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和獨立國家(1 / 3)

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和獨立國家

亞非會議後民族獨立運動

有29個亞非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萬隆會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建立友好團結和合作的關係、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的萬隆精神,對於非洲局勢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亞非會議宣布“殖民主義在其一切表現中是一種應當迅速予以根除的禍害”,確認“人民遭受外國的征服、統治和剝削是對基本人權的否定,是對聯合國憲章的違反,是對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種障礙”。不言而喻,對於多數仍處在西方殖民國家奴役和壓迫之下的非洲人民來說,亞非會議的號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從這個宣言中找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吸取了力量,從而將民族獨立運動推進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使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勢。

亞非會議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新形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第一,鬥爭的規模空前巨大,波及的地區十分遼闊。

亞非會議以前,非洲大陸隻有埃及、利比亞、埃塞俄比亞和利比裏亞4個獨立國家。亞非會議以後,1956年,蘇丹、摩洛哥和突尼斯先後獲得了獨立。埃及經過英勇鬥爭,在非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堅決支持下,迫使英國、法國和以色列撤出全部侵略軍,收回了蘇伊士運河主權,捍衛了自己的獨立。

1957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經過三年多的浴血奮戰,正規軍已由起義時的3000人發展到10萬多人,作戰地區已由開始時的奧雷斯山區和西烏祖地區擴展到全國各地。

1957年3月,黃金海岸宣布獨立,成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最早獨立的國家,有力地促進了這一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的迅猛發展。同年,喀麥隆人民掀起的武裝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法國在托管名義下長期統治喀麥隆的企圖。1957年11月,摩洛哥的伊夫尼人民發動的武裝起義,狠狠地打擊了西班牙殖民者以及西班牙拉攏北非諸國籌組西地中海集團為美國效勞的陰謀。

1956年6月,法國懾於法屬非洲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害怕法屬西非、法屬赤道非洲走北非的道路,急忙製訂了《海外領地根本法》,宣布給予法屬非洲殖民地以法蘭西聯邦內的半自治共和國地位。法屬西非的8個領地(塞內加爾、法屬蘇丹、毛裏塔尼亞、尼日爾、上沃爾特、法屬幾內亞、象牙海岸、達荷美)和法屬赤道非洲的4個領地(加蓬、中央剛果、乍得、烏班吉·沙裏)以及馬達加斯加由此取得了半自治共和國的地位。1957年3月,又根據《海外領地根本法》舉行了領地議會的選舉。法國企圖以此來抗拒法屬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決要求,阻止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但卻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堅決反對。在選舉中,凡是擁護《海外領地根本法》的候選人都受到了人民的抵製。連法國資產階級報紙也不得不承認,這次選舉的結果反映了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壯大和廣大非洲人民要求自決和獨立的強烈願望。

1958年,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有了更大的發展。這首先表現在9月19日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成立,為非洲人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10月2日,位於西海岸的幾內亞宣告獨立,並成立了共和國。幾內亞是撒哈拉以南法屬殖民地中最早獨立的國家,對法屬西非和法屬赤道非洲這兩個地區的鬥爭是一個有力的推動。11月23日,獨立後的黃金海岸和幾內亞宣布組成聯邦,並表示這個聯邦將成為西非聯邦的核心。這一決定在西部非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1958年9月,法屬西非和法屬赤道非洲的12個國家加上馬達加斯加就戴高樂提出的《第五共和國憲法》舉行公民投票時,除幾內亞投反對票、拒絕加入法蘭西共同體而獲得獨立外,其他12國都投讚成票,加入法蘭西共同體,成為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雖然這12個國家的外交、國防和財政大權在一定程度上仍由法國控製,但畢竟向完全的獨立邁進了一大步。

