎設施。最初這種基礎設施由私人資本聯合經營,後來由政府逐漸接管。一些重要的公用事業如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和電力供應,都由南非政府出資興辦,由有關部門或專門機構進行管理。1920—1930年代,國家資本發展比較迅速。除了公用事業外,政府還投資建立一些對國計民生關係重大、投資多而利潤小或短期內無利可圖的工業企業,以推動經濟的發展。例如,1928年,國家投資建立南非鋼鐵工業公司,利用南非豐富的鐵、煤資源,就地冶煉鋼鐵,它後來對南非其他工業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1940年,政府建立工業發展公司,有計劃地利用國家資本,大力扶植南非製造業的發展。南非許多重要國營企業都是通過工業發展公司進行投資的。它對一些私人資本無力顧及的部門進行投資,包括幫助一些老企業更新設備、擴大生產。
在農業方麵,1937年頒布了《銷售法》,加強了國家對農產品的銷售和控製,以穩定農產品的價格,保護和促進白人農業的發展。1944年,政府又建立了漁業發展公司,幫助漁民銷售和加工漁產品,提供資金建立碼頭和冷藏庫等設施。
南非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殘酷剝削和掠奪當地非洲各族人民的基礎之上的。非洲人勞動者是南非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在南非,白人殖民者迫使非洲人在白人經營的農場和牧場幹活的現象,早在19世紀上半期就出現了。後來,隨著采礦業的發展,非洲人礦工成為南非第一代無產階級。在建築、鐵路運輸、機器製造、化學、鋼鐵及城市服務業中,非洲勞工人數都在迅速增多。1920年,非洲人礦工增加到27萬人。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白人經營的農場已有1700多個,非洲農業工人也增加到將近20萬人。1922年,製造業中非洲勞工人數已比白人勞工幾乎多出一倍。1939年,製造業中勞工人數達到23.6萬人,其中多數是非洲人。
受雇於白人礦山、農場和企業裏的非洲工人,來源如下:一部分人因為付不起政府規定的繁重賦稅而被監禁,然後由監獄出租給白人資本家;一部分人因違反政府頒布的多如牛毛的種族歧視法令而被判刑,罰作苦工的;相當一部分人是從國外招募來的非洲人勞工。據估計,僅金礦雇傭的非洲工人,大約有2/3來自東非和南非周圍的一些國家,如莫桑比克、博茨瓦納、萊索托、斯威士蘭、馬拉維、讚比亞和津巴布韋等,其中以莫桑比克人居多。1930年代,在南非金礦中來自莫桑比克的勞工人數一直保持在8萬名左右。還有來自南非農村的契約工人。白人統治當局為了迫使大量的非洲農民外出充當勞動力,利用政權的力量,通過《土著土地法》,把非洲人趕往貧瘠的僅擁有全國土地13%的保留地內。非洲農民難以在那裏維持生計,隻得外出在白人礦山、農場或工廠裏充當雇傭工人。保留地內半數以上的人口經常外出謀生。非洲勞工被迫簽訂的契約期限,一般為一年或半年,期滿後立即返回保留地。因此,白人資本家把這些契約勞工當作任其奴役和榨取的對象。
在礦山勞動的非洲工人,居住在集中營式的棚子裏。這種棚子一般都用洋鐵皮、破木板等搭成,難以抵擋狂風暴雨的襲擊。20多米的一間棚房擁擠著數十人。那裏缺糧少醫,供水嚴重不足,衛生條件極差,疾病流行,死亡率極高。礦山裏的非洲人在白人監管下,擔負最繁重、最危險的勞動。付給他們的工資隻抵白人工資的1/10到1/20左右,隻能勉強維持個人的生活。白人資本家公開聲稱:隻要少量的木薯粉和玉米就能維持非洲人生理機能的需要。契約勞工的勞動條件也極為惡劣。下井的礦工一般要在地下深達數千英尺的坑道裏幹活,井下沒有勞動保護條件,甚至連呼吸都感到非常困難。即使體格強壯的人在井下工作幾個月後,也會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政府對非洲勞工也征收名目繁多的賦稅。契約勞工一旦病殘失去勞動力,便被遣返回家。在白人農場、工廠裏幹活的非洲契約工人人數也很多,他們的處境同非洲人礦工一樣悲慘。
3.二次大戰中的南非
1930年代中期,南非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一方麵,納粹德國加緊在南非實行滲透和擴張;另一方麵,南非統治階級中的親英力量正在動員起來,以對付德國的威脅。
