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安逸的法國人(2 / 3)

寬以待人

寬容與幽默也是法國人性格的一麵。兩車相撞,雙方下車看看撞的程度,記下對方車號和聯係電話,然後離去。這中間有其他因素,但當事人的平靜態度令人佩服。前總統密特朗有情婦,有與情婦生的私生女,情婦與結發妻,私生女與婚生子一同出席總統的追悼會,如在美國此類事會鬧得天翻地覆,但法國人則看得很平淡,多數人表示諒解。

法國人的幽默顯得大度有趣。如果你做錯了事而感到內疚,他會用一句上帝也會犯錯誤的話來原諒你。法國電視上有一個收視率極高的節目,幽默對象就是總統總理一類的大人物。木偶模仿大人物的言談舉止,竭盡挖苦諷刺之能事。某期的《王牌狗》雜誌評論總統的形象性格像“狗”。據說並無貶意,因為狗是忠誠、合群的象征。但將總統與狗聯係在一起總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則笑話似乎可以概括法國人性格的諸多方麵:一杯啤酒上麵浮有一隻蒼蠅,英國人看後一聲不響把杯子推在一邊,美國人則把服務員叫來告訴對方他不喜歡喝啤酒時加別的東西,而法國人則反複端詳,對服務員的工作提出不滿,甚至可以講出一通平等博愛的道理來。

自然率性

法國人住房觀念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複古懷舊,喜“舊”厭“新”。很多法國人不願住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而偏愛古老的舊房子,在許多大城市的翻新重建過程中,仍保留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老區。這些頗具古風的老區在城市居民懷古思舊的情緒下,大呈昔日的威嚴,因為在法國人看來,這種老房子體現著一種“文化”: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下,呷著陳年佳釀,談論著左拉、莫奈、德彪西,的確比坐在現代化的高樓裏有味、協調得多。

20世紀80年代以來,“回歸自然”的呼聲在法國服裝界也越來越高,因而那些矯揉造作的服飾已不再為多數人所追求,反之,人們更加注重服飾的寬鬆、舒適、簡潔實用。從而運動裝、旅行裝、寬鬆無領裝及蝙蝠衫等舒適的服裝以及絲綢、棉布、亞麻等天然麵料廣為流行。而且,人們比以往更加注重根據不同的情況、環境與地點等突出自己的個性與特點。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己學習服裝裁剪知識,以便更好更恰當地打扮自己。

目前,名牌服裝已失去轟動效應,追求簡樸、大方、舒適已成為一種時尚。例如,女士冬季著長褲已尉然成風,不再以穿裙裝作為入時的標誌,飛機頭等艙內的乘客也多是夾克旅遊鞋。可能由於受經濟增長緩慢和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影響,法國人用在穿衣上的花費已從70年代占家庭開支的10%降至目前的5.4%。當然,刻意在衣著上舍得花費的大有人在,但已構不成著裝主流。

沙龍文化

17世紀初,法國的傳統習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浮華、排場、享樂成為一時的“風尚”。與此同時,語言、文學、社交生活等也隨著風俗的變化而變化。這期間,貴婦們把文學家和貴族一起請到家裏來,努力幫助這些貴族丟棄武人那種粗俗的談吐和不登大雅的戲謔。在她們的家裏,談話成為一種高尚的情趣,培養了法國人的機敏、才智。這裏特別應該一提的是朗布依埃侯爵夫人。這位被曆史學家稱作女才子的夫人,在她那座位於盧浮宮旁邊的聖托馬大街的公館裏,首創了沙龍並培育了不少文學家。她的府邸成為當時上流社會的中心,所有的王公顯貴均以能夠躋身於這個非同凡響的社交圈子為榮。在她的沙龍裏招待過包括梅納熱·沃熱拉、凱茲·德·巴爾紮克及莫裏哀等所有從事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人。在那裏,人們都刻意追求社交語言的高雅和機智,努力辨別一詞一句所表達的情緒和所包含的意義,仔細體味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以便選擇最確切、最細膩、最討人歡喜的語言表達形式,最後,終於創立了法國所特有的談話藝術,這就是著名的“沙龍文化”。

現代法國人還保留著這種傳統習慣,非常喜愛朋友間的聚會,逐漸養成了一種自己獨特的消遣娛樂方式。

如今法蘭西人不僅把相聚交談視為感情的溝通,更重要的是將彼此的交談視為藝術。認為靜靜地聆聽別人的優雅的談吐,準確的語言表述,清晰的邏輯思維,機智幽默的對話以及那談話中的豐富的思想,無疑是在享受一種語言藝術的熏陶。即便是家庭宴會,朋友在一起聚餐,你也會領悟到好客的主人意在享受朋友談話的匠心。法蘭西人的這種家庭宴會,每次邀請的人不多,被邀請的客人通常都彼此相識,這樣就可免掉了繁雜的社交禮儀。令人讚賞的是,聰明的主人邀請的參宴客人常常職業又不盡相同,為的是使客人們既能充分談話,又能不失時機地開拓談話的課題。宴會的時間一般安排在晚上,經過一天緊張的勞作,在輕鬆文雅的進餐中,悠閑地無拘無束地閑談,陶然於談話的藝術,醉情於友人的真情,身在家居,神遊天地,這自然是一種至高無尚的精神享受。