1958年蓬勃發展的民族獨立運動還迫使帝國主義不得不在以下4個領地再作撤退:尼日利亞人民經過長期鬥爭之後,終於迫使英國答應在1960年10月1日給予獨立。喀麥隆立法議會通過決議要求在1960年1月1日完全獨立,聯合國托管委員會也作出決議,要求法國同意喀麥隆在1960年1月1日獨立。法國被迫同意。聯合國托管委員會還對法屬多哥和意屬索馬裏作出了相同的決議,要求法、意兩國分別讓多哥和索馬裏於1960年4月和7月獨立。

1959年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的一年,它在非洲各民族人民要求獨立的鬥爭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在這一年裏,民族獨立運動從西非發展到中非,再發展到東非,最後發展到南部非洲,形成從阿爾及爾到好望角,從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之濱,彼伏此起,連綿不絕之勢。其威力之強大,發展之迅猛,充分表現出非洲各國人民英勇的鬥爭精神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偉大氣概。

比屬剛果一向被西方稱為“唯一安定的綠洲”,比利時殖民當局也吹噓剛果是殖民統治的典範,並宣稱“剛果能夠避免非洲其他部分所患的病症”。然而,1959年1月4日爆發的剛果人民反殖民主義的英勇行動,卻使得這些自欺欺人的神話破滅了。這一天在利奧波德維爾發生的暴動,從一開始起就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提出了要求獨立、反對種族歧視的口號。事件剛一發生,比利時政府就想迅速用武力把它鎮壓下去。除了派出警察和軍隊用機槍掃射示威遊行的非洲居民之外,當局還調來坦克、裝甲車和空降部隊全力進行鎮壓,先後逮捕了300多名非洲人,槍殺了96名非洲人。事後比屬剛果總督還威脅說:“今後任何示威遊行都將遭到堅決有力的對待。”但是剛果人民反殖民主義的情緒遠比殖民當局估計的要強烈得多。在上述事件後不久,剛果首府和其他城市仍不斷發生襲擊殖民者的事件。據有關部門統計,從1959年1月到7月,剛果各地爆發萬人以上的罷工和示威遊行就有30餘起。11月,剛果另一大城市斯坦利維爾又爆發了新的反殖民主義暴動。利奧波德維爾的9位非洲人區長還通過一項致比利時當局的決議,表示堅決支持剛果人民爭取獨立和爭取沒有種族歧視的社會正義的合法願望。

素有“非洲心髒”之稱的比屬剛果的奮起,使帝國主義妄圖阻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由北向南、由西向東擴展的堤壩被衝垮了。一向被英帝國主義視為非洲未來的“工業心髒”和“魯爾區”的中非聯邦(尼亞薩蘭、北羅得西亞和南羅得西亞),也頻繁發生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群眾鬥爭。1959年2月,尼亞薩蘭的首府鬆巴人民率先起事,鬥爭迅速擴展到全國30多個地區。憤怒的群眾占領機場,進攻警察局、法院,同殖民軍警展開搏鬥。3月3日,這場鬥爭發展成全國範圍的大暴動。在鬆巴、布蘭太爾、卡龍加等地,人民不顧流血犧牲,用石頭、棍棒和長矛反抗全副武裝的殖民軍警。他們設置路障,破壞公路、橋梁,割斷電話線,衝入監獄解救同胞,襲擊巡邏隊。同時出現了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的浪潮,使整個社會生活陷於癱瘓。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班達發出了戰鬥的號召:“英國人必須立即走開!必須立即讓非洲人獨立!”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說:“在中非地區,非洲人領袖公開向非洲群眾宣布這樣的主張,這還是第一次。”

尼亞薩蘭的反殖民主義巨浪不僅激勵著北羅得西亞,而且影響到被稱為“中非聯邦結構的基石”的南羅得西亞。1959年2月,南羅得西亞卡裏巴水壩工程的6000多名非洲工人舉行了總罷工。罷工工人不僅提出經濟方麵要求,而且要求實現政治獨立。中非地區的人民還互相配合,彼此支援,堅決要求解散英國政府強加在他們頭上的“中非聯邦”這個機構。