南非是德國在非洲大陸上積極進行滲透活動的重點地區。納粹主義同南非白人統治階級推行的種族主義在本質上有共同之處。前者的核心內容是主張激烈的反猶主義和為“最純種民族”奪取“生存空間”。後者則堅持把人類分為“優等種族”或“劣等種族”。兩者有著相互勾結的共同思想基礎。
早在19世紀末,德國資本積極滲入那時尚屬布爾人統治的德蘭士瓦共和國,並密謀吞並德蘭士瓦,逐步建立包括整個南非和德屬西南非洲在內的“南非大德意誌”。盡管這個計劃沒能實現,但經它培植起來的一股親德勢力卻根深蒂固。一次大戰爆發時,原先的一些布爾人將軍曾同當時在西南非洲的德國駐軍取得聯係,公開發動了反英武裝叛亂。兩次大戰之間,布爾人地主和資本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增長。他們更加迫切地要同德國法西斯勾結起來,製造政變,據以恢複昔日失去的地位。
在南非國民黨政府裏的極端種族主義分子,如赫爾佐格總理和國防部長奧斯瓦爾德·皮羅,都有著明顯的親德傾向。皮羅本人甚至著手組織了名為“新秩序”的法西斯組織,暗地裏同德國的納粹組織進行勾結。該組織的參加者主要是一些高、中級軍官,在南非的軍隊裏有很大影響。當時在南非陸續出現的法西斯組織也有10多個,其中尤以牛車防火隊、灰衫會和兄弟會等三個組織的活動最為猖獗。牛車防火隊是一個公開的法西斯組織。它打著文化教育的旗號,按照德國納粹軍隊的編製組織起來,其會員數量很快達到30多萬人。灰衫會的群眾基礎是一些鄉村的窮苦白人,不少人還是早先的德國移民。該組織直接受德國外交部的領導,是德國在南非積極活動的一支別動隊。兄弟會是在一次大戰時建立的種族主義組織,1930年代公開宣傳法西斯主義理論,狂妄叫囂發動戰爭,實現最徹底的種族主義。這是一個秘密社團,隻有講南非荷蘭語的人才可入會。
法西斯勢力在南非的活動,勢必危及宗主國在南非的利益。英國為了維護它在南非的地位,竭力保持南非統治集團的穩定性。當赫爾佐格為擺脫經濟危機帶來的困境,避免內閣倒台,曾向親英的反對派、史末資為首的南非黨提議結盟時,英國曾積極活動,努力促進兩黨聯盟,促使南非於1933年組成了新政府,由赫爾佐格繼任總理,史末資當了副總理。1934年,兩黨進一步合並,宣布成立統一黨。隨後,統一黨內部發生激烈的分化。原先國民黨內部的一部分極端種族主義者堅持在統一黨內由布爾人擁有領導權,宣布退出統一黨,另外組織以馬蘭為首的純國民黨。統一黨執政後,為了緩和非洲人的反抗,對非洲人在經濟和政治方麵實行了一些讓步措施。1936年頒布的《土著信托土地法》表示,要在五年內拿出1000萬英鎊購買白人荒廢的土地,作為非洲人所有地,用以緩解保留地內的土地嚴重不足。1937年頒布的土地代表會議製度,準許非洲人選舉代表參加土著代表會議,商談有關非洲人的各項事宜,但是它通過的決議必須經南非政府批準,實際上毫無實權。與此同時,政府還加緊拉攏和收買非洲部落酋長。
在此期間,廣大非洲人在鬥爭中不僅加強了同白人勞工運動的進一步聯合,而且把反法西斯侵略的威脅同反對白人種族主義的鬥爭緊密地結合起來,初步建立了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1935年秋,意大利法西斯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引起了廣大非洲人民的強烈憤慨。南非人民站在鬥爭的最前列。當年12月16日,即第七屆丁幹日,南非150多個進步組織在布隆方丹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強烈譴責意大利法西斯的戰爭罪行,聲討法西斯分子在南非的挑釁活動,同時要求南非當局放棄迫害非洲人和種族主義政策。在南非共產黨人的影響下,又建立了反法西斯聯盟,非洲人工會和歐洲人工會成為聯盟的領導力量。據不完全統計,在聯盟成立後的半年多時間裏,全國各大城市和港口爆發的罷工、集會遊行達220多次。大戰爆發前夕,1938年11月約翰內斯堡5000名非洲人礦工和白人礦工又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法西斯示威遊行。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時,南非統治集團同1914年一樣,又迅速分裂成兩個陣營。赫爾佐格總理主張保守中立,副總理史末資主張應站在英國一邊參戰。