中非人民的鬥爭又鼓舞了一向被英國視為“要塞殖民地”(英國殖民大臣倫諾克斯—波伊德語)的東非人民的鬥爭。在肯尼亞,民族主義組織號召廣大市民抵製英王母後的訪問,以示對英帝國殖民統治的抗議。11月,肯尼亞爆發了2.4萬名鐵路工人的總罷工,要求給予該國獨立。在英國托管地坦噶尼喀,多次發生群眾性的集會示威。據坦噶尼喀官方材料透露,在蓋塔、姆萬紮、克溫巴等地,都出現過群眾性的反殖鬥爭。在烏幹達,人民不斷舉行反殖民主義的集會和示威遊行。鐵路工人和種植園工人的大罷工,從1959年底延續到1960年初。在桑給巴爾,爆發了反對美國建立導彈基地的萬人大示威。在索馬裏,2月底曾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暴動。意屬索馬裏首府摩加迪沙的大批非洲人,同進攻大索馬裏聯盟總部的殖民軍警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他們的鬥爭得到英屬索馬裏和法屬索馬裏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

反殖鬥爭的火焰還燒向南部非洲。即使在沉靜的“月光山之國”的比利時托管地盧旺達—烏隆迪,全國規模的反殖民主義鬥爭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據西方通訊社報道,在盧旺達—烏隆迪人民英勇抵抗殖民軍殘暴鎮壓的鬥爭中,有500多名非洲人被殺害、上千人遭到逮捕。盡管如此,非洲人仍然用長矛和弓箭抗擊著擁有步槍和機槍的殖民軍。在統治和封鎖最嚴密的葡萄牙殖民地,也頻頻發生要求政治權利和獨立自由的鬥爭。1959年3月,安哥拉北部地區的棉農爆發了反對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暴動。在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最嚴重的南非,廣大黑人群眾在1959年掀起了以反對《通行證法》為中心的鬥爭。他們紛紛舉行示威、罷工、焚毀通行證,並用石頭和棍棒英勇地抗擊了南非當局派來鎮壓的軍警。

1960年,非洲大陸終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帝國主義的殖民體係開始崩潰,一個又一個的國家升起了獨立的旗幟。這一年,非洲總共有17個國家宣告獨立,這個數字超過了1960年以前非洲已經獨立國家的總和,1960年由此被稱為“非洲年”。

第二,參加鬥爭的群眾極其廣泛,鬥爭的方式呈現多樣化。

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等各階層人民都廣泛參加了鬥爭的行列,他們把改善經濟與政治條件的鬥爭,同爭取獨立、反對種族壓迫、反對外國軍事基地和外國駐軍的鬥爭結合起來,彙成了一支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洪流。在鬥爭的方式上,根據各國不同的情況,有的國家采取武裝鬥爭的方式,有的國家采取和平鬥爭的方式。

到1950年代,非洲的工資勞動者約有1400多萬人。他們身受帝國主義、當地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三重壓迫。嚴酷的現實使他們認識到,改善自身的處境和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是不可分割的,從而把反對帝國主義、爭取工會民主權利和改善生活處境這三者結合起來,工人的組織性進一步加強。1957年12月,跨地區的黑非洲工人總聯合會在科納克裏成立。它領導了整個黑非洲的工人運動,擁有會員20萬人。1958年10月,又建立了非洲自由工會聯合會。在英屬東非殖民地,早在1949年5月建立的東非工會大會,這時已有會員1萬多人。在法屬西非殖民地,工人運動一向走在前麵,1956年就有890個工會,成員達18萬人。在南部非洲,1953年南羅得西亞各工會組織聯合成立了非洲人工會大會。1959年11月,在阿克拉召開了非洲工會會議,籌組全非工會聯合會。在1959年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作用,許多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的工人運動。盡管非洲工人階級在當時還很年輕,在各國的發展也不平衡,但他們經受了鬥爭的鍛煉,在政治上日益走向成熟。