最後以史末資為首多數派獲勝,於1939年9月6日宣布對德作戰。赫爾佐格總理和六名部長因處於少數派地位而被迫退出內閣。接著,南非軍隊迅速動員,首先進入東非,協同印度、西非和其他部隊打敗了意大利侵略者,解放了埃塞俄比亞。接著,南非軍隊進入北非同德國人作戰,但在托卜魯克戰役中傷亡慘重。南非的另一些部隊則進入意大利和歐洲戰場作戰,還加入了占領馬達加斯加島的戰爭。1941年12月8日,南非宣布對日本作戰。南非參戰登記注冊人員約23.1萬人,其中大約37%是非洲人和有色人。史末資在戰爭期間起了重要作用。他奔走於比勒陀利亞和倫敦之間,參加了英國戰時內閣,1941年被授予英軍元帥稱號。他在大戰結束後還參加了創建聯合國的工作,起草了聯合國憲章的前言。
1945至1960年的南非
1.種族隔離製在南非的確立
在1948年的南非大選中,以馬蘭為首的國民黨以“種族隔離”為競選綱領獲勝,上台執政。馬蘭曾明確宣布,他計劃在一個先進的工業社會中全麵徹底推行種族隔離,並維護白人至高無上的權威。白人政府開始用“種族隔離製”一詞來表達所實施的種族主義政策。該詞在南非阿非裏卡語中意指“分離”,以後被解釋為“在指定的地區分別存在和發展”。1948—1961年,內閣經曆三次更迭:馬蘭內閣(1948—1954)、斯揣敦內閣(1954—1958)和維沃爾德內閣(1958—1961)。隨著國民黨地位的不斷加強,種族主義壓迫也愈益沉重,在此期間,總共通過了50多項新的種族主義法律。這些法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加強種族隔離的法律,如1950年的《集團住區法》、《人口登記法》和《班圖人教育法》等等;另一類是加強鎮壓的法律,如1950年的《鎮壓共產主義條例》、1953年的《犯罪行為法》和《公共治安法修正案》等。這些法律將種族隔離製度逐步完善和係統化。
1950年,馬蘭政府為全麵推行種族隔離政策,首先著手整頓城市住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造業的飛速發展,促使非洲人和印度人大量湧入城市,在那裏出現了非白人集中的市鎮和居民點。例如,在德蘭士瓦的蘭德工業區,1950年非白人就由戰前65萬左右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了防止非白人和白人長期在城市混雜居住,禁止他們之間轉讓房屋、土地或公司股份等財產,馬蘭當局於1950年頒布了第四十一號公告,即《集團住區法》。這個法令規定,各個種族必須按集團分區居住,一個種族集團的住區隻許規定的種族居住,原來在這個地區居住的別的種族必須盡快遷離。1957年,通過了關於這項法令的修正案,進一步擴大種族隔離的範圍。修正案規定,隸屬於某一種族集團的人,不得在其他種族集團居住區的土地上或房屋裏長期停留,不得出入那裏的任何公共娛樂場所。《集團住區法》比以往法令更為嚴酷的是,不僅在白人與非白人之間進行隔離,而且還把這種隔離推廣到非白人之間,主要是將非白人分別局限在麵積狹小、土地貧瘠的特定住區內,永遠淪為南非礦業、工業和農業的廉價勞動力。另外,還想借此破壞各被壓迫種族之間的團結,通過隔離挑起猜忌,從而達到政治上分而治之的目的。
為了貫徹上述法令,馬蘭政府於同年還通過了《人口登記法》。通過人口登記,南非居民被分別劃為三個主要集團,即白人、有色人和非洲人。有色人種中包括印度人。凡年滿16歲的公民都須持有貼著照片的公民證,證上標明所屬種族,並附有種族目錄卡片號碼。1951年3月,馬蘭政府又規定將有色人集團再細分為混血種人、印度人、中國人和馬來人等。這樣,白人與非白人,非白人中的有色人與非洲人,有色人中的印度人與其他種族,就在居住和社交方麵被分別隔離開來。
按照《集團住區法》,白人居民理所當然地居住在原來的城市中心和繁華地區,所受影響甚微。非洲人當然是被直接打擊的對象。從1950年代中期始,非洲人就被迫遷出大城市和近郊區,為此,南非最大的城市約翰內斯堡西郊就有6萬非洲人被迫遷移。南非印度人也深受其害,法令嚴厲禁止他們在劃定地區之外經商,強迫他們聚居在某個劃定地區之內,從而使許多以小本買賣為生的印度人失去了謀生機會。一旦某些住區宣布為白人集團居住地,印度人就得被迫關閉和出售其產業。
另一個種族隔離的基本法令是有關黑人教育事業的。班圖人實際上曆來被排斥在公立學校之外,因此,非洲人的教育便落在教會學校的手裏,不受政府的控製。1953年《班圖人教育法》一頒布,這些教會學校便被收歸國有,並隸屬於班圖人管理部管轄,目的是加強政府的控製,“從兒童時候起,就教育土著懂得他們根本談不上與歐洲人講平等”。為了在教育事業中徹底推行種族隔離,1959年的《擴大大學教育法》則完全剝奪了非白人大學生上白人大學的權利,建立起各種族隔離的大學。
此外,還有1955年的《不道德行為修正法》和《工業調整法》等。前一法令是繼《禁止混合婚姻法》後訂立的,它從禁止歐洲人和非洲人通婚,進而規定任何歐洲人和非歐洲人之間的非婚同居關係成為非法。後者在過去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禁止建立種族混合的工會。
在1950年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電影院、飯店、公共交通工具、體育活動場所直到醫院,也都推行所謂“微型種族隔離”,甚至博物館也為黑人和白人分別安排開館時間。
在此期間,對非白人群眾鎮壓的法令也多如牛毛。特別是《鎮壓共產主義條例》,更是借打擊共產黨之名,行鎮壓各族人民反抗之實。司法部長斯瓦特在南非議會發表演說,宣稱共產黨人在黑人和印度人中的影響正在可怕地增長,叫嚷共產黨的勝利就是南非聯邦的滅亡。他個人有權“斷定一個人是否是共產黨員”,任何被指控為共產黨員的人被禁止在公共機關或工會擔任任何職務。它不僅公開宣布南非共產黨為敵人,甚至還宣布“所有的主義和學說體係,凡是想用煽動鬧事破壞紀律的手段,促使南非發生政治、社會或者經濟方麵的變革,不論是明知故犯,還是由於無知,都屬於敵對行動。這就為白人種族主義政權進一步鎮壓各族人民的鬥爭提供了法律根據。南非當局還通過法令,借口在緊急狀態下可任意製定法律,對反對或煽動反種族歧視的人施加刑罰。
2.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鬥爭的蓬勃開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非人民反對種族主義統治、爭取生存權利和解放的鬥爭進一步高漲。最明顯的特征是,廣大非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特別是同南非印度人聯合起來,並肩戰鬥。這標誌著非白人政治上的新覺醒,他們的反抗鬥爭進入了新階段。
南非印度人的祖先大部分是來自印度的契約勞工。當今南非的印度人絕大多數是在南非本地出生的,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辛勤地澆灌著這塊土地,特別對納塔爾的經濟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他們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麵卻遭受到壓迫和歧視。早在20世紀初,南非印度人就在甘地領導下進行過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1913年,罷工鬥爭達到了高潮,聲勢浩大,影響深遠。長期以來,無論是南非印度人的鬥爭或者是非洲人的鬥爭,基本上都是孤立地進行,相互間沒有發生直接聯係。馬蘭政府變本加厲推行種族歧視和隔離的政策,推動了非洲人與其他非白人在鬥爭中逐步走向聯合。
195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的變化對非白人的聯合也起了推動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階級力量對比越來越有利於南部非洲人民的解放鬥爭。戰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一係列非洲國家相繼獨立,迅速改變了非洲大陸的政治麵貌。南部非洲的反帝群眾運動也普遍高漲起來,一些國家還爆發了反帝武裝鬥爭。新形勢極大地鼓舞著南非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非洲人國民大會和南非印度人大會內部都相繼出現了積極的變化。非洲人國民大會在團結南非各族非洲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反對剝奪非洲人土地等方麵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在它成立的初期,由於其領導人大多是部落酋長和有一定地位的上層人士,因此,它們的鬥爭綱領和鬥爭方式都是溫和的。