農民占非洲總人口的90%,農民鬥爭是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農民這支大軍的積極參加,也就不可能有非洲強大的民族獨立運動。當時正在進行的阿爾及利亞的民族獨立戰爭基本上就是農民戰爭,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物力和人力的源泉主要來自農民。喀麥隆人民聯盟領導下的反法武裝鬥爭,也是在農民普遍參加和支持的情況下展開的。除武裝鬥爭外,農民還采取了示威遊行、集會抗議和罷工鬥爭等方式,在內地的偏僻地區則以宗教運動的形式進行鬥爭。

民族資產階級和一些中間階層由於不堪忍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和限製,要求獲得政治權力以求自身的發展,他們同殖民統治當局存在著尖銳矛盾,也廣泛地參加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隊伍,組織了許多民族主義政黨。據統計,1950年代末非洲約有130個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其中有80多個是在亞非會議之後建立的。這些反映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利益和願望的政黨和組織,提出了包括實現政治獨立的各種各樣的要求。在東北非和北非一些國家中,民族資產階級還在不同程度上領導了民族獨立運動。但由於非洲民族資產階級以及領導民族主義政黨和組織的非洲知識分子地位的脆弱,加上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在鬥爭中往往表現出動搖、妥協和不徹底性。

第三,人民的覺悟不斷提高,團結協作進一步加強。

隨著民族覺醒和獨立意識的提高,非洲各國人民堅決要求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不願意再受帝國主義的擺布,不願意在殖民統治的秩序下、在基本人權被剝奪的情況下繼續生活下去。1957—1960年,各種以反帝反殖為主要議題的全非性會議的召開,就是非洲人民要求團結反帝的強烈願望的反映。1955年6月南非人民召開代表大會,通過了《自由憲章》,提出“人民應當作主”、“一切民族集團應有平等權利”的口號,這是非洲人民對萬隆精神的第一個強有力的響應。1957年底,第一屆亞非人民團結大會在開羅舉行,發出了亞非兩大洲億萬人民的共同呼聲:“團結起來,爭取自由和獨立”,使非洲人民的鬥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1958年4月,在阿克拉舉行了第一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有八個國家參加;1958年5月,在丹吉爾,突尼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三國的主要民族主義政黨舉行了會議。這些會議分別討論了有關國家如何相互支援、加強合作的問題。1958年12月,在阿克拉召開了全非人民大會,號召支持阿爾及利亞和喀麥隆人民的鬥爭,要求已獲得獨立的國家對正在爭取獨立的國家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1960年1月,在突尼斯召開了第二屆全非人民大會,會議通過決議,號召非洲各國人民行動起來,爭取獲得真正的獨立。同年4月,在科納克裏舉行的第二屆亞非人民團結大會向非洲人民發出號召,要求在政治上獲得獨立以後還要爭取經濟獨立。同年6月,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第二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除加納、幾內亞、利比裏亞、埃塞俄比亞、利比亞、摩洛哥、埃及、突尼斯、喀麥隆這九個獨立國家外,還有許多非洲殖民地的民族主義組織和政黨的代表參加。會議通過了支持阿爾及利亞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支持南非人民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等若幹決議。8月,在利奧波德維爾舉行了非洲獨立國家外長會議,作出了支持以盧蒙巴為首的剛果中央政府、反對帝國主義分裂剛果陰謀的決議。

上述各種會議為非洲各國政府和各階層人民的代表提供了議政的講壇,使他們可以自由地共同討論非洲的大事,通過有關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的決議。這一事實表明,非洲人民已經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

不滿足於自治,而要求獨立,這是非洲人民覺悟提高的又一標誌。在1958年以前,大多數非洲國家僅僅要求自治,但是,在1958年以後,非洲國家已經普遍提出了要求獨立的口號,並且要求的是真正的獨立。法蘭西共同體內的12個自治國家已經全部擺脫了法國的束縛,宣布了獨立。

那些已經獨立的國家並不滿足於一般政治上的宣布獨立,還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掃除國內的殖民勢力,掙脫帝國主義的經濟束縛,清除帝國主義的文化影響,建設真正獨立的國家。如摩洛哥收回了丹吉爾;利比亞趕走了法國占領軍;突尼斯廢除了君主政體,成立了共和國。與此同時,他們還進行了一係列的社會改革,鏟除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殘餘。利比亞和突尼斯分別為爭取撤除英國、法國的軍事基地而鬥爭。摩洛哥為收複法國和西班牙占領下的西屬摩洛哥、伊夫尼等地而繼續進行鬥爭。已獨立的國家在維護民族獨立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非洲人民在反對殖民主義和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團結合作,相互支援。帝國主義一貫在非洲施展分裂和挑撥的伎倆,破壞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但是,覺醒了的非洲人民已認識到團結反帝是他們贏得民族獨立的重要保證,因而都把各自的鬥爭看成是整個非洲反帝鬥爭的一部分。1959年剛果人民和尼亞薩蘭人民舉行暴動時,黑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曾以罷工、示威遊行的實際行動予以有力的支援;同樣,對南非當局野蠻屠殺南非黑人罪行,他們也表示了莫大的憤慨,並予以強烈的譴責。亞非人民團結大會、全非人民大會和非洲獨立國家會議,都曾通過加強非洲內部團結、合作的決議,並且製定了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行動綱領。非洲各國人民曾響應開羅大會的號召,開展了“支援阿爾及利亞行動日”的運動。亞非人民團結理事會常設書記處曾號召人民在1958年12月1日舉行“帝國主義滾出非洲日”的活動。在反對帝國主義的旗幟下,非洲各國人民這種同仇敵愾、相互支援的行動已經彙合成一股強大的洪流,反對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在日益鞏固和發展。

總之,亞非會議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已經進入一個深入發展的階段。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係已麵臨全麵的瓦解。連法新社也無可奈何地說:“勢不可擋的民族主義震撼著整個非洲。”英國《每日電訊報》則哀歎說:“富饒而廣大的非洲正處在翻天覆地的變化之中。”英國《泰晤士報》更坦率地承認:“非洲正在迅速地朝著由占居民多數的非洲人領導的獨立前進。”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1954年11月1日,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打響了第一槍。繼奧雷斯和卡比利亞武裝起義之後,北部和東部的農民也采取了武裝鬥爭的行動。北部的阿爾及爾省和瓦赫蘭省與東部的君士坦丁省又爆發了武裝起義。在民族解放陣線的領導下,分散在各地的起義隊伍很快就組成為一支擁有一定戰鬥力的遊擊隊,同現代化武裝的法國殖民軍展開激戰。到1955年初,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全麵展開。

法國殖民當局對阿爾及利亞人民遊擊隊的初期討伐失敗之後,立即宣布在阿爾及利亞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實行《緊急狀態法》。1955年初,法國殖民當局派遣5萬名法國殖民軍,加上從法國本土調來增援的5萬名軍隊,向起義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掃蕩。法軍采取全麵圍剿、全麵掃蕩的方針,為了切斷遊擊隊同外界的聯係,殖民當局沿東部的突尼斯邊境構築了一條長約300公裏的防線,裝置電網,埋設地雷,駐紮重兵,妄圖使遊擊隊得不到外援而被活活困死。遊擊隊根據這時敵強我弱的特點,避免大規模的正麵戰鬥,采用分散的小規模的遊擊戰術,不斷用伏擊、突襲、破壞等方法來消耗、打擊敵人,使敵軍疲於奔命,勞師無功。