二次大戰期間,黑人群眾反對剝削和壓迫的鬥爭迅速發展,非洲人國民大會領導已經脫離了廣大黑人群眾。1940年代初,一批青年知識分子和工會活動家加入了非洲人國民大會,他們深感該組織沒有按照時代的要求推進民族事業,強烈要求製定新的綱領和策略。為此,他們醞釀成立了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盟,以使它真正代表民族的願望,具有明確的鬥爭目標。在青年聯盟的推動下,非洲人國民大會通過了《1949年行動綱領》,改變了以前爭取有限的民主權利的政策,提出了民族解放的要求。當馬蘭領導的國民黨掌權並加緊推行種族隔離政策時,非洲人國民大會改選領導人,號召南非黑人通過罷工、和平抗議、不合作等手段來進行積極的鬥爭。大會特別提出,要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印度人以及其他被壓迫種族結成牢固的戰鬥聯盟。與此同時,南非印度人大會也第一次明確表態:“南非印度人作為少數民族集團的前途,是同這個國家爭取全體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的非洲的民族的運動是相一致的。”他們讚成不同種族聯合起來,首先和廣大非洲人聯合起來。
1947年3月,非洲人國民大會同納塔爾印度人大會和德蘭士瓦印度人大會首次達成了關於在共同利害的基礎上聯合行動的協議。此協議又稱為《博士公約》,因為它是由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克蘇馬博士、納塔爾印度人大會主席納克爾博士和德蘭士瓦印度人大會主席尤·達杜博士簽署的。1950年代初,這個聯合戰線又得到了進一步擴大,不僅增加了混血種人,而且少數反對種族歧視的白人組織也參加進來。
非洲人和印度人的聯合是通過不斷地排除幹擾而逐步得到加強的。印度人和非洲人在宗教信仰、語言和生活習俗等方麵都不相同。印度人的經濟地位和文化水平一般都比非洲人高。南非當局在推行種族歧視政策的同時,也蓄意挑撥印度人和非洲人之間的矛盾。由於非洲人經商的很少,往往要去印度商人那裏購買物品,或向印度人租借房屋。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非洲人難免對印度商人抱有不滿情緒。二次大戰後,南非當局又一手策劃了反印度人的狂熱,煽動居民抵製購買印度人的商品,對印度人店鋪進行暴力襲擊。1949年1月13日,德班發生了騷亂。導火線是一位年輕非洲人去印度人商店購買東西時和印度人店員發生衝突而引起的。一些非洲人襲擊和燒毀了印度人的住房和店鋪,騷亂席卷了全市,持續了兩晝夜。白人警察當局乘機彈壓,死傷者數目比印度人和黑人之間因衝突而傷亡的數目更大。根據有關方麵的報道,約有140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財產損失達100萬英鎊。騷亂發生後,非洲人國民大會和印度人大會的領袖立即共同乘車在市區巡視,號召居民保持安靜,向群眾作教育工作,組織了搶救流血事件罹難者的共同委員會,妥善地平息了這一場風波。
1950年代初,非洲人和印度人等其他有色人種聯合,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抗運動。1950年3月26日,在約翰內斯堡舉行了無投票權公民會議。這次會議是非洲人國民大會和印度人大會以及南非共產黨共同發起的。出席的有代表南非100萬以上非白人居民的528名代表,一些歐洲人組織的代表也參加進來。5月1日,南非印度人和非洲人等舉行了保衛言論自由、反對種族主義政策、反對迫害共產黨人的群眾大會。當局下令禁止群眾集會和示威遊行。為了抗議這一禁令,蘭德礦區約80%的非白人工人參加了罷工,約翰內斯堡近郊的索非亞鎮等地的工人也都紛紛舉行罷工鬥爭。警察對罷工工人進行武裝襲擊,甚至對圍觀群眾也用刺刀殺傷,或者從背後開槍射擊。6月26日,數十萬非白人為了哀悼在上述鬥爭中的死難者,舉行了“全國抗議日”,罷工浪潮席卷了整個南非。與此相呼應的是學生罷課和商人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