由於民族解放陣線製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到1956年初,遊擊隊的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已經可以進行有組織的規模較大的戰鬥,有力量襲擊大的重要哨所、拔除駐有重兵的據點和控製交通線。1956年秋,遊擊隊發動了秋季攻勢,大大地擴展了根據地的範圍。東部的根據地從奧雷斯山區擴展到君士坦丁省南部直至與比斯克臘省交界的地方;北部的大卡比利亞根據地則擴展到阿爾及爾南邊的卜利達地方,形成了對首都阿爾及爾的包圍之勢;西部在特累姆森同摩洛哥接壤的海岸地區也開辟了新的戰場。此外,在第二大城市瓦赫蘭的周圍地區,在同摩洛哥接壤的科倫培沙以南地區,都點燃了遊擊戰爭之火。這樣,聯結阿爾及爾、瓦赫蘭和君士坦丁三大城市以及向東通往突尼斯、向西通往摩洛哥的鐵路公路交通線就完全置於遊擊隊的控製之下,阿爾及利亞東部、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農村地區已被遊擊隊掌握。

由於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到1956年底1957年初,遊擊隊已經發展到10萬人。在這個基礎之上,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正式建立。最初他們隻有一些舊式步槍、獵槍、大刀、長矛等武器,後來辦起了自己的兵工廠,可以製造反坦克雷、步兵地雷、炸藥等,並且在戰爭中不斷從敵人手中繳獲大量的武器彈藥。據美國《新聞周刊》的一篇通訊報道,民族解放軍使用的武器中有10—25%是從法國人那裏繳獲來的。一些貪財的法國軍官甚至從軍械庫偷武器賣給他們。民族解放軍還從國外得到軍火和物資的援助。

到1957年初,民族解放軍已經打破了法國殖民軍的分割、封鎖。隨著戰鬥地區的不斷擴大,阿爾及利亞東、西、北三部分根據地終於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幅員遼闊的解放區。它包括地中海沿岸一帶的平原區、阿特拉斯山脈和阿特拉斯撒哈拉山脈之間的高原區,共約20個省的麵積。民族解放軍從解放區出擊,將戰鬥推向南部內地,除阿特拉斯撒哈拉山脈以南的撒哈拉沙漠地區外,阿爾及利亞全境部成為戰場。民族解放軍戰士自豪地說:“白天,我們控製了半個阿爾及利亞;而當月亮升空時,整個國家就是我們的世界。”

民族解放陣線中央為了便於領導和統一指揮各個地區的遊擊隊武裝力量,決定將阿爾及利亞全國劃分為六個軍區:奧雷斯軍區、北君士坦丁軍區、卡比利亞軍區、阿爾及爾軍區、瓦赫蘭軍區和撒哈拉軍區。各個軍區設指揮員,負責該區軍事、行政事務。各軍區下麵設若幹軍分區,各個軍分區下麵成立若幹營、連、排等戰鬥單位。民族解放軍建立了嚴密的組織,戰鬥力大大加強。

麵對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的日益壯大和解放區的不斷擴大,法國政府不得不一再增兵。1957年初,法國已在阿爾及利亞戰場上投入了40萬人的兵力,但仍無法挽回它在軍事上的失敗。於是法國軍事當局被迫改變戰略,將全麵圍剿、全麵掃蕩改為重點圍剿、重點掃蕩,即在有民族解放軍活動的省份內,選擇若幹民族解放軍活動頻繁的地區,劃定為禁區,四周用電網、地雷、碉堡圍住,並將附近的居民趕走,造成無人區,妄圖切斷民族解放軍與人民的聯係,然後集中兵力對禁區內的民族解放軍發動大清剿,企圖一舉消滅民族解放軍的主力。

在1957年的一年裏,法國殖民當局發動了兩次重大戰役。一次在6月間,法國軍事當局集中了數萬名精銳機械化部隊和傘兵部隊,在數百架飛機的掩護下,向東北部靠近地中海的厄爾米利亞地區的民族解放軍展開大掃蕩。他們在4000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傾瀉了無數的炸彈和凝固汽油彈。地中海上的法國軍艦對沿海岸的民族解放軍陣地發射了大量的炮彈和燃燒彈。之後,上萬名法軍在坦克和裝甲車的掩護下向解放區推進,企圖一舉消滅解放軍。但是,民族解放軍沉著應付,把主力轉移到外線,隻留下少數部隊,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與敵軍周旋。外線的民族解放軍則集中兵力進攻防禦力量薄弱的法軍,拔除敵軍據點,殲滅小股敵軍,並切斷其後勤供應線,使法國殖民軍處於腹背受敵的困境,結果被迫撤退。另一次是在10月間,法國軍事當局集中兵力,對東部的君士坦丁、中部的阿爾及爾和西部的特累姆森三個解放區同時發動大規模掃蕩,企圖各個擊破。但是,法國殖民軍又都撲了空,消滅民族解放軍主力的計劃再次破產。

1957年這一年,阿爾及利亞戰場上還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即民族解放軍將戰火燃到了撒哈拉地區。撒哈拉地區占阿爾及利亞全境麵積的85%,沙漠之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這些石油提供了法國石油消耗量的大部分,是法國石油壟斷集團的命根子。法國政府早就秉承法國壟斷寡頭的旨意,製訂了一個將撒哈拉地區從阿爾及利亞分割出去的計劃,陰謀永久霸占它。三年來,民族解放戰爭的戰火燃遍阿爾及利亞北部20個省,唯獨撒哈拉地區平靜無事。法國政府在暗自慶幸的同時,加緊實施其分割撒哈拉地區的計劃。為了粉碎這一陰謀,1957年11月底和12月初,民族解放軍在撒哈拉地區發動了攻勢,頻頻襲擊保護法國阿爾及利亞石油公司的法國軍隊。法國政府驚慌失措,立即抽調10萬軍隊,包括精銳的傘兵部隊,增援撒哈拉。民族解放軍不畏強暴,連連出擊,或破壞輸油管,或切斷鐵路線,或炸毀油庫,或攻占據點,使10萬法軍被動挨打,疲於奔命,迫使法國的石油開采和運輸活動不得不停頓下來。

法國統治者在阿爾及利亞推行戰爭政策和種族滅絕政策。在農村,他們下令向禁區傾瀉成噸的炸彈、炮彈,甚至滅絕人性地散布斑疹傷寒菌和霍亂菌;在城市,他們實施《緊急狀態法》,取締政黨,查封報館,逮捕大批愛國誌士、民主人士和工會活動分子。1956年10月22日,為尋求阿爾及利亞戰爭的解決辦法,摩洛哥素丹優素福同阿爾及利亞領導人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舉行會談。會談後,阿爾及利亞領導人乘坐由法國人駕駛的飛機去突尼斯。但飛機在阿爾及利亞的白屋軍用機場降落,本·貝拉、穆罕默德、赫德爾等五人被法國政府陰謀綁架。

阿爾及利亞軍民並未因此氣餒,反而更加英勇地打擊敵人。法國政府為了扭轉被動局麵,一再向阿爾及利亞戰場增兵。至1957年初,它投入的兵力已高達50萬人,超過它在第二次大戰時期所使用的全部兵力。但是法軍士氣不振,厭戰倒戈之事層出不窮,龐大的軍費開支又使法國國內財政極度困難。從1957年起,法國每天消耗在阿爾及利亞戰場上的費用高達14億法郎以上。摩勒政府就是在這樣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於當年5月垮台的。接著,法國出現了內閣危機,政府猶如走馬燈似地不斷更迭,局勢急劇惡化。盡管美國通過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外交、財政、軍事上援助法國,僅在1956年的半年時間裏,就供給法國5000件自動武器、150架飛機、25000輛軍用汽車,還有其他大批軍用品,